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6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1氓1.2离骚节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教学演示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篇文本研读课,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目录索引,离骚节选,综合探究,主题阅读,学以致用创新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风人之诗,含蓄固其本体,若《谷风》与《氓》,恳款竭诚,委曲备至,则又无不佳。其所以与文异者,正在微婉优柔,反复动人也。——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作品背景弃妇的觉醒决绝之歌——《氓》《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相关常识《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又称“国风”,大都是当时各地流行的民谣,带有地方色彩,有诗160篇。“雅”是周代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用于诸侯朝会的《大雅》和用于贵族宴享的《小雅》,有诗105篇。“颂”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有诗40篇。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咏叹的内容。
    chīguǐ yuánshènméngmáng
    qiānshìxíshāngtāng
    2.通假字(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无”同  ,        )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同  ,        )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  ,        ) 
    动词,说话名词,言语助词,无实义助词,无实义 
    动词,思考动词,料想助词,无实义 
    动词,愿,请副词,将要连词,表假设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5.词类活用(1)其黄而陨(             )(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              )(4)夙兴夜寐(             )6.特殊句式(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黄
    数词活用为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数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宾语前置句,应为“以秋为期” 
    主谓倒装句,应为“其德二三”
    7.相关名句《诗经》名句(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选自《诗经·卫风·淇奥》)(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选自《诗经·郑风·风雨》)(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选自《诗经·周南·桃夭》)(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选自《诗经·卫风·硕人》)(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选自《诗经·王风·采葛》)(6)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选自《诗经·鄘风·相鼠》)(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选自《诗经·卫风·木瓜》)(8)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选自《诗经·小雅·白驹》)(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选自《诗经·小雅·小旻》)(1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选自《诗经·大雅·荡》)
    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 千面人物深挖掘——分析主人公形象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氓》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二两章写的是女主人公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描写的是处于热恋中的女主人公的情状。
    五、六两章写的是女主人公回顾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悔恨,但是不哀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就是她当时心理的写照,并主动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果断地从感情的旋涡中抽身而出,冷静而清醒,坚强而果断。
    2.《氓》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提示 ①女主人公婚前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表现了她的纯真热情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婚后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表现了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②“氓”婚前是“氓之蚩蚩”,婚后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突出了他的不专一和粗暴。③对比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
    研读任务二 委婉直白皆关情——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3.《氓》中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提示 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主人公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表示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男主人公建立婚姻关系的愿望。③“复关”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热烈思念。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主人公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士”是指未婚男子,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刻反思,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研读任务三 艺术方法要把握——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抒情特征4.请赏析《氓》一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提示 ①诗歌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手法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斑鸠,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一章,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被流年带走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吃苦受贫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树木荣枯来对照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②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女主人公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的地方,“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时、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结合诗歌,请简要分析《氓》中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点。
    提示 ①《氓》前两章回忆求婚和成亲,是叙事,但叙事中又带有抒情色彩。叙说恋爱过程时,叙事中有依恋和抚慰,有挚爱和纯情,充满着恋爱的喜悦感和幸福感。鲜明的抒情色彩,使得女主人公对自己恋爱生活的追忆饱含着回味不尽的甜蜜和欢欣。②第三到五章诉说婚后的遭遇,抒情兼有叙事,是叙事与抒情的融合。第四、五章,被休弃的女主人公在诉说心中的悲愤,议论兼抒情,指控“氓”的背信弃义,倾吐满腔的愤愤不平。第五章一章十句,连用了六个表示感叹语气的“矣”字作句尾,使得这一章的抒情性胜过了叙事性。③最后一章是女主人公在对婚前相爱的追忆中诉说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是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反思,是对世间年轻姐妹们的语重心长的告诫。在这首诗中,叙事中带有感情色彩,抒情强化了人物形象,诗歌的叙事性、抒情性和形象性,得到了有机结合。
    填空:①        ②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汉·王逸《楚辞章句》
    作品背景忧愁幽思之歌——《离骚》屈原因出身于贵族家庭,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一群小人的诬陷,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放逐。《离骚》就是屈原在流放期间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相关常识楚  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又称“骚体”。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而《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宋玉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yìkuízhǐqiān píkuājiǎnhuì xiāng
    zōuhùyùqí jìjī jīsuìchǎi
    zhuóchà chìzhìjìdùduóxiāngxiàng
    miǎnkègājíníngnìngfēifěi
    2.通假字(1)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  ,     ) (2)来吾道夫先路(“道”同  ,     ) (3)偭规矩而改错(“错”同  ,      ) (4)何方圜之能周兮(“圜”同    ) (5)伏清白以死直兮(“伏”同  ,      ) (6)进不入以离尤兮(“离”同  ,      ) (7)芳菲菲其弥章(“章”同    ) 
    动词,加长 名词,长度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是好的动词,擅长动词,交好,友善 
    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我定语后置的标志
    4.词类活用(1)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2)謇朝谇而夕替(            )(3)鸷鸟之不群兮(            )(4)何方圜之能周兮(            )(5)高余冠之岌岌兮(            )(6)伏清白以死直兮(             )(7)屈心而抑志兮(             )
    名词用作动词,束缚,约束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活用为动词,结为一群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5.古今异义(1)恐美人之迟暮古义:                                   。 今义:                                 。 (2)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                                   。 今义:                                 。 (3)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                                   。 今义:                                 。 
    水势大;②形容广阔或壮大
    (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4)偭规矩而改错古义:                                 。 今义:                                 。 (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                                 。 今义:                                 。 (6)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                                 。 今义:                                 。 (7)自前世而固然古义:                                 。 今义:                                 。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①连词,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②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6.成语积累“高洁人格”一族成语(1)蕙心纨质:比喻女子纯洁、高雅。蕙,香草。纨,洁白的细绢。(2)鸿俦鹤侣:鸿、鹤皆为群居高飞之鸟,因用以比喻高洁、杰出之辈。(3)琼枝玉树:指披上冰雪的树木。也比喻品格高洁的人。(4)沅芷澧兰: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芷,一本作“茝”。澧,一本作“醴”。(5)志洁行芳:志向高洁,品行端正。(6)不同流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流俗,流行的习俗。(7)风骨峭峻:形容人的品格高尚,很有骨气。风骨,人的品格、骨气。峭峻,山又高又陡。(8)怀瑾握瑜:胸怀手握美玉,比喻人有高尚纯洁的品德。
    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 理解诗意,体悟情志——品读诗歌主人公形象1.分析下列诗句表现出的诗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研读任务二 妙笔华章,寄寓幽远——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2.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
    这些词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阅读《离骚》(节选),说说本诗是如何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提示 ①本诗中的叙事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在叙事中隐含抒情。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隐喻的叙述饱含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②诗人在行文中有着相当强烈的政治倾向,但并未直接议论、抒情,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使读者从具体的形象画面中感受到各色人物,并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诗人通过比兴构建了一系列极具浪漫色彩的情节,如车马迷途、采撷芳物等,并以香草比喻贤臣。③本诗叙事并非连贯、完整的,不具体、不完整的叙事成分被巧妙地镶嵌在诗人的抒情当中,如“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继而抒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接下来诗人又开始叙述朝中小人如何排挤自己,诗人以浪漫的叙事抒写了自己心中无以承受的满腔悲情,使叙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诗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
    提示 ①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中,“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中,“错”“度”是韵脚。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③大量使用对偶句。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如“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对偶形式也叫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④多用双声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填空:①______________        ②        ③        
    任务探究一 鉴赏《氓》和《离骚》(节选)的比兴手法《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氓》和《离骚》(节选)分别选自这两部作品,学习时要注意比较作品不同的艺术手法,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诵读时要注意品味相关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1.阅读《氓》和《离骚》(节选),请你从两篇诗歌中找出一些运用比兴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寓意。
    提示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寓意:用桑叶的状态来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离骚》(节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中的“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来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猛禽不与凡鸟同群,比拟诗人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2.《氓》和《离骚》(节选)中都运用了比兴手法,但又有所不同。结合诗歌内容,请你简要分析。
    提示 《诗经》中的“比”往往比较简单,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往往在诗的开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对全诗起着标示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相对而言,《诗经》中的“比”和“兴”是分离的,而屈原则把《诗经》中的“比”与“兴”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了“比”的手法发挥了“兴”的作用,使其具有象征的功能。在《离骚》中,诗人已经不再单纯地考虑事物的自然属性,不再追求自然事物与思想感受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而是把本体和喻体混为一体,融合在统一的艺术形象中,并通过想象和虚构创造出一个饱含感情的艺术境界,构成一个五彩纷呈、出神入化的象征体系。
    任务探究二 探究《诗经》和《楚辞》的不同风格《诗经》(现实主义)与《楚辞》(浪漫主义)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它们在诗歌史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二者在样式、风格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请结合我们学习的《氓》和《离骚》(节选)以及有关的课外知识,比较《诗经》和《楚辞》的不同之处。
    以四言为主,几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有很强的节奏感。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华丽飘逸见长,突出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独立不迁”话屈原《离骚》表白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国家危难关头,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屈原“独立不迁”的精神内核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文本一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是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为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文本二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阅读思考1.屈原是一个真正具有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战士。这两则文本对此是否有所体现?
    参考答案 有。文本一认为屈原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体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文本二中辛弃疾借屈原的《离骚》来表达忧国忧民、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其实就是赞美《离骚》的爱国精神,表现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文本二中“听读《离骚》”的辛弃疾身上同样体现着“独立不迁”的思想品质。结合文本,请你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词人虽然心怀国家,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如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仿《氓》,学习运用起兴手法起兴手法,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有起情、营造作品氛围、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粘连上下文关系等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1.像《氓》这样形成对照,诗意相连。《氓》第三章前四句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形成对照,诗意相连。第四章前两句写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2.像《氓》这样激发联想,增强意蕴。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微写作下面两节诗歌是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的前两节。请模仿前两节,运用起兴的手法,再续写两节诗歌。
    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课文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名词心意,名词恩德,动词登上,动词驾驭,介词把,介词拿用,民流氓,离骚节选,代词这件事,课后巩固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总览,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随堂训练,课外·一起成长,背景链接,文学常识,夯实字词,知识梳理,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作业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析渐浸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