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卷(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卷(无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三10月月考语 文2023年10月5日说明:本试卷共12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填写个人信息,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笔呢?用三五次就破了。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节选自梁衡《说经典》,有删改)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B. 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C. 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D. 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2. 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材料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醒,快何如战!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恶,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有删改)3. 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A.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B.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刘禹锡《秋词》C.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D.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4. 下列对经典作品内容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B. 《红楼梦》中,刘姥姥得到过王熙凤二十两银子的资助,一直对贾家感念于心,曾带瓜果蔬菜到贾府中看望大家;贾家败落后,巧姐遭难,刘姥姥出手相助,救回了巧姐,体现出经典的正极性。C. 鲁迅在《呐喊》中,描述了诸多人物头上都有“辫子”,如阿Q的“辫子”、小D的“辫子”“洋鬼子”的“辫子”、N先生的“辫子”、七斤的“辫子”、赵七爷的“辫子”等,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D. 《边城》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人情,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体现出经典的给予性。5. 根据以上两个材料,分条概括阅读经典的意义。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一)(共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为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州。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具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亦不贷其过 贷:宽恕B. 契丹使人觇其军 觇:参观C. 徙知陈州 徙:迁任D. 足以具死事 具:准备7. 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句子“为”字的几种解释(甲)为先锋①充当,担任。②对,向。③成为,变成。④行为。⑤替,给。⑥因为。(乙)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丙)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A. (甲)③ (乙)⑤ (丙)④B. (甲)① (乙)⑥ (丙)④C. (甲)① (乙)② (丙)⑤D. (甲)⑥ (乙)② (丙)③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B. 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C. 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D. 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的原因,担任了相关职务。B. 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C. 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D. 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10. 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11. 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要概述。(2022东城一模)1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1)从(1)—(3)概括孔子对为学有哪些认识。(2)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一)(共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题杜甫画像王安石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①。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后之游。注释:①雕锼:雕刻。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13.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浩荡八极”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洪荒天地之中,事物丰富繁多。B. “丑妍巨细”两句说杜甫的诗写尽了世间百态,不见斧凿痕迹。C. “瘦妻僵前子仆后”一句详细描绘了诗人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D.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14. “青衫老更斥”一句中以“青衫”代指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 )A.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B. 昔日青衫遇知己(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C. 尚忆青衫陪众隽(陆游《书怀》)D. 青衫昔作督邮时(刘克庄《挽黄岩赵郎中二首》15. 这首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16. 用作品原文填空。古诗文中,不乏写山水的佳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天姥山中云沉水荡,山雨欲来的景色;《登泰山记》中,作者用“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__________ ”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则有“____ ,____”两句写出了江水澄澈,山峰林立的美景。人间草木,最能传情。古诗文中常借草木营造气氛,表达感情。《琵琶行》中,作者用“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住地环境的恶劣;《声声慢》中,李清照用“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传递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愁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创下赫赫战功的词句是:“想当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大敦煌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17.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B. 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C. 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D. 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18.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B. 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C. 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D. 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19. 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20. 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21. 语言基础运用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15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②14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③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37℃~39℃A.④①③②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2)文中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过25个字。微写作 (10分)请从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写作。22. 学校举办“生活技能大赛”,同学们可展示烹饪、插花、做手工、修器具等技能。请你介绍一项自己擅长的生活技能。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23. 进入高三,年级开展了一系列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请你依据《论语》的相关内容,为班级拟写一条班训并阐释理由。要求:班训内容积极向上;行文条理清楚,内容充实,180字左右。24.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各有独特的风景。请任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中的一个意象,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现代诗歌。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作文 (50分)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25. “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有人认为世界很大,人生很长,“杂”一点很好,有人却不以为然。你对于“杂”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26. 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一件礼物,或凝结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或传递着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于礼物的故事,或使人感动,或令人鼓舞,或引人深思,或让人警醒……请以“一件礼物”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答案】1. B 2. 不同。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 3. B 4. C 5. ①经典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②经典可将人的精神得以提升;③经典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④阅读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⑤阅读经典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错。原文说的是“经典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非经典”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错,应该是让“新的经典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而不是“使他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D.“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错。原文“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是递进关系,并非“不是……而是”的选择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从文中第③段找到“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这句话。根据文中第⑤段“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和“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挖掘”可知,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形式不简约,诗句运用典故,晦涩难懂。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错,应是只有阿Q的辫子具有永恒性。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可知,经典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②由原文“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恶,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可知,经典可将人的精神得以提升。③由原文“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可知,经典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④由原文“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可知,阅读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⑤由原文“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可知,阅读经典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一)(共20分)【答案】6. B 7. B 8. C 9. B 10. 武恭公担任枢密使时,也曾经自己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 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计划决议,一定会询问他。 11. ①第一句的“是”指:武恭公在军队可能产生混乱时,果断派兵守住关隘,并以“乱行者斩”的军令震慑军队。
②第二句的“是”指:武恭公用计引诱长期作乱、让朝廷束手无策的张洪霸,一举将其党羽抓获。
③第三句的“是”指:武恭公面对孔道辅等人进言而使自己被贬,没有感到恐惧。孔道辅死后,有人对武恭公说他的坏话,武恭公却不赞同,还很伤心,认为孔氏是直谏之臣。【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觇:参观”错误,觇:窥探。句意:契丹派人窥探武恭公的军队。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甲)“为先锋”的“为”,担任。句意:担任先锋。(乙)“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的“为”,因为。句意:即使是武康公也因此号令扣紧马缰缓行。(丙)“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的“为”,行为,举止。句意:士大夫都佩服武恭公举止很有度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错误,“乡”,同“向”,方向。“视吾旗所乡”的意思是:看我旗子指挥的方向。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错误,结合原文“公笑曰:‘奈何纷纷?……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可知,武恭公认为不用说那么多话,而不是“赞同这些意见”。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尝”,曾经;“请”,请求;“许”,允许、答应。【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可知,“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的“是”指:武恭公在军队可能产生混乱时,果断派兵守住关隘,并以“乱行者斩”的军令震慑军队。结合原文“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可知,“由是知名”的“是”指:武恭公用计引诱长期作乱、让朝廷束手无策的张洪霸,一举将其党羽抓获。结合原文“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可知,“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的“是”指:武恭公面对孔道辅等人进言而使自己被贬,没有感到恐惧。孔道辅死后,有人对武恭公说他的坏话,武恭公却不赞同,还很伤心,认为孔氏是直谏之臣。参考译文: 王氏的祖先是常山真定人。武恭公的父亲武康公侍奉太宗皇帝,秉持操守治理军队,很辛苦很用心,(死后)被皇帝怜恤追封。武恭公年少的时候因为父亲任职的原因担任了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时,(朝廷)派遣五位将领讨伐李继迁,武恭公跟随武康公出兵铁门,担任先锋,杀敌很多。军队到达乌白池的时候,诸位将领耽误了行军的日期,不能继续前进,武恭公对他父亲说:“作战归来的军队经过险境,如果争抢必将产生混乱。”于是就率领军队在前方守住关隘,号令军队说:“胡乱行动的人要被斩首!”因此士兵们都不敢争先恐后胡乱行动,即使是武康公也因此号令扣紧马缰缓行。追兵远望到武恭公的军队很严整,(就)不敢接近了。武康公赞叹说:“王家后继有人了。”之后(武恭公)又在御前忠佐军中担任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在两州之间聚众为盗匪,历经一年,府吏都不能抓到他。武恭公用毛毡篷的车子载着穿上女子衣服的勇士们,(勇士们)打扮华丽地在去往邯郸的道路上引诱贼人,贼人争着上前去劫持,于是都被抓捕了,(武恭公)因此被大家知晓。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人因为一些事情参奏(武恭公),(朝廷)于是就罢免了武恭公枢密使的职务。参奏的人络绎不绝,(朝廷)又任命武恭公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人都替武恭公感到害怕,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却)都像往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不久,孔道辅死了,有门客对武恭公说:“这是害了您的人啊。”武恭公(却)伤心地说:“孔公遵守职责参奏事情,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失去了一位直谏之臣。”因此说这话的人终身都以(自己说这种话)感到愧疚,士大夫都佩服武恭公举止很有度量。 庆历二年,契丹在幽、涿两地聚集军队,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要求,从黄河往北的地区都高度警戒,(朝廷)于是封武恭公为保静军节度使,管理澶州。武恭公治理军队,不扰乱士兵个人的事,也不饶恕他们的过错,过了一段时间,兵士就都(服从管理)可以任用了。契丹派人窥探武恭公的军队,(被发现了,)有人劝武恭公抓住窥探的人并且杀了他,武恭公说:“我军整肃和睦,让窥探的人了解我军的实际情况回去,这是不用作战就使敌人的军队屈服的办法。”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号令简单明了,(部队)进退坐起,整肃安静,(武恭公)就下令:“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旗子指挥的方向!”契丹听说这些情况后非常震惊害怕。正好赶上两国再次议和,撤掉了军队,(武恭公)迁任陈州知州。 在宝元、庆历年间,元昊在河西叛乱,军队出动久战无功,士大夫们争相进计献策,(朝廷的作战方针)屡屡更改。武恭公笑着说:“为什么如此众说纷纭呢?兵法不是这样的。要让士兵知道敬畏爱戴,怯懦的人就会勇敢,勇敢的人就不骄纵。凭借(这些)我可以战胜敌人,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况而战胜他罢了,哪里用说那么多话!”武恭公担任枢密使时,也曾经自己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计划决议,一定会询问他。武恭公在京外任职的时候,皇帝就会派遣朝中近臣去问询(他的意见),他的意见多被采纳实施。武恭公在当时,卓然超凡,是朝中的杰出士人和著名将领,虽然没有亲身拿着武器,攻城破敌,但是(他的)恩威和信义已经足够安抚士卒,声名威望已经足够震慑四方外夷。 武恭公活了七十多岁,因为疾病在家里去世了。他的遗言说:“我有俸禄,足够用来准备丧事,不敢再拖累朝廷,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皇帝很伤心,哀悯他的想法,(就)用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赏赐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第二年,(皇帝)又下诏令让史臣雕刻他的墓碑,(给他)封谥号为武恭。12. 【答案】(1)①第(1)句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第(2)句这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③第(3)句这体现了孔子敏而好学的教育思想。 (2)①“万仞宫墙”是说围墙有万仞高,指孔子的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奥妙。
②题写在此处,借子贡对孔子的称颂,彰显了孔子“圣人”的崇高地位,表达了世人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1)“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句意: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句意: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孔子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身体力行、不厌其烦地去做。这说明实行仁德确实不容易,作为教师,自己要永无止境地学习,要不辞辛劳地教导学生,这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句意: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这体现了孔子敏而好学的教育思想。【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是自贡评价孔子的话,意思是,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可见,“万仞宫墙”是把子贡孔子的道德学问比作“万仞宫墙”,突出其高,形象地表现孔子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万仞宫墙”取自子贡对孔子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孔子的道德学问之渊博高深,题写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一方面彰显孔子“圣人”地位之崇高,另一方面借世人瞻仰,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参考译文:(1)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述而》)(2)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只可说是这样罢了。”(《述而》)(3)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泰伯》)(4)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子张》)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一)(共12分)【答案】13. C 14. A 15. 开头从杜甫的诗歌写起,赞美杜甫的诗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惊人的表现力;接着描述了杜甫坎坷不平的一生,慨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表达了对杜甫的钦敬,表示愿意追随杜甫。【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详细描绘了诗人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错。“瘦妻僵前子仆后”句描绘的是杜甫家庭生活的遭遇,并不是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定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中的“青衫老更斥”的“青衫”代指人,故该句所用修辞是借代。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用官职“青衫”是指官服,故该句中的“青衫”不是代指人。B.“昔日青衫遇知己”中的“青衫”代指青年学子、书生,因为古代学子都是穿青色的服装。C.“尚忆青衫陪众隽”中的“青衫”代指青年学子、书生,因为古代学子都是穿青色的服装。D.“青衫昔作督邮时”中的“青衫”之微贱者的服色,借指官职微贱者。A项中的“青衫”不是指人,B、C、D三项的“青衫”代指人。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的开头两句“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先从杜甫的诗歌写起,“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句赞美杜甫的诗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惊人的表现力。“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描述了杜甫坎坷不平的一生。“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作者慨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钦敬。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后之游”,表示作者愿意追随杜甫。综上分析,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从杜甫的诗歌写起,赞美杜甫的诗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惊人的表现力;接着描述了杜甫坎坷不平的一生,慨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表达了对杜甫的钦敬,表示愿意追随杜甫。16. 【答案】 ①. 云青青兮欲雨 ②. 水澹澹兮生烟 ③.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④. 千里澄江似练 ⑤. 翠峰如簇 ⑥. 黄芦苦竹绕宅生 ⑦. 梧桐更兼细雨 ⑧. 金戈铁马 ⑨. 气吞万里如虎【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澹、练、簇、芦、兼、戈。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答案】17. B 18. C 19. 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 20. ①“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②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③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④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⑤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B项,“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错误。依据“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可知,“满目苍凉”的是大漠,而“月牙泉”是这大漠中神奇的景色。“心醉神迷”是指月牙泉的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出神,令人喜爱到极点。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错误,依据原文“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可知,“平静面对”“乐观豁达”说的是佛像,并不是前往瞻仰的人们。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内容方面:此句出自《后汉书·郡国志》,从而反映出了敦煌的悠久历史;“山”“沙”“泉”则反映出了敦煌独特的风貌。结构方面:依据前文“登上山顶,举目四望……”,后文“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可知,该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艺术效果方面:“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给予了鸣沙山、月牙泉神秘的色彩,增添了敦煌的魅力,带给读者神奇的想象。【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筛选整合信息)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明确筛选标准;然后浏览全文,搜索筛选相关信息;之后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辨清主要与次要,通过比较辨进一步提取出关键信息;最后对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调整组合。依据“敦煌……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可概括为:“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依据“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可概括为: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依据“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可概括为: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依据“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可概括为: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依据“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可概括为: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依据“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可概括为: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点睛】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21. 【答案】(1)B(2)第一种理解:福建全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第二种理解:福建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首先把握话题是关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天气预报。句子开头是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说明过去的一天天气是比较凉爽的。作者的行文顺序从昨天讲到今天,故第一空填③。从剩余的待选句子来看,大部分讲今日南方主要地区的天气属于高温天气。第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该句中的“燕子飞走后”既呼应了“飞燕”外围云系,又从昨天过渡到今天。所以第二处填①;第②句14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是从总体讲今日的高温情况,第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37℃~39℃,这一句是具体举例,说明今日的高温突出的地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有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主干:看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句式的混用、语序是否恰当、有无逻辑错误、句式杂糅等。题干要求修改画线句的歧义现象。原句是: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有两种理解:一、福建全省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二、福建和浙江两个省的部分地区气温都将突破40℃大关。重点是对“部分地区”的解读,是两个省(福建、浙江)的部分地区,还是只指浙江省的部分。【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微写作 (10分)请从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写作。22. 【答案】例文:将衣服叠成方块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做法,这种叠法美观方便,实用有条理。具体折法就是大家所说的“三点一线”。找准衣领纵向线上的三点,分别是衣领处一点,中间点以及衣角尾部点。一手捏着衣领的点,一手捏着中间的点,将衣领的点和尾部的点相重叠,将衣服拉起抖动整理,最后将露在外的袖子叠进去。学会“三点一线”的叠法,叠衣服只需三秒钟,快、准、美。【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本题要求“介绍一项自己擅长的生活技能”,那么文章应该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此外,所写内容必须是“生活技能”;最后要特别注意表达要语言简明、逻辑清晰,介绍的方法要具体、可操作。【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23. 【答案】《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做事的准则,由此制定班训如下:1.敏而好学。好学是成功的前提,好学是奋斗的动力。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是成功的保障,谦虚使人进步。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榜样是指引,榜样的力量无比巨大。4.吾日三省吾身。正确对待错误,养成反思习惯。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恕待人,团结友爱。最后让我们乐学善思、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努力奋斗,创造我们最好的班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明确题干要求,以“《论语》”为依据,所以首先明确其内容和价值,《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政治上实行仁政,曰“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教育上因材施教,勤学好问,曰“敏而好学”等;文学上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哲学上轻物质和功利,重精神和心灵的追求,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处理好人际关系,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还提到了“朋友之道,三省吾身”的观念,即在交友过程中,要反复审视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同时明确其现实意义和适合班训鼓励性的特点,选择学生熟悉的语句,典型的名句,按照要求进行写作。写作思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肯定《论语》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分条明确班训内容,同时分析作为班训的原因;最后总结呼吁同学们认真遵守,行动起来。24. 【答案】微雪轻轻的雪花一小片一小片羽毛般的扫过我心的柔软是月光的使者 盈盈的在枝头跳舞是天帝的幼女 簌簌的坠落纱裙的花朵是江南女子腮边的泪珠悄悄的将心事藏进裙摆的皱褶是风送给春的絮语轻轻把相思诉说是星星寄给云朵的信笺怕吓跑了那轻盈的一朵我想牵手看柳条摇曳我想牵手听雨滴滚落我期待寒梅的绽放簪一朵在你的秀发间你是我的微雪捧你在我的手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审题:题目的关键内容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等中任选一个意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现代诗歌,150字左右。无论写“抒情文字”还是“现代诗歌”,都要抓住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中的一个意象,都要抓住这个意象的特征,展开合理的联想或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意象对应季节的美好意境,并赋予所选意象以某种象征意义,以此表达某种情感、感悟或者哲理。写作指导:如果选冬雪这一意象,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可拟为“微雪”,中心词是“雪”,要有关于“雪”的景色描写。这“雪”不是鹅毛大雪,而是“微”雪,是那种温柔的意境,给人静谧的感觉;是心事的缱绻,不想更多人知晓。无论写“小诗”还是“抒情文字”,都要描绘美好的或微冷的意境,赋予这“微雪”以某种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作文 (50分)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25. 【答案】例文:“杂”熔汇了多元的世界人类对“杂”的追求引领时代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元。 “杂”就是对各方面知识的孜孜以求,希望在各领域有所建树。希罗多得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便是踏过千山万水,收集各方史料,编纂而成,既有帝王将相,名吏异士,也不排除饕餮之辈,觊觎之徒。正是他们兼容并蓄,才诞生了中西方史学双璧。苏轼博才广识,诗、书、画无一不精,如果专擅一长,对另外两门学问来说,都将是一大损失。正是对“杂”的不懈追求,中国的艺术宝库中才又多出了许多瑰宝。 取彼之长以自强,“杂”学正是鼓励人们追求多层次、多方面的先进成果,来完善和改造自身,学习别人今天的成果,是为了自己明天的辉煌。美利坚民族融汇多文明的先进元素,所以才会崛起;杨振宁既是著名数学家,文章也很拿手,两者互相促进,既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又加强了文字表达能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是我们拒绝外界先进事物的借口,只有吸收多文明的新技术、新思潮,才能让“中华牌”更加出色,创造出的新元素,一定会比虹更绚丽,比酒更甘醇。 “杂”学决不是肤浅的摹仿,而是深层次的追求超越。没有滴水涓涓,哪来飞瀑千丈!没有细沙碎石,哪来万仞秀峰!打好基础,博采众长,吸收他民族先进元素,绝非只是学习西方现有文明,更非追求“黄头发”“蓝眼睛”的表面风光。 学得杂,不免引来糟粕、废料,对此,我们更应严肃对待,中华明天需要辉煌,而非沉湎于声色犬马,陶醉于花红酒绿。花蔻待发,雏鹰试翼,我们更应持身正,慎轻狂,免得让“杂学”中的垃圾毁了大好前途。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社会中一分一分的耕耘实践,又何尝不是“杂学”的一种途径,不限于书本,学习处世,学习为人,学习各种实践能力,是“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杂学”并非意味着抛弃本民族原有的精粹,民乐、民歌、民族服饰,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学习外来文明,是为了完善自我。正因为是中国人,才会为了祖国的昌盛、社会的繁荣,去学习,去奋斗,这是“杂学”的根本目的。“杂学”好比炼剑,把收集到的各种精美材质放入熔炉里炼一炼,锻造一把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剑”,去开拓祖国的明天———我们的未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对于“杂”,提到了两种观点,一是有人认为世界很大,人生很长,“杂”一点很好;有人则认为不好。可见相对于漫长的人生,“杂”代表了多方面、多元化的含义。具体看来,“杂”的话题取材面广,思维角度多。“杂”有生活、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广度,也有情感上的褒贬之分,更有科学立意的高下之分。“杂”的事物,可以是杂而有序,杂而不乱的,有规律的事物,从而写出事物的真、善、美;或者杂而无序的事物给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写出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毅力和精神来;也可思考“杂”反映了人的素质,体现了学问的广博。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杂”形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然后多角度论证,可以谈人类生活、科学文艺或自然界,体现出“杂之美”“杂之理”“杂之趣”。可以分析“杂”和“专”的关系,“博”和“精”的关系,在深入阐述中体现自身辩证思维的能力。也可引申论证,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发表各种意见,不可以搞“舆论一律”,作为领导者就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和吸收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立意:1.杂是芸芸众生的调味品。2.杂形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3.社会需要“杂家”。4.追求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果来完善自我。26.【答案】例文:一件礼物又是一年除夕夜。斟上三杯红酒后,宇亲自动手,将两个大鸡腿分别夹给了父母,然后举起酒杯说:“爸,妈,为了庆祝我们家真正地除旧布新,我敬你们一杯!”父亲激动地举起酒杯,母亲更是闪着泪花说:“儿子,谢谢你送给我们一件最好的新年礼物!”看着母亲的泪光,宇的思绪又飘向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去……宇从小孝顺懂事,能言善道,成绩优异,既是父母的开心果,又是父母的希望花。一家三口手牵着手,有说有笑,齐刷刷走在小区里,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让父母引以为傲的是,宇虽然小小年纪,但是每年除夕夜在大家族的团圆饭桌上,他总是能挨个给每位家人敬酒,并送上不同的吉祥话,惹得家人们交口称赞,父母脸上淡淡的,心里却乐开了花。打破这种岁月静好的,是疫情期间的网课。那时,虽是居家隔离,父母却在网上各有工作要忙,看着宇每天安静地上网课,连下课都不肯出来活动一下,对比网上别家上网课鸡飞狗跳的苦恼,心里别提有多欣慰了。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班主任给母亲打来电话:“宇上网课时,经常跟其他同学组团打游戏,你们知道吗?”母亲大吃一惊:“啊?还有这样的事?”“你们也太粗心了!孩子在身边,一定要做好监管呀!”老师略带责备地说。挂掉电话,母亲的心顿时如坠冰窖:“我家孩子居然也未能幸免!”自此以后,父母每天轮流盯着宇上网课。宇起初还能信誓旦旦、暖心体贴地承诺父母不再打游戏,后来就开始与父母斗智斗勇,一个不小心他就打上了游戏。父母管束得他无计可施的时候,就开始与父母冷战。看着学霸样的儿子变成学渣的模样,父母心痛极了。复学之后,宇的成绩一落千丈,中考也与心仪的重点高中擦肩而过。亲子大战仍在持续,宇的变化令家人们惊讶不已,父母疲累至极也无颜家人,那年的团圆饭破天荒地一家缺席。家里的欢声笑语早已变得稀有,其乐融融似乎也是奢望。直到有一天,当又一次阻挠无效之后,父亲愤怒地揪掉了自己的一撮头发,母亲更是愤激地狠狠打了自己一耳光:“你是造了什么孽,生了这样一个儿子!”看着父母的举动,宇惊呆了,仿佛揪掉的是自己的头发,打的是自己的脸,他嗅到了毁灭的味道,终于开始悬崖勒马了……想到这儿,宇说要给父母买份礼物表达歉意,母亲说:“你的回归,就是最好的礼物。”父亲也满含笑意地说:“明年除夕团圆饭,咱们一家三口的回归也是送给大家族最好的新年礼物!”三支酒杯不约而同地碰在一起,撞击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命题+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了礼物的内涵,第二句话分析了礼物的用途,第三句话剖析了礼物的价值和意义,省略号引发考生思索,拓展了考生的思路。材料和题目有关键词是“礼物”。“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可以是具体的、有形的物,比如一本书、一束花、一支笔、一幅画、一个蛋糕、一件衣服、一款玩具,一张电影票、一个游戏卡等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又带有细腻情感的东西,比如,一首诗、一首歌、一个鼓励、一次关怀、目标的实现、心愿的达成等等。礼物可以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国与国之间祝福的传递,还可以是个人与集体或国家之间心意的呈现。或鼓舞,或勉励,或警醒,或启迪,或祝福,或引导,无法言说的、不能明示的、羞于表达的、情意含蓄的、饱含深情的心意,都可以通过礼物传递和表达。正所谓“礼轻情意重”,礼物无论轻重,都在于送礼者的用心用情,也在于收礼者的感动感恩,既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又融洽了彼此的关系。文体是记叙文。考生首先要确定“礼物”是什么,写人叙事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礼物”展开(什么样的礼物,送给谁,礼物的意义等),可以运用设置悬念、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结合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一件礼物的意义和价值。考生应该注意的一点是,作为记叙文,文章中一定要有点题或升华主旨的句子。立意:1.陪伴是最好的礼物。2.子女的幸福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3.礼物虽轻,情谊深厚。4.一件小小的礼物,撬动了情感的天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数学,文件包含专题241全册综合测试卷沪科版原卷版docx、专题241全册综合测试卷沪科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中数学试卷(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北京工大附中高一10月月考试试卷(无答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