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中秋节快乐主题班会
展开
这是一份中秋节快乐主题班会,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 活动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2、了解中秋节的节日风俗故事和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
4、制作月饼,使学生们了解月饼的制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绘本PPT、制作月饼的相关材料、音乐
三、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自己制作的兴趣。
向父母、长辈了解月饼是怎样做的。
2.活动难点:借助原有经验,共同交流、讨论月饼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活动难点:激发学生自己制作月饼的兴趣,并掌握月饼的制作过程。
活动过程:
老师:每年的中秋节是什么时候?
学生:农历8月15。
老师:你们了解中秋节的节日风俗习惯和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吗?
教师介绍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祭月作为民间过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在中秋节我们会做什么?
赏月、吃月饼、猜谜、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拜祖先、燃灯、追月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的说:"做月饼要用面",有的说:"要加糖",还有的说:"要用烤箱或微波炉烤烤才行"。他们制作月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没有立即带他们做,而是与学生们充分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做月饼要先怎样?""再怎样?""还需要加那些东西。”
第一次分组制作月饼
学生开始制作了,在做月饼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怎样让粘在手上的面掉下来?""月饼做多大合适?""需要放多少陷?"带着问题孩子们尝试了第一次制作。当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学生们甭提多高兴了。但高兴过后,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制作的月饼特别硬,和买来的月饼有所不同。我们又针对如何制作使月饼变软的话题讨论开了。有的说:"要多加油",有的说"让面软一些",还有的说"要多加水"。讨论后,我们请来了伙房的张叔叔,请他为小朋友讲讲月饼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大家都明白了,做月饼,在和面时要放泡达粉,这样才能使面酥软可口。
学生们的第二次制作。
孩子们在第二次制作时有了一些经验,在和面时记住放上了泡达粉,在亲身感受中切实的了解了面的变软。同时孩子们注意在包馅时多包,这样才好吃。第二次的制作,使孩子们能熟练与同伴合作一起做月饼。
月饼的品尝与分享。
学生们在自己品尝的同时,想到了送给亲人尝一尝,想到了送给全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尝一尝,从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表达与表现。
学生们将做月饼的情景和感受,用绘画方式表现了出来。在整个制作中,他们从设计到实践记录,从感知到真实体验,不断的获得了有益的生活经验,我想他们会记忆更深。
活动反思:
在做月饼活动中教师不是教给学生怎样做,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使孩子们在实践尝试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中了解了制作的方法,体会劳动的不易,体验劳动的快乐。在送月饼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关心周围的亲人和同伴。进一步加深中秋节的印象。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2、了解中秋节的节日风俗故事和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
4、制作月饼,使学生们了解月饼的制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绘本PPT、制作月饼的相关材料、音乐
三、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自己制作的兴趣。
向父母、长辈了解月饼是怎样做的。
2.活动难点:借助原有经验,共同交流、讨论月饼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活动难点:激发学生自己制作月饼的兴趣,并掌握月饼的制作过程。
活动过程:
老师:每年的中秋节是什么时候?
学生:农历8月15。
老师:你们了解中秋节的节日风俗习惯和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吗?
教师介绍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祭月作为民间过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在中秋节我们会做什么?
赏月、吃月饼、猜谜、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拜祖先、燃灯、追月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的说:"做月饼要用面",有的说:"要加糖",还有的说:"要用烤箱或微波炉烤烤才行"。他们制作月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没有立即带他们做,而是与学生们充分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做月饼要先怎样?""再怎样?""还需要加那些东西。”
第一次分组制作月饼
学生开始制作了,在做月饼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怎样让粘在手上的面掉下来?""月饼做多大合适?""需要放多少陷?"带着问题孩子们尝试了第一次制作。当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学生们甭提多高兴了。但高兴过后,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制作的月饼特别硬,和买来的月饼有所不同。我们又针对如何制作使月饼变软的话题讨论开了。有的说:"要多加油",有的说"让面软一些",还有的说"要多加水"。讨论后,我们请来了伙房的张叔叔,请他为小朋友讲讲月饼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大家都明白了,做月饼,在和面时要放泡达粉,这样才能使面酥软可口。
学生们的第二次制作。
孩子们在第二次制作时有了一些经验,在和面时记住放上了泡达粉,在亲身感受中切实的了解了面的变软。同时孩子们注意在包馅时多包,这样才好吃。第二次的制作,使孩子们能熟练与同伴合作一起做月饼。
月饼的品尝与分享。
学生们在自己品尝的同时,想到了送给亲人尝一尝,想到了送给全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尝一尝,从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表达与表现。
学生们将做月饼的情景和感受,用绘画方式表现了出来。在整个制作中,他们从设计到实践记录,从感知到真实体验,不断的获得了有益的生活经验,我想他们会记忆更深。
活动反思:
在做月饼活动中教师不是教给学生怎样做,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使孩子们在实践尝试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中了解了制作的方法,体会劳动的不易,体验劳动的快乐。在送月饼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关心周围的亲人和同伴。进一步加深中秋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