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展开2023-2024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
A. 陕西省 B. 云南省 C. 浙江省 D. 北京市
2.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B. 《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D. 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3.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演化史上直立人阶段的存在,在科学界引起轰动。这一发现( )
A. 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B. 说明我国是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C. 表明中华大地从此进入新石器时代 D. 指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5.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
A. 元谋人 B. 半坡居民 C. 北京人 D. 河姆渡居民
6.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A. 制作精美玉器 B. 制作青铜农具 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7.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因为( )
A. 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 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 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 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8.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 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 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 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 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9.“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10.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 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 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 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11.《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这表明( )
A.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B. 华夏族开始形成 C. 夏朝灭亡商朝兴起 D. 禅让制正式确立
12.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 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 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 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 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13.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 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 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 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D. 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14.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 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 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 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 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15.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A.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6.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17.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因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 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18.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 )
A. 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B. 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 造字法最主要为假借字 D. 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19.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20.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图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 西周、春秋 B. 春秋、战国 C. 西周、东周 D. 东周、战国
21.下列史实与“秦晋之好”“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是( )
A. 商汤灭夏 B. 武王伐纣 C. 春秋五霸 D. 战国七雄
22.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2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 维护了守旧势力的政治利益 B. 维护了旧贵族的经济利益
C.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遏制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
24.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
A.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 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君主,他们的行为,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资料,探究问题。
【漫画“暴君”】
(1) 图(a)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的缩影,请你说出这一君主是谁?他有何暴政行为?
(2) 图(b)是一幅漫画,近几年,有人评价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史实来说明。
(3) 漫画中两个君主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邮票“名君”】
(4) 上面两枚邮票中的人物分别是商朝和西周的建立者,请你写出他们的名字。
(5) 通过上述君主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感悟?
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材料三: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羊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话说中国历史》
(1) 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他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轩辕”的两项发明。
(3)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4) 材料三讲述的“他”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成功治理了水患?
(5) 从材料三“他”的故事中,你认为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秀品质?
2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变革是什么?
材料二
(2) 指出图1中第一个称霸的是谁?图2中的韩、赵、魏三国是由图1中哪个国家分裂而来?图2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哪个?
材料三: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3) 材料三论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一项其在经济方面的内容。
(4)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下列两位人物做出选择。
①秦国平民张三,勤劳耕作,生产出许多粮食和布帛,按照法令,他得到的奖励是 ______ 。
②秦国下级士兵李四,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屡立战功,按照法令,他得到的奖励是 ______ 。
A.授予爵位 B.从事经商 C.免除徭役 D.世袭特权
(5) 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了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
(6)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B。
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2.【答案】C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这是可以验证的历史遗存,属于第一手资料。
故选:C。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演化史上直立人阶段的存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故A正确。
B.北京人的发现并不能说明我国是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排除B。
C.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排除C。
D.北京人尚未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内容,准确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答案】D
【解析】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5.【答案】B
【解析】根据“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该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在生产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黄河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点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鱼纹彩陶盆为典型。B正确;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开始定居生活,AC错误;河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栏式房屋,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半坡原始居民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半坡原始居民,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6.【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河姆渡人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本题以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半坡氏族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氏族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所以孕育了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8.【答案】B
【解析】“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神农就是炎帝,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故B符合题意;A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没涉及私有制出现,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炎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炎帝,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9.【答案】D
【解析】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信息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A项正确;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与商朝、西周和东周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需要考生掌握二里头文明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及禹崩、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反映的制度是世袭制从启开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其实质是家天下代替公天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其实质是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本题考查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分析,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与新疆和田玉成分一致,可表明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就和西域地区存在联系,A符合题意。B材料题干没有涉及中外科技文化与交流。C丝绸之路开辟是在汉朝。D商朝统治中心是镐京。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点,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国同沿线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通过丝绸之路这一基础知识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等。故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解析】为了巩固统治,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通过分封制,西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故选:D。
本题考查分封制,知道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解析】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青铜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青铜器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6.【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甲骨文记录了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注意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B
【解析】根据“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B正确;没有比较是谁更先进,排除A;CD项都太绝对,排除。
本题考查的是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三代被人们称为“青铜时代”,源于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晚商至西周我国青铜技术走向鼎盛,人们又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文明”,也是因为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影响巨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文明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解析】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字形具有延续和传承性,造字法最主要为象形字,文字载体多数是龟甲和牛、羊等兽骨。选项ACD均表述错误,选项B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及所学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故A正确。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并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排除B。
C.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鲁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C。
D.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起兵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大败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故选:C。
本题考查朝代先后更迭的顺序,学生可记一首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本题考查朝代先后更迭的顺序,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C
【解析】“秦晋之好”意思是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割据,少数民族时常侵扰,齐桓公、晋文公等相继奉行拥戴周王室、排斥少数民族的策略,称霸一时;“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以上成语均发生于春秋五霸时期。故C正确;商汤灭夏发生在约公元前1600年,排除A;武王伐纣是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最终建立周灭商的历史事件,排除B;战国七雄,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崩溃,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五霸。
22.【答案】C
【解析】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A。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
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D,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之死是商鞅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的主张符合秦国的利益,符合时代的发展,变法得以延续,C项正确;商鞅变法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政治利益,排除A项;商鞅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经济利益,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等知识。
24.【答案】A
【解析】根据“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副对联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正确;起到沟通南北作用的是隋朝大运河,B错误;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C错误;李冰父子是秦国时期蜀郡的郡守,不能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不匹配,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都江堰,知道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小题1】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
【小题2】不同意。商纣王是一个暴君,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因此他不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越”的君主。
【小题3】国家的灭亡。
【小题4】商汤、周武王。
【小题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本题考查夏朝和商朝灭亡、西周的建立等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朝和商朝灭亡、西周的建立等知识。
26.【答案】【小题1】黄帝;人文初祖。
【小题2】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任举两例即可)
【小题3】禅让制;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
【小题4】禹;疏导。
【小题5】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解析】(1)据材料一图片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变革是铁农具和牛耕。
(2)图1是春秋时期争霸形势图,根据所学,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图2是战国时期形势图,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是由图1中晋分裂而来。图2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3)材料三“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描述的是商鞅变法。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国平民张三,勤劳耕作,生产出许多粮食和布帛,按照法令,他得到的奖励是C免除徭役,根据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得出。秦国下级士兵李四,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屡立战功,按照法令,他得到的奖励是A授予爵位,根据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田宅得出。
(5)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三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了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
(6)综合上述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故答案为:
(1)铁农具和牛耕。
(2)齐桓公;晋;秦国。
(3)商鞅变法;内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4)C;A。
(5)倾邻国而雄诸侯。
(6)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1)本题主要考查铁农具和牛耕。
(2)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形势。
(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4)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内容。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主线,主要考查铁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九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九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