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单元整合与提升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单元整合与提升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39页。
第一单元单元整合与提升教考衔接·素养提升单元写作·指导训练目录索引 教考衔接·素养提升探寻诗中人生,感受万千气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本单元的七首诗词描写了诗人(或作品主人公)怎样的人生境遇?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诗人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还包括诗人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或者通过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通过托物言志来表达。所谓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诗人对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进行评价。高考中,对评价诗人观点态度的考查,往往与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技法攻略1.辨识类别,结合诗意,正确解读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能够辨明诗歌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歌的“共性”,无疑对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大有帮助。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也会有差别,这就需要结合具体诗意来确定。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态度对应表 2.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明确情志 诗歌常用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制约等,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出现在与其情感色彩相应的诗歌中。 如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折柳”“灞桥”“南浦”等,爱情诗中常见的意象有“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羌笛”“胡马”“大漠” “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驿道”“西风”“瘦马”等, 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有“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意象特征并结合诗意进行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阐发的观点态度、表达的人生志趣也就明朗了。3.把握情感,领悟诗人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诗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只有把握了诗情,才能正确地领悟诗人的观点态度。如咏史怀古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有两种:(1)对历史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的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咏项羽的诗,但由于两人对项羽自刎的思考都是从自身的处境出发的,因此,他们对历史的看法以及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就不同。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则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2)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这样的诗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来分析诗人对生活的观点态度。4.理解典故,把握内涵,领会用意 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明说的意思,可通过用典含蓄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因此,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是分析诗歌内涵的前提。 一般来说,对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命题者会在诗词后给以注解,这对理解典故很有帮助。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典是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是诗人情感抒发的需要。 分析典故的作用与效果,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诗词语境中,把典故的内涵与诗意结合起来,以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5.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深层理解古代诗歌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诗人对特定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人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受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因此,评价观点态度要“知人论世”。不可忽视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外在因素,应多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更利于我们深层理解诗人的观点态度。6.辨清指向,深究意图,凸显要点(1)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3)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4)观点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的总体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可游离诗意随意发挥。若是开放性试题,设题角度多,形式多变,一定要认真分析题干,辨明试题指向,深究命题意图,突出要点,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模拟训练(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B解析 B项,“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倘若二人真的距离不远,则不能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第三句诗的意思是“我曾听说湓江萦绕似衣带”,与“一衣带水”的典故无关。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单元写作·指导训练学写文学鉴赏【学习目标】 1.了解并鉴赏古代诗词的写作特色。2.掌握文学(古代诗词)鉴赏写作的基本技法。以“写”促“读”,能够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而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写鉴赏评论的方式来增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作古代诗词鉴赏文章吧!首先,以“读”为核心。只有“吃透”了文本,才能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创意和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古代诗词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1.知人论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特点。因为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抓住了作者就等于抓住了其艺术风格及其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体现。2.分析字词在鉴赏诗词的语言时,一定要先弄懂字句的意思,切不可望文生义;应联系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来仔细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如关注动词,注意修饰语,抓住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特殊词。3.情理结合鉴赏诗词必须结合作品的意境,着眼于情状,获得情感的体验;“投入”之后,还要能够“跳出”,“跳出”就是对诗词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可以从技巧、语言、旨意、义理等方面进行鉴赏。4.联想想象诗词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它是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读者的联想想象。所以好的诗词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有想象力。有些诗词的构思完全建立在想象之上。只有驰骋自己的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诗词的意趣。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写作技巧的学习。做到能从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去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写作时,我们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撰写文学鉴赏文章。1.从诗词的形象入手诗词往往通过塑造形象寄托情感、表达主旨。如何认识形象呢?可以通过把握形象的特点、形象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理解形象意义。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诗词所描绘的作者自我形象、景物形象、他人形象。景物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山川草木、鱼虫鸟兽等自然之物特点的显露。鉴赏诗词景物特点,要注意由景物本身特点着眼,从声音、形状、色彩、动态等不同角度入手。2.从诗词的语言入手诗词的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诗词的语言风格主要有豪放、雄奇、直率、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淡质朴、语淡情浓等。诗词的语言要形象、凝练,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诗词贵含蓄,其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所以应重点关注动词、修饰词和特殊词语的妙用。3.从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抒情手法包括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直接抒情、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包括渲染、烘托、象征、细节、白描、动静、虚实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双关等。4.从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词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词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可以概括诗词的主旨,评价诗词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亲友情等。可以从诗词的意象、意境、比喻象征物、风格流派等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对象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 品 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旨探微有人把《青玉案·元夕》视为辛弃疾为数不多的爱情词的代表,更可笑的是有人竟然把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说成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梦中情人,实在是莫大的误会。[2]北宋时期汴京元夕灯市极盛,举城若狂。虽然南宋已经偏安一隅,但临安的元宵灯市,仍然不逊于昔日的汴京。正如林升《题临安邸》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辛弃疾面对繁华灯市中男欢女笑、热闹非凡的景象,回想起国破家亡的惨状,再想想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现实,他哪有心思去从俗入流,寻欢作乐啊。他只能在“灯火阑珊处”,于寂寞、冷落中沉吟着兴亡之感,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思振作和贪图享乐,哀怨无奈,只有无限的感慨和感伤。因此“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绝不是别人,正是词人辛弃疾自己。[4]纵观辛弃疾其人,他的终生志向就是“平戎万里”“整顿乾坤”(《水龙吟》)、收复失地。即便是在壮志难酬之时,他依然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还是想着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而“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这些词句,无不清楚地映照出辛词的情思凝结于对报国无门的苦闷。其中有抗金报国的壮志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沉郁苍凉。[5]词人辛弃疾在热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苦闷、惆怅、孤寂、无奈和感慨,在寂寞中沉吟和感叹,在冷清和寂寞中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兴国的现实感到哀怨和无奈,表现出无限的悲怆、苍凉和怅然。这是英雄的哀怨,这是英雄的无奈,这是英雄的失落,他在无奈中苦闷,在惆怅中慨叹。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仅不是词人“思慕的一个幽独的美人”,而且连“托儿女之情”的意思也没有,表现的就是辛弃疾自己的抑郁和苦闷。像这样的意境在辛词中并非只此一处。《水龙吟》里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与此相比,堪称异曲同工。正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和“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也是异曲同工。[6]而且,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也可以作为这种意境的印证。只是苏词意境更显露一些,以“孤鸿”自比,直接点出了自己的“幽”和“独”,而辛词在这里的意境更为隐约。这正是辛词兴寄颇深的典型表现。[7]点 评 [1]以词中的句子作题目,意蕴与文采兼具。 [2]驳论开篇,否认一些人的片面观点,为下文立论做铺垫。[3]引用《题临安邸》的诗句,介绍诗歌存在的社会背景,并以此作为亮明的观点的依据。[4]提出本文的观点,从而确定诗歌鉴赏的角度——思想情感。 [5]大量引用词人的著名词句,知人论世,从而证明词人一贯的人生态度。既有文采,又有思想。 [6]联系社会背景和词人的人生经历分析并深化文章主旨。[7]与苏轼的词作对比,再次印证词人在本词中体现的兴寄特点。总评 本文以解读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内涵为切入点,以诗歌的思想情感为依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作者联系社会背景、词人的人生经历、辛词的风格特点,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文采斐然。阅读本单元所学诗词,从中任选一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后获得的审美体验。写作指导 诗歌鉴赏类作文,首先要找准诗歌的突出特色,然后选择其中易写的一两个角度。如《氓》可以从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蜀道难》可以从浪漫主义手法角度鉴赏,《离骚》可以从思想情感和诗歌风格两个角度来鉴赏,《蜀相》可以从诗人的情感角度入手鉴赏,《扬州慢》可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鉴赏。1.《离骚》的文学品位,具有自传体性,又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其含有多种情绪与情感的交叉交织,创造了一种既呜咽悲怆、激烈狂放,又坦然从容的恢宏气象。诗人多次抨击灵修即怀王是一代昏君,听信谗言,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同时诗人为楚国江河日下的趋势忧心忡忡。2.《孔雀东南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3.在《蜀道难》一诗中,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情感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的形式、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4.“三秋桂子”照应“叠 ”二字,写山中桂花之“嘉”。“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之清秀。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芰清香。“三秋”,从时间着眼,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着眼,写荷花满湖。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俱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词人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三句写虽然金兵的劫掠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兵祸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重之语所不及的。
第一单元单元整合与提升教考衔接·素养提升单元写作·指导训练目录索引 教考衔接·素养提升探寻诗中人生,感受万千气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本单元的七首诗词描写了诗人(或作品主人公)怎样的人生境遇?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诗人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还包括诗人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或者通过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通过托物言志来表达。所谓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诗人对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进行评价。高考中,对评价诗人观点态度的考查,往往与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技法攻略1.辨识类别,结合诗意,正确解读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能够辨明诗歌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歌的“共性”,无疑对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大有帮助。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也会有差别,这就需要结合具体诗意来确定。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态度对应表 2.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明确情志 诗歌常用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制约等,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出现在与其情感色彩相应的诗歌中。 如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折柳”“灞桥”“南浦”等,爱情诗中常见的意象有“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羌笛”“胡马”“大漠” “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驿道”“西风”“瘦马”等, 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有“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意象特征并结合诗意进行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阐发的观点态度、表达的人生志趣也就明朗了。3.把握情感,领悟诗人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诗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只有把握了诗情,才能正确地领悟诗人的观点态度。如咏史怀古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有两种:(1)对历史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的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咏项羽的诗,但由于两人对项羽自刎的思考都是从自身的处境出发的,因此,他们对历史的看法以及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就不同。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则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2)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这样的诗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来分析诗人对生活的观点态度。4.理解典故,把握内涵,领会用意 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明说的意思,可通过用典含蓄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因此,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是分析诗歌内涵的前提。 一般来说,对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命题者会在诗词后给以注解,这对理解典故很有帮助。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典是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是诗人情感抒发的需要。 分析典故的作用与效果,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诗词语境中,把典故的内涵与诗意结合起来,以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5.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深层理解古代诗歌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诗人对特定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人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受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因此,评价观点态度要“知人论世”。不可忽视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外在因素,应多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更利于我们深层理解诗人的观点态度。6.辨清指向,深究意图,凸显要点(1)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3)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4)观点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的总体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可游离诗意随意发挥。若是开放性试题,设题角度多,形式多变,一定要认真分析题干,辨明试题指向,深究命题意图,突出要点,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模拟训练(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B解析 B项,“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倘若二人真的距离不远,则不能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第三句诗的意思是“我曾听说湓江萦绕似衣带”,与“一衣带水”的典故无关。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单元写作·指导训练学写文学鉴赏【学习目标】 1.了解并鉴赏古代诗词的写作特色。2.掌握文学(古代诗词)鉴赏写作的基本技法。以“写”促“读”,能够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而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写鉴赏评论的方式来增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作古代诗词鉴赏文章吧!首先,以“读”为核心。只有“吃透”了文本,才能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创意和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古代诗词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1.知人论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特点。因为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抓住了作者就等于抓住了其艺术风格及其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体现。2.分析字词在鉴赏诗词的语言时,一定要先弄懂字句的意思,切不可望文生义;应联系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来仔细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如关注动词,注意修饰语,抓住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特殊词。3.情理结合鉴赏诗词必须结合作品的意境,着眼于情状,获得情感的体验;“投入”之后,还要能够“跳出”,“跳出”就是对诗词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可以从技巧、语言、旨意、义理等方面进行鉴赏。4.联想想象诗词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它是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读者的联想想象。所以好的诗词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有想象力。有些诗词的构思完全建立在想象之上。只有驰骋自己的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诗词的意趣。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写作技巧的学习。做到能从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去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写作时,我们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撰写文学鉴赏文章。1.从诗词的形象入手诗词往往通过塑造形象寄托情感、表达主旨。如何认识形象呢?可以通过把握形象的特点、形象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理解形象意义。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诗词所描绘的作者自我形象、景物形象、他人形象。景物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山川草木、鱼虫鸟兽等自然之物特点的显露。鉴赏诗词景物特点,要注意由景物本身特点着眼,从声音、形状、色彩、动态等不同角度入手。2.从诗词的语言入手诗词的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诗词的语言风格主要有豪放、雄奇、直率、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淡质朴、语淡情浓等。诗词的语言要形象、凝练,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诗词贵含蓄,其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所以应重点关注动词、修饰词和特殊词语的妙用。3.从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抒情手法包括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直接抒情、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包括渲染、烘托、象征、细节、白描、动静、虚实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双关等。4.从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词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词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可以概括诗词的主旨,评价诗词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亲友情等。可以从诗词的意象、意境、比喻象征物、风格流派等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对象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 品 灯火阑珊处,寂寞报国人[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旨探微有人把《青玉案·元夕》视为辛弃疾为数不多的爱情词的代表,更可笑的是有人竟然把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说成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梦中情人,实在是莫大的误会。[2]北宋时期汴京元夕灯市极盛,举城若狂。虽然南宋已经偏安一隅,但临安的元宵灯市,仍然不逊于昔日的汴京。正如林升《题临安邸》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3]辛弃疾面对繁华灯市中男欢女笑、热闹非凡的景象,回想起国破家亡的惨状,再想想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现实,他哪有心思去从俗入流,寻欢作乐啊。他只能在“灯火阑珊处”,于寂寞、冷落中沉吟着兴亡之感,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思振作和贪图享乐,哀怨无奈,只有无限的感慨和感伤。因此“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绝不是别人,正是词人辛弃疾自己。[4]纵观辛弃疾其人,他的终生志向就是“平戎万里”“整顿乾坤”(《水龙吟》)、收复失地。即便是在壮志难酬之时,他依然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还是想着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而“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这些词句,无不清楚地映照出辛词的情思凝结于对报国无门的苦闷。其中有抗金报国的壮志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沉郁苍凉。[5]词人辛弃疾在热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苦闷、惆怅、孤寂、无奈和感慨,在寂寞中沉吟和感叹,在冷清和寂寞中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兴国的现实感到哀怨和无奈,表现出无限的悲怆、苍凉和怅然。这是英雄的哀怨,这是英雄的无奈,这是英雄的失落,他在无奈中苦闷,在惆怅中慨叹。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仅不是词人“思慕的一个幽独的美人”,而且连“托儿女之情”的意思也没有,表现的就是辛弃疾自己的抑郁和苦闷。像这样的意境在辛词中并非只此一处。《水龙吟》里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与此相比,堪称异曲同工。正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和“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也是异曲同工。[6]而且,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也可以作为这种意境的印证。只是苏词意境更显露一些,以“孤鸿”自比,直接点出了自己的“幽”和“独”,而辛词在这里的意境更为隐约。这正是辛词兴寄颇深的典型表现。[7]点 评 [1]以词中的句子作题目,意蕴与文采兼具。 [2]驳论开篇,否认一些人的片面观点,为下文立论做铺垫。[3]引用《题临安邸》的诗句,介绍诗歌存在的社会背景,并以此作为亮明的观点的依据。[4]提出本文的观点,从而确定诗歌鉴赏的角度——思想情感。 [5]大量引用词人的著名词句,知人论世,从而证明词人一贯的人生态度。既有文采,又有思想。 [6]联系社会背景和词人的人生经历分析并深化文章主旨。[7]与苏轼的词作对比,再次印证词人在本词中体现的兴寄特点。总评 本文以解读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内涵为切入点,以诗歌的思想情感为依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作者联系社会背景、词人的人生经历、辛词的风格特点,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文采斐然。阅读本单元所学诗词,从中任选一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后获得的审美体验。写作指导 诗歌鉴赏类作文,首先要找准诗歌的突出特色,然后选择其中易写的一两个角度。如《氓》可以从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蜀道难》可以从浪漫主义手法角度鉴赏,《离骚》可以从思想情感和诗歌风格两个角度来鉴赏,《蜀相》可以从诗人的情感角度入手鉴赏,《扬州慢》可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鉴赏。1.《离骚》的文学品位,具有自传体性,又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其含有多种情绪与情感的交叉交织,创造了一种既呜咽悲怆、激烈狂放,又坦然从容的恢宏气象。诗人多次抨击灵修即怀王是一代昏君,听信谗言,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同时诗人为楚国江河日下的趋势忧心忡忡。2.《孔雀东南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3.在《蜀道难》一诗中,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情感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的形式、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4.“三秋桂子”照应“叠 ”二字,写山中桂花之“嘉”。“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之清秀。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芰清香。“三秋”,从时间着眼,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着眼,写荷花满湖。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俱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词人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三句写虽然金兵的劫掠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兵祸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重之语所不及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