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4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4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含解析),共3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4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选择性必修1]3.2;3.3
山东卷第18(1)题;上海卷第7题
一、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北半球)
气压带
分布
形成
A
赤道低压带
南北纬5°之间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C
副热带高压带
30°附近
高空空气堆积下沉
E
副极地低压带
60°附近
近地面气流上升
G
极地高压带
极地地区
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
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1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共7个气压带
②风带(北半球)
风带
分布
风向
B
东北信风带
赤道~30°之间
东北风
D
盛行西风带
30°~60°之间
西南风
F
极地东风带
60°~90°之间
东北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6个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思考] 地处赤道附近的新加坡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请说明原因。
提示 新加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云量多,光照少;终年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力小。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分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由带状断裂成块状。
时间
原因
陆地
海洋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西伯利亚) 高压
低压中心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印度)低压
高压中心
(2)南半球气压分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1月份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7月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易误辨析] 季风仅仅存在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这种说法对不对?
提示 不对。非洲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但以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影响降水
气压带
低压带
高压带
空气运动
盛行上升气流
盛行下沉气流
影响
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降水稀少
(2)影响气温:暖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高低纬间的气流运行影响
(2)海陆间的气流运行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气压带、风带
气候特征
形成气候类型
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冬季)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炎热干燥(夏季)
(2)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4.气候与自然景观
气候
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
终年炎热、少雨,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空气极为干燥
雨热同期,1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降水丰富
地貌
风沙地貌广布
河流地貌广泛发育
水文
河流稀少
河网密集,流水作用强
植被
只有少数耐干旱的植物生存,形成荒漠景观
植被繁茂,形成常绿阔叶林景观
[思考] 副热带地区是不是降水都少?
提示 副热带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但是在副热带地区的有些地区,由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能力一 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
[例1] (2017·1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气压带成因及气流垂直运动方向是( )
A.甲:动力原因 上升 B.乙:动力原因 上升
C.甲:热力原因 下沉 D.乙:热力原因 下沉
[尝试自解] ________
[解题步骤]
答案 A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1.(2018·全国卷Ⅱ)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题。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答案 D
解析 恩克斯堡岛处于70°S~80°S之间,位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该岛常年盛行东南风,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应与盛行风向相反,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能力二 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例2] (2016·天津卷)据下图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尝试自解]
[解题步骤]
答案 差异: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原因: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1.气压带或风带的性质
气压带或风带
气流运动
性质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
湿润
信风带
高纬→低纬
干燥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
干燥
西风带
低纬→高纬
湿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
湿润
极地东风带
高纬→低纬
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
干燥
2.气压带或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2.(2016·4月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图中( )
A.①③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同
C.③⑥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D.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同
答案 A
解析 ①②④两地均为热带草原气候,但①成因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②地主要是受地势影响;④地主要是受地形影响,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③地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⑤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⑤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⑥地则是因为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形成的。故选A。
能力三 分析季风与季风气候
[例3] (2018·江苏卷)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C (2)B
1.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的季风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
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2017·4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①、②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图1
图2
说出①地1月和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
答案 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7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
解析 从①、②地的气候统计资料看,有明显的干湿季,1月是东北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7月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属于向岸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因此,图示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具有“季风性”。再如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1月(南半球夏季)吹西北风,是湿季;7月(南半球冬季)吹东南风,是干季。
能力四 气候类型的判断
[例4] (2018·11月浙江卷)下图为亚欧大陆40° 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气候相比( )
A.1月降水甲比乙多 B.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
C.7月气温甲比乙低 D.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
(2)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 )
A.西北风的影响 B.副极地低压控制
C.沿岸暖流影响 D.盛行西风的控制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B (2)D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可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判断半球:根据最高温最低温出现的时间确定半球
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2)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均温确定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15 ℃
热带气候
最冷月
均温0~
15 ℃
最热月均温>25 ℃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
10~20 ℃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
均温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3章 第3讲 课时16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含解析),共10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第5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气压带,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09讲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学案,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最新考纲,方法规律,活学巧用,疑点辨析,学法指导,补充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