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陈情表 *项脊轩志)9.1 陈情表同步练习题
展开第三单元9 陈情表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臣微志 听:听说
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家门,家庭
C.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D.不矜名节 矜:矜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A.历职郎署
B.则刘病日笃
C.臣具以表闻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下列句子中的“见”字,与例句中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A.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6.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B.
C.
D.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描写自己孤苦无依的句子是“ , , , ”。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申诉自己未敢违逆君命,但又不能离开祖母的两难境地的句子是“ , ; , ”。
(3)李密在《陈情表》中抒写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情深意重、感人至深的句子是“ , ; , ”。
(4)李密在《陈情表》开头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来概括自己命运的坎坷;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
(5)《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
(6)《陈情表》的结尾,李密用“ , ”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泷冈阡表①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始吾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②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③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有删节)
注①泷(shuāng)冈:地名。在今江西省永丰县沙溪镇南凤凰山上。阡(qiān)表:墓表,记叙死者事迹、褒扬其功德的文体。阡,墓道。②矧(shěn):况且。③剑:挟、抱。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上画上“?”。
其平居A教他子弟B常用C此语D吾耳熟E焉故能详也F其施G于外事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皇考:对已死的父亲的敬称,意同先考,只是更显庄重。“皇”并无皇家皇室之意,与《离骚》中的“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相同。
C.卜吉:安葬。丧俗中,葬地和葬日皆由卜筮来决定,若吉,方能行事,故称安葬为“卜吉”。
D.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父亲在公堂审理刑事案件时“屡废而叹”,表现了他在执法中既怀仁德之心,又严格依法办事。
B.欧阳修父亲为人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奉养父母很孝顺,在父母去世后还常涕泣感念;对孩子寄予厚望,叮嘱夫人将来把自己留下的话告诉孩子。
C.欧阳修母亲在年轻时就失去了丈夫,她在贫困中抚养教育欧阳修,常把丈夫生前事讲给他听;在他为官后仍不忘教育他为官处世的正确态度。
D.欧阳修能够成为宋朝名臣、文学家,与他经受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炼、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身传言教是分不开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12.文章通过母亲的叙述来表现先父的德行,这样写与作者的直接叙述相比,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 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注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文字狱被人构陷下狱。苏辙闻悉,冒株连的风险,连夜上书为其兄苏轼求情。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上画上“?”。
臣窃思A念B轼C居家D在官E无大F过恶G惟H是赋I性愚直J好K谈古L今得失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B.通判,官制始于宋朝时期,由皇帝亲自任命,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品等为正六品。
C.肉刑,司法机关对犯人处以“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的刑罚,它不仅使人遭受肉体上痛苦,而且因受刑后特征明显又有耻辱性质,西汉文景之时被废除。
D.“无所告诉”与“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第3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二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之情向皇帝为自己求情。
D.苏辙举缇萦没身赎父的典故,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
(2)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17.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文中苏辙也因“不胜手足之情”而冒死为兄长求情,可见其兄弟情深。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手足深情。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9 陈情表
1.C 解析 A项,应为“应许”。B项,应为“福分”。D项,应为“看重、推崇”。
2.C 解析 A项,“不行”古义指不会走路;今义表否定。B项,“成立”古义指成人自立;今义指(机构、组织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D项,“告诉”古义指申诉(苦衷);今义指说给人,使人知道。
3.B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任职。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离。
4.B 解析 B项,服丧一年应为“期服”。
5.D 解析 D项与例句都是称代性副词“我”,A、B两项意思是“被”,C项意思是“看见”。
6.B 解析 A项,①整、全,②尽,引申为“度过”。B项,苟且,暂且。C项,①坎坷,②险要。D项,①看重、推崇,②得意、骄傲。
7.(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3)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5)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6)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8.BDF
9.D 解析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10.A 解析 “在公堂审理”错误,原文为“尝夜烛治官书”。
11.(1)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2)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节约俭朴才能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
12.①以此为依据,追念父亲的仁心惠政;②在表现父亲德行的同时,颂扬母亲的贤惠和节操;③弥补了自己对父亲没有直接了解的不足。
参考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欧阳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虽微薄,却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处房屋、一块田地可以赖以为生。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一定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嫁过来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完孝刚一年。年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尔进供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但哪里来得及呢!’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偶尔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没有不如此的。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但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都没有遗憾了,何况经过努力还确实有免于一死的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为他寻求生路那么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来不及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熟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所做的事情都是这样,是发自内心的。唉!他内心是很重视仁的啊,我因此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我母亲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母亲恭敬、俭约、仁爱又有礼仪教养。从我们家道中落以后,她就用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说:“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节约俭朴才能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后来,我被贬到夷陵,母亲言笑如常,说:“你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了。你能从容对待,我也能安心。”
13.解析 句意:臣私下揣度,苏轼无论是在家还是做官,总体上说没有大罪过。只是为人秉性过于率直,喜欢谈论古往今来的是非得失。“臣窃思念”是主谓结构,意思是“臣私下揣度”,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思念”后断开,因此选B;“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为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应在“恶”后断开,故选G;“赋性愚直”是主谓结构,意思是秉性过于率直,应在“愚直”后断开,故选J。
答案 BGJ
14.D 解析 A项,正确。相,互相/你。B项,正确。C项,正确。D项,“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错误。“告诉”,都是“申诉”的意思。
15.C 解析 C项,“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错误。由原文“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可知,原文说的是“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而不是“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
16.解析 (1)“荷”,受;“贷”,宽宥;“悔”,追悔;“咎”,过失。(2)“哀”,为……而哀,怜悯;“胜”,承受;“言”,说。
参考答案 (1)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2)我私下怜悯他的志向,没法拒绝(承受)手足之情,所以只好冒死说一句求情的话。
17.解析 ①原文“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据此看出,听闻消息后苏辙深感危迫,担心兄长安危;②原文“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据此看出,回忆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日子,以及对兄长为人处世的理解,情真意切;③原文“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据此看出,冒死为兄长求情,为了兄长甘愿弃官赎罪。
参考答案 ①听闻消息后苏辙深感危迫,担心兄长安危;②回忆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日子,以及对兄长为人处世的理解,情真意切;③冒死为兄长求情,为了兄长甘愿弃官赎罪。
参考译文 臣听说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很困窘急迫就会呼叫苍天,遇到难忍的痛苦就会呼叫父母,这些都是人感情最强烈的表现。臣虽然如小草一般卑微,但有受危难压迫时的所求,恐怕只有天地和父母能哀怜悲悯我了吧。
臣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只有哥哥苏轼和我相依为命。现在我听说他犯罪,被捕入狱,我们全家都非常惊恐害怕,担心的是他会有什么不测。臣私下揣度,苏轼无论是在家还是做官,总体上说没有大罪过。只是为人秉性过于率直,喜欢谈论古往今来的是非得失。他前后几次呈上奏折讨论国事,其中观点与陛下不一致。陛下您有很深广的圣明贤德,没有责难他什么。但苏轼性格过于狂妄,做事缺乏考虑,私下里倚仗天地宽容的恩德,不知道收敛敬畏。近来他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府期间,常常看到事物时就有感而发,于是写成诗,有些话说得太轻率。在这之前,曾经有一些同僚就把他的诗文呈给陛下过,(但是)陛下放在一旁没追问。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但是他以前写的诗却传开了。臣真心哀叹苏轼过于自信的愚昧,不懂得文字写得随便,则近似出言不逊。虽然他现在已改过自新,但却违反了刑律没有办法挽回。
苏轼在被捕之前,让人捎话给我说:“我身体早就衰老多病,肯定会死在牢狱里,死也是我应该的。可是我还有遗憾,年少时我怀着有一番有所作为的志向,又恰好遇到世上难得的贤明君主,虽然当年曾和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却遭到这样的祸患,即使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报答贤明的君主,却没有办法了。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只能指望兄弟亲情,向陛下为我请求。”我私下怜悯他的志向,没法拒绝(承受)手足之情,所以只好冒死说一句求情的话。
从前汉朝的淳于公犯了罪,他的女儿缇萦请求朝廷将自己收为官婢,求得赎回父亲。汉文帝因她而免除了淳于公的肉刑。我现在如蚂蚁一般渺小的诚意,虽远远比不上缇萦,但是陛下比汉文帝更为聪明仁圣。臣想用我的官职赎回兄长苏轼,不敢奢望到最后能够减轻他的罪过,只求能不让他死在牢狱里。(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果陛下能够给予同情怜悯,赦免他的死罪,使他能从牢狱中放出来,那他就等于死而复生了,这样的恩德应该如何报答呢?臣愿意和兄长苏轼改过自新,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只要陛下差遣去做,就是肝脑涂地也要去做。
臣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痛苦,只得把全部诚意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臣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
高中12 *石钟山记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12 *石钟山记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1.1 氓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1 氓达标测试,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