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新课标
展开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新课标,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内容,本节课是一节起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套教材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分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白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因为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为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直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运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知道了求几部分的和用加法计算,并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这为学习乘法意义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帮助学生理解乘 法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大部分学生假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乘法计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多数学生甚至会背乘法口诀,但对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学生不了解。因此,如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亲身感受乘法的简洁,是建立起乘法概念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知道如何运用乘法解决问题,并感受相同数连加时,运用乘法的简便性。
3、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我是口算小能手)(幻灯片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同学们经过愉快的假期,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吧,那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再去游乐园看一看好吗?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教材p44主题图)(幻灯片3)
看游乐园多热闹呀,认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2)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3)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列算式3+3+3+3+3=15(人) 5个3(幻灯片4)
2+2+2+2+2+2+2=14(人) 7个2(幻灯片5)
6+6+6+6=24(人) 4个6(幻灯片6)
3.往小火车再加3节车厢,学生列出加法算式。从而提出问题:如果小火车上有20个车厢,一共能坐多少人呢?
引导学生想出是20个6相加。
算式:
师;20个6相加,再一个一个写出来太麻烦了,于是人们就研究发明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乘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比较,学习新知
1、 出示算式:3+3+3+3+3=15(人) 5个3
(幻灯片7) 2+2+2+2+2+2+2=14(人) 7个2
6+6+6+6=24(人) 4个6
2、讨论:每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1)、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都是连加。(3)求 相 同 加 数 的 和.
3、概括乘法。
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如7个2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2和相同加数个数7中间写上乘号2×7,“×”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读作:2乘7等于14。(7个2相加也可以写成7×2,读作7乘2等于14)(幻灯片8)
师相机汇报乘号的熟记方法。乘号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是一种数学运算符号,同时补充小知识“乘号的由来”。 (幻灯片9)
4、学习写乘法算式。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乘法算式中的数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幻灯片10)
学生发言。
师:你能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用乘法表示3+ 3 + 3 + 3 + 3= 15这个加法算式吗?
生答,师板书:3×5=15,5×3=15。
师:乘法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5”呢?
生:……
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6+6+6+6=24这个加法算式:4×6=24,6×4=24。
师:现在你们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20个6相加吗?
生答,师板书:6×20,20×6。
5、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幻灯片10)
由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引入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乘数×乘数=积。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师:二年级学生举行了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你们看小朋友摆了什么图形?各摆多少个?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同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幻灯片11)
2、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说出相应的算式。(幻灯片12)
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根据回答板书:
5+5+5+5=20(根) 4×5 或 5×4
3+3+3+3+3+3=18(根) 6 ×3 或 3×6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10+10+10=30(根) 3× 10 或 10×3
3、我想摆100个这样的三角形,你还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幻灯片13)
四、课堂练习。(智慧大闯关)
第一关:写出乘法算式并读一读(幻灯片15)
第二关:判断对错(幻灯片16)
第三关:改写乘法算式。(幻灯片17)
第四关:画一画。(幻灯片18)
拓展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幻灯片19,20)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幻灯片21)
五、作业。(我是小小观察员)
回家后,观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看哪些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好好说一说。(幻灯片22)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 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例一的主题图为情境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的反馈和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因此在后面的设计中进行了调整,先让学生拿12根小棒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可摆出4个三角形,列式同学们请拿出12根小棒摆三角形,看能摆几个?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摆4个三角形,列式:4×3 或 3× 4,接着在用12根小棒摆正方形 ,学生摆出3个正方形列式: 4 × 3或 3 ×4.,学生通过操作明确的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2、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没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这句话中的分类思想,只是把摆小棒作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含义的一个促进活动。于是将这一环节进行了调整,变成有递进地设计摆小棒活动,通过学生摆小棒的情况分类得到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3、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4、“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根据所知道的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这节课经过研讨和不断地改进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同时,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乘法的初步认识 | 人教新课标,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册4 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拓展延伸,深化提高,畅谈收获,总结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深化感悟,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