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考点+易错点)(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考点+易错点)(附参考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练习,易错点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考点练习考点1 官职沿革 [练习1]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2.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 )3.省闼,又称禁闼。晋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称。( )4.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属于监督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5.超拜,指破格授予官职,古代对有功绩的官员给予奖励的一种形式。( ) [练习2]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之意,担负保卫皇帝、皇宫安全的使命。B.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C.假,古代表代理官职的词语,如《汉书·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D.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禄大夫,官名。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B.刺史,汉武帝始设来负责监察的官员,但在宋朝时已是一种虚衔,任者并不赴任。C.赠,指皇帝按照政绩优劣、功勋大小给在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祖等授予爵位、官职。D.枢密院,古代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始于唐朝,止于明朝。考点2 姓名称谓 [练习1]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含尊重之意。( )2.孤、寡、不谷都是古代君主自谦之称,“不谷”最初是周文王的自称,后为泛称。( )3.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敢以烦执事”中“执事”也是如此。( )4.竖子,本义为童仆,又用于对人的蔑称,范增就曾在鸿门宴后怒曰“竖子不足与谋”。( )5.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 ) [练习2]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2022·江苏苏州期中考试]B.元元,指平民、老百姓。类似意义的词语还有黎庶、布衣、白丁、庶人等。[2022·江西赣抚吉名校联考]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2022·福建龙岩入学检测]D.耆旧,年高望重者。耆,老人五十岁。古人对年龄的称呼还有: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悬车,老人七十岁。[2022·辽宁名校联盟联考]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讳泰”,表示对周太祖的尊敬。B.字,古人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礼记》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C.谥,古代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D.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又借指平民百姓。考点3 礼仪习俗 [练习1]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2.太牢,指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牢”指祭祀所用的牲畜,“少牢”则只有羊与豕。( )3.仲夏,古历法习惯于把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由此可见,仲夏为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干支历十二月建的午月,一般也指农历五月。( )4.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5.会试,由礼部主持。因考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为秋试或秋闱。( ) [练习2]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B.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指天子祭祀时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登上国君宝座。C.输作,因犯罪罚作劳役。古代常见劳役有“城旦”“舂槁”等,前者指筑城四年的劳役,后者指罚以捣米拾柴。D.释服,是一种祭祀先人的礼节,指在居丧期间要脱去朝服,换上丧服以表悼念。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配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B.孝廉,汉代举荐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代“孝廉”成为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C.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D.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考点4 天文地理 [练习1]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马嵬》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用“四纪”突出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2.二京,汉代的东京和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汴京。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是指这两地。( ) [练习2]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B.石头,指石头城,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建康、白下、越城等。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初一叫“晦”。D.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C [“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错。应为“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每月初一叫‘晦’”错,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等,如杜甫诗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帝王告祭的神山。B.江左,即长江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以中原为文化中心,因而地理上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比如“豪右闾左”。C.河东,在古代指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这一地区,因在黄河以东,故有此称。D.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也可分别称蛮和夷。二、易错点练习(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亲或尊长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所取,用于与人交往时自称。B.陛下,原指宫殿中立于台阶之下的护卫,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姓名,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文正公。E.从弟即堂弟。唐宋以后,以同祖父不同父且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表,外也。古时的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即在长江之外,因此江南又称“江表”。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D.古代安土重迁,《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就指离开故国,思念家乡之情。E.《三坟》《五典》传说为我国古代典籍,后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指官吏初到任。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C.告老,本指古代官员因年老而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D.吏部,为六部之一,掌管所有官员的任免、考核、调动等职事,长官称为吏部尚书。E.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F.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B.帝王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例如“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C.至和、元丰都是宋朝皇帝的年号,用以纪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新皇登位都会改换年号。D.古人会依据月相纪日,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前后,“晦”指农历每月三十。E.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纪年方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东汉以后逐渐废止。例如乙亥年的下一年为丙子年。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姻亲,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同中有异,是血亲中的一部分。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C.“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D.古代祭祀用羊、牛、猪各一头,称“少牢”,用羊、猪各一头,称“太牢”。因此,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E.薨,古代用以称诸侯之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后世皇帝的宠妃及没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F.顿首,一种跪拜礼,以头叩地即抬起而不停留,常用于书简表奏结尾,表示感谢。 (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C.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D.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E.刍粮,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F.“箪食壶浆”“一尊还酹江月”“觥筹交错”中提到的壶、尊、觥都是盛酒的器具。G.鼎、镬、鬲、甑、釜都是古代蒸或煮东西的器具。豆、笾、箪都是盛东西的器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7)题。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节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参考译文:彭时,字纯道,是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被授予修撰的职位。第二年,郕王监国,命令(彭时)与商辂进入内阁参与要务。听说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同意,于是接受任命。当官一年多就参与朝政,这是之前所没有过的。天顺元年,徐有贞已经获罪,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我钦点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然命他进入内阁,兼任翰林院学士。五年,彭时因病请求离职。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理政事,免除上朝参拜。国都附近、山东、河南大旱,京城米贵,彭时请求朝廷拿出仓库储米五十万石来平价出售。皇上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彭时在朝三十年,勤勉为国,操守正直,保全大体,处理公务回来后从不对晚生后辈谈论政事。有论奏和推荐,不让当事人知道。闲居时没有懒惰的仪容,服饰车马用具(日常生活)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享受,不是合乎道义的东西就不取,有古代大臣的风采。(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母忧,为“丁母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无论任何情况,父母去世后在职官员必须离职归乡守制。C.“褐”,衣服。释褐,就是脱去衣服,即卸职。文中指彭时辞官守丧。D.入阁,明清时期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E.“得疾在告”,即告疾,指古代官吏因病请求退休,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致休、下车等。F.“山东、河南旱”,这里的山东,与今天的山东省不同,指的是泰山以东的地区。(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晡时、日入、人定、黄昏均是古时表示时间段的名称,且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B.辇下,又称为辇榖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用作京都的代称。C.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可代指时间。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E.古汉语中有时两数并举,以其乘积来表示某一数字,如二八年华、三五之夜。(9)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B.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C.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D.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E.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附:参考答案一、考点练习考点1 官职沿革 [练习1]1.答案 √2.解析 “有时也指其他儿子”错。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子称太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答案 ×3.答案 √4.答案 √5.答案 √[练习2]1.B [“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2.C [“在职的”错。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有“生封死赠”的说法。]考点2 姓名称谓 [练习1]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5.解析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错误。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答案 ×[练习2]1.D [“耆,老人五十岁”错误。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2.C [“带有褒扬意义”错误,谥号有“美谥”“恶谥”“平谥”。]考点3 礼仪习俗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解析 “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错。弃市,是在众人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答案 ×5.解析 “因考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为秋试或秋闱”错误。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答案 ×[练习2]1.D [“指在居丧期间要脱去朝服,换上丧服以表悼念”错误,“释服”应为脱去丧服,改换为朝服。]2.C [“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错,“顿首”,以头叩地而拜,通用作下对上的敬礼,也可用于平辈间的行礼,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考点4 天文地理 [练习1]1.解析 “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错误。木星绕日一周约十二年,古称一纪为“十二年”,而非“十年”。答案 ×2.解析 “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汴京”错误。“二京”不是长安和汴京,而是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是指长安和洛阳。答案 ×[练习2]1.C [“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错。应为“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每月初一叫‘晦’”错,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2.D [“分别称蛮和夷”错误,四方少数民族分别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二、易错点练习(1)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古人的字是用来让别人称呼的,不是用来自称的。故答案为A项。(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国”在旧时是指京城、首都,课文《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是离开国都、思念家乡的意思。故答案为D项。(3)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吏部掌管的一般是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武官的任免由兵部负责。故答案为D项。(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B项错误,“永元二年”属于年号纪年,而例如“鲁隐公十四年”才属于后一种。C项错误,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D项错误,“晦”指的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E项错误,“东汉以后”通行于世,没有废止。故答案为A项。(5)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血亲与姻亲是不同的概念,并非同中有异。B项错误,偷换概念,我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嫡妻所生的长子继承,而不是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项错误,“太牢”指“猪、牛、羊”三牲全备,“少牢”指“羊、猪各一头”。E项错误,“没有封爵”说法错误。F项错误,顿首,不是表感谢,而是表敬意。故答案为C项。(6)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席,并非专用坐具,也可用作卧具。故答案为D项。 (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张冠李戴,科举制度最后一级考试是殿试。B项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古代丁忧制度中有“夺情”,即朝廷下令免除官员丁忧,继续做官。原文中“力辞,不允”就是这种情况。C项错误,“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释褐逾年参大政”是说彭时做官一年多就参与朝政。E项错误,混淆概念,“下车”指官员初到任。F项错误,混淆范围,明置山东省,“山东”成为行政区划名,不再具体指某山以东。故答案为D项。 (8)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黄昏为戌时,人定为亥时,黄昏在前,人定在后,二者顺序颠倒。故答案为A项。 (9) 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E项错误,“由丞相主持”有误,殿试由皇帝主持。故答案为E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非连续性阅读易错点练习(抓不住解题关键)(附参考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非连续性阅读易错点练习(信息比对不准)(附参考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非连续性阅读易错点练习(不识命题陷阱)(附参考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