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3] 第14章第2讲 流域的综合开发(含解析)
展开课时练习[33]
第2讲 流域的综合开发
一、单项选择题
(2022·山东青岛模拟)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主干流长72 km,流域面积约占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20%。位于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林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年和1927年。大坝建成后,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影响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该地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下图示意艾尔瓦河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艾尔瓦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A )
A.发电 B.防洪
C.航运 D.灌溉
2.两座大坝运营后期,其经济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 )
A.库区泥沙淤积严重
B.周边区域用电量减少
C.鲑鱼的渔获量减少
D.奧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修建
3.艾尔瓦河原两座大坝之间河段,在大坝拆除后( D )
A.河面宽度增加 B.地下水位上升
C.洪涝灾害加剧 D.水体污染减轻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大坝建成后,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可知,修建艾尔瓦大坝的主要目的是发电,为周边地区提供能源、促进经济发展;大坝兼有防洪、航运、灌溉功能,不是主要功能,否则最后不会在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拆除。第2题,两座大坝运营后期,由于水库拦水拦沙,库区泥沙淤积加重,导致蓄水量减少,发电量减少,经济效益降低;周边区域用电量增加,大坝建成初期影响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鲑鱼的渔获量已经减少,奧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修建对水电需求增加。第3题,艾尔瓦河原两座大坝之间河段受上下游大坝拦水影响,水流缓慢,水质最差,大坝拆除后,河流更新加快,水体污染减轻;河流流速加快,侵蚀加强,深度增加、宽度减小,河流流速加快,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流速加快,洪涝灾害减轻。
(2022·河南郑州模拟)河道的改变受地转偏向力、泥沙淤积、地壳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全长398千米,大小支流纵横交错,河流含沙量大,下图为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区的地形地势特征是( C )
A.东南高西北低 B.河湖众多
C.地势低平 D.多山地丘陵
5.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诱因最可能是( D )
A.北部地壳抬升 B.河流流速快
C.地转偏向力 D.泥沙淤积
6.目前控制大凌河下游河流改道的根本措施是( C )
A.加固河岸堤防 B.清淤河道
C.提高流域植被覆盖率 D.开挖入海新河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区地处近海地带河流冲积平原上,地势低平;河湖众多不是地形地势特征。第5题,由图可知,明代以来,大凌河呈现向南变迁和向北变迁的往复摆动过程,大凌河下游河道变迁区地处近海地带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携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淤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淤高,增大了河道的不稳定性,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一日发生洪涝,易造成河流改道;若北部地売抬升,河流只会向南改道,河流流速快,泥沙易入海,河道不易淤积,该地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会导致河流南岸不断侵蚀,北岸不断沉积,最终河流向南改道。第6题,结合上题河流改道的诱因为泥沙淤积可知,控制大凌河下游河流改道的根本措施是做好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入河泥沙,即增加流域植被覆盖率;加固堤防、清淤河道和开挖入海新河(可缓解河流改道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改道问题。
(2022·山东济宁模拟)山地中由于各种因素产生的枯倒木,被山洪、泥石流搬运到河道,随河水运移成为漂木。漂木在特定河段积聚可能造成灾害。下图示意瑞士锡尔河修建的漂木拦截工程。据此完成7~8题。
7.该拦截工程修建后,漂木最终主要被拦截在( D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8.漂木拦截工程主要利用( D )
A.凸岸沉积作用 B.凹岸侵蚀作用
C.地转偏向力 D.水流惯性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漂木漂浮在河道上方,当河流水量大、流速较快时,漂木会越过导流堤进入支沟,排除①、③两处,②处支沟较宽,漂木难以堆积,④处支沟变窄,可将漂浮在表面的漂木拦截,故该拦截工程修建后,漂木最终主要被拦截在④处。第8题,地转偏向力主要在平直河道中影响较大,此处河道为弯曲河道,凸岸沉积作用、凹岸侵蚀作用为河流弯曲的原因;漂木拦截工程利用的是水流惯性,水流携带漂木进入支沟到达拦截点。
(2022·河北唐山模拟)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这就是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对于“泾渭分明”的地理成因有着不同的解释。据所学知识及下图,完成9~11题。
9.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那么对当时的“泾浊渭清”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A.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侵蚀力强,泥沙含量大
B.渭河主要流经渭河平原,泥沙大量沉积,含沙量下降
C.泾河流域降水强度比渭河流域大,泥沙含量高
D.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小,泥沙含量小
10.当今人们观察到更多的是“泾浊渭也浊”,下列对“渭也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渭河流域降水强度增加
B.渭河流域过度开发,植被破坏
C.渭河流域长期耕作土质疏松
D.受沙尘暴影响,渭河含沙量增加
11.有人认为“泾渭分明”还因时而异,每年夏季先“泾清渭浊”后“泾浊渭清”,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
A.与夏季风的进退相关
B.植被生长的先后相关
C.与季节性积雪融水先后有关
D.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先后有关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渭河流经渭河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由图中等高线也可看出泾河河段落差大,故唐朝时期“泾浊”的原因应为径河流经黄土高原,河段落差大,河水侵蚀力强,泥沙含量大,结合第10题现今泾浊渭也浊可知,唐朝时期“渭清”不是因为渭河流经平原区泥沙大量沉积而致,而是因为唐朝时期对渭河流域植被破坏少,水土流失少,河流泥沙含量少;渭河径流量比径河径流量大,秋季径河流域降水强度比渭河流域小。第10题,由“渭也浊”的时间尺度是“当今”可推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多,渭河流域过度开发,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多,导致河水混浊;全球气候变暖,渭河流域降水强度不一定会增加,渭河流域耕作区在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山区、高原区等地形起伏大的区域,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的特征,沙尘暴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不大。第11题,结合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泾渭河的纬度位置可知,当雨带向北推进时渭河流域和泾河流域先后进入雨季,向南撤退时,泾河与渭河相继离开雨季,两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季节有时间上的差异,河水的清浊时间也有时间上的差异,故每年夏季先“泾清渭浊”后“泾浊渭清”的原因与夏季风的进退相关;植被生长、季节性积雪融水、农业生产活动在该区域内先后时间差异不大。
二、综合题
12.(2022·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珠江入海口处的顺德甘竹滩位于西江和甘竹溪的分流口,河底全部为坚硬的变质岩。由于河道狭窄,河床突兀,滩口礁石密布,这里洪水涌动,洪水位差、潮位差最高可达2米,曾是航运事故频发的险滩,民国时期就炸礁问题议论纷纷,但是甘竹溪两岸的居民深表担忧,反对炸礁。建国后70年代初,甘竹滩开挖人工河道,建成集发电、航运、防洪等功能于一体的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不同河段往往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涨潮和落潮速度快慢不同。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上游涨潮慢落潮慢,下游涨潮快落潮快,发电站主要利用西江洪水和潮汐2~0.3米的落差发电,在70年代最高发电量可达年1 000万千瓦时。近些年西江上游水利枢纽的建设对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产生较大影响。下图为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工程位置示意图。
(1)分析甘竹溪两岸居民强烈反对炸礁的原因。
(2)推测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上、下游涨潮落潮差异的原因,并说明发电站主要在落潮期发电的原理。
(3)西江上游水利枢纽的建设,降低了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的发电效益,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炸礁后甘竹滩河段变宽进入甘竹溪的水量增多且流速加快,洪水期易对地势低平的两岸造成较大威胁,使甘竹溪两岸村庄、农田被毁。第(2)题,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上、下游涨潮落潮差异的原因与河道到入海口距离远近有关。发电站上游西江河道到入海口距离远,涨潮慢落潮慢,发电站下游甘竹溪河道到入海口距离近,涨潮快落潮也快。电站上游西江河道落潮慢,下游甘竹溪河道落潮快,造成电站上下游水位差大,水能丰富,发电能力强。第(3)题,西江上游水利枢纽蓄水,甘竹滩段的西江河道洪水期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河床变低,造成甘竹滩水电站上下游水位差减小,不利于发电;西江上游水能丰富,发电量大,电价低,会压低甘竹滩发电站的水电价格。
[答案] (1)甘竹溪两岸地势低平,炸礁后甘竹滩河段变宽,洪水期进入甘竹溪的水量增大,两岸村落、农田易受到洪水威胁。(2)发电站上游是西江,河道到入海口距离远,涨潮慢落潮慢(发电站下游甘竹溪,河道到入海口距离近,涨潮快落潮快)。落潮时,发电站上游落潮慢,水位高,下游落潮快水位低,上下游水位差大。(3)西江上游水利枢纽蓄水,造成甘竹滩段的西江洪水期水量减少;河水含沙量降低,河床变低,水位下降;西江上游水利枢纽发电量大,价格低,影响(压低)甘竹滩发电站水电价格。
13.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使长江流域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曾经吸纳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
材料二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2016年9月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出生态治理两步走战略。
材料三 “长江经济带”及发展目标“两步走”示意图。
(1)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成为我国水能资源开发的“热土”,简述其理由。
(2)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分析其原因。
(3)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森林面积减少对长江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试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水能资源的开发主要从自然条件(水量、落差、峡谷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淹没面积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经济活动)方面来回答。长江上游地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位于山地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峡谷地带,修建水坝工程量小,投资少;该地区人口数量少,生产生活活动少,移民搬迁所需费用较少。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的航运价值主要从通航时间、通航里程、市场需求等方面来回答。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长江水量大;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可全年可通航;河流中下游水网密布,多支流,流域面积广大,通航里程长;流域内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水运输需求量大;河运运输总量大、运费低。第(3)题,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知,森林面积减少,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河流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丰水期水量增大,枯水期水量减少,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变大,且枯水期提前;地表径流冲刷力加强,水土流失加剧,表层土壤被冲走,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植被覆盖率下降,植物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植被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加大;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等湿地面积减小,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污染加剧。第(4)题,生态保护方面:禁止乱砍乱伐,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植被,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加强长江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的监督及管理。经济发展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产业;限制或关闭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社会发展方面:对环境污染地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精准扶贫,促进人们就业,完善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答案] (1)该地区降水量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落差大;峡谷众多,有利于修建水坝;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少,移民搬迁费用少。(2)长江水量大,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流域内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需求量大;河运运量大、运费低。(3)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水量减少,枯水期提前;水土流失加剧,(两岸)土壤肥力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加;大气降水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环境自净能力下降。(4)①生态保护方面;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流域内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和制度。②经济发展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清洁、环保产业;限制、关闭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③社会发展方面;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实施生态移民、精准扶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改善人们生活质量。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7] 第16章第2讲 产业转移(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7] 第16章第2讲 产业转移(含解析),共7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18] 第6章第2讲 人口迁移(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18] 第6章第2讲 人口迁移(含解析),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33讲 达标检测知能提升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33讲 达标检测知能提升 (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