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第1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第2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
    A卷 新题基础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C
    B
    D
    D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A
    D
    ACD
    AB
    BD
    ABC
    BD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答案】B
    【解析】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因素是外界的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内源因素指的是生物自身的原因,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B正确。
    故答案为:B。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答案】D
    【解析】A、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因取食与被食而形成的单方向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A正确;B、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B正确;C、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营养级,C正确;D、单位时间内,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的多少,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故答案为:D。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3.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a、b为食物网的起始,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且c和f是最高营养级,A错误;B、由图可知,b是生产者,e是次级消费者,是肉食动物,B错误;C、由图可知,c和f的食物来源为a、b、e,a是生产者,b、e是消费者,则c和f为杂食动物,C正确;D、由图可知,a、b为食物网的起始,是生产者,d以a为食,是植食性动物,f的食物来源为a、b、e,a是生产者,b、e是消费者,f为杂食动物,D错误。故答案为:C。
    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时期,存活曲线可能不同
    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分布型可能会发生变化
    C.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种内斗争的结果
    D.环境的不断恶化会干扰次生林的演替进程
    【答案】C
    【解析】AB、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中,种内斗争激烈程度会发生变化,种间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导致种群的存活曲线和分布型也发生变化,A、B正确;C、群落空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而不是一个种群的内部斗争引起的,C错误;D、外界环境因素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环境的不断恶化会干扰次生林的演替进程,D正确。故选C。
    5.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机理是(  )
    A.使用氟利昂导致的臭氧减少
    B.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
    C.大量燃烧煤炭导致的酸雨
    D.人类干扰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答案】B
    【解析】A、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以来,臭氧层不断变薄,甚至出现臭氧空洞,进而使人容易受到紫外线等短波辐射伤害,但这不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A错误;B、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除了会导致大气中SO2浓度的增加,造成酸雨外,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导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即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正确;C、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SO2、氮氧化物等的增加,会造成酸雨,但这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C错误;D、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导致生物的多样性下降,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但这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B。
    6.成层现象是森林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最直观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成层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
    B.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C.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状况,是决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层的主要因素
    D.森林各层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增强了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
    【答案】D
    【解析】A、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A正确;B、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B正确;C、决定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C正确;D、森林各层次中植物的不同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减弱了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D错误。故答案为:D。
    7.某研究小组对火灾后的林地进行研究以后制定了植被恢复方案。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群落相关的原理有(  )
    ①群落垂直结构②群落水平结构③群落的初生演替④群落的次生演替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群落的结构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火灾后的林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属于次生演替,所以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群落相关的原理有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群落水平结构和④群落的次生演替,D正确。
    故答案为:D。
    8.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m2)
    20
    18
    10
    平均产量(kg干重/hm2)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较丰富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种类最高
    【答案】D
    【解析】A、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求调查结果准确,应严格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株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B、由表中数据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种数大于荒漠草原,但是缺乏单位面积中每种种群的个体数量,故不能说明典型草原中任意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错误;C、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仅根据表中两种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呼吸消耗的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C错误;D、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由表中数据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80×78.0%=62.4%,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00×49.1%=49.1%,草甸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60×25%=40%,故比较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最多,D正确。故答案为:D。
    9.藏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濒危物种。近年来藏羚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濒危程度连降两级,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由“濒危”降至“近危”。下图是西藏藏羚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B.藏羚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
    C.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不能直观反映种群的现状
    D.提高出生率是增加藏羚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答案】C
    【解析】A、滥捕乱猎导致西藏的藏羚群数量减少,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A正确;B、据图可知,藏羚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B正确;C、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能直观反映种群生活的现状,C错误;D、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提高出生率是增加藏羚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D正确。故答案为:C。
    10.下列对生态系统相关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行为信息可传递给同种或异种生物
    B.所有阶段森林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均等于输出的能量
    C.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草原生态系统的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将越强
    【答案】A
    【解析】A、动物的行为信息既可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也可在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A正确;B、树木成林的过程中,输入到林场中的能量大于从林场输出的能量,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故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C错误;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越强,如冻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D错误。故答案为:A。
    11.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水稻和少量杂草,存在的动物有一些昆虫和一些田螺等,其中田螺以一些就近的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为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完成了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
    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
    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答案】A
    【解析】A、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即碳循环需在生物圈才可完成,A错误;B、田螺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B正确;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主要通过摄食、消化和呼吸作用实现,C正确;D、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推动物质循环,D正确。故答案为:A。
    12.2021 年 11 月微博话题“看到这种黄花请上报”登上热搜第一,被“全网通缉”的是最熟悉的“恶之花”——加拿大一枝黄花。它是入侵物种,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与周围植物竞争阳光、资源,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入侵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
    B.入侵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单一化或者退化
    C.这种植物花色亮丽,整片黄色景色优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利用芦苇与加拿大一枝黄花间的竞争,通过替代控制法治理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C
    【解析】A、生物入侵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入侵问题具有全球性,因此,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A正确;B、入侵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单一化或者退化 ,比如题干中的加拿大一枝花这种物种的入侵,B正确;C、这种植物花色亮丽,整片黄色景色优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D、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因此利用芦苇与加拿大一枝黄花间的竞争,通过替代控制法治理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答案为:C。
    13.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A、由提议可知,该种养殖模式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不能提高,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C、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为同种生物,不存在捕食的种间关系,C错误;D、该种生态养殖模式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答案为:B。
    14.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正确;② 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最上层为乔木层,错误;③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如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正确;④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正确;⑤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正确;⑥ 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植物种类决定的,错误。故答案为:A。
    15.植物层次多以及各层次具更茂密的树叶表示取食高度多样性高。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取食高度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鸟类多样性空间格局特征明显
    B.森林环境类型鸟类多样性最丰富
    C.可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程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
    D.对于鸟类多样性,植物物种多样性比取食高度多样性更重要
    【答案】D
    【解析】A、鸟类取食高度多样性明显,因此鸟类多样性空间格局特征明显,A正确;B、森林环境树叶最茂密,结合取食高度多样性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可知,森林环境类型鸟类多样性最丰富,B正确;C、结合取食高度多样性、植物物种多样性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可知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程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植物多样性越多、越茂密的地方,鸟类种类越多),C正确;D、曲线反映出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或取食高度多样性呈正相关,但从图中无法看出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对于鸟类多样性的重要性,D错误。故答案为:D。
    二、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少选得1分,多选、错选0分。
    16.塑料制品及直径小于5mm的塑料微粒是海洋常见的污染物,海洋环境保护专家的评估结果显示,已有数万种生物受到塑料及塑料微粒污染的威胁,生存状况堪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塑料制品及塑料颗粒很难消化,被海洋动物大量误食后,易导致动物死亡
    B.若塑料制品及塑料微粒导致某物种灭绝,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做好垃圾分类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处理,能减少它们对海洋生物带来的威胁
    D.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等措施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
    【答案】ACD
    【解析】A、塑料及塑料微粒被海洋动物误食后,因不易消化,可能会引发疾病,导致动物死亡,A正确;B、若塑料制品及塑料微粒导致某物种灭绝,会直接影响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C、做好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回收塑料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可阻断它们流向海洋,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威胁,C正确;D、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D正确。故答案为:ACD。
    17.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糜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AB
    【解析】A.麋鹿作为珍稀动物,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A说法正确;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即增加麋鹿的个体数目,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说法正确;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是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并不是种群数量最少, 种内斗争最小 ,C说法错误;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B。
    18.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丰富度
    C.验证细胞膜磷脂分子为双层,可用丙酮提取鸡红细胞中的脂质
    D.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不需要另设对照组
    【答案】BD
    【解析】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直接对样方中的个体进行计数,不需要标记,A错误;B、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丰富度,也可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C、鸡的红细胞有核膜和其他细胞器膜,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C错误;D、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存在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另设对照组,D正确。故答案为:BD。
    19.据报道,某地一棵百年老樟树两个大的分枝上旁生出两种榕树,分别是大叶榕和细叶榕,出现了一棵“树”长出了三种树叶的奇特景观。推测可能是鸟在樟树停留时,将带有榕树种子的鸟粪排在了樟树主干,结果种子发芽并依靠樟树的营养继续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叶榕和细叶榕可以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
    B.大叶榕、细叶榕与樟树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和竞争
    C.鸟粪便中的能量可以被分解者直接利用
    D.大叶榕与樟树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答案】ABC
    【解析】A、由题可知,大叶榕和细叶榕寄生在樟树上,属于消费者,大叶榕和细叶榕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还可作为生产者,A正确;B、大叶榕和细叶榕寄生在樟树上,是寄生关系,大叶榕和细叶榕争夺阳光和养分,又是竞争关系,B正确;C、鸟粪便中的能量可以被分解者直接利用,C正确;D、大叶榕与樟树并不是两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符合10%~20%,D错误。
    故答案为:ABC。
    2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下列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可减少病虫害
    B.稻虾共生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C.沙漠治理中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BD
    【解析】A、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减少病虫害,A正确;B、稻虾共生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C、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具体体现,C正确;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故答案为:BD。
    三、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
    21.(10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种。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答案】(1)E;大;广
    (2)200
    (3)A;B;C;D
    (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解析】(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由题意可知,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由此可知,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其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多,即乙的种群密度大,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
    故答案为:E;大;广。
    (2)由图可知,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且该频度的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
    故答案为:200.
    (3)植物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包括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故答案为:A、B、C、D。
    (4)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原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种内关系,如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和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22.(10分)研究深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科学号”考察船对南中国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1146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先制备富集培养基,然后采用   法灭菌,冷却后再接入沉积物样品,28℃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含拟杆菌的混合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培养,除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采用   法。据图分析,拟杆菌新菌株在以   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2)研究发现,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答一点即可)
    (3)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度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从生态系绘组成成分的角度考虑,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   。
    (4)深海冷泉环境特殊,推测此环境下生存的拟杆菌所分泌物各种多糖降解酶,除具有酶的一般共性外,其特性可能还有   。
    【答案】(1)高压蒸汽灭菌;平板划线;纤维素
    (2)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
    (3)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4)耐低温
    【解析】(1)制备培养基时,培养基的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之后再接入沉积物样品,28℃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含拟杆菌的混合培养物,微生物的纯培养,除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由图可知,新的微生物菌株在以纤维素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相同时间的细胞数目最多,即生长状况最好。
    故答案为:高压蒸汽灭菌;平板划线;纤维素。
    (2)由题意可知,在海洋沉淀物中有很多微生物在各种培养基中都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可能是因为这些生物只有在深海冷泉的环境中才能生存,这些微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
    故答案为: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
    (3)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溶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从生态系绘组成成分的角度考虑,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故答案为: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4)深海冷泉的环境中,微生物体内的降解酶除了具有酶的一般共性外,由于深海冷泉温度较低,长期存在于低温环境这些酶还会存在耐低温的特性。
    故答案为:耐低温。
    23.(10分)采矿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矿区的修复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土地紧缺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下图为矿区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机理的逻辑框架图。

    请回答:
    (1)对废弃矿区的修复,属于   (填生态工程的类型)。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废弃矿区的修复有利于增加   速度。
    (2)图中的①、②过程说明生态系统的   有限度的,①过程中某些物种的消失加快了②过程中另一些物种的消失,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
    (3)⑤与⑥过程对照说明   。
    (4)①与⑥对照,说明人工干预会影响群落演替的   。研究表明与选择灌木作为先锋植被相比,选择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被,在修复期间节肢动物的物种更丰富,其原因是   。
    【答案】(1)生态恢复工程;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或碳储存或碳同化
    (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干扰能力;正反馈调节
    (3)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依赖一定的生态基质;不能对生态系统过度开发利用;退化的生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
    (4)方向;草本植物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解析】(1)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光合作用,而根据题干信息,从碳循环途径来看,废弃矿区的修复有利于增加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或碳储存或碳同化)的速率。
    (2)由图示可知,图中①过程由原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而②过程是由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再度退化为不可逆转生态系统,这说明采矿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力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①退化过程中某些物种的消失加快了②再度退化过程中另一些物种的消失,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3)有图示可知,不可逆转生态系统不可能通过人工重建形成重建生态系统,而极度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态系统,故⑤与⑥过程对照说明生态系统的人工重建依赖一定的生态基质,退化的生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不能对生态系统过度开发利用。
    (4)由图示可知,①与⑥对照,说明原脆弱生态系统退化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后,通过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态系统,故人工干预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草本植物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被比选择灌木作为先锋植被相比,在修复期间节肢动物的物种更丰富。
    24.(10分)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   。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样方法
    (2)竞争
    (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
    (4)①③
    (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解析】(1)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通常利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故答案为:样方法。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混合饲养时福寿螺的生存率与单独饲养时差异不大,而本土田螺与单独饲养相比随着饲养时间的增加数量明显下降,则福寿螺和本土田螺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竞争。
    (3)有实验二结果可知,随着福寿螺饲养天数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水体的浑浊度、总氮含量、总磷含量都在增加,故福寿螺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
    故答案为: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①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优势,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正确;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错误;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正确;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错误,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为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
    故答案为:①③。
    (5)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引种时要注意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故答案为: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相关试卷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一单元 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结构梳理(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一单元 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结构梳理(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五单元 遗传规律及其拓展(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五单元 遗传规律及其拓展(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三单元 细胞工程(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十三单元 细胞工程(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