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课后复习题,共14页。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中国在世界中一.选择题(共8小题)1.(2021秋•集贤县期末)倡导“低碳生活”有助于环境保护,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电脑不用时也长时间开机 B.多乘私家车,少乘公交车 C.购物时,多使用环保布袋 D.大力推广一次性餐具用品2.(2021秋•肇源县期末)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②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③选用节能灯具④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⑤鼓励私人购买燃油车⑥实施垃圾分类⑦倡导“光盘行动”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⑥⑦ C.③④⑤⑥⑦D.①③④⑤⑥⑦3.(2021秋•如皋市期末)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读图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回答第20小题。根据图示信息,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的是( )A.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等重工业 B.植树种草,保护森林 C.加大森林采伐力度增加收入 D.提高煤炭的能源消费比例4.(2021秋•麦积区期末)2021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减少使用纸巾 C.燃放烟花爆竹 D.焚烧废旧塑料5.(2021秋•高邮市校级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A.节日庆典,大量燃放鞭炮 B.焚烧垃圾,美化环境 C.外出尽量开车,提高效率 D.出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6.(2021秋•集贤县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行为符合该理念的是( )A.砍伐森林,获取木材 B.开山垦荒,获取粮食 C.焚烧垃圾,美化环境 D.植树种草,保持水土7.(2021秋•宣化区期末)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是使用(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内河运输 D.管道运输8.(2021秋•乌兰察布期末)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中国该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节假日大量使用纸质贺卡 B.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二.多选题(共2小题)9.(2020•益阳)2019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将入法,中国将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如图为垃圾分类目录。下列垃圾分类错误的是( )A.过期食品、瓜皮果屑﹣﹣湿垃圾 B.包装纸箱、旧衣服﹣﹣干垃圾 C.旧手机、塑料玩具﹣﹣可回收物 D.医疗垃圾、旧报纸﹣﹣有害垃圾10.(2020春•衡水期末)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调水最终到达的城市是( )A.天津 B.北京 C.济南 D.郑州三.判断题(共4小题)11.(2021秋•香河县期中)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过度砍伐森林不会导致局地甚至全球气候的变化。 (判断对错)12.(2021•绥化)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判断对错)13.(2020春•沭阳县校级期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判断对错)14.(2020•南京模拟)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借助西部的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判断对错)四.解答题(共1小题)15.(2021秋•香洲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较严重,成为我国最缺水的地区。截至2021年12月12日,我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七年来,累计调水超过400亿立方米,超1.2亿人口直接受益。材料二:图1为南水北调中线线路示意图,图2为北京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第一大支流 (河流)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向北经郑州、石家庄到达 (直辖市)和 (直辖市)等地,在郑州附近穿过素有“地上河”之称的 (河流)。(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入 地区,以缓解我国水资源 (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图1中A处建有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 ,该水利枢纽位于长江的 (上/中/下)游河段。(3)北京的气候类型为 气候,降水集中在 (季节),加之人口众多,工农业 ,因此水资源紧缺。(4)为缓解北京地区用水紧张状况,当地居民在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至少两点)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地理人教新版八年级同步经典题精练之中国在世界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2021秋•集贤县期末)倡导“低碳生活”有助于环境保护,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电脑不用时也长时间开机 B.多乘私家车,少乘公交车 C.购物时,多使用环保布袋 D.大力推广一次性餐具用品【考点】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自然资源.【分析】环境与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保障。它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人为因素也影响、改变着自然环境。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太差,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等所带来的严重破坏。保护资源和环境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日益被人们所关注。【解答】解:电脑不用时也长时间开机,浪费电能;多乘私家车,少乘公交车、大力推广一次性餐具用品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购物时使用环保布袋、节假日少赠贺卡,有助于环境保护,符合“低碳”理念。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环保的重要性,结合实例理解解答。2.(2021秋•肇源县期末)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②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③选用节能灯具④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⑤鼓励私人购买燃油车⑥实施垃圾分类⑦倡导“光盘行动”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⑥⑦ C.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⑥⑦【考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自然资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解答】解: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鼓励私人购买燃油车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选用节能灯具;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实施垃圾分类;倡导“光盘行动”符合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①③④⑥⑦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属于中等题。3.(2021秋•如皋市期末)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读图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回答第20小题。根据图示信息,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的是( )A.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等重工业 B.植树种草,保护森林 C.加大森林采伐力度增加收入 D.提高煤炭的能源消费比例【考点】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中国的自然资源.【分析】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解答】解: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等重工业会加重污染,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错误。植树种草、保护森林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正确。加大森林采伐力度会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C错误。提高煤炭的能源消费比例会加重空气污染,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做法,是常见的考查环保的题型,理解解答即可。4.(2021秋•麦积区期末)2021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减少使用纸巾 C.燃放烟花爆竹 D.焚烧废旧塑料【考点】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自然资源.【分析】“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使用一次性筷子、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废旧塑料等做法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不符合“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而减少使用纸巾则会节约资源,符合“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故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环保的相关知识,低碳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5.(2021秋•高邮市校级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A.节日庆典,大量燃放鞭炮 B.焚烧垃圾,美化环境 C.外出尽量开车,提高效率 D.出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考点】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自然资源.【分析】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解答】解:绿色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保护环境;而节日庆典,大量燃放鞭炮、焚烧垃圾、外出开车不利用环境保护。故D正确,附合题意故选:D。【点评】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2021秋•集贤县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行为符合该理念的是( )A.砍伐森林,获取木材 B.开山垦荒,获取粮食 C.焚烧垃圾,美化环境 D.植树种草,保持水土【考点】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形与地势.【分析】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A、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B、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可行;C、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可行;D、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可行。【解答】解:加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符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7.(2021秋•宣化区期末)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是使用(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内河运输 D.管道运输【考点】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专题】生态环境类简答题;中国的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分析】管道是适宜于运输液体和气体等物资的一种现代化运输方式.它的优点是运量大、运价低、损耗少、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等.但也有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等缺点.【解答】解: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资源开发、输气管道铺设、城市管道和工业利用等相关工程。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每年可向东部地区输气120亿立方米,并可稳定供气30年。工程将铺设两条直径1.5米的主干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气田,往东直通南京、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故选:D。【点评】各种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均有各自的运输工具和线路,因而各有特点.8.(2021秋•乌兰察布期末)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中国该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节假日大量使用纸质贺卡 B.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考点】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节假日大量使用纸质贺卡和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了资源,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节约用电,人走灯灭,节约了能源,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浪费了资源,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要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生活”、“节能减排”,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二.多选题(共2小题)9.(2020•益阳)2019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将入法,中国将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如图为垃圾分类目录。下列垃圾分类错误的是( )A.过期食品、瓜皮果屑﹣﹣湿垃圾 B.包装纸箱、旧衣服﹣﹣干垃圾 C.旧手机、塑料玩具﹣﹣可回收物 D.医疗垃圾、旧报纸﹣﹣有害垃圾【考点】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专题】示意图.【分析】垃圾可以分为:(一)可回收物,是指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织物等适宜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二)有害垃圾,是指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及其容器等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三)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四)干垃圾,即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废弃物。【解答】解:根据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可知,B选项中的包装纸箱、旧衣服属于可回收物垃圾而不是干垃圾;D选型中的旧报纸属于可回收物垃圾,不是有害垃圾。故B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D。【点评】本题考查垃圾分类,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理解解答即可。10.(2020春•衡水期末)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调水最终到达的城市是( )A.天津 B.北京 C.济南 D.郑州【考点】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受降水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分配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为了解决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我国修建的跨世纪工程是南水北调,该工程主要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解答】解: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故选:AB。【点评】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路径,牢记即可。三.判断题(共4小题)11.(2021秋•香河县期中)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过度砍伐森林不会导致局地甚至全球气候的变化。 × (判断对错)【考点】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解答】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缓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故答案为:×。【点评】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要在认识“改变地面状况与局部地区气候的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记忆。12.(2021•绥化)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 (判断对错)【考点】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特征.【专题】时事类开放题;中国的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解答】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故答案为:√。【点评】该题考查我国积极参与的国际事务的表现,结合我国的国家地位与作用回答。13.(2020春•沭阳县校级期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 (判断对错)【考点】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特征.【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分析】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解答】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越是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作出的贡献就越大;故原叙述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世界的发展问题,理解答题即可。14.(2020•南京模拟)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借助西部的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判断对错)【考点】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分析】“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工程。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经济增长点。【解答】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加快了我国发展天然气的步伐,该工程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题目叙述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考查“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四.解答题(共1小题)15.(2021秋•香洲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较严重,成为我国最缺水的地区。截至2021年12月12日,我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七年来,累计调水超过400亿立方米,超1.2亿人口直接受益。材料二:图1为南水北调中线线路示意图,图2为北京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第一大支流 汉江 (河流)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向北经郑州、石家庄到达 北京市 (直辖市)和 天津市 (直辖市)等地,在郑州附近穿过素有“地上河”之称的 黄河 (河流)。(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入 华北 地区,以缓解我国水资源 空间 (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图1中A处建有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 ,该水利枢纽位于长江的 上 (上/中/下)游河段。(3)北京的气候类型为 温带季风 气候,降水集中在 夏季 (季节),加之人口众多,工农业 发达 ,因此水资源紧缺。(4)为缓解北京地区用水紧张状况,当地居民在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一水多用;用水后关好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积极防治水的污染等 。(至少两点)【考点】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专题】示意图;中国的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分析】经过专家长期、科学的论证,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西线、中线、东线三种调水方案。西线方案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中线方案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再抵达天津、北京,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北京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该城市水资源缺乏。【解答】解:(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第一大支流即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向北经郑州、石家庄到达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地,在郑州附近穿过素有“地上河”之称的河流即黄河,该河流注入渤海。(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入华北地区,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图1中A处建有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即三峡工程,该水利枢纽位于长江的上游河段,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3)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加之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因此水资源紧缺。(4)为缓解北京地区用水紧张状况,当地居民在生活中可以的些节水措施有:一水多用;用水后关好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积极防治水的污染等。故答案为:(1)汉江;北京市;天津市;黄河;(2)华北;空间;三峡工程;上;(3)温带季风;夏季;发达;(4)一水多用;用水后关好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积极防治水的污染等。【点评】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不同路线的路径特点、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途径等,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4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欧洲西部课后作业题,共22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非洲综合训练题,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