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前冲刺练习(十一) 区域发展与区际联系(含解析)
展开考前冲刺练习(十一) 区域发展与区际联系
变电站就像是快递“电”过程中的物流中心,电厂发的电经升压再降压后送到客户家中(下图)。我国已有多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在上海郊区“落地”。上海静安地下变电站位于城区,它通过电力隧道从15.3千米外的郊区降压变电站受电,再降压后将电力输送到世博园区并能全面覆盖浦西各区,成为向上海中心城区供电的“主力军”。该变电站工程相当于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可是在市中心却无法看到它的身影,因为它已经“隐身”地下,地上部分建成了雕塑公园,公园里仅保留了地下电站的主控室、进出口和进出风口。读图,完成1~2题。
1.特高压输电线路选择避开城区利于( )
①减少空间限制 ②减轻环境危害 ③缩短输电距离 ④减少输电损耗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静安变电站工程建在地下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电力安全 B.集约利用土地
C.满足用电需求 D.减少辐射影响
图1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图,图2为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3.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潼关站1987—2015年平均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2021·湖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下图为引江济淮工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调水工程正式调水后,可能会( )
A.补充黄河入海水量
B.加重北方地面沉降
C.加大长江下游淤积
D.加大淮河防洪压力
6.引江济淮调水工程的主要影响是( )
A.利于北方地区开发水电
B.利于沿线地区环境治理
C.加大南方稻米北运数量
D.提高北方地区水运能力
7.(2021·江西4月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利比亚北临地中海,南部沙漠地区地下发现形成于冰河时代的巨大淡水含水层,人口、城市及种植业集中在北部地中海沿岸。为满足北部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利比亚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在调水工程论证过程中,有人主张将种植业南移至水源地附近,以减轻调水压力。论证过程中还发现,与北部相比,南部种植业发展条件相差甚远,因此该主张最终遭到否决。下图为利比亚地理位置及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分析利比亚南部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
(2)推测利比亚南水北调输水量较多的季节,并说明推测依据。
(3)与北部相比,说明南部种植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8.(2021·山东青岛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安江流经安徽、浙江两省,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形成一个面积573平方千米的水库。某校师生在暑期研学活动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等方式对水库建成后当地的环境变化进行研究。左图为考察区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1)研究发现,水库建成后库区的风比过去更大更多了,试对该现象加以说明。
(2)仅考虑地形因素,老师在N地举起一面旗帜,位于M地的同学能否看见?在右图中画出M、N两地之间的地形剖面图并加以说明。
(3)同学们在新安江上游地区考察时,了解到为保护水源地浙江省向安徽省进行生态补偿,并实施污染赔偿、保护补偿,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对新安江上游地区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考前冲刺练习(十一) 区域发展与区际联系
1~2.1.D 2.B 解析:第1题,特高压输电线路危险性高,选择避开城区,一方面可以减轻环境危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城市建筑物等设施对线路的影响,从而减少空间限制,①②正确;由于用电市场在城区,特高压输电线路避开城区加大了输电距离,从而加大了输电损耗,③④错误。D项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静安变电站位于上海城区,占地面积大,建设在地下主要是为了集约利用土地,B项正确;保证电力安全不是建在地下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建设在地上也可以满足用电需求,C项错误;一般来说,变电站产生的辐射较小,因此减少辐射影响不是其建在地下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
3~4.3.B 4.C 解析:第3题,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流量大小密切相关。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潼关站1987—2015年平均输沙量急剧减小,首先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其次,因为上游地区引水灌溉,黄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故①③正确。输沙量急剧减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与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无关;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第4题,读图可知,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大幅度减少,这是因为水库可以拦蓄泥沙,中游地区水库相对较少,而下游水库较多,拦截泥沙作用更加明显。地形起伏和流域面积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水土保持工作并非是从2016年才开始。
5~6.5.C 6.B 解析:第5题,引江济淮工程增加的是淮河的水量,对黄河没有影响;该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能够缓解沿线地区的地面沉降;抽水北调,长江的入海水量减少,水流速度减慢,沉积作用变大,会加大长江下游淤积;调水工程是有计划的人工调水工程,可以控制调水量,不会加大防洪压力。第6题,调水线路沿线地势起伏小,水电开发不是主要目的;调水需确保水质不被沿线地区污染,故有利于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该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江淮之间的水运能力,但是对北方地区水运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影响,对南方稻米北运数量也没有太大影响。
7.答案 (1)地势较高,能实现自流;南部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南部人口稀少,需水量小。
(2)夏季。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夏季为农作物生长季,需水量大。
(3)远离市场;农业设施缺乏(交通不便);劳动力不足;降水不足(土壤条件差)。
解析:第(1)题,南部作为水资源调出区,说明南部水资源丰富,存在形成于冰河时代的巨大淡水含水层,且水质良好;由于南部人口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小;通过对等高线的判读,南高北低,水可以自流。第(2)题,利比亚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气候干旱,而夏季时农作物处于生长季,需水量大。第(3)题,南部纬度低,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北部城市多,人口稠密,市场大、劳动力充足,但是南部人口少,市场小、缺乏劳动力,且农业设施缺乏,交通不便。
8.答案 (1)湖陆热力差异明显,在湖岸附近常常形成湖陆风;平坦的水面替代了原来高低起伏的地貌,地表对风力削弱作用减小。
(2)地形剖面图:纵坐标海拔表示剖面起伏(M地海拔、N地海拔、最低点海拔)。说明:MN之间视线不受地形阻挡,看得见。
(3)发展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关停并转有污染的企业,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依据当地特色,发展休闲旅游业。
解析:第(1)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水库建成后,由于湖陆热力差异明显,湖水的热容量比较大,升温、降温速度慢,与湖岸地区形成了气温差异,进而形成了湖陆风。水库建成之后,原本高低起伏的地表被水面取代,地面摩擦力减弱,湖陆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风力增强,湖陆风明显。第(2)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通视问题既可以通过看等高线的形状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种情况: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如下图所示。
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情况可知,M、N两地之间为谷地,无其他高地阻挡,可以看得见。绘制地形剖面图注意标注纵坐标数值变化,将沿途几个重点的海拔标注(最高点,最低点,M、N两地的海拔等),最后将视线画出(M、N两地之间用直线连接)即可。第(3)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新安江上游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因此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环保产业,比如利用当地部分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将原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治理,关停并转,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着力做好“茶”文章,推进茶叶种植生态化、加工清洁化改造,着力做活“水”文章,山泉流水养鱼,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练习专题12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练习专题12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家的“自然条件变化”是指,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目的是,该时期长江经济带,“调节水库”选址的最重要条件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原卷版),共8页。
专题11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