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8] 第2章第3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8] 第2章第3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含解析),共8页。
课时练习[8]第3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单项选择题(2022·河北唐山模拟)2018年1月3日,名为格雷森的“炸弹气旋”袭击了美国东部。“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其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百帕。该类气旋爆发强、发展快,会带来强烈的暴风雪和降温,威力如同炸弹,故被称作“炸弹气旋”。下图为美国东部1月3日降雪量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炸弹气旋”格雷森( B )A.生成于热带洋面 B.属于温带气旋 C.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D.东南侧盛行偏北风2.美国东部海面冬季容易形成“炸弹气旋”的主要条件有( D )①盛行由内陆到沿海的寒冷气流 ②气温较高导致空气的对流强盛 ③内陆的低压吸引海洋暖湿气流 ④沿海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较强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 第1题,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炸弹气旋”生成于温带洋面,属于温带气旋;据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可知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北半球气旋东南侧盛行偏南风。第2题,由材料可知,“炸弹气旋”是“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由于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盛行由内陆到沿海的寒冷气流,形成了冷气团,海上沿岸暖流带来了暖气团,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强烈抬升,形成“炸弹气旋”;冬季气温低,难以形成强对流,且“炸弹气旋”不是由于对流运动形成;冬季内陆为高压。(2022·广西桂林模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但2020年表现出“来得早、走得晚,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特点,出现“超级暴力梅”。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梅雨成因。据此完成3~4题。3.2020年的“超级暴力梅”降水强度偏大是因为( B )A.冷空气势力偏强 B.冷暖空气势力均偏强C.暖空气势力偏强 D.冷暖空气势力均偏弱4.“超级暴力梅”期间,我国最可能出现( B )A.华北地区气温偏高 B.东南沿海台风偏少C.长江流域气温偏高 D.南部沿海降水偏多[解析] 第3题,梅雨属于准静止锋天气,梅雨出现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由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但2020年表现出‘来得早、走得晚,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特点”可知,2020年的“超级暴力梅”降水强度偏大的原因是冷暖空气势力均偏强。第4题,“超级暴力梅”期间,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强,华北地区气温比正常年份偏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会阻隔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登陆;“超级暴力梅”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会使气温下降;此时南部沿海受副高控制且台风登陆少,南部沿海降水偏少。(2021·湖南地理)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完成5~7题。 5.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 B )A.东北方 B.东南方C.西南方 D.西北方6.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A )A.暖干 B.暖湿C.冷干 D.冷湿7.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C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A.①③ B.②③C.①④ D. ②④[解析] 第5题,由材料可知,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是因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从图上来看,位于北京的小海坨山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较大,东南侧靠近渤海,有较多水汽,故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东南侧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易与爬坡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半山腰云。第6题,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上部是冬季风山地背风坡的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第7题,半山腰云由水汽凝结形成,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才可能成云,当地云停留在半山腰,往往是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此时云不向上运动,应出现了逆温现象,故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相对湿度和气温垂直分布;半山腰云出现时当地的气压和气温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特征,不是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需要精准观测的数据。(2021·山东地理) “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濛濛细雨的天气,这种天气在越南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出现的几率更大。下图示意克拉香天气出现时段的风向。据此完成8~9题。8.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的几率更大,主要因为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 A )①风速小 ②地面温度低 ③地势低 ④空气湿度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9.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 A )A.2~4月 B.5~7月C.8~10月 D.11~次年1月[解析] 第8题,由材料“克拉香天气”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濛濛细雨的天气可知,雾持续时间较长,风力应较小;形成雾天伴随濛濛细雨的天气,空气湿度应较大;雾是水汽凝结物,地面温度低利于水汽凝结。越南北部沿海东部有海南岛阻挡东风,且海域面积狭窄,风力小于南部沿海,雾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图中风由海吹向陆地,带来水汽,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易凝结形成雾,故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几率大的原因为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风速小、地面温度低;越南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势都比较低,越南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空气湿度都大。第9题,图中风向不是西南风,是东南风或东风( 越南北部沿海为东南风或东风,越南中部沿海为东风,越南南部沿海为东北风),8~10月是夏季,越南沿海夏季吹西南风,11~次年1月是冬季,越南沿海吹东北风,2~4月和8~10月是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2~4月越南沿海由东北风转为西南风,8~10月越南沿海由西南风转为东北风,2~4月陆地气温较低,海洋暖湿气流遇较冷下垫面易凝结成雾,8~10月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流遇温度较高的下垫面不易凝结成雾,故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2~4月。(2021·辽宁地理)某年11月,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图1)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0~11题。10.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D )A.暖锋影响,气团加热 B.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C.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增温11.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 C )A.空气污染加重 B.出现雾和霜冻现象C.道路表面湿滑 D.作物呼吸作用减弱[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气象站西侧为山地,锋面过境前后均以偏北风为主,可推测为冷锋过境;气象站的偏北偏西方向为山地,锋面过境时,受地形影响,偏北风越过山地,气流下沉增温;由图可知,温度升高时为静风,且西北风风速增大不利于温度升高;锋面过境时,因地形影响,气象站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第11题,由图可知,该日温度在0 ℃以下,地面冰冻,夜间突发性增温,会导致道路表面解冻,湿滑;温度升高,大气对流增强,可能会减轻大气污染;降温时更易出现雾和霜冻;温度升高会加强作物的呼吸作用。二、综合题12.(2022·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我国冷锋南下到达华南沿海地区,冷气团逐渐变性,锋面稳定少动,当第二条冷锋南下,两者相遇形成华南锢囚锋,华南锢囚锋主要形成于4~6月。下图为某年5月16日8时华南地区锢囚锋示意图,锋线把图中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盛行气流Ⅰ、Ⅱ、Ⅲ,该时段前后,北部湾北岸出现连续暴雨天气。 (1)每年4~6月冷锋南下到华南沿海地区时稳定少动,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判断从海洋吹向陆地到达北部湾的气流II的性质,并说明理由。(3)分析此次北部湾北岸连续暴雨的原因。(4)从冷暖气团的强度方面分析,说明华南锢囚锋主要形成在4~6月的原因。[解析] 第(1)题,冷锋稳定少动说明冷锋减弱。从内因看,由于纬度降低,冷气团升温变性,冷暖气团之间大气性质差异减小;从外因看,华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对冷锋起到阻挡作用;另外该时期大尺度环流形势较稳定,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第(2)题,气流II来自海洋,性质较为湿润,虽然来自较高纬度地区,但经过了此时温度已经回升的华南陆地,性质变得温暖。第(3)题,暴雨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和促使空气上升的条件。气流II 、III性质湿润,带来充足的水汽,三支气流辐合抬升,形成强烈的气旋,另外连续暴雨是因锋面稳定少动。第(4)题,华南锢囚锋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冷空气能够到达华南, 又不能太强;另一方面暖气团要有一定的强度,能够与冷气团势均力敌。[答案] (1)冷气团经过南岭( 两广丘陵)受地形阻挡,风速减慢;随着纬度降低,南下冷气团逐渐升温,锋面两侧气压差减小,冷锋势力减弱;该时期北上暖气团受南下冷气团阻挡,大尺度环流形势较稳定,冷锋得以维持。(2)(较为)暖湿。理由: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挟带了较多的水汽,且经过华南热陆面加热,气流温度较高。(3)三支气流辐合抬升形成锋面气旋,上升气流强烈,气流II、III性质湿润,水汽充足;锋面稳定少动,雨带停留时间长。(4)与7、8月相比,4~6月冷锋能够南下到达华南沿海地区;与冬季相比,此时冷空气势力较弱,滞留时间较长。13.(2020·山东地理)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解析] 第(1)题,三种不同性质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面,冷锋、暖锋往往位于锋面气旋处,北半球锋面气旋左侧是冷锋、右侧是暖锋,锋面处风向差异较大,冷锋左侧一般是西北风、右侧一般是西南风,暖锋北侧一般是东北风、南侧一般是西南风,据此可判断出冷暖锋面位置,画图注意位置要准确、符号要正确。答案如图所示。第(2)题,据材料信息“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判断,来自太平洋的气团由于受落基山脉影响,在山地东侧是下沉气流,比较干燥,干线东侧的气流来自墨西哥湾,比较湿润,“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因此东侧的湿气团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抬升、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会形成降水。第(3)题,“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干线两侧气团温度相近、湿度不同。本区西部有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脉西侧形成地形雨,由于受落基山脉影响,在山地东侧是下沉气流,气流下沉增温,比较干燥;102°W附近为面积广大的平原,下垫面性质单一,干线东侧的气流来自墨西哥湾,比较湿润,湿空气可以快速深入陆地,沿途气团性质变化不大。[答案] (1)准确判断冷锋、暖锋位置,并用冷锋、暖锋符号绘制。如下图所示。(2)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3)本区西部分布有南北向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来自墨西哥湾的湿热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第11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南天”结束后,我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8讲 常见天气系统 (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锋与天气,气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 第3讲 常见天气系统 课时作业(含详解),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