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随堂练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页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随堂练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页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随堂练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随堂练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南亚双层竹楼,利于通风散热和防潮湿B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一般墙厚窗小,为了减少房内的温度变化C平原地区有利于形成聚落,该地区的聚落易成条带状D一般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聚落分布较多2.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下列地区与民居描述正确的是(   )A.竹楼是中国云南省傣族的主要民居B.冰屋是北冰洋沿岸土著人的主要民居C.蒙古包是维吾尔族的主要民居D.窑洞是壮族的主要民居3.下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保护,禁止参观 B.它们美观漂亮、赏心悦目C.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 D.是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见证4.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   A.高原、山地聚落密集 B.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C.西亚沙漠地区的村庄墙厚窗小防晒又凉快 D.寒冷地区的冰屋,保温效果好5.向莆铁路沿线很多名胜风景区,被称为最美的铁路线.其中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是(  )A.将乐玉华洞 B.尤溪九阜山 C.泰宁大金湖 D.建宁金饶山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下图,完成6-7题。6.造成甲、 乙两地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人种 D.风俗习惯7.乙地民居,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A.冷干 B.干热 C.冷湿 D.湿热 8.下面关于世界语言人种宗教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汉语B.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C.聚落主要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类D.道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9.清代画家徐扬创作《姑苏繁华图》(下图,局部),反映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fúcòu],百货骈阗[piántián](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之意)的风貌。图中所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有大河流过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D.城市,这里的房屋数量较多10.我们绝大多数同学生活区的聚落形态是(     A.牧场 B.城市 C.乡村 D.林区11.下列属于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A.东海岛人龙舞、官渡生蚝 B.雷州石狗、遂溪醒狮C.雷州青年运河、雷剧 D.吴川飘色、吴川吉兆湾 二、判断题12.丽江古城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13.一般城市绿地面积比乡村大,乡村路网比城市密集. .(判断对错)14.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聚落多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也大;山地、丘陵地区的聚落主要位于山谷地带,呈条带状;河湖附近的聚落,也往往呈条带状或环状;沙漠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绿洲上,呈点状或带状。(    )15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大洲。16.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两种主要形式 .(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17.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        财富的总和18.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可分为        聚落和        聚落两种类型。19             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20传统民居墙体厚、窗户小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1为了采光,亚洲大多数的居民房屋门是向北开的。( ) 四、解答题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对完善新农村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都是有益借鉴。材料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皖南古村落,以西递、宏村为代表,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古村传统的古村面貌,村庄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材料三: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区,地形适宜,交通便利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主要形式有两大类,分别是        。读图一,从景观特色看,皖南古村落属于    聚落。(2)乡村和城市聚落有较大的差异,下列属于乡村景观的是(   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有农田、果树、池塘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例如种地、捕鱼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3)阅读材料三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哪些地区不容易形成聚落    (说出一点即可)。(4)分析图二可知,ABC三地发展为聚落的共同条件是    。三地中最先发展为城市的应该是    地。(5)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正在逐渐减少,面对这种状况,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保持原有的特色聚落,拒绝现代文明进入B.为了游客,在传统聚落附近大兴土木,建设宾馆和饭店C.为了经济开发区,拆掉古建筑群,大力建设商品楼、写字楼等D.在保原有特色的前提下修缮传统聚落,禁止在原有的建筑上乱刻乱画。2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按照这种划分,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    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3)下面是B地近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图:该图反映了B地由    演变为    的过程。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看出,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    ,占地规模不断    ;聚落的建筑群不断    2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A                             B1)图A所示的村庄应该出现在__________(气候特点)__________(气候类型)气候区。从图中看,它的墙____________,屋顶大多是______的。2)图B所示民居,主要分布在降水较_______的地区,屋顶坡度______3)这充分说明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的__________的影响。
    参考答案:1C2A3A4A5C6B    7D 8C9C10B11B12.错误13×14.正确15错误1617     物质     精神18     乡村     城市19     城市     乡村20东北三省冬季漫长严寒,受冬季风影响大,民居墙体厚、窗户小,利于保暖、防风。21错误22(1)     乡村     城市     乡村(2)C(3)山区、高原(4)     靠近河流     B(5)D 23(1)     乡村     沿河分布,地势平坦(2)     B     该地处在两河交汇处,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3)     乡村     城市     增多     扩大     变多 24.(1)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厚 小 平顶  2)多 较大 (3)气候 

    相关试卷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堂检测,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