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9讲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9讲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含解析),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9讲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选择性必修2]3.2
北京卷第10题;浙江卷第5题
一、地区产业结构
1.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3.作用: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1.主要表现
(1)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升级的原因
(1)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绘图] 下图为1990年~2015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统计,请在右侧框内绘出三次产业的图例。
提示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概况
2.变化过程
发展阶段
产业特点、地位
区位优势
工业化初期
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国家实施了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优势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开放的服务环境等
今后
建成国际经济、金贸、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思考] 列举在带动区域发展过程中上海比武汉更突出的优势条件。
提示 武汉为内河港口。上海既是河港又是海港,地理位置更优越,海陆交通更便捷,更有利于对外联系;上海市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辐射范围更大,国内外市场更广阔;上海比武汉开放时间早,更早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经济发展进程,上海科技力量更雄厚。
能力一 探究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例1] (经典真题·上海卷)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为7 361亿元,2004年为13 394亿元。
(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 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 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2)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 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 工业。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 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 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4)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 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 。
[尝试自解] 填在题目空格中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答案 (1)水田 劳动集约化(集约化)
(2)劳动 轻纺
(3)技术(或知识) 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
(4)1.8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1.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图所示:
2.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优势条件
丰富廉价劳动力,政策优势,毗邻港澳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区位、人才优势明显
劣势条件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发展背景
台湾等地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产业向外转移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点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玩具、制鞋、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
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1.(经典真题·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福建、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
(1)比较分析福建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
(2)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 (1)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2)赞同: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不赞同: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解析 在分析图中福建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需要按变化趋势分时段来具体描述其变化,再加上图中有浙江、广东及全国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所以不仅要横向比较还要纵向比较描述;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对该省即福建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应明确你的观点赞同还是不赞同,然后再具体分析原因,赞同应该从优势说明,不赞同从劣势说明。
能力二 归纳地区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例2] (2020·北京卷)某国1998年和2018年社会经济主要数据如下表所示。读表,回答下题。
年份
1998
2018
就业人口(百万人)
28
31
城镇化率(%)
79
81
国内生产总值(千亿美元)
6
14
产值比重(%)
第一产业
5
2
第二产业
38
38
第三产业
57
60
就业人口比重(%)
第一产业
12
5
第二产业
28
25
第三产业
60
70
与1998年相比,2018年该国( )
①第一产业产值上升 ②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 ③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④大量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尝试自解]
[解题步骤]
答案 C
1.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路径
具体内容
产业延伸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产业更新
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替代产业群
综合发展
在转型初期,采取产业延伸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综合性方向演化
技术突破
技术积累突破关键技术限制,实现产业转型的整体升级
企业收购
通过国内外企业收购,获取技术或品牌,实现跨越式升级
3.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1)轻纺工业→重化学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原材料→加工组装为主的产业结构。
(3)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
(4)低附加值→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4.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1)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区域管理者实施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为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管理者通过因地制宜的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制定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3)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
2.(2020·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图1
图2
图3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能力三 产业结构图的判读(24类基础图像专项突破23)
[例3] (经典真题·广东卷)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
(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尝试自解] (1) (2)
[解题步骤]
答案 (1)D (2)D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以及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
无论是哪一类示意图,在某年份,某地区(市)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和一定为100%。若比较不同年份,某个产业比重上升了,另两个产业比重之和肯定下降。而且上升的比例等于下降的比例。
另外对产业结构示意图,在判读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结合三次产业的构成,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2)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分析产业的变化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3.(经典真题·全国卷)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种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完成(1)~(3)题。
(1)④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2)四个地区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A (3)C
解析 本题思维路径:提取有关三种产业概念含义的信息→在统计图上进行判读→明确城镇化水平高低与三种产业的关系(城镇化水平高的标志之一是第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构成比例高)→明确工业化程度高低与三种产业的关系(工业化程度低说明第一产业就业构成比例高)→作出正确判断。
[情境设置]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珠三角地区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湾区人口达6 600万,2017年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设问角度]
(1)据图说出广州、深圳、澳门和香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试分析为什么这样定位?
(2)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有什么意义?
[素养体现]
综合思维
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视角认识粤港澳大湾区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广州:国际产业服务中心,深圳: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定位的原因:城市的产业基础;城市的区位和交通、通信特点;城市的产业优势;城市的劳动力与科技人才优势;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粵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错位发展。
(2)提高区域的国际金融枢纽地位;利于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提高附加值;科技服务、创新服务、品牌服务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高生活水平;促进更广泛、更多元的就业等。
视角一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与措施
1.(经典真题·江苏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20年来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其间有小幅上升现象;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并不是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最大。第(2)题,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不能大量引进化工项目,这容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仅仅针对农业结构。将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移可以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更好地优化产业结构。
视角二 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2.(经典真题·上海卷)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年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因此A正确。第(2)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A正确。
视角三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产业结构的特点、影响和措施
3.(2016·上海卷)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市崇明地理简图
材料一 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
材料二 2012年,崇明县GDP仅占上海全市GDP的1.2%。
2012年崇明及全国三大产业比重(%)
产值比重
从业人员比重
崇明
全国
崇明
全国
第一产业
9.40
10.08
37.90
33.60
第二产业
53.10
45.27
16.30
30.30
第三产业
37.50
44.65
45.80
36.10
(1)根据表中数据,分别归纳2012年崇明三大产业的特点。
(2)分别说明2012年崇明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3)上海市《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提出2020年崇明城市化率要达到70%。对此有专家建议,崇明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以此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评价这一建议的合理性。
答案 (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
(2)第一产业影响:崇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原因: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影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原因:①以传统产业、乡镇企业为主;②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因此,第二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任答一点即可)
(3)通常,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崇明的第三产业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崇明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也可以有效地保持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这个建议是积极的、合理的。
解析 第(1)题,从材料给出的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与全国的对比,分析三大产业特点。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第一产业比值小,产业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崇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2012年崇明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以乡镇企业为主,主要部门是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镇化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不够。第(3)题,从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和发展第三产业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述。
视角四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以及对城镇化的影响
4.(经典真题·浙江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城市化是第一产业逐步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加速城市化进程,反之,则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视角五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影响
5.(经典真题·广东卷)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下图)。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下图)。
(1)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答案 (1)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2)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解析 第(1)题,以“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可以直接得出西宁市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林地、园地比重上升。进而分析出耕地比重下降原因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而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第(2)题,以“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工业生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图可知,西宁市工业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是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读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图,完成1~2题。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1.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二、第三产业都有波动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持续上升
D.第一、第三产业上升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是( )
A.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B.工业结构得到优化
C.工业部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D.工业部门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第一产业比重波动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波动上升。第2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珠三角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工业总产值较低,说明这一时期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为主。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4.为改变工业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
B.缩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规模
C.搬迁所有的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区1958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18%、62%、20%;1995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32%、39%、29%,据此可得出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结论。第4题,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鲁尔区新建和引进了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钢都”匹兹堡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逐渐陷入困境。为了改变衰退的局面,匹兹堡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复兴计划”,成功转型,现在被誉为“知识城”。下图为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简图。读图,完成5~6题。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匹兹堡首先陷入困境的产业部门有( )
A.炼铝、玻璃、精密仪表 B.煤炭、钢铁、重型机械
C.机器人制造、医疗、金融 D.生物制药、计算机、教育
6.有关匹兹堡“复兴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设各类研究机构 ②异地另建新城 ③加强工人转岗培训 ④颁布治理污染法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钢都”匹兹堡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逐渐陷入困境,首先陷入困境的产业部门有煤炭、钢铁、重型机械等传统重工业,B项对。精密仪表、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计算机属于高技术产业,医疗、金融、教育属于服务业,A、C、D三项错。第6题,匹兹堡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复兴计划”,成功转型,现在被誉为“知识城”。匹兹堡的“复兴计划”包括建设各类研究机构,①对;异地另建新城,不是城市复兴,②错;加强工人转岗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③对;颁布治理污染法规,改善城市环境,④对。D项对,A、B、C三项错。
(2020·菏泽一模)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图)是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新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最东端,处于深汕高速、324国道、厦深铁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广汕铁路、深汕高铁交会点,总面积468.3平方千米。深汕特别合作区力推“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发展模式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据此完成7~9题。
7.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深圳市卫星城的建设
B.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网
C.开发利用滨海区土地资源
D.带动粤东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8.深汕特别合作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①推崇创新文化 ②新能源开发能力强 ③自然环境优美 ④政府订单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起点,不走“转型升级”的弯路,有利于( )
A.节省前期建设投资 B.缩短规划布局工期
C.减少劳动力的流出 D.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答案 7.D 8.B 9.D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粤东地区,因粤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珠江三角洲落后,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可以加强粤东地区利用港澳大湾区资金、技术,从而促进粤东地区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故选D。第8题,深汕特别合作区濒临海湾,环境优美;深汕特别合作区临近深圳市,并与深圳市加强合作,可充分利用深圳市丰富的高科技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盛行。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与新能源开发、政府订单联系较小。第9题,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起点,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耗时长,前期建设资金投入大,A、B错误;由于起点高,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少,可能会导致当地普通劳动力外出就业,C错误;高质量的起点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故选D。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11.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答案 10.B 11.A
解析 第10题,由题文可知,比较劳动生产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那么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结合两图,可看出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约占20%,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读出为0.4,就业结构约为50%,同理可求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为20%,第三产业为30%,故选B。第11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差异最大,故选A。
夕张市位于北海道的中部,面积约763.2平方千米,四面环山,距都会札幌市60千米以上。夕张市从明治时期就开始开采优质煤矿,是日本煤矿、煤矿机械以及相关产业的重要基地。煤炭是该市唯一的支柱产业,因此也以“煤都”闻名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能源变革起,夕张市经济开始衰退,煤矿企业相继破产。为此,夕张市试图通过开发观光旅游资源、打造蜜瓜农产品品牌等措施进行产业转型,但一直没有明显成效。夕张市的人口数量已由最鼎盛时期的11.69万人(1960年)锐减至0.83万人(2018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超过总人口的50%。右图为夕张市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2.夕张市产业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调整方向失误 B.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C.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 D.地形闭塞,交通不便
答案 A
解析 该市季风气候的海洋性较明显,降水多,不适合农作物种植,实施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措施方向错误;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稳定;人口老龄化现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无直接关系,故不符合题意;夕张市从明治时期就开始开采优质煤矿,煤炭外运,交通便利。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结构转型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促使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
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
(1)读图比较2005年和2012年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2)运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原理,评价其第二产业变化的合理性。
答案 (1)相比2005年,2012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减小,第二产业比重增大。
(2)首先,这种变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因为内蒙古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丰富,有利于能源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草场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的需求增大;因此,第二产业比重增长,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示中三次产业的比重数值,相比2005年,2012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2)题,内蒙古铁、稀土等矿产资源和煤、石油等能源资源丰富,有利于能源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草场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农畜产品等的需求增大;第二产业发展,比重增长较快,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变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是合理的。
14.(2021·三湘教育联盟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堡港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下游,是德国最大的港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汉堡市经济陷入危机,临港产业大量外流。为此,汉堡市制定了“因港而兴”的转型计划,至2011年汉堡市的临港产业已从战后以造船、航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成以高科技、信息产业为主,港口服务业则是从码头服务、仓储服务等转变为航运融资、海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德国汉堡市与中国之间除了原有的海上贸易通道,还多了铁路贸易通道,汉堡市与中国运输联系愈发密切。下图为德国及汉堡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述汉堡港成为德国最大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
(2)分析汉堡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具备的有利条件。
(3)说出汉堡港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国港口发展的启示。
答案 (1)汉堡港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下游,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南部,是德国以及西欧通往北海和波罗的海的交通要道;位于亚欧大陆西端,大西洋沿岸,是国际重要航线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
(2)港口工业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利于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地理位置优越,港口腹地广阔,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潜力大;港口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利于招商引资;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转型。
(3)产业升级,保留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区域联系,扩展经济腹地。
解析 第(1)题,结合题目图文信息可以得出,汉堡港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河口,基尔运河西部,通过基尔运河可以沟通北海和波罗的海,故是德国以及西欧通往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重要交通要道;结合材料信息,汉堡与中国之间除了原有的海上贸易通道,还多了铁路贸易通道,汉堡位于亚欧大陆西端,大西洋沿岸,是国际重要航线和亚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第(2)题,汉堡港产业转型主要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航运融资、海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从科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具体是港口工业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利于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地理位置优越,港口腹地广阔,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潜力大;港口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利于招商引资;政府政策主导,支持产业转型。第(3)题,汉堡港的升级体现了产业升级,对我国港口发展的启示有产业升级,保留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港口的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区域联系,扩展经济腹地。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1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含解析),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1讲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含解析),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服务业区位因素,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30讲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含解析),共3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