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共7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仁寿县汪洋镇方正初级中学校 杨淑清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行单元第二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到陈元方的“方正”,还要读出元方对父亲的情感。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文的韵味。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升入中学的初一新生来说,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孩子学习古文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消除恐惧心理。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难点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少年英才的故事,他们聪明、机智、谦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节课我们提到过的让梨的孔融、称象的曹冲、破缸的司马光、评李的王戎……他们都是在小小年纪,就已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和智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陈元方的故事。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课题解读陈太丘,即汉朝陈寔,字仲弓,曾做过太丘长。所以后人称其为陈太丘。太丘,县名。“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的意思是陈太丘与朋友相约,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听,并概括掌握概括故事的方法。感知课文听课文朗读,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抓住人物和事件这两个要素即可。点拨:七岁的陈元方眼见父亲的友人当面骂其父,元方怒斥责友人的无礼,并头也不回地走了。做笔记读懂标题,有利于把握课文内容。 预习检测生字积累尊君在不(fǒu) 友人惭(cán) 做笔记 掌握基础知识。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用在问句句尾,表询问。)古今异义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光顾。)一词多义 则是无信。(名词,信用)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形容词,真诚,诚实)不 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待君久不至。(表示否定)词类活用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词语积累期日中:约定在中午(出发)。舍去:丢下(他)离开。尊君:你的父亲。君:你(您)。家君:我的父亲。委而去之:放弃(我)(一个人)离开。入门不顾: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顾:回头看。特殊句式省略句: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可译为“友人”)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可译为“我父亲”)课文翻译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中午出发。中午已过,而朋友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一个人先走了,他走后,他的朋友才来。当时陈元方才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你很久你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简直不是人!和我约定了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中午了,你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这;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入家门而去。可做笔记,也可只看不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讲授新课在熟悉了课文内容后,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1、本文标题为“陈太丘与友期”,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应为陈太丘,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点拨:不同意。因为主人公不是根据标题来确定的,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确定的。本文的主题是赞扬陈元方的聪明、明礼,而不是写陈太丘的果断,所以主人公应该是陈元方。2、陈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点拨:陈元方是一个聪明而又明礼的人。他对客人先以礼相待,客气回答,这是他明礼;面对客人的无礼言论,他针锋相对,厉言斥责,这是他的聪明之处。3、“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从神态、语言描写品析这句话。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4、“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点拨:“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友人的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了陈元方的聪明。5、人物形象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点拨:从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失礼行为呢?点拨: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可以不同,但重要的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认为失礼的同学:“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不应该是一个有家教、深明为人之理的孩子应有的性格特点。认为不失礼的同学: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入门不顾”是小孩子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七岁儿童的心理和性格,那样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但反而会给人失真之感。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备之嫌。 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分析人物形象 讨论交流 考查对主人公的判断。 培养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主题归纳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点拨:本文既有对陈元方聪明、明礼的赞扬,也有对客人无礼的批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信守承诺,否则就会失信于人。学会归纳课文主旨。归纳本文主旨。拓展延伸 学习本课,我们发现有三大特色。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非常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从有礼有节到“入门不顾”,一个懂事明礼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其次,故事的详略安排非常得当。叙述陈元方是本文的重点,但作者只抓住了礼待、斥责、入门不顾三个细节来写,而且言简意赅。三是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做笔记巩固本文中所学知识。课堂练习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尊君在不?( )(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3)元方入门不顾。( )(4)期日中。( )(5)相委而去。( )( )(6)友人惭。( )点拨:(1)你的父亲 通“否”,这里放在句末,表询问语气(2)就 不讲信用(3)回头看(4)约定(5)丢下 离开(6)惭愧2、翻译下面句子。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④日中不至,则是不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⑤陈太丘与友期,期日中。点拨:①陈太丘就丢下他一个人先走了,他走后,他的朋友才来。②和我约定了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③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入家门而去。④中午了,你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⑤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中午出发。学生练习固词语知识。 提高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作业布置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庞士元迎司马德操》,学会翻译,把握大意。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课后进行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诚信做人,以礼待人!听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课堂板书陈太丘与友期开端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发展 父友:问 元方:答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元方:曰——无信无礼 尾声 父友: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做笔记直观地为学生展示课文内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出示学习任务,朗读活动,辨析活动,品评活动,品文活动,评论活动,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