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2 人口(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2 人口(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问题,人口的迁移,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人口
知识梳理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快慢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以前
数量少,增长速度极其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降低
工业革命以后
数量持续增加,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
(1)大洲之间的差异
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增长比较缓慢。
(2)国家之间的差异
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大洲
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水平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
特点
缓慢
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影响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今后变化趋势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及类型
(1)构成: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类型
2.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征
出生率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高
低
原因
(1)高出生率:①没有控制生育②早期的农业社会需要多生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
(2)高死亡率:①战争频繁;②食物匮乏③医疗卫生条件差
(1)高出生率:①节育还不普及②多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增加收入
(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善,人们寿命延长
(1)低出生率:①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②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
(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分布地区
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
欧日美等发达地区和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上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人口老龄化:
(1)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2)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
(3)原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下降是最主要的。
(4)问题:①引起劳动力不足;②增加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③导致兵源奇缺
(5)措施:①移民或加强国际劳务进口;
②进行贸易移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
四、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分类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和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古代
大批迁移
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移民支边;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
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的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目的:务工、经商、学习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 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①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②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影响
相关性
资源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负相关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在16亿左右
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耕地、淡水等。
①人口与可耕地关系──目前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
②人口与淡水关系──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3.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重难点探究
区分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方法
①从特征上区分:原始型是高高低,传统型是高低高,现代型是低低低。
②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以区分二者;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判读人口年龄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塔形:不同的塔形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形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形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2)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的某因素的变化。
(3)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例题探究
例题1.(2022·河北·模拟)“婚姻挤压”是指由于婚龄男女人口出现较大落差,有可能导致大批一种性别的人找不到配偶的现象。下表示意2020年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
总人口数
年平均增长率
总人口性别比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调查数据
141178万人
0.53%(比上个十年下降0.04个百分点)
105.07
13.5%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不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 )
A.人口基数人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性别比失衡 D.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2.“婚姻挤压”将会导致( )
A.女性结婚年龄推后 B.地区间人口结构失衡
C.结婚成本大大降低 D.大量农村劳动力回流
3.为了缓解“婚姻挤压”现象,可采取的对策是( )
A.提高婚育年龄 B.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C.倡导男女平等 D.大量接纳海外的移民
【答案】1.D 2.B 3.C
【详解】1.据表格中数据可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仍处于“三低”模式,不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D符合题意,人口基数为141178万,A不符合题意;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说明我国性别比失衡,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我国人口基数大,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男性人口数量多于女性人口,将会导致适婚青年中部分男青年找不到配偶,主要表现为城市男青年挤压农村男青年、发达地区男青年挤压欠发达地区男青年,最后被婚姻市场排挤出来的男性大多为贫困、边远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导致地区间人口结构失衡,B正确。“婚姻挤压”不会影响到女性结婚年龄及结婚成本问题。AC错误。大量农村劳动力回流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等原因有关,与“婚姻挤压”无关,D错误。故选B。
3.据材料可知,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女性人口,是导致出现“婚姻挤压”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倡导男女平等,改变生育观念,使总人口性别比趋于均衡,从而缓解“婚姻挤压”现象,C正确。提高婚育年龄、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大量接纳海外的移民不能改变我国性别比失衡的现状,从而不能缓解“婚姻挤压”现象,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例题2.(2022·重庆南开中学模拟)东京都市圈由一都(东京都)三县(琦玉、千叶、神奈川)组成,经济发达,生活着全日本近1/3的人口。下图为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净迁移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1995年以前,一都三县的城市化状况( )
A.东京都出现郊区城市化 B.东京都出现再城市化
C.三县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三县城市化发展迅速
2.东京都市圈在1995年以前的发展状况,说法合理的是( )
A.东京都市圈人口出现负增长 B.东京都城市用地明显护张
C.东京都部分产业转移至三县 D.庄基的服务范围相互嵌套
3.与前期相比,造成1995年以后东京都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交通条件改善 B.产业结构升级 C.服务设施完善 D.生活成本降低
【答案】1.D 2.C 3.B
【详解】1.1995年之前,东京都经济发达但人口大量外迁,说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B错误。三县经济快速发展且人口大量迁入,说明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化发展迅速,C错误,D正确,故选D。
2.1995年之前,一都三县迁移率相加为正值,A错误。东京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用地扩展较慢甚至停滞,B错误。三县城市等级相当,服务范围不为嵌套关系,D错误。东京都部分产业外迁至三县而出现人口净迁出,C正确。故选C。
3.1995年之后,东京都出现再城市化现象,最主要原因为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故B正确。交通条件改善与服务设施完善并非引起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AC错误。东京都生活成本高,D错误。故选B。
例题3.(2022·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三模)甲、乙、丙是世界典型大都市,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大都市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分别是( )
A.纽约、东京、上海 B.上海、纽约、东京
C.东京、纽约、上海 D.纽约、上海、东京
2.T1-T3期间,乙大都市的发展特点是( )
A.城市扩张逐渐放缓 B.核心区增长已停滞
C.内城区变化很显著 D.边缘区大规模开发
3.上海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控制城市规模,弱化各分区功能差异 B.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物质消费水平
C.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交流 D.疏散密集人口,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
【答案】1.A 2.D 3.C
【详解】1.由大都市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图片可知,甲城市空间在同时期一直是最大的,可以判断是纽约,丙城市空间范围在同时期中是最小的,可以判断是上海,所以乙是东京。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由图片可知,乙大都市城市扩张先放缓后略有加快,A错误。核心区一直在增长,并没有停滞,B错误。内城区在三个时期变化较小,C错误。边缘区变化明显,可能是大规模开发导致,D正确。故选D。
3.上海是丙,上海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空间范围变化最为显著,但规模依然小于东京和纽约。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化各分区功能差异,从而提高环境人口容量,A错误。提升物质消费水平,会降低环境人口容量,B错误。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有利于提高利用率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能够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核心区产业集中,吸引人口集中,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疏散人口提升居住质量,并且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对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例题4.(2022·山东临沂·三模)人口空间分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代表性特征。我国西北某市在解放初期规划建设了多处石化炼油基地。下图示意2000~2010年该市两个典型方向人口密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推测其城市空间延展的主要方向是( )
A.东西方向 B.西北—东南方向 C.南北方向 D.西南—东北方向
2.推测甲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
A.行政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答案】1.B 2.D
【详解】1.由图可以发现:2000~2010年,西南—东北方向的人口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此方向不是城市空间延展的主要方向,D错误;西北—东南方向的距离相对较长,且在2000~2010年期间,城市西北和东南两侧的人口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其方向是该城市空间延展的主要方向,B正确;由此图无法判断东西和南北方向的人口密度分布情况,A、C错误。故选B。
2.由图可知,甲处的人口密度很小,且距离市中心较远,结合材料信息:该市在解放初期规划建设了多处石化炼油基地,可以推断甲处最有可能为工业区,D正确;商业区一般布局在市中心,B错误;住宅区和行政区的人口密度较大,A、C错误。故选D。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胡焕庸线”具有高度稳定性。下表为我国“2000~2020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趋向均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全国
0.711
0.718
0.735
胡焕庸线两侧
东南半壁
0.517
0.534
0.566
西北半壁
0.754
0.748
0.752
四大地区
东部
0.365
0.398
0.427
中部
0.302
0.305
0.336
西部
0.773
0.765
0.771
东北
0.449
0.459
0.504
1.2000~2010年,表中数据显示( )
A.东南半壁人口趋向均衡 B.西北半壁人口趋向集中
C.东部地区人口趋向集中 D.中部地区人口趋向均衡
2.2000年以来,东北人口基尼系数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B.粮食产量提高
C.生态环境持续退化 D.矿产开采逐步萎缩
3.下列省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基本一致的是( )
A.四川 B.陕西 C.吉林 D.湖南
【答案】1.C 2.D 3.A
【详解】1.2000-2010年,西北半壁人口基尼系数下降,反映人口分布更趋向均衡,B错误;东南半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口基尼系数都上升,人口趋向集中,AD错误,C正确,所以选C。
2.2000年以来,东北人口基尼系数变大反映人口分布趋于集中,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乡村振兴、粮食产量提高有助于促进人口均衡分布,AB错误;生态环境持续退化与东北实际情况不符,C错误;东北地区资源开采大多进入减产阶段,资源型工业衰落,人口大量外迁,而中心城市向外迁移的相对较少,人口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市,D正确,所以选D。
3.胡焕庸线反映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对比关系,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四川省东南部的成都平原密集,西北部的川西高原稀疏,与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基本一致,A正确;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大,南北人口密度小,B错误;吉林省中部人口密度大,东西部人口密度小,C错误;湖南西部、南部和东部人口稀少,中部和北部人口稠密,D错误,所以选A。
(2022·江苏·高考真题)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
5.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
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
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 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
【答案】4.C 5.D 6.A
【详解】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位于图中虚线上的粤、新、苏、鲁、鄂等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C正确;京、沪、黑、吉、渝、黔的“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不相等,ABD错误。所以选C。
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京、沪、津三地“七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渝“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六普”低于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主要城市群所在地的“七普”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平均薪资水平更高的城市群集聚,A正确,D错误;中西部地区的“七普”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错误;没有体现向沿长江带集聚,C错误。所以选A。
(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丁、乙、丙、甲 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 D.甲、乙、丙、丁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B.乙地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答案】7.B 8.B
【详解】7.读图分析,甲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增长趋势明显,自然增长率高,对应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自然增长率为0;丙0-14岁人口比重约为22%,15-64岁人口比重为约72%,65岁以上人口比重约6%,说明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丁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甲、丙、乙、丁,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8.结合上题分析,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故A选项错误。乙地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说明乙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属于发展中国家,B选项正确;丙地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增长较快,但是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丙地人口数量是否与人口合理容量相近,C选项错误;丁地人口增长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说明丁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速度缓慢,D错误。故选B。
(2022·广东·珠海市第二中学高三)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口分布状况。下表为1982-2020年我国南北方地区泰尔指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总体Theil值
0.1761
0.1812
0.2048
0.2364
0.2918
地区内部Theil值
0.1757
0.1809
0.2043
0.2358
0.2903
地区间Theil值
0.0004
0.0003
0.0004
0.0006
0.0015
南方地区Theil值
0.1496
0.1509
0.1819
0.2217
0.2760
北方地区Theil值
0.2117
0.2216
0.2353
0.2556
0.3117
9.表示信息反映出2020年我国( )
A.北方地区内部人口分布空间差异最大 B.北方地区间人口分布空间差异最大
C.南方地区内部人口分布空间差异最大 D.南方地区间人口分布空间差异最大
10.与北方地区相比,1982-2020年我国南方地区( )
A.地区间人口流动较大 B.地区内部人口流动较大
C.地区间人口流动较小 D.地区内部人口流动较小
11.相比南方地区,对我国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影响更大的是( )
①人均GDP②地貌类型③地均粮食产量④科技水平⑤温度带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①③
【答案】9.A 10.B 11.C
【详解】9.根据材料可推断,泰尔指数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人口分布空间差异也越大,据表可以看出,从1982年至2020年中,北方地区Theil值在每一年均较大, 地区内部Theil值较高,而地区间Theil值较低,说明北方地区内部人口分布空间差异最大,A正确,B错误;南方地区内部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和地区间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均比北方地区小,CD错误。故选A。
10.据表可以看出,与北方地区相比,1982-2020年我国南方地区Theil值较小,且小于地区内部平均Theil值,说明南方地区内部收入差距较小,地区内部人口流动较大,往外流动较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业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业以旱地为主,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于北方,因此和南方地区相比,地均粮食产量和温度带对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影响更大,③⑤正确;人均GDP、科技水平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均有影响,①错误,⑤错误;南方以山地为主,北方以平原为主,地貌类型对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影响更大,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2·浙江·高三)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12.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13.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2.B 13.A
【详解】12.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13.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清稗类钞》记载:“鸡鸣岛属山东登州府荣成县,孤悬大海中,明代曾置卫所。”鸡鸣岛面积0.3平方公里,岛上现有居民66户,近200人,主要从事渔业生产。2013年《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节目播出后,人气爆红,渔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下图为鸡鸣岛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2014年该村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历史峰值,原因最可能是( )
A.人口自然增长快 B.外来人口迁入
C.养老基础设施完善 D.村民返乡回流
15.制约该海岛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气候资源 D.生物资源
【答案】14.D 15.B
【详解】14.鸡鸣岛是2013年《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目播出后,人气爆红,渔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吸引大量外出人员返乡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导致2014年该村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历史峰值,D正确。山东经济较发达,自然增长率不高,A错误。岛上现有居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大,B错误。该岛面积小,居民少,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C错误。故选D。
15.海岛四面环海,岛屿面积小,难以存储淡水,导致该海岛人口合理容量低,B正确。鸡鸣岛面积0.3平方公里,耕地资源不是主要限制因素;位于温带、临近海洋,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不是限制性因素,ACD错误。故选B。
(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我国Y县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随海拔变化,呈现菱形分布特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Y县最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东南丘陵
17.Y县( )
A.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气候和水源
B.2000—2300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
C.海拔低于1600米区域人口迁移的拉力大
D.人口分布十分密集,乡村聚落的规模较大
18.Y县所在省区将80%以上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这是因为( )
A.将农业作为该区域核心产业重点发展 B.未来城镇建设将向耕地集中区域延伸
C.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商品粮基地 D.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影响粮食安全
【答案】16.A 17.B 18.D
【详解】16.读图,人口规模较大处于海拔2000到3000米,平原海拔200米以下;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丘陵海拔200到500米之间;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故Y县最可能位于云贵高原,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图文信息,B、C、D错误。故选A。
17.由图可知,该地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A错误。2000—2300米人口聚集最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B正确。海拔低于1600米区域人口规模较小,说明生存条件较差,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如海拔低,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C错误。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人口大都分散居住,D错误。故选B。
18.Y县所在省区将80%以上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因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影响粮食安全,D正确。 云贵高原应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农业附加值较低,A错误。我国商品粮基地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云贵高原地势崎岖,耕地面积较小,C错误。未来城镇建设将向耕地集中区域延伸,不利于耕地保护,B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19.(2022·广东·高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605.2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
(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答案】(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
(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详解】(1)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新建企业、外来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
(2)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
(3)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
20.(2022·安徽省广德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都城东京利用便利的漕运条件,发展成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达150多万。城区分为皇城、里城和外城,城内河道较多,水陆交通便利;商住混杂,分布广泛又相对聚集,不仅形成商业街、批发和专业市场,而且还出现了专业化的综合娱乐场所(即瓦舍)。下图是北宋东京城区及商业繁华区分布示意图。
(1)指出北宋东京城区河流的主要作用。
(2)分析“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区域商业繁华区的形成条件。
(3)推测里城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4)说明北宋东京城区布局规划的合理性。
【答案】(1)水运、供水、防御、防火、排水、浇灌(树木)。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
(2)地处汴河和外城交界处,水陆交通便利(或水路转运之地,人流量大);距当时经济发达的江淮地区近,又有河运相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地(或粮食生产基地);东京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
(3)差异:东部比西部人口稠密(密集)。原因:西部分布开封府等行政部门,为人口密度较小的行政区;东部为商业区,且商住混杂,人口稠密(密集)。
(4)商业区和居住区混杂,沿街、沿河布局,分散布局,方便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套城墙和护城河,井字形干道系统,街道规划整齐;兴建城市水利,既满足用水需要,又改善了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皇城位于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详解】(1)东京城边的河流可以提供水源,能够提供水运条件,方便运输,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防范火灾,促进植被的生长,河流流过之后有利于调节气候,改善水质,美化环境,调节生态环境等。
(2)结合图片可知,商业区位于地处汴河和外城交界处,水陆交通便利,人流量密集,便于人员和货物的集散;而且距当时经济发达的江淮地区近,又有河运与江淮地区相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东京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
(3)根据图片可知,东京里城的东西两侧功能区布局不一致,西部以行政区为主,人口较少;东部以商业区为主,人口密集,因此人口密度东部比西部稠密。
(4)根据图片可知,东京城内商业区和居住区混杂,基本上都是沿街、沿河布局,分散布局,有利于方便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根据图片可知,当地为三套城墙和护城河,街道设置为井字形干道系统,当地街道规划整齐,便于人们的出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兴建城市水利,既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又改善了环境,生态效益较强,从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且皇城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城市以皇城为中心对称分布,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21.(2022·河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流人口是指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务工后因某些原因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多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2008年前从东部发达地区返回户籍地的人口,习惯上称为第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2008年后的回流人口被称为新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口回乡后在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的影响下多选择在当地县城就业、购房定居,推动了当地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前后的职业类型。
(1)推测第一代回流人口返乡后多重操农业的主要原因。
(2)说出与第一代回流人口相比,新一代回流人口从事职业的特点。
(3)分析吉安市新--代回流人口多选择定居当地县城的主要原因。
(4)简述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定居县城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1)掌握技能较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当地企业数量较少等。
(2)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多从事非农产业;从业类型呈现高端化趋势。
(3)吉安市下辖县承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就业机会较多;县城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条件较农村好;县城距离农村户籍地较近;新一代回流人口收入水平较高,有能力在县城购房等。
(4)(扩大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等。
【详解】(1)根据题干分析,第一代回流人口多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这一部分人口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所限,其掌握技能较少,不利于在发达地区长期务工;而这一部分人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回流返乡后,当地由于经济发展较慢,企业数量较少,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根据题中信息分析,第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新一代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且基本都不再从事农业,从业类型有技术工人、企业管理等相对高端的行业。
(3)根据材料“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可知,吉安市当地县城接受产业转移后,能提供多种就业岗位,能满足较多返乡人员就业。与农村相比,县城的基础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条件均由于农村地区,从而使回流人员大多选择在县城生活。县城距离回流人员的户籍地较近,便于在县城落户;新一代回流人口由于在外工作多年或者从事行业收入水平较高,经济条件更好,有能力在县城购房、就业等。
(4)回流人口定居县城,将使县城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增加则促进了县城的基础设施完善。同时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带动县城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县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1 中国地理(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形,地势地形的影响,主要的山脉及其走向,我国主要的地形, 34个省级行政区,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网,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9 世界地理分区(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亚,气候,水文,资源,典型国家,东南亚,大洋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8 世界地理概况(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地球表面积,61亿km2,占71%,四大洋差异比较,五大海湾,海陆地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