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0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0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0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选择性必修1]5.1北京卷第16(1)(2)题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2.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新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内容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意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易误辨析] 自然环境整体的功能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吗?提示 否。自然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能。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特点变化性统一性内容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填图] 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写出各要素的表现。提示 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贫乏、地貌戈壁沙漠;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连锁变化 2.快速变化: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3.人类干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思考] 植被破坏对黄土高原地区地理环境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 植被破坏,导致蒸发、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径流变化增大,洪涝灾害严重,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径流含沙量增大,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流水侵蚀增强,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能力一 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例1] (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尝试自解] [解题步骤]答案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黄土高原土壤遭受侵蚀,会引起地貌、植被、水文、气候等一系列的变化,如下图: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地理环境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特征和青藏地区的高寒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案例(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案例(2):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1.(2020·北京模拟卷)北京市某校学生到湖北省神农架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活动一 同学们野外观察该区域植被分布,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绘制植被分布图,如下图所示。(1)说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分析其形成原因。活动二 同学们发现一个神奇的自然现象。短嘴金丝燕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海拔约2 000米的神农架燕子洞,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它们失去了原先南飞北迁的候鸟特征。某同学制作了短嘴金丝燕的卡片,如下图所示。外形特征:体长约13厘米,上体及翅、尾表面黑褐,头顶羽毛较暗。栖息环境:海拔500~4 000米的山坡石灰岩溶洞,营巢于岩崖裂缝。生活习性:白天常成群在栖息地上空飞翔猎食。主要以各种蛾类等飞行昆虫为食。(2)解释该地短嘴金丝燕由“候鸟”变为“留鸟”的主要自然原因。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水热条件适合常绿阔叶树木生长。(2)燕子洞为海拔约2 000米的石灰岩洞,石灰岩洞受侵蚀作用,岩壁多裂缝,利于短嘴金丝燕营巢,且水源充足,全年有充足食物来源,栖息环境优越。解析 第(1)题,湖北省神农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水热条件较好,适合常绿阔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可根据短嘴金丝燕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等分析。能力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例2] (2016·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尝试自解] [解题步骤]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1.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思考方向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厘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升,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更加干旱2.解释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角度解释原因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生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生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气候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环境①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角度解释原因生存空间①湖面(海面)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人类活动①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2.(经典真题·安徽卷)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答案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解析 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可按下列思路思考: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泥沙减少→三角洲位置后退。[情境设置] 美洲鹤属于世界稀禽之一,体态优雅,鸣声嘹亮,其高声鸣叫能传播到 3千米开外的地方,又称高鸣鹤;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湿地里,被戏称为“水中老人”。美洲鹤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大陆湿地。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使得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再加上猎杀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如今,美洲鹤逐渐从北美洲大陆湿地上消失,已成为世界濒危鹤类之一。[设问角度](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素养体现] 人地协调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注湿地破坏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湿地减少的原因,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人工训练美洲鹤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的原因 [我的答案] (1) (2) (3)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湿地较少。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活动也会造成湿地减少。湿地减少会导致蒸发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进一步造成湿地减少。(2)因为随着移民的到来,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增强等,已经导致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3)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具有差异,会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不同的功能。人工训练时的环境和野外环境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美洲鹤对环境的不适应,实验很难成功。视角一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特有动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经典真题·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答案 (1)B (2)C解析 第(1)题,本题强调该地生物种群的独特性。由于科隆群岛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第(2)题,气温日较差大,一般是大陆性强的地区所具备的特征,该地四面环海,A项错误。该地远离大陆,与世隔绝,也确实有部分动物迁徙从此经过,但与“耐寒”“喜暖”无关,B项错误。该地地处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符合“喜暖”动物要求,同时秘鲁寒流会影响到该地,又符合“耐寒”的要求,故C项正确。该地地处热带,最高海拔1 707米,垂直分异不显著,D项错误。视角二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2.(2018·天津卷)读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题。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该区域矿泉水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问题。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从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矿泉水资源、地下水、地表径流、湿地、植被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视角三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角度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2018·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答案 海陆兼备;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解析 结合图和材料,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位于长白山东麓,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约85%。据此完成1~2题。1.关于珲春的自然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黑土深厚B.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雪较少C.季风气候显著,台风旱涝频繁D.位于长白山上,海拔高,终年寒冷2.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 )A.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B.含沙量增大C.凌汛发生的几率增大 D.结冰期变长 答案 1.B 2.A解析 第1题,珲春以山地为主,季风气候显著,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丰富,冬季处于背风地带,降雪较少;珲春位于中纬度,冬暖夏凉。据此选B。这里纬度较高,一般不会有台风影响。第2题,森林植被的恢复,影响到的一般是流量水位和含沙量,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选A。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3~4题。3.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答案 3.B 4.C解析 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第4题,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是较薄,故C项不相符。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据此回答5~6题。5.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D.草原退化、沙化6.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答案 5.C 6.D解析 第5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食草动物的增多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狮子、猎豹又会因猎物充足而数量大增,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第6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的内流湖,湖中盛产裸鲤(湟鱼),近年来其水位有所上升。经研究发现,该湖蒸发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1 000~2 000年青海湖盐度和流域内某地降水量变化。读图完成7~9题。7.1 400~1 500年青海湖盐度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是( )A.升高 湖面结冰期延长B.降低 利于湖面结冰C.升高 裸鲤数量减少D.降低 水生浮游植物增加8.近年来青海湖盐度呈减小趋势,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流域内降水量增加B.流域内蒸发量减小C.高山冰雪融化量增大D.流域面积增加,入湖水量增多9.青海湖进入结冰期后( )①湖区水禽减少 ②水生生物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③鱼类缺氧大量死亡 ④湖水变得混浊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7.C 8.D 9.A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1 400~1 500年,青海湖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盐度总体呈上升趋势,B、D错误;盐度高的水域冰点低,湖面结冰期缩短,A错误;盐度升高,不利于裸鲤的生长,裸鲤的数量会减少,C正确。第8题,影响湖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蒸发、降水、径流等。流域内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小、高山冰雪融化量增大,都会使青海湖盐度减小;分水岭没有变化,一般流域面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故选D。第9题,青海湖进入结冰期后,水面没有浮游生物,且鱼类无法露出水面,水禽无法捕食,湖区水禽减少,①正确;湖面结冰,阻挡光线,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②正确;进入结冰期,只是湖面结冰,不是整体湖水冰冻,青海湖深且水量大,温度低时,鱼的呼吸及代谢都很缓慢,耗氧量较低,鱼类不会大量死亡,③错误;水面结冰,微生物及其他生物活动相对缓慢或停止,有机物产生少,会使湖水变清,④错误。黄山短尾猴以植物的树叶、果实为食,尤其喜食嫩芽、嫩叶。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人类开垦种植茶园、竹林及人工投食现象,使短尾猴的栖息地呈碎片化趋势。短尾猴生存能力减弱,婴猴死亡率逐渐升高。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a、b、c、d代表四季)。读图回答10~12题。10.近年来,黄山短尾猴的生存能力减弱,婴猴死亡率逐渐升高的原因是( )①生存空间限制 ②人为投食现象严重 ③人类活动增强,环境污染严重 ④种群间基因交流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图中季节d,黄山短尾猴栖息地范围最广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气候凉爽 B.植被结构单一C.食物短缺 D.躲避人类活动的干扰12.判断图中a所代表的季节(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 10.B 11.C 12.D解析 第10题,因为人类开垦种植茶园、竹林及人工投食现象,使短尾猴的栖息地呈碎片化趋势,即导致生存空间限制,人为投食现象严重,栖息地呈碎片化导致种群间基因交流少,导致抗疾病压力小,所以B正确。第11题,d是春季,此时段食物短缺使得黄山短尾猴活动空间变大,冬季大量树木落叶,春季随着天气转暖,各种植物开始复苏发芽,为觅食所以短尾猴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所以C正确。第12题,a季节是冬季,短尾猴选择在海拔较低、植被茂密食物更丰富气温更适宜的地区活动,所以D正确。 故选D。二、非选择题13.(2021·鲁鄂新起点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美国西部的大盆地内多沙漠和盐湖。大盐湖是美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末次冰期时,它曾经是一个比现在大20倍的淡水湖。冰后期变成内陆湖,最后留下的形成了现在的大盐湖、犹他湖、塞维尔湖和拉什湖。下图示意大盐湖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1)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化成内陆湖的过程。(2)如果未来气候持续变暖,推测大盆地内盐湖的变化。(3)分析大盐湖的演化对周围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 (1)末次冰期时,气温较低,周围高山冰川广布,夏季有大量冰川融水注入湖盆。冰后期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消退,夏季湖水补给减少,加之蒸发加剧,湖水水位下降,外流通道被切断,大盐湖演化成内陆湖。(2)气候持续变暖,蒸发加剧,湖泊蒸发量远大于补给量,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有些盐湖演化成盐沼,甚至完全干涸。(3)湖面缩小导致周围地区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大风天数增多;湖床裸露,增加了新沙源,沙尘暴天气多发;周围区域温差增大等。解析 第(1)题,注意“气候变化”的角度限定。根据材料从“末次冰期、冰后期”大盐湖气温导致的湖泊水量收支两方面分析。第(2)题,抓住“变暖”执因索果依次推理即可,但要推断出盐湖演化的结果,即“盐沼、甚至干涸”。第(3)题,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以“大盐湖的演化”为“因”,以气候、植被、地貌、生物等要素为“果”建立前因后果的联系。14.(2021·重庆预测卷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 (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 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由于水分不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解析 第(1)题,结合区域特征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知,雪山的成因和气温低有关,上图是我国河西走廊局部区域图,区域中有海拔较高的祁连山,所以由于海拔高,有高山冰雪,形成雪山景观;而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受当地降水的影响,是我国河西走廊局部区域,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水汽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难以到达,所以气候干旱,形成沙漠景观;而碧水形成要有水,当地地处西北内陆,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所以冰雪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景观,河流沿线由于有水源补给,有利于植被生长,形成绿洲(草原)。第(2)题,该地地处内陆地区,河流带来的水资源是当地植被生长的主要水源补给,上游河流来水减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风沙频繁;下渗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水源补给不足,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缺少植被的固沙作用,沙漠化面积扩大等。第(3)题,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地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气温变化大,水汽难以到达,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注意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少,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由于降水少,水分不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水源补给量有限,地表径流很少,且冬季没有融水补给,冬季多断流,多季节性河流;缺少水源的补给,无法满足植被的生长需要,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共3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差异,认识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8讲 自然环境与环境保护(含解析),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1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含解析),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