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德州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 原卷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德州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德州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即使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不太有变动。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台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巨型农业大国向巨型城市大国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近代西方大转型的后果,是人类社会最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一。经过近世一百余年的发酵酝酿,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城乡关系也正在剧烈调整。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由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造成的。进入21世纪,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在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他们逐渐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投入异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之中,但却长期“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
    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目的地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返回家乡,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分层级重新扎根沉淀下来。在这个“分层沉淀”的过程中,返乡农民工作为主体力量,将对以县域为核心的城乡空间体系和社会形态完成重塑,一个新的社会空间和社会形态将被塑造出来。因此,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核心是农民工回归乡土并重构乡土的过程。但是,由于县城非农就业空间有限,农民工家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半工半拼”家庭形态仍然会长期存在,这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显然,中国城镇化进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称为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在城镇化的上半程,中国实现了空间和产业的城镇化,农民挣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加入到了城镇和工业的洪流之中,但这也形成了极大规模的长“漂泊”于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动人口的重新落地扎根,是城镇化下半程的核心,他们将在家乡的不同城乡空间体系中沉淀下来。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而回归乡土则是下半程的主题。从挣脱乡土到回归乡土,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
    当前,与高速城镇化进程相伴随,国家正在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路径和形态来看,中国的乡村振兴不能机械和静态地来理解,要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城镇化下半程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城乡关系剧烈调整的动态格局中来把握。因此,乡村振兴就不是简单的村庄振兴,而是以城乡融合为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站在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交会的历史瞭望台上,我们相信中国能够统筹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动态辩证关系,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
    (摘编自焦长权《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上半程与下半程》)
    1. 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 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与土地分不开。
    B.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
    C. 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巨型农业大国向巨型城市大国的转变。目前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正在调整城乡关系。
    D. 从挣脱乡土到回归乡土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振兴就是城乡融合。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D. 路不拾遗,门不闭户。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为什么说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D 3. A
    4. ①首先,提出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趋势。
    ②继而,分析中国城镇化的两个阶段,分别是农民工进城的上半程和农民工真正市民化的下半程。
    ③最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意义。
    5. 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
    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可知,“造成”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错误,曲解文意。文中第四段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因此,“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
    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原文说的是“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并没有说“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乡村振兴就是城乡融合”错误。由原文“因此,乡村振兴就不是简单的村庄振兴,而是以城乡融合为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可知,原文说的是“以城乡融合为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描述了乡土社会对大自然和客观环境的依赖,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体现了中国社会“地方性”的特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路不拾遗,门不闭户”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信任,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经过近世一百余年的发酵酝酿,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时期,城乡关系也正在剧烈调整”可知,首先,提出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趋势。
    结合材料二第2段关键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第3段关键句“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和第4段关键句“显然,中国城镇化进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称为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可知,继而,分析中国城镇化的两个阶段,分别是农民工进城的上半程和农民工真正市民化的下半程。
    结合材料二第5段关键句“因此,乡村振兴就不是简单的村庄振兴,而是以城乡融合为轴线的县域振兴、以县城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站在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和下半程交会的历史瞭望台上,我们相信中国能够统筹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动态辩证关系,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可知,最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材料“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
    结合材料“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可知,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结合材料“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可知,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8.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
    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9. 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而老伴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
    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陌不相识,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
    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说法错误。由“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可知,司机只知“我”老伴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错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也参与其中,和其他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因此,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在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结合“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有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插叙“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
    结合“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等分析,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结合“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等分析,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
    结合“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等分析,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
    结合“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老板娘说,没问题”“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等分析,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结合“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等分析,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这些人有的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有的为人热心,救助危难,有的待人细心,体贴入微。这些描写表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音,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B.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C.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D.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 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有其他称谓。
    C. “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 “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 (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 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人京而到了长安。
    C. 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 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14. 苏頲说李白“天才英特”,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李白的才能?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李白曾侍奉皇帝(饮酒),喝醉后,让高力士 (为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此为耻。(2)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
    14. 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他是谪居人间的仙人。②唐玄宗召见李白,谈论当世的事情,他奏上一篇赋颂,唐玄宗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③他醉酒稍醒,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他,④唐文宗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
    “白游并州”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D;
    “至是”固定用法,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表示行为的对象,替。/写作,题写。句意:亲自为他调羹。/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
    D.错误。途经。/道路。句意:道经寻阳。/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无法满足皇帝心愿”错误,原文“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可知李白半醉半醒后还是完成了皇帝的心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侍”,侍奉;“使”,让;“素”,平素,向来;“耻之”,以此为耻。
    (2)“左迁”,贬官;“明年”,第二年;“于湓浦口送客”,状语后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子,谪仙人也!”,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他是谪居人间的仙人;
    “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唐玄宗召见李白,谈论当世的事情,他奏上一篇赋颂,唐玄宗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
    “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他醉酒稍醒,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
    “帝爱其才,数宴见”,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他;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唐文宗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江油)。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颋任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位士子天赋凛然才智超群,如果再少加努力,增加学问,便可以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李白后来又寄居任城。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在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馀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多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当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起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寻阳(今江西九江)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寻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李白晚年颇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喜欢谢脁终老的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等他死了,先葬在龙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到姑孰祭奠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采樵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她们就伤心地说:“先祖是想埋在青山的呀,临时葬在东麓,这不是他原来的想法啊。”于是范传正把他移葬在青山,并在那里立了两通石碑。唐文宗时,下诏以李白的歌诗,斐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②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②当路:当权的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运用叠词“寂寂”,既写环境又表心境,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基调。
    B. 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
    C. 颈联承上启下,上承前文思归的内容,下启后文诗人最终所做的人生选择。
    D. 本诗不以华美典雅的辞藻取胜,语言浅明直率,尽显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科举不第的落寞。落第后门前“寂寂”,每天独来独往,心中苦闷无处排解。②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作者深感自己在京无望,意欲离开却又不舍与友人分别。③回归故园的无奈。面对无人引荐、仕进无望的现实,只得回乡归隐,独守寂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内容、语言的能力。
    B.“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错误,“惜与故人违”意思是“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违”是“分离”之意,应是为与故友离别而深感惋惜,体现二人友情的深厚,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错误,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应该是他矛盾纠结的原因。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是写自己落第后的景象体现科举不第的落寞: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颔联“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抒写惜别之情:孟浩然用“芳草”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考虑归隐,而“惜与故人违”是说归隐就要和友人王维别离,为此诗人感到惋惜,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而“欲”和“惜”字则体现出诗人思想上矛盾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颈联“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意思是“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以此说明归去的原因,体现回归故园的无奈: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因为无人举荐提携,所以最终“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只能回乡归隐,独守寂寞了
    (三)名篇名著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化成自己对贤才的无比渴望。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说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青青子衿 ②. 悠悠我心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⑦. 人生如梦 ⑧. 一尊还酹江月 ⑨. 佛狸祠下 ⑩.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衿、事、鬓、潦、尊、祠。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① 的宝石。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第一,立意独到。譬如,150余字的《马说》(韩愈),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人们常说:“缺人才啊。”该文却振臂高呼:“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振聋发聩,令人② 。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是官府通告,提出要聘用有缺点的“茂材异等”,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③ 。第二,论据精当,给力。如80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着力刻画承天寺之静,正是有环境的寂静,才能注意到竹树倩影;有内心的宁静,方有心思从地上疏影联想到池中水藻——别出心裁的“影子论据”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三,语言洗练、易懂,句句干净、好懂。
    “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契合,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货”才安稳如山。“语言”好比吹帆之风,罡风劲吹,“货”才运得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古代流传下来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 B. 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C. 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 D. 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
    【答案】18. ①晶莹剔透 ②耳目一新 ③大相径庭
    19. 这几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论点、论据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作者把一篇文章比作一艘运货的船只,论点是货物,论据是船只,语言是吹动船儿前行的风,把三者之间抽象的关系具体化,使人一目了然。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词语(包括熟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句式“犹如……的宝石”,可知挖空处应是修饰宝石状态的形容词,故可填“晶莹剔透”。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②前文提到韩愈的《马说》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在常人的看法里是“缺人才”,但此文却另辟蹊径,说“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这种说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故可填“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③原文说“这跟古往今来……”,将《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一文与其他征求人才的相关文章进行比较,而根据前文“其一,立意独到”可知,这里说明的是《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的与众不同之处,故可填“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语段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中,“如”“似”“好比”等比喻词可知,句子运用的是比喻中的明喻。其中,本体分别是“论点”“论据”“语言”,而喻体则分别是“货”“船”“吹帆之风”。
    “论点”“论据”“语言”本来是写作这个专业话题中的一些专门术语,因而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若非没有写作过的人,可能较难理解其中的关系。而作者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船运装货物,风拉动船帆使船前行这一现象来进行比喻,说明论据和语言协作,完成论点表达的关系,则更为直观具体,容易被一般人理解。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
    A.“豆腐块儿”用以表示文章短小精悍,故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三个诀窍”引号表示强调。
    C.“双重安静”引号表示强调。
    B.“论点”“论据”“语言”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乐,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_______,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婴儿初生,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婴儿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状态。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________,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要是你精神上不痛快,比如参加离别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________。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答案】 ①. 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 ②. 你会觉得快活 ③. 吃着也没滋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承接前文“假使猪真知道快乐,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可知,此处是假设猪知道快乐,那么和人相去无几;再由“我们不知道”和“但人是容易满足得像猪”可知,此处应写“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
    第二空,前文写到快乐属于精神,再由“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可知,此处应是写“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时人的快乐感受,注意用“你”来表达。据此写“你会觉得快活”;
    第三空,此处是写精神上不痛快的话,就感受不到快乐;再联系“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可知是说吃不出滋味。据此写“吃着也没滋味”。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走过四季,既遇见过暖风,也遇见过冷雨;我们走过时光,既遇见过伤感,也遇见过惊喜。也许,我们的成长来自一场接一场的遇见。
    同学们,转眼你来到新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的高中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遇见呢?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是哲理性文字,主题是“遇见”,遇见的内容“暖风”“冷雨”,属于象征义,象征人生之路上的温暖和冷遇;“伤感”“惊喜”是遇见时的心情,不同的心情背后,是所遇经历的不同。但无论什么样的遇见,最后都归结为“成长”的必需品。所以,所有的遇见都能让你领悟,都有意义。
    材料第二段着眼于当下,以升入高中为契机,引领学生思考、感悟生活,思考新的“遇见”。“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的高中生活”是引导也是限制,学生需要在这些内容的限定下写“遇见”,写“遇见”给你留下的印象。当然,本次作文并非单单让你叙述、描写和记录新的“遇见”,更需要你从这新的“遇见”中感悟和成长,“成长”才是核心,在不同的“遇见”中,人的感受、人的收获是不同的。据此,考生可以思考:什么是遇见,遇见什么,遇见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和思考。由“遇见”而有所思有所感,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关注生活中的事情,讲好身边的故事,而这些人和事,只要最终让“我”长大,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皆可入文。
    本次作文要求写记叙文,在文章中应该写清楚,在哪里“遇见”了谁(什么),遇见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于“遇见”的具体过程要进行详细描写,要能够真正触动心灵,入情入理,要写出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成长中那些真感情,不能泛泛而谈,简单列举。同时,在选材上要搜寻能体现有关“生命”内涵的遇见,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在写法上,宜由实入虚,即由遇见具体的人、事、物写到“生命”,升华到心灵、精神、哲理层面,不宜直接切入“虚”。
    立意:
    1.遇见新同桌,与自己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2.遇见好老师,让我感动,引发思考。
    3.遇见学习上的问题,努力解决,提升自我。
    4.遇见一本好书,让我感受思想的升华。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基础与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德州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德州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