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5讲 环境保护(含解析)
展开第35讲 环境保护
【基础知识梳理】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
2.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二、环境问题概述
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 环境污染 |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
原 因 |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形成环境污染 |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
表 现 | 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等)、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 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森林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三、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⑴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⑵分类: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②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2、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问题 | 表现 | 淡水资源短缺 |
主要原因 | ①人口的迅速增加与经济的加速发展(基本因素)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客观因素)③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主要因素)④水污染严重⑤流域植被和湿地的毁坏 | |
解决措施 | 开源: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 节流: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加强污水处理和利用 保护: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江河断流,湿地干涸的现象。 |
※土地资源问题
(1)中国土地资源问题的表现:一是耕地资源短缺,二是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
(3)中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的原因:
①非农业建设用地(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②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如作为林地、草地和鱼塘用地等)
③土地退化,加剧耕地不足
(4)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提高耕地质量
④科学开发土地和整理土地
※矿产资源问题
具体表现是:人均占有量低;许多矿产后备资源不足;老矿山生产能力下降;一部分矿产资源面临着枯竭。
补充:
1、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①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开发新能源③节约用油,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④加强勘探和开采⑤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⑥优化能源结构
2、煤炭利用中的环境问题:①产生大气污染②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释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导致酸雨的形成
(2)解决措施:①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等②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3.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 优点 | 缺点 | 利用形式 |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
太 阳 能 | 能量巨大、 清洁、可再生 | 较分散,受天气、季节影响大 | 光热转换、光电转换 | 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的地区: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 |
风 能 | 发电成本较低、 清洁 | 风速不稳且风力丰富地区与能源消费区不匹配 | 风力发电 | 青藏高原、西北、东部沿海地区 |
水 能 | 发电成本较低、清洁 | 可能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 水力发电 | 水量丰富、落差大的地区 |
潮 汐 能 | 清洁 | 能源密度小,修建大坝会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 利用潮汐进行发电 | 沿海地区 |
生 物 能 | 可再生 | 直接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造成资源浪费 | 比较理想的利用方式是沼气 |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
地 热 能 | 成本低 | 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更新速度较慢,地热蒸汽中常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 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 | 地热能丰富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
四、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在我国,表现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
1.森林锐减的原因: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开矿;②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③过度放牧;④空气污染
2.森林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音;吸烟滞尘。
3.森林锐减的影响:①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②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造成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河道淤塞⑥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场退化
1.中国四大牧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
2.草场退化的面积逐渐扩大的原因:①长期对草场的粗放式经营;②过度放牧②;乱采滥挖;④工业污染;⑤鼠害虫害
3.草场退化的影响:①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②降低草场的生产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造成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
②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
③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
④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是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⑤外来物种侵入,使原生的物种收到严重威胁
⑥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 分布 | 黄土高原、江南丘陵 | |
原 因 | 自然 | 地形:坡度大 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土质疏松 | |
人为 |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开矿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 ||
危害 |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3)使大量的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
措施 | 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种类土地资源;控制人口数量; 政府加强领导,健全规划、统一管理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等 |
荒漠化 | 分布 | 东北平原的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内陆地区 | |
原 因 | 自然 | 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少,多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 |
人为 |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 ||
危害 | 毁坏基础设施和居住地;为沙尘暴提供沙源;减产粮食,引发饥荒;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
措施 |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
※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 自然原因 | 人为原因 | 治理措施 |
华北地区 | 地形低洼;春秋季节干旱,蒸发旺盛 |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
西北地区 |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 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
五、环境污染与防治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水污染
1.水污染的污染源:①工业废水 ②农田退水 ③生活污水
2.类型
类型 | 水体富营养化 | 重金属污染 | 海洋石油污染 |
污染 过程 |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
污染来源 |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
表现 |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
危害 | ①水体中植物死亡; ②鱼类死亡; ③湖泊演变为沼泽 |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 | ①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
防治措施 | 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
※大气污染
(一)类型:光化学烟雾、雾霾、固体颗粒物和酸雨
1.光化学烟雾:
(1)形成过程: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遇到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烟雾会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发生季节:常发生于夏季和初秋
(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成因
①洛杉矶众多的汽车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
②气候条件: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③气象条件:常出现逆温天气
④地形条件:三面环山,只有西边临海,地形闭塞
2.酸雨
酸雨
| 概念 | PH值低于5.6的降水 |
原因 | 燃烧化石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 |
污染源 | 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 |
分布 | 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我国南方 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 |
危害 (后果) | 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害人体健康 | |
解决措施 |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
*我国酸雨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地区 | 危害 | 形成原因 |
长江 以南 | 大 | ①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②多丘陵、盆地地形,且风速小,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土壤呈酸性,因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法中和酸性气体 |
长江 以北 | 小 | ①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 ②地形平坦,风力较强,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部分酸性气体 |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 ②开发洁净煤技术 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固体废弃物及其防治
1.污染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固体垃圾占据大量土地;污染大气、水、土壤,危及人体健康;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3.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固体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 “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具体措施有:分类收集,密封运输 ; 填埋、焚烧、堆肥;实现循环经济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1.按照声源的不同,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其他噪声
2.噪声的危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休息、交谈
3.噪声控制途径:
①声源控制;如在城区禁止鸣喇叭,是控制交通噪声的重要手段
②传播途径控制;如在城市的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隔声屏障,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
③接受者的防护;如佩戴护耳器
【本节高考核心考点】
【同步经典练习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化工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大量化工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对当地生态和人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京津冀是重化工产业地区,拥有大型化工园区20余个,具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上万家,潜在的化工污染源数量多、分布广。下图示意京津冀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概况。
分析京津冀地区化工厂地下污水危害人体的途径以及修复治理面临的挑战。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化工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对当地生态和人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分析,地下污水危害人体的主要途径有:人类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水源受污染,通过饮用直接摄入人体;污染的地下水作为灌溉用水灌溉农作物,农作物吸收污染土壤的营养,人类饮食后,污染物由农作物传输至人体;化工废弃场地释放污染,重新开发时,人体与之直接接触。修复治理面临的挑战主要从化工厂分布、化工厂、对地下水的污染过程以及被污染的地下水的不可逆性等方面思考;随着经济发展,化工厂数量多,分布广,可能产生多种类型的污染,以复合型污染为主;化工厂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短期内难以降解、净化,污染程度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不可逆性的特点;化工厂污染分布范围广,区域跨度大,协调治理难度大。
答案:途径:作为饮用水源直接摄入人体;作为灌溉用水污染农作物,由农作物传输至人体;化工废弃场地重新开发时可能产生的直接接触。
面临的挑战:化工厂数量多,多为复合型污染;化工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不可逆性的特点;分布范围广,协调治理难度大。
2.赣州大余县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钨都”,钨的开采历史超过100多年。现可开采利用的钨矿仅剩6.16万吨,可开采年限不足十年。2011年11月,大余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简述大余县钨矿开发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解析:大余县钨矿的开发,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植被被破坏,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减弱,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淤积,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矿渣的堆放会造成水、土壤污染;钨矿的开采会破坏山体结构,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可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技术投入,发展钨矿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植树种草,恢复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不利影响: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淤积;生物多样性锐减;造成水、土壤污染;破坏山体结构,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技术投入,发展钨产品深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
3、(2021·全国甲卷)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 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如图)。
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解析:牛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草原封育保护时所产生的草类资源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枯草和落叶的减少可以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所以在防火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牛粪等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答案: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4讲 旅游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4讲 旅游地理(含解析),共8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1讲 世界地理(亚洲)(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1讲 世界地理(亚洲)(含解析),共1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0讲 中国地理(南部地区)(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0讲 中国地理(南部地区)(含解析),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