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9741/0-169793127961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9741/0-16979312796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9741/0-169793127968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9741/1-16979312815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无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9741/1-16979312816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无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9741/1-169793128162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淮南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及答案(九科)
2024淮南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淮南四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淮南四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年级地理试卷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部分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2019春节上映了一部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右图为该片剧照,讲述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人类暂时转入地下城生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骤也很繁琐: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自转;第五步,最近的适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邻星,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如果地球顺利泊入比邻星轨道,则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地月系2. 在电影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地球大气被木星吸走一部分,并有可能地球撞向木星,除了这些危险,在靠近木星时以下哪个也是地球可能面临的( )A. 被小行星撞击的几率增大 B. 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白天地表温度越来越低C. 遭遇太阳活动破坏性几率增大 D. 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夜晚地表温度越来越高3. 若“流浪地球”计划成功,“比邻星”可能对地球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提供无线电短波通讯 B. 直接提供矿物燃料C. 提供光热资源 D. 形成适宜生存的大气【答案】1. B 2. A 3. 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比邻星位于地球4.2光年外,由于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太阳系唯一的恒星是太阳,所以如果地球顺利泊入比邻星轨道,此时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而非太阳系或地月系。地球顺利进入比邻星轨道,此时,地球与比邻星构成恒星系天体系统,依然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 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由于地球大气被木星吸走一部分,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影响,向地球坠落过程中,大气层对小行星的摩擦消耗减弱,地球被小行星撞击的几率增大,A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地球的大气被木星吸走一部分,并非完全吸走,所以不能说地球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或保温作用,BD错误。与太阳距离变远,遭遇太阳活动破坏性的几率减小,C错误。故选A。【3题详解】提供无线电短波通讯需要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的作用,和比邻星关系不大;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形成适宜生存的大气,形成适宜生存的大气不属于“比邻星”对地球产生的重要影响,AD错误。比邻星不能直接提供矿物燃料,B错误。比邻星和太阳一样是一颗恒星,将取代太阳为地球是提供光热资源,C正确。故选C。【点睛】天体系统从小到达的层次:地月系(行星系天体系统)、太阳系(恒星系天体系统)、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并列)、总星系(可观测宇宙)。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m,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能牧互促”。近年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4. 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当地( )A. 人口少 B. 气温高C. 纬度低 D. 海拔高5. 推测园区光伏发电不稳定的原因有( )①天气变化大②昼夜差异大③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大④人口数量少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6. 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 )A. 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 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C. 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D. 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答案】4. D 5. A 6. C【解析】【4题详解】根据材料“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m”可知,由于当地海拔高,造成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太阳辐射较强,太阳能资源丰富,D正确;太阳能丰富与当地人口无关,A错误;当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B错误;当地位于青海省,属于中纬度地区,纬度不低,C错误。故选D。【5题详解】太阳能发电受到天气变化影响较大,该地地处高原,天气多变,造成发电不稳定,①正确;昼夜变化,规律性强,不是光伏发电不稳定的主要原因,②错误;夏季太阳辐射强,昼更长,冬季太阳辐射弱,昼更短,导致光伏发电不稳定,③正确;人口数量少,不影响光伏发电的稳定性,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羊群在光伏板间和板下活动,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AD错误;较高的杂草对光伏板有遮阴作用,故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角)低纬>高纬,但高纬地区夏季光照时间更长(如: 新疆、内蒙、东北)。②季节:夏季>冬季。③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更强。④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 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 )A 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 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C. 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 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8. 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A. 人口迁移加快 B. 风力发电增产 C. 生活能耗降低 D. 卫星导航失效【答案】7. B 8. D【解析】【7题详解】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故选B。【8题详解】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受到影响,从而使卫星导航失效,D正确;而对地球上的风力、生活能耗、人口迁移没有影响。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耀斑、太阳风等,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温度相对于光球层其他地区较低,从而亮度较暗的黑斑点区域;耀斑是色球层上某些区域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太阳风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读“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地形区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属于丰富地区的是( )A. 四川 B. 拉萨 C. 广州 D. 北京10. 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 )A. 海拔高,冬夏温差大B. 海拔高,降水多C. 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D. 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答案】9. B 10. D【解析】【9题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拉萨位于西藏,其在青藏高原,B对;四川、广州、北京均不位于青藏高原,排除ACD。故选B。【10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冬夏温差不大,A错;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B错;青藏高原水热条件较差,C错;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总量大,光照更加充足,花开得更加鲜艳,且由于紫外线较强,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D对。故选D。【点睛】影响太阳辐射量大小的因素有纬度、天气状况、海拔、日照时间。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的特点:1.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总的是东部小西部大。2.极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附近,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水汽较多阴雨天气较多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造成的。3.极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2022年1月l4、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两天剧烈喷发,首都努库阿洛法出现1.2米高的海啸。卫星图像显示,喷发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据此完成下面问题。11. 此次火山口喷出的岩浆可能来源于( )A. 岩石圈 B. 地壳 C. 软流层 D. 地核12. 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巨大烟雾柱)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 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答案】11. C 12. D【解析】【1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下面,属于上地幔,所以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12题详解】火山灰物质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喷出地表之后进入大气圈,经过沉降过程落在地表,然后进入水圈、生物圈,最后在地表沉积,进入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张家口张北大疙瘩村石柱群呈现四棱、五棱、六棱、七棱状,直径在15至80厘米之间,排列紧密。这些石柱是地下熔融的高温岩浆随着火山爆发喷出地面,沿着地表流动,逐渐冷却形成的熔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3. 形成石柱群的高温岩浆主要发源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4. 若该地火山爆发时伴随地震,地震波的横波不可能穿越的是(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软流层 D. 地幔15. 关于石柱群所在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岩石圈就是地壳 B. 岩石圈是连续而规则的圈层C. 生物圈渗透于全部岩石圈 D.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答案】13. C 14. B 15. D【解析】【13题详解】读图判断,①位于地面以上海拔12千米至50-55千米高度,为平流层;②位于地面至地下33千米之间,②应是地壳;③位于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之间,与软流层的深度吻合,③为软流层;④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上地幔,均为固态,横波能穿越莫霍面,A错误;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小,横波消失,即横波不能穿越古登堡面,B正确;软流层位于地幔,横波能穿越,C错误;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横波能通过,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包括地壳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不仅仅只有地壳,A错误,D正确;岩石圈不是连续而规则的圈层,B错误;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 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7. 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古生代寒武纪出现了鱼类 B. 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C. 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哺乳动物 D. 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答案】16. D 17. B【解析】【16题详解】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晚古生代早期,③④正确。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被的化石的最可能为中生代地层,①②错。故选D。【17题详解】鱼类出现在晚古生代早期,寒武纪为古生代初期,A错误;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B正确;中生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小型哺乳动物,C错误;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错误。故选B。【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 “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19.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A. 持续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 C. 持续增高 D. 先升高,后降低20. 下列关于平流层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B. 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 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D.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答案】18. D 19. B 20. A【解析】【18题详解】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中纬度地区),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正确,A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C错。故选D。【19题详解】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故选B。【20题详解】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BCD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不在平流层,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第Ⅱ部分综合题共三大题,共40分21.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表示______波,B表示_________波。(2)D表示______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也突然_______,该处称为_______界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C. 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A. 左右摇晃 B. 上下颠簸C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答案】(1) ①. 横 ②. 纵 (2) ①. 莫霍 ②. 地壳 (3) ①. 下降 ②. 古登堡 ③. 固态 ④. 液态 (4)A (5)D【解析】【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和火山喷发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地震波波速大小判断是纵波还是横波,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可以判断A是横波,B是纵波。【小问2详解】D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表示莫霍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地壳。【小问3详解】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下降,该处称为古登堡界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固态和液态(熔融状态)。【小问4详解】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地球的内能不是来自太阳辐射,B错误;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错误;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会诱发海啸等灾害,D错误。所以选A。【小问5详解】地震发生时,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故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22.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的地层数码是____。(3)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此时的海陆演化状况正确的是____A.海洋、陆地慢慢形成B.形成联合古陆C.联合古陆逐渐解体D.形成现代海陆的分布格局(4)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5)地质历史时期两次重要的成煤期分别是____代和____代,分别是____植物和____植物繁盛。【答案】(1)④ (2)③ (3) ①. ② ②. C (4)① (5) ①. 古生代 ②. 中生代 ③. 蕨类 ④. 裸子【解析】【分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资料,涉及地层结构和地球演化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而形成的,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相应的地质时代的地层中保存着相应时代的古生物的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的生物,因此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④。【小问2详解】 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是晚古生代时期,对应地层③。【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是中生代时代的动物,尤其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②。在中生代,联合古陆逐渐解体,故选C。【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①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小问5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因此地质历史时期两次重要的成煤期分别是古生代和中生代,分别代表植物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2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4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1)描述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的特征。(提示:从温度、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活动关系等方面描述)(2)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原因?(3)下列图示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 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C. 在Ⅲ层中有电离层,可能会影响无线电通信 D. 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答案】(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天气复杂多变;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航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3)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9800米高空属于对流层。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的特征为:下热上冷,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由于对流层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深刻影响人类活动。【小问2详解】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爬升到了平流层。这是因为平流层水汽和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有利于航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泸县四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6页。
这是一份2024南充阆中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