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卷)(人教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卷)(人教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卷原卷版docx、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卷人教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煤 D.氢气
【答案】D
【解析】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作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沉积矿产,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氢气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D。
2.将石油加热炼制,不可能得到的产品是( )
A.煤焦油 B.润滑油
C.柴油 D.煤油
【答案】A
【解析】A、煤焦油属于煤加工的产品,故选项符合题意。B、润滑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C、柴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D、煤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故选A。
3.为防止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某些场所常贴有下列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表示的是禁止燃放鞭炮;B、表示的是禁止吸烟;C、表示的是禁止烟火;D、表示的是禁止带火种。故选D。
4.现有的是①石油气、②面粉粉尘、③氮气、④天然气、⑤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可燃性的气体及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①石油气是可燃性的气体,正确;②面粉粉尘是可燃性的粉尘,正确;③氮气不是可燃性的气体,错误;④天然气是可燃性的气体,正确;⑤一氧化碳是可燃性的气体,所以正确。故选D。
5.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答案】D
【解析】A、图1中的热水既能够提高烧杯上铜片的温度,又能够使烧杯内热水中的白磷和氧气隔绝,选项A不正确;B、图2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够燃烧;而白磷换成红磷后,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选项B不正确;C、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选项C不正确;D、图1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也不能燃烧,选项D正确。故选D。
6.鉴别H2、CO、CH4的最佳方法是( )
A.分别点燃后观察火焰的颜色 B.分别检验三种气体燃烧后的产物
C.分别闻三种气体的气味 D.分别测三种气体的溶解性
【答案】B
【解析】三种气体点燃时都会发出蓝色火焰,颜色差别不明显,不能鉴别出三种气体,A错误;比较H2、CO、CH4三种气体燃烧的产物进行鉴别,H2燃烧的产物只有H2O,CO燃烧的产物只有CO2,而CH4燃烧的产物既有H2O又有CO2,因此可以通过检验燃烧的产物鉴别上述三种气体,B正确;三种气体都是无味气体,闻气体的气味不能鉴别出三种气体,C错误;H2、CO、CH4这三种气体都不溶解于水,所以不能通过溶解性来分别,D错误。故选B。
7.近期有些地方发生的火灾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 )
A.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答案】A
【解析】A、如果要灭火可以通过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方法,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A选项错误;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空气成适当比例的混合物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B选项正确;C、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火灾发生后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C选项正确;D、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的原理,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8.下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不足
B.这个实验原理告诉大家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C
【解析】A.蜡烛熄灭是因为面粉爆炸消耗O2蜡烛燃烧所需的O2不足造成的,选项说法正确;B.这个实验原理告诉大家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选项说法正确;C.人类利用的能量不一定通过化学反应获得,如风能、太阳能等,选项说法错误;D.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和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反应的进行,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9.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D.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答案】B
【解析】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有毒物质吸入,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故A正确;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C、森林发生火灾,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是清除可燃物,可以灭火,故C正确;D、加油站、煤粉厂等含有可燃物,遇烟火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则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故D正确。故选B。
10.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A.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扑灭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
C.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C
【解析】A、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扑灭,是隔绝空气灭火,不符合题意;B、森林火灾时,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移走,可以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C、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符合题意;D、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选择燃料应考虑的因素是( )
①是否易于燃烧 ②是否生成污染气体 ③能释放多少热量 ④是否能稳定的燃烧 ⑤是否廉价 ⑥使用是否安全 ⑦是否容易储存和运输.
A. ①③⑤⑦ B.②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⑦
【答案】D
【解析】选择燃料应考虑的因素是①是否易于燃烧②是否生成污染气体③能释放多少热量④是否能稳定的燃烧⑥使用是否安全⑦是否容易储存和运输等因素。故选D。
12.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电器短路着火,未切断电源直接用水浇灭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答案】C
【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氧气,A说法正确;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图书受到破坏,B说法正确;电器短路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适当的方法扑灭,C说法错误;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严禁烟火,D说法正确。 故选C。
13.我国南海海底含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外形似冰、可以燃烧,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可作为能源
B.“可燃冰”燃烧时只生成水
C.“可燃冰”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答案】A
【解析】A、“可燃冰”可以燃烧,可作为能源,故正确;B、“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所以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故错误;C、“可燃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D、“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具有可燃性,但是水没有可燃性,故错误;故选:A。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
【答案】B
【解析】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说法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不是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等也会放出热量,说法不正确;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说法正确;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说法正确。故选B。
15.“低碳”是全世界的主题。以下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实现“低碳”,从而更好地通过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B.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的反应产物是混合物
C.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D.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等
【答案】A
【解析】A. 二氧化锰不是专门作催化剂的,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不一定是二氧化锰,此选项错误;B. 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的反应产物是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所以属于混合物,此选项正确;C. 二氧化碳可灭火、作气体肥料、干冰可作制冷剂,所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此选项正确;D. 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等,此选项正确。故选A。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
B.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C.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答案】A
【解析】A、存放易燃物的仓库必须要保持通风良好,故错误;B、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因为酒精易挥发,车间里的酒精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故必须将照明设备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正确;C、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防止爆炸,故正确;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因为化纤类服装易摩擦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故正确。故选A。
17.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答案】C
【解析】A、通过图示可以观察出,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故正确;B、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故正确;C、在此循环中H2O转变为2H2、O2,是光分解催化剂的作用,而不是通电使H2O转变为2H2、O2,故错误;D、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光分解催化剂,所以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故正确。故选C。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发生燃烧
B.凡是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都是不能跟氧气反应的物质
C.燃烧是一种化学现象,它不同于反应条件中的点燃或加热
D.只要有发光、放热现象,就一定是燃烧
【答案】C
【解析】A、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错误; C、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燃烧不同于反应条件中的点燃或加热,正确; D、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是不属于燃烧,错误。故选C。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发生燃烧
B.凡是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都是不能跟氧气反应的物质
C.燃烧是一种化学现象,它不同于反应条件中的点燃或加热
D.只要有发光、放热现象,就一定是燃烧
【答案】C
【解析】A、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错误; C、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燃烧不同于反应条件中的点燃或加热,正确; D、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是不属于燃烧,错误。故选C。
20.下图是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符的是
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答案】C
【解析】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均环保,符合本图体现的理念。D.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不符合本图体现的理念。故选C。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 填空题
21.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
(2)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________________。为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已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
(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醇可作燃料。现有一定量乙醇与一定量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16.2g水,同时得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25.2g,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_________g,混合物中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_________(填最简比)。
【答案】(1)天然气;酸雨;(3);(4)13.8 ; 1:11
【解析】(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2)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生成酸类物质,生成物溶于雨水,使雨水呈较强的酸性,会形成酸雨;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乙醇可作燃料。现有一定量乙醇与一定量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16.2g水,氢元素的质量:16.2g×=1.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等于乙醇中氢的质量,所以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1.8g÷= 13.8g,同时得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25.2g,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碳的总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乙醇中碳的质量,为13.8g×=7.2g,混合物中一氧化碳为x,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2g-x, ,x=2.1g,混合物中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11。
22.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②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6H2O+______.
【答案】天然气 置换反应 1:1 14:3 4NH3+3O26H2O+2N2
【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2)①观察图示可知,此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②根据图示可知,此反应是:C+H2OCO+H2,所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3)①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所以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3;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中有4个氮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只少4个氮原子,所以另一种生成物是氮气,所以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6H2O+2N2。
23.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1)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和天然气。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______(填序号)。
A.天然气 B.氢气 C.肼(N2H4)
(3)捕集、利用和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石油 (2)BC (3)MgO+CO2=MgCO3
【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填:石油。(2)A、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B、氢气燃烧生成水,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C、肼不含碳元素,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故选:BC。(3)氧化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镁,故填:MgO+CO2=MgCO3。
24.燃料经过一次次的变革,有效地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1)从燃烧条件分析,在生活中木柴比煤容易被点燃的原因是______。
(2)在煤、石油、天然气中,比较清洁的燃料是______。
(3)氢气作为理想能源的优点之一是______。
【答案】(1)木柴的着火点低 (2)天然气 (3)热值高(或原料广或无污染)
【解析】(1)从燃烧条件分析,木柴的着火点低,易被点燃,煤的着火点高,不易被点燃,故①填:木柴的着火点低;(2)在煤、石油、天然气中,天然气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污染,煤、石油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外,还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故②填:天然气;(3)氢气作为理想能源的优点有热值高;原料是水,来源广;生成物是水,无污染;故③填:热值高(或原料广或无污染)。
25.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的燃料来源于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如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通过发醇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制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汽车的燃料来源于化石燃料,列举一种常见的化石燃料。
(2)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目前暂时未能广泛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答一点即可)
(3)为什么有人说乙醇汽车的开发和使用会促进农业生产?
【答案】(1)煤或石油或天然气(答一点,合理即可) (2)制取成本高或贮存困难(答一点,合理即可) (3)乙醇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制取: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枯秆制取(答一点,只要答出乙醇制取过程中需要农作物即可)
【解析】(1)镁、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故填:煤或石油或天然气。(2)目前氢气制取成本较高以及难以储存,导致目前暂时未能广泛使用,故填:制取成本高或贮存困难。(3)乙醇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制取: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枯秆制取,所以乙醇汽车的开发和使用会促进农业生产,故填:乙醇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制取: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枯秆制取。
三、实验探究题
26.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将______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比较氧气含量多少;
(2)B实验中,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小粒的碘和高锰酸钾,再各加入5mL水振荡,现象如图所示,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___________。
(3)C实验中,若要区分硬水和软水,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_____,生活中通过______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4)D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5)燃烧是人类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相同条件下,n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见下表。
燃料(气态)
CO
H2
CH4
热量(KJ)
282.6
285.8
890.3
①从等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析,最适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________;
②CO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科学家提出:“硅是未来的石油”,硅能在O2中燃烧生成SiO2,并放出大量的热。与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优点是______(写一点即可);SiO2的化学性质与CO2有相似性,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燃着的小木条;(2)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只要体现出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有关即可);(3)肥皂水;煮沸 ;(4)氧气或空气;(5)① CH4(甲烷);② CO 有毒;③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SiO2+2NaOH=Na2SiO3+H2O
【解析】(1)A实验中,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比较氧气含量多少,哪个木条先熄灭哪个集气瓶内的氧气较少。(2)B实验中,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小粒的碘和高锰酸钾,再各加入5mL水振荡,加碘的试管没有溶解,加高锰酸钾的试管完全溶解说明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区分软硬水的试剂是肥皂水,因此C实验中,若要区分硬水和软水,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4)D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是因为在达到了白磷燃点的同时,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因为没有氧气的参与所以水中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氧气或空气。(5)①从等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析,等体积燃料甲烷燃烧放出的热量最多,最适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CH4。②CO有毒,CO与其它燃料相比的主要缺点是有毒。③与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优点是硅在地壳中含量较高(或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SiO2的化学性质与CO2有相似性,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SiO2能与NaOH生成硅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
27.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 2KMnO4+ 2H2O = K2SO4+ 2MnSO4+ 2 X ”。这个化学方程式中最后一种物质X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 。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乙同学和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3)甲同学:
“实验操作”: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A、B两步实验:
“实验现象”: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丙同学:“实验操作”:丙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探究与结论】(6)上图C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丙同学的实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H2SO4 SO2+Ca(OH)2 = CaSO3↓+H2O 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除去过多的二氧化硫或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 B中的溶液褪色,C中的溶液不褪色,D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1)由方程式5SO2+ 2KMnO4+ 2H2O = K2SO4+ 2MnSO4+ 2 X知:反应前前比反应后多4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8个氧原子,所以每个X中有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即X的化学式为H2SO4(2)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 = CaSO3↓+H2O;(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6)图C装置内的浓高锰酸钾溶液能与二氧化硫反应,所以它的作用是除去过多的二氧化硫或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7)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丙同学的实验中B中的溶液褪色,C中的溶液不褪色,D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中褪色说明有二氧化硫,C中不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已经被除去,D中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可以说明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四、推断题
28.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七种物质,相互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能转化,“—”表示能发生反应,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和B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F和G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气体,D和E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图中涉及的反应都是本学期的知识内容)
(1)物质C是___,G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E→F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B→D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反应。
【答案】氧气 作气体燃料(合理即可) 化合
【解析】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七种物质,其中A和B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且A能转化为B和C,B和C可相互转化,可推出A为过氧化氢,B是水,C为氧气,F和G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气体,G能与氧气反应,且G能转化为F,可推出G为一氧化碳,F为二氧化碳,D和E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E可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且D能转化为E,B能转化为D,可推出E为碳酸钙,D为氢氧化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1)由分析可知,物质C是氧气;G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2)碳酸钙可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E→F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是水,D为氢氧化钙,氧化钙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五、计算题
29.乙醇是一种清洁燃料,但在氧气不足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现有207g乙醇与一定量的氧气点燃后发生如下反应:
(1)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______________;
(2)计算该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_
【答案】 (1)4 ;(2)84g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由,可知:x=4。
(2)解:设该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
解得,x=84g。
答:该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8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