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意境概念的形成与界定》,有删改)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审美理想集中体现的意境,首次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
B.刘勰、钟嵘、王昌龄、刘禹锡等人拓展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王昌龄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唯景情融合才“得其真矣”。
D.意境的概念主要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首次出现”错,依据“王昌龄……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可知并不是首次出现;
B.“拓展生发”错,依据“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可知文学意境论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只是“已见端倪”,而不是“拓展生发”;
D.“主要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依据“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可知不能判断“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主要原因。
故选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简明清晰地追溯了意境的理论发展历程,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
B.材料二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作者先提出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再分析三种具体类型。
C.两则材料都多次采用引用论证,材料一以引用文论为主,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
D.材料一将古代文论放在今人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材料二为古代文学阐释提供了具体路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错,依据“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可知与境界的区分只在材料一末尾提了一下,且并未对意境和境界进行区分;
B.“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错,依据“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可知材料先提出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依据“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可知材料再分析三种具体类型,这是“总分式”结构;
C.“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错,依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可知材料二并未以引用古诗为主,古诗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故选D。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景中藏情”表现方式的是( )(3分)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思是: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再依据“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可知内容为直接抒情,这是情中见景式。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这是景中藏情式。
C.“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意思是: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以景结情,余音袅袅,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神思绵绵,更耐人寻味。这是景中藏情式。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意思是: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此句借用草、絮、雨的意象和特点,描绘出江南暮春烟雨之景,景色迷蒙,色调昏暗,表现出词人无限的愁怀恨绪。这是景中藏情式。
故选A。
4.请结合第一则材料,给“意境”下一个定义。(4分)
【答案】意境是以情景交融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表现特征的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下定义的能力。
依据“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可知这是属概念,可成为全句的框架;
依据“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可知其修饰成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因此可概括出:意境是以情景交融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表现特征的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
5.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沁园春·长沙》一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①“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作者情思,这句话强调了情思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②《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可见作者情思。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是枫林如火的写照,也抒发了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词人以此景表达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依据“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可知“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作者情思,这句话强调了情思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②《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可见作者情思。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词人以此景表达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天空、水底选择了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姚酿
①不错,又是古镇。
②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③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④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⑤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⑥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潜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⑦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⑧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肉等调成各种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糍粑、糯米粽、葛根酥。有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⑨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英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是宁静。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⑩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⑪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一一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⑫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 同质化:性质或品质趋于相同
B.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 虬结:蜷曲缠绕
C.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 率性:任性
D.而毫无浊气和混沌 混沌:不纯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结合后文“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可知,黄姚没有成为“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而是按照自己的步调自然地生活。由此可知,这里的“率性”不是“任性”,而是指“循其本性,自然随意、真实”。
故选C。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黄姚古镇的与众不同。
B.第六段从“覆瓦如鳞”巧妙地引出一系列与“鱼”相关的比喻。
C.作者对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笔触细腻,富于表现力。
D.作者认为只有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起来,才能让黄姚散发永久的魅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者认为只有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起来”无中生有,作者描写了黄姚古镇与其他古镇的不同之处,描写了黄姚的街巷、日常生活、特产、技艺等,赞美了黄姚古镇的纯净、自然、真实,没有说“认为只有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起来”。
故选D。
8.文章第4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用意。(4分)
【答案】①将黄姚入口处巨大而古老的榕树比作黄姚的心脏,生动地写出黄姚历史文化悠久让黄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②把巨榕的沉重、繁密而交错的气根比作粗大血管,生动地揭示出巨榕生长茂盛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是黄姚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为黄姚古镇输送养料,让黄姚古镇焕发生机;
③把发展中的黄姚古镇比作正在孵化的蛋卵,生动形象地写出心脏、血管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我们思考,让黄姚生命繁盛的“心脏”和“血管”究竟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第四段找出关于榕树的描写,分析比喻的运用。
“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蛋卵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长出树枝样的众多血管,生命就这样诞生了。此句用孵化的蛋卵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心脏、血管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我们思考,让黄姚生命繁盛的“心脏”和“血管”究竟是什么。
“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把巨榕的沉重、繁密而交错的气根比作粗大血管,气根为巨榕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生动地揭示出巨榕生长茂盛的原因,给人以启迪。联系后文“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可知,“血管”就是黄姚人,是他们的勤劳、智慧,让黄姚古镇能够抵抗时间的侵蚀,越来越焕发生机。
“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这里将黄姚入口处巨大而古老的榕树比作黄姚的心脏,古老的榕树代表黄姚古老的历史文化,这个比喻生动地写出黄姚历史文化悠久,是它们让黄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9.“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6分)
【答案】①指黄姚酿制的各种果脯和酒等,表明黄姚物产丰富、独特;
②指黄姚人利用土地的恩赐,运用智慧和耐心,酿制出美好的生活;
③指黄姚没有被商业气息污染,保留了最干净、清洁的环境,最自然、原始、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岁月和黄姚人共同酿制的最饱满的果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标题含义一般应由浅到深逐层分析。
浅层含义,由“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可知,“酿”的表层含义指黄姚酿制的各种果脯和酒等,表明黄姚物产丰富、独特;
深层含义,由“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可知,“酿”还指黄姚人利用土地的恩赐,运用智慧和耐心,酿制出美好的生活;
再深层含义,由“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可知,“酿”的更深层含义是指黄姚没有被商业气息污染,保留了最干净、清洁的环境,最自然、原始、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岁月和黄姚人共同酿制的最饱满的果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0.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乘舟”是动宾结构,“乘”为动词,“舟”是“乘”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C;
“至金陵”是动宾结构,“金陵”是地名,是“至”的宾语,后面应断开,“著宫锦袍”是“坐”的状语,“坐”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1.下列对文中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经: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李白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的。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因此李白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的”错。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时期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天赋异秉,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错误,原文是“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可见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故选C。
13.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荀子)
【答案】(1)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摘”,指摘;“以”,用来。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
14.李白在长安时,“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后来,却又愿被“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这表现他怎样的思想品格?(3分)
【答案】虽然李白最后成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但仍表现他有“济沧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原文“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据此分析出,虽然李白最后成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但仍表现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注】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了平淡的日常劳动生活,语言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C.“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误,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所以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
故选C。
16.请赏析诗歌颔联。(6分)
【答案】本题颔联是“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①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②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
③对仗工整。“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形式的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突出了日出天晴后村民欢欣鼓舞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律诗有首、颔、颈、尾四联。本题颔联即第二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一竿初升的太阳,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
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3)《归园田居》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3)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匏”“樽”“譬”“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______________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至今,(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国际金融危机______________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201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6%的较高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今年前4个月,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______________,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超出预期,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秉持“和”“合”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______________的动力和活力。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推动 暴发 态势 滔滔不绝
B.拉动 爆发 态势 源源不断
C.推动 爆发 趋势 源源不断
D.拉动 暴发 趋势 滔滔不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拉动:采取措施使提高,增长或发展。前语境中有喻体“引擎”,应该照应选“拉动”。
第二空,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语境中指“国际金融危机”突然发生,应该用“爆发”。
第三空,态势:状态和形势,强调已然。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突出未然。前语境说“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了”表示已然,应该用“态势”。
第四空,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语境中指“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应该用“源源不断”。
故选B。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
B.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目的东方传奇,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C.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传奇
D.中国经济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逻辑关系,应先有“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然后才谈得上创造了“东方传奇”,排除BD;
从上下文语意的连贯性看,不宜将“举世瞩目”独立开来,排除A项。
故选C。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世界而言,中国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自己把事情办好了,就是巨大的贡献。
B.对于世界而言,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贡献巨大。
C.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D.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错误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和“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两种用法杂糅在一起,且这个介宾短语宜放在句首;
二是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中国……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判断不成立,主宾不搭配,可改为“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A.“作为世界而言”搭配不当,应是“对于世界而言”;“自己把事情办好了”语序不当,“把”字移动到“自己”前面。
B.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在“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前加“作为”,让该句变成状语。
C.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可以把“把”字移动到“中国”后面;“对于……”成分残缺,一般为“对于……而言”,可以把“对于”改为“作为”。
只有D项修改无误。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请对下述文字提供的信息筛选、整合,概括乡土社会的特征。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
【答案】生活安定,历世不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文段谈乡土社会的特征。首先找到相关关键句。第一句指出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不同,第二句“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为观点性的句子,三至六句都是对此句进行阐释。第七句中“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补充说明乡土社会的特点。
据此可概括出乡土社会的特征:生活安定,历世不移。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分)
①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②从“互联网+”到“区块链”,③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增加着生产生活的疆域。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⑤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⑥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的因素。⑦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⑧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着进步的可能。
【答案】①“休戚相关”改为“息息相关”;③“增加”改为“拓展”;
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改为“从‘两弹一星’到‘港珠澳大桥’”;⑥删去“的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以及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休戚相关”不合语境。“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适用对象比较狭小,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此处是说“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关系密切,不涉及祸福,故改为“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
③“增加……疆域”搭配不当,“增加”改为“拓展”。
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语序不当,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从‘两弹一星’到‘港珠澳大桥’”。
⑥“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的因素”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因素”。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隐形的翅膀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请你根据这首歌词,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例文: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们班人才济济,有那么多令人羡慕的同学:梦瑶舞姿曼妙,体态匀称;依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紫殊英姿飒爽,是体育场上的运动健将……她们像一只只骄傲的白天鹅,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而我却像一只笨拙的丑小鸭,只能眼巴巴地仰望,心里暗暗羡慕她们有一双优美的翅膀。直到参加了一次比赛,我才发现,原来飞向蓝天并不只是梦想,原来自己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那是前年国庆节前夕,学校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准备举行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的朗诵比赛,每个班级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主任董老师突发奇想,决定在班里先进行预选,要求每名同学都参加。听到这个“可怕”的决定,我顿时像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样——蔫了。虽然我在周末上了口才兴趣班,但那是因为妈妈嫌我腼腆,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才报的。我可没有参加过这么大型的比赛啊,呜呜……
看到我愁眉不展的样子,妈妈问明原因,积极鼓励我参赛:“孩子,你上了口才兴趣班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这是你最大的优势。你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自信和勇气。”妈妈总是能一语中的地指出我的不足。“渔夫在出海前,并不知道鱼在哪里,可是他们还是选择出发,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会满载而归。人生也是一样,选择了才有机会,相信了才有可能。”妈妈灌的“鸡汤”果然给力,我决定参赛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开始精心准备了。我选择的朗诵篇目是《我的南方和北方》,这是一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劳动人民的宏伟篇章,大气磅礴,很考验朗诵者的功底。那段时间,我像着了魔一样,疯狂地练习。对着墙壁练,照着镜子练,还把我的洋娃娃们当成观众进行预演。我一遍遍地调整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修正着语音、语调,争取把最精彩的自己展现在观众面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班级预选中,我果然脱颖而出,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董老师脸上也绽放出赞许的微笑。我,一个腼腆的女孩,居然可以代表我们班去参加全校决赛了!在那天暖暖的阳光里,我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想象着飞机起飞前的滑翔……
决赛终于来临了。选手们一个个登台表演。大家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我在台下听得心潮澎湃,同时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都那么优秀,我如果表现不好怎么办?如果不能为班级争光怎么办?一向细心的董老师看穿了我的心事,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别紧张,放松点,深呼吸,看看蓝天!”我抬头,晴空万里,恰好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跃入眼帘。它仿佛在给我打气:别怕,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我忽然觉得身上真的长出了一双有力的翅膀,它拍打着,迫不及待地想去体验“天高任鸟飞”的酣畅。
终于轮到我上场了,我的心里像有一万面小鼓在咚咚作响,我知道,那已不是惴惴不安的心跳,而是豪情万丈的乐章。看到台下观众们温暖的笑容、期待的目光,我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开始朗诵《我的南方和北方》。我跟着背景音乐的节奏,时而轻声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把对祖国妈妈的无限热爱都投入朗诵中,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巍巍太行、滚滚长江、大漠飞雪、莺飞草长。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只天不怕地不怕的雏鹰,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拍打着强劲的翅膀……
比赛结束了,在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中,我走上了领奖台。是的,我摘得了本次比赛的桂冠,我收获了荣誉和赞扬。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是师长的鼓励,那是激扬的信念,那是前行的勇气,那是向上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为引语式。
这首歌词,通过“隐形的翅膀”这一意象,象征了在一片绝望中,依然坚定有力地充满希望这一精神。在这首歌中,我们能听出那个虽一路孤独绝望、充满挫折痛苦,却仍倔强不愿放弃,一直保存希望,坚持信仰的自己。所以,这则材料给定的写作任务,并不在歌词本身,而是要求思考自己身上是否有相似的品格精神。
在写作时,要从给定命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找到写作信息和思路,注意试题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构思时就要注意相关要求。“我”:可以思考“实我”与“虚我”。当然,写“我”,并不意味着文章中不能出现“他人”,当“他人”对“我”产生影响,使“我”飞向远方时,“我”的“翅膀”、“我”的感悟也便出现了。“有”:其实所有考生都是“有”翅膀的,没发现不代表没有。但是,你的这种“有”,是“据有”?“占有”?还是“享有”?这背后的情味肯定不同。或者,“本来有,但是……”,这种逻辑也可以构思出别开生面之作。“一双”:不一定是确指,它也可以是“一双双”。要尊重一元,也要包容多元,要注重质量,不要只关心数量。“隐形”:可以将“隐形”诠释为“隐藏”——即那双翅膀主观上不愿示人,那为何而“隐”?“隐”时的感受?“隐”中的威力以及由“隐”到“显”的苏醒。“翅膀”:两个层面的问题可想:一是“翅膀是什么”?一是“翅膀有何作用”?就前者而言,凡为我发现、发展、得到提升、实现超越、获得自由与美感、不断探索、实现创造……担当工具,提供保护、动力的皆可视为“翅膀”。就后者而言,可以思考“翅膀”和“我”发生关系的表现,“我”的收益、认识、感悟。
立意:
1.战胜挫折,我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2.我有了一双名为勇气的翅膀。
3.展开隐形的翅膀,我要战胜我自己。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前模拟语文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前模拟语文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文中画波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