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926902/0-16981200131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无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926902/0-16981200131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无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926902/0-169812001322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无答案,共8页。
大港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形成性检测 语文试题一、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澡雪精神”一词出自“汝齐戒,疏渝而心,澡雪而精神”。 (《庄子·知北游》)“澡雪”即以雪洗身,“精神”即清净_______,以雪洗身可使思想保持纯正。雪,色白质洁,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它既是白居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宁静,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飘落轩辕台”的粗犷,也是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清寒,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的高洁等……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自我修身、讲求人格追求,古代冰雪诗词恰好传承了其洁身自好,清净纯朴,不失志节的宝贵精神。自东晋葛洪在《抱朴子·汉过》中以“含霜履雪,义不苟合;据道推方,嶷然不群”喻一_的高尚人格开始,历代文人便一直赋予雪别样的精神亮色,南朝宋文种卓尔不凡、学家鲍照就是一个 。他以雪之洁喻高尚人格,以雪之寒喻人生磨难,两者完美融合。“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以白雪自喻,毫无隐讳地写出一种高洁独立的精神品质。朱熹善用雪意象,凝聚了深厚的意蕴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共有四重内涵:一则表达了观雪、赏雪的休闲淡泊之志;二则流露了内心孤寂失意之感;三则抒发了在外做官求学问道,对故土与友人的深切怀念;四则牵系着家国情怀之思和收复故土的满腔热血。中国传统文人澡雪而精神,其道德修养和文化__________,至今依然散发出灿烂而持久有力的光芒。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智 独立不群 典型 品位B.神志 独行其是 典范 品味C.神志 独立不群 典范 品位D.神智 独行其是 典型 品味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熹善用雪意象,凝聚了丰富的意蕴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共有四重内涵:一则表达了赏雪、观雪的休闲淡泊之志;B.朱熹诗中的雪意象,凝聚了丰富的意蕴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共有四重内涵:一则表达了观雪、赏雪的休闲淡泊之志;C.朱熹诗中的雪意象,凝聚了“雪”深厚的意蕴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共有四重内涵:一则表达了赏雪、观雪的休闲淡泊之志;D.朱熹善用雪意象,凝聚了“雪”深厚的意蕴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共有四重内涵:一则表达了观雪、赏雪的休闲淡泊之志;3.下列与文段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作者相传为春秋时的左丘明。B.庄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我们学过他的《庖丁解牛》。C.词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风格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晏殊、柳永、辛弃疾都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D.魏晋文人强调精神自由,拥有自身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这从我们学过《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项脊轩志》中都可以感受到。二、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是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走向》)材料二: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能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已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迂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D.《孔乙已》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三、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7-11题。材料一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 “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取材于《国语》)材料二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篑。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羞珍异 羞:进献B.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 干:触犯C.虽所趋不同 趋:催促D.不私其躬也如是 私:偏爱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违而道 字而幼孩B.屈子以礼之末 然秦以区区之地C.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羡长江之无穷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B.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C.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D.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享,指用牛作祭祀的供品。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称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只用羊、豕二牲,称为“少牢”。B.柳宗元,字子厚,盛唐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并称“韩柳”,二人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C.《礼》,指《仪礼》,先秦古籍,与《诗经》《尚书》《乐经》《周易》《春秋》并称“六经”,又称“六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为此义。D.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二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1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B.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C.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D.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四、 (25分)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4分)(2)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4分)13.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 (3分)14.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赴彭州山行之作·(唐)高适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到答题卡选择题位置)A.前四句,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实相生。B.五、六两句写峭壁怪石嶙峋,时不时地挡道,轻萝蔓生,撩人衣裳,诗人山行艰难。C.路途迢迢,无限芳菲争相呈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D.全诗描摹了入蜀途中的见闻,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独自赶路时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2)“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3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秦论》)(3)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4)不失其所者久,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评论《诗经》两个类别,引出《离骚》的评价。五、 (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天下谁人不识君楚林只要提起中草药,大概每个人都会条件反射性地想到一个字——“苦”。中药确实大多数都有些苦,而有一种草药,却是例外,那就是甘草。甘草,顾名思义,甘即甜也,因其性平味甘,故又被称为美草、蜜甘。嗓子痛泡几片甘草代茶,咳嗽含几粒甘草片,可能好多人都对甘草的味道并不陌生。甘草本身便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补益中气的作用。说到此,你可别以为甘草不过就是一种味道甜美清热解毒的小草而已。那可就错了。甘草可不是一般的中药,翻开医院里每天开出的处方,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方子里都会看到甘草的身影。甘草入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南朝时即被医药学家陶弘景尊称为“国老”。唐代医家甄权也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国老”是什么?国老就是良相。前有管仲、诸葛亮、狄仁杰,后有张居正、曾国藩等等,个个都是文韬武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中俊杰。而一株甜美的小草居然能够被尊称为“国老”,不能不让人称奇。这就是因为甘草有着独一无二的功效:调和诸药。中药有四气五味之说,这其实就和人的性格一样,指的是药物的个性。有的药为热性,脾气火爆,比如附子、干姜;有的药太过寒凉,会伤脾胃,比如知母、石膏;有的药竣烈刚强,会致腹泻,比如大黄、芒硝;有的药补性特强,比如人参、当归;还有的药有毒性,比如乌头、巴豆等。而甘草则具有最温和平稳的个性。和热药同用,它可以缓解热药的过热之处;和寒药同用,它可以缓和寒药的过凉之处;和补药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和寒热相杂的药物一起使用,可以协调其持平;和有毒的药物同用,可以缓解其毒性。所以不论名贵或是寻常,是个性刚烈乖张还是冷峻阴郁,只要和甘草在一起慢慢煎熬,都会变得温和平缓,易入脾胃,达到最佳效果。甘草如和风细雨,无形之中就把它的甘平之味慢慢渗入,润物细无声。明代陆粲《庚巳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御医盛寅有一天早展刚进御药房,就感到头痛眩晕,随即不省人事。由于事发突然,周围的人皆束手无策。消息传出,有一位民间医生自荐为盛寅治病,取中药甘草浓煎后令其服用,不久盛寅便苏醒过来。其他的御医颇感惊奇。这位民间医生解释说:盛御医因为没有吃早饭就走进药房,胃气虚弱,不能抵御药气郁蒸,中了诸药之毒,故而昏厥。甘草能调和诸药之性、解百药之毒,所以服用甘草水后他便苏醒了。小小的甘草何来如此能量?我曾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近甘草。没想到甘草竟然生长在内蒙、山西、甘肃等地的沙漠边缘,荒芜苍凉之地。在沙窝里,一丛丛,一簇簇,耐着高温,耐着风沙,只要有一丝希望,它就顽强地展开叶片。圆圆的叶片在荒凉之中看起来是那么碧绿青翠,恬淡自然。风吹沙袭让它的身姿变得纤弱矮小,不过几十厘米,可它的根却足有三四米长。又细又直的根质地坚实,柔韧无比,深深地把自己扎入沙子之中。因为顽强与坚韧,低矮的甘草和高大的胡杨一样,是沙漠里抵抗沙尘暴最有力的屏障。甘草的甘甜,竟然是来自于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甘草内心的温和与平静,原来都是在这高温、严寒、风沙的磨砺之后。甘草实在是当之无愧的和平使者。不论自己有多苦,奉献出来的都是一缕缕沁人心脾的甘甜。无私地奉献自己,全心全意地成全他人,让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如果没有一颗仁爱、忠厚、慈悲的心,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呢!《本草纲目》总结得最好:“盖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看到此,不禁想到孔子当年因为看到人类不断地争斗、对抗、流血、陷于连续不断的苦难灾祸而不能自拔时发出的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两者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甘草可能代表的就是孔子所说的最完美的中庸之德。有许多人质疑中庸是折中调和,没有原则。辛弃疾当年也曾在《千年调》里说道:“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他用甘草可以随处入方,不拘主药寒热温凉皆能配合协调的特点,来隐喻那些俯仰随流、八面玲珑的世俗小人,来讽刺那些“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分善恶是非,万事调和的官员。事实上甘草绝非如此。甘草的寒热随人,是为了使各种不同特性的药物能得到和谐统一,综合众药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治疗中发挥出更好的功效。即便是它的甜味,也是实实在在的甜,绝不是裹上一层糖衣故作温柔的甜。它或多或少都能缓和汤剂的苦涩,便于病人入口。药界的国老,甘草做得名副其实,劳苦功高。甘草带给我们的是始终如一的甘甜,是如沐春风般的温暖。自己美,还把美奉献给大家,这样的美才能称之为大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现今社会,提倡和谐。但物欲与精神的冲突,让很多人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由于人性淡漠引起的事故更是频有发生,更让我越来越从内心深深感觉到甘草品格的可贵。在我们的身边,有甘草一样情怀的人,惜之太少。试想,如果大家都能如甘草一样,胸怀仁爱与厚德,这个世界,会是多么美好!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答案涂到答题卡选择题位置)A.文韬(tāo)武略,昏厥(jué),一簇簇(cù),质(zhì)疑,结合语境,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字形书写和应用都正确。B.文章多处使用引号,比如,在第一段中给“苦”加了引号,在第三段中给“国老”也加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是一样的。C.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甘草的可贵品格,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方式,表达了对甘草深深的赞美之情。关注天津考生下载更多资料D.作者认为辛弃疾在《千年调》里对甘草的药效理解有误,“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甘草并非如此,所以不应该讽刺那些万事调和的官员。E.文章从中药说开去,把药理医理、博物知识、处世体验、人生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温情,一味普通的中草药犹如鲜活的人跃然纸上。17.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4分)18.甘草有哪些可贵的品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19.本文标题为“天下谁人不识君”,有人认为改成“甘草人生”更好,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4分)20.作者把甘草的草本特点和人的美好品质联系起来,中医药出版社编辑评价本文是“遇见最美本草”,是“本草与人的奇妙邂逅”,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熟知的中草药,如黄连、灵芝、薄荷、藿香、板蓝根、金银花、当归、百合……请你任选一种(不限于上述,甘草除外),结合特点挖掘其人文价值。(5分)六、 (10分)21.下面是我校“青春飞扬”辩论大赛邀请函,其中有四处表达不规范,请找出来并修改.(4分)大港一中"青春飞扬"辩论大赛邀请函尊敬的×××:您好!为贯彻落实”双减"精神,响应"新课改新教材"的要求,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展现集体荣誉感,展示我校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最新成果,学校定于2023年11月11日16:00-18:00在报告厅举办"青春飞扬"辩论大赛,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表演.请您务必准时参加活动.专此邀请,恭候光临.大港一中学生会2023年10月7日①处: 修改: ②处: 修改: ③处: 修改: ④处: 修改: 22.《红楼梦》中,判词“堪怜咏絮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分别对应哪三个人?判词中的“才”,各有什么具体表现?(每人一点即可)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今年夏天,多地高温持续,比夏天更“热”的,是一首首当年背过的唐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暑期大火的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中,它们穿越千年时空,仍是如此鲜活滚烫,仍是如此直击我们的内心。诵读和欣赏古诗词经典作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或是精神成长有哪些帮助?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古诗词?......围绕这些问题,语文课上以“今天,我们与古诗词”为话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请你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任选角度,提炼观点,写一篇发言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基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课外现代诗歌鉴赏,默写填空,课外小说阅读,语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天津滨海新区大港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无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