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9] 第2章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含解析)
展开课时练习[9]
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一、单项选择题
(2022·河北保定模拟)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与海拔呈负相关。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 ℃以上时,在高空中的一定高度出现0 ℃层,即气象学上说的0 ℃层高度。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季节0 ℃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图示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树叶陆续泛黄
B.澳大利亚大陆等温线向北凸
C.墨累达令盆地农民忙于种植小麦
D.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2.据图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 B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云贵高原
3.图中1990年后0 ℃层高度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C )
A.地球处于温暖期 ,气温上升
B.植被覆盖率提高
C.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D.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季节0 ℃层高度大约在海拔4 100~4 400米,由所学知识(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可知,近地面气温大约在24 ℃~26 ℃左右,故该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树叶陆续泛黄为北半球秋季;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澳大利亚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为冬小麦,农民忙于种植小麦为南半球秋季(北半球的春季);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顺时针,北半球冬季为逆时针。第2题,由图可知,该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不会位于季风区,(季风气候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该地不可能位于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及云贵高原,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第3题,近地面气温升高,0 ℃层高度升高,由图可知,1990至2000年近地面气温升高速度明显加快,地球处于温暖期,会导致气温上升,但气温上升应是缓慢进行的,故图中1990年后0 ℃层高度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地球处于温暖期,最可能的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人类破坏地表植被,使植被覆盖率下降,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所造成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与使用新能源均可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2021·广东适应性考试)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易形成大雾。观测统计发现,该区域大雾日数以每年10~12月最多。据此完成4~5题。
4.秋冬季节,形成该区域大雾的主要气象条件是( D )
A.日照变长 B.对流旺盛
C.逆温增强 D.锋面过程
5.我国环渤海区域大雾日数以每年10~12月份最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时段内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入侵容易形成( C )
A.稳定少动低压和较大风速
B.不稳定高压和较大风速
C.稳定少动高压和较弱风速
D.不稳定低压和较弱风速
[解析] 第4题, 由材料“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易形成大雾”可知,秋冬季节形成环渤海区域大雾的主要气象条件是锋面过程,环渤海与非环渤海相比,水汽更多,在同一次冷空气活动时,底层空气降温较少,逆温强度比非环渤海地区要小一些;秋冬季节,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变短;对流旺盛不利于雾的形成。第5题,雾的形成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气温低、大气较稳定、有凝结核。故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冷空气入侵,气流下沉,形成稳定少动的高压,加之风速较弱,易形成大雾。
(2021·河北适应性测试)我国北方内陆某市电视台9月27日(周日)发布未来一周天气预报:①全市天气以晴朗和晴间多云为主;②最高气温19~22 ℃, 最低气温7~10 ℃; ③气温持续降低,使我们真正享受到秋高气爽的天气;④周四夜间至周五早晨全市将出现大雾天气,预计周五上午大雾逐渐消散(注:雾是在近地面水汽充足、大气稳定的低温条件下,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据此完成6~7题。
6.本次天气预报中预报价值最低的一句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7.本次大雾形成于夜间的主要原因是( A )
A.夜间相对湿度大于白天 B.夜间风速大于白天
C.夜间蒸发量大于白天 D.夜间云量大于白天
[解析] 第6题,“全市天气以晴朗和晴间多云为主”我们可得知未来一周的天气状况;“最高气温19~22 ℃,最低气温7~10 ℃”我们可得知未来一周的气温;“周四夜间至周五早晨全市将出现大雾天气,预计周五上午大雾逐渐消散”我们可得知未来一周中需要注意的特殊天气——雾天,并且可以得知雾天退去的大致时间,这三句天气预报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气温持续降低,使我们真正享受到秋高气爽的天气”我们可获得的可用信息不多,价值最低。第7题,由材料可知,雾形成于近地面水汽充足、大气稳定的低温环境。夜间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利于大雾天气的形成;夜间风速过大易于大雾的扩散;白天太阳辐射强,温度高,蒸发量白天大于夜间;由题干材料无法得知夜间是否云量多于白天,且夜间云量多于白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强,不利于大雾天气的形成。
(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日本东西两侧海岸冬季降雪量差距很大,靠近日本海一侧冬季降雪量远大于靠近太平洋一侧。但据古气候学家研究发现,在距今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比现在低5~10 ℃,日本西侧的降雪量远小于现在。下图示意日本海周边地形与洋流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日本西海岸冬季降雪明显多于东海岸的原因是( B )
A.东海岸水温偏低 B.西海岸冬季风暖湿
C.东海岸人口密集 D.西海岸相对高度大
9.末次盛冰期,日本西侧降雪较现在少很多的原因可能是( D )
A.寒流降温减湿 B.冬季风风速增强
C.下沉气流为主 D.日本海面积缩小
[解析] 第8题,日本西海岸地处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风经日本海后变得相对暖湿,受地形抬升,易产生降雪,东海岸为冬季风背风坡,降雪少;东海岸有暖流流经,水温不低于西海岸;两岸相对高度相同;人口密集热岛效应强,应降水多。第9题,末次盛冰期,气温比现在低5~10 ℃,海平面下降,日本海面积缩小,冬季风经日本海后温度、湿度升高有所减弱,致使降雪量减少;冬季风风速增强不能直接影响降雪量。
(2022·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P地降水量较南北两侧多的原因是( C )
①受海洋气流影响较大 ②受西北季风影响大 ③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④距海洋较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造成M、N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A )
A.地形、纬度、大气环流 B.地形、洋流、纬度
C.洋流、纬度、大气环流 D.洋流、地形、大气环流
[解析] 第10题,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亚地区,区域降水主要来自西南印度洋上,以西南季风的形式影响该区域;P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受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较大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其南北两侧丰富。第11题,读图分析,M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年降水量丰富;N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年降水量少。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因素包括两地纬度的差异:M纬度低,N纬度高;地形的差异:M位于印度半岛,海拔低,N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环流的差异:M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N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二、综合题
12.(2022·河北唐山模拟)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峡与北太平洋之间,由300多个小岛组成,是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岛上火山活动频繁。阿留申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植被以丛生的草甸、苔藓为主。每年1月份,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形成的阿留申低压,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的影响。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及其地理位置。
(1)分析阿留申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的原因。
(2)指出阿留申群岛上几乎无树分布的原因。
(3)简述阿留申低压的形成原因。
(4)推测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解析] 第(1)题,阿留申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的原因可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两方面来分析。风大、雨多的原因是处于西风带,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且风从海洋吹来,降水多,风力强;四季温差小的原因是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气候海洋性强。第(2)题,阿留申群岛上几乎无树分布的原因可从地形地质、土壤、气候等方面来分析。阿留申群岛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土层薄,火山熔岩不利于植被生长;由材料“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可知,洋面广阔,风力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且岛屿面积小,受海浪影响大。第(3)题,阿留申低压的成因是,北极的极地东风南下在北纬60°附近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1月份,北半球由于陆地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和美洲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第(4)题,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东亚盛行西北风,风从高纬度的内陆吹向海洋,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可使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弱,风力偏小,东亚地区冬季的气温将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寒潮等灾害天气将减少。
[答案] (1)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四季温差小;处于西风带,常年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风力强。(2)阿留申群岛属于形成年代较晚的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熔岩不利于植被生长;位于盛行西风带,洋面广阔,风力强劲,不利于树木生长;岛屿面积小,受海浪影响大。(3)北极的极地东风南下在北纬60°附近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1月份,北半球由于陆地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和美洲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4)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弱,风力偏小;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寒潮等灾害天气减少。
13.(2021·重庆适应性测试)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卫星监测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在2000~2017年全球绿地面积增长贡献中分居第一、第二位。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25%的绿地增加面积,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下表为中印两国新增绿地及谷物(主要粮食作物)相关数据。下图示意森林绿地对自然环境的部分调节作用。
国家 | 2000~2017年 新增绿地面积占比(%) | 2017年谷 物收获面积 (千公顷) | 2017年谷 物总产量 (万吨) | ||
林地 | 农田 | 其他 | |||
中国 | 42.0 | 32.0 | 26.0 | 102 493.1 | 61 493.0 |
印度 | 4.4 | 82.0 | 13.6 | 99 220.0 | 31 361.0 |
(1)森林绿地增加对植被蒸散发、土壤直接蒸发等都具有调节作用。使用符号“+”或者“-”在图中的A、B、C处填写出森林绿地增加的调节作用(符号“+”表示增加、增强、上升,符号“-”表示减小、减弱、下降)。
(2)概括印度新增绿地结构特点,并从粮食生产角度分析其原因。
(3)有研究表明,印度农田绿地大规模灌溉增加了所在区域的降水,分析其成因。
(4)我国森林大面积增加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试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森林绿地增加对植被蒸散发、土壤直接蒸发都具有调节作用。森林绿地增加,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小,土壤直接蒸发量减小;森林绿地增加,森林内部白天升温较慢,夜晚降温较慢,昼夜温差减小;森林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下渗的作用,故森林绿地增加使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第(2)题,由图表可知,印度新增绿地农田比重达82%,新增绿地森林比重为4.4%,其他新增绿地为13.6%。印度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投入不足,粮食单产较低。印度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印度新增绿地以农田为主,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粮食压力。第(3)题,印度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农田大规模灌溉,致使水汽蒸发量增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多。第(4)题,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我国大面积植树造林,一方面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强,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森林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减弱了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利于降低大气温度。
[答案] (1)在图中直接标出即可:土壤直接蒸发量A为-号,林内温差B为-号,枯水位C为+号。(2)印度新增绿地以农田为主。原因是印度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单产低,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可缓解粮食压力。(3)大量灌溉增加地表水分,印度地处低纬,气温高,地表蒸散发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水汽上升过程中不断凝结,利于成云致雨。(4)我国森林大面积增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增强,削弱了温室效应,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森林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减弱了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利于降低大气温度。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3] 第9章第1讲 工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3] 第9章第1讲 工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共6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 第1章第4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 第1章第4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含解析),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 (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