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远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远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远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远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远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远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远竹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A. 恐龙化石 B. 生石花 C. 珊瑚虫的骨骼 D. 会弹琴的机器人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长颈鹿吃树叶 B. 一只雌猫生下几只小猫
    C. 地球的自转 D. 壁虎自断尾巴3.下列所描述的生物特征与其生命现象相符合的是(  )A. 生物生活需要营养——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B. 生物具有遗传现象——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C. 生物需要排出废物——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出汗
    D.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钟乳石可以慢慢长大4.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现象与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似的是(  )A. 北欧人的鼻子大、鼻腔长 B. 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 骆驼的脚掌软而宽大 D. 珠穆朗玛峰上温度低,生物稀少5.下列诗句中能反映生态因素中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 春风又绿江南岸 D. 千里之堤,毁于蛟穴6.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影响藻类植物分布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A. 温度 B.  C. 含盐量 D. 阳光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个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B.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
    C. 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D. 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8.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中的哪一个来表示?(  )A.  B.
    C.  D. 9.关于调查生物种类,下面列出了具体的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的选项是(  )
    ①调查
    ②分组
    ③设计调查路线
    ④选择调查范围
    ⑤整理
    ⑥归类A. ①⑥③②④⑤ B. ④②③①⑥⑤ C. ③②①⑥④⑤ D. ②④⑤①⑥③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中所描述的生物“老树”、“昏鸦”、“瘦马”,它们所共有的特征是(  )A. 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B. 都能自由运动
    C. 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D. 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1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 遗传 B.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需要营养 D. 生长和繁殖12.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修改假设 B. 重新进行实验
    C. 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 D. 修改实验数据13.下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 森林里所有的植物 B. 河里所有的水 C. 草原上所有的动物 D. 一片草原14.某同学用池塘水、泥沙、水草、浮游植物、植食性小鱼等材料自制成如图所示的生态瓶,在该生态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 水草和浮游植物
    B. 植食性小鱼
    C. 泥沙中的细菌和真菌
    D. 池塘水15.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哪种生物不属于分解者(  )A. 灵芝 B. 枯草杆菌 C. 青蛙 D. 蘑菇16.对如图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B. ③和④是竞争关系
    C. ②和③体内的能量最终是来源于阳光的 D. ④是消费者17.《说苑•正谏》中有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寓言中所述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用下列哪条食物链来表示(  )A. 螳螂黄雀 B. 露水螳螂黄雀
    C. 螳螂黄雀 D. 黄雀螳螂18.下列那项是由于食物链受到破坏而造成水稻减产(  )A. 连续干旱 B. 农药使用不当
    C. 酸雨的危害 D. 大量捕杀青蛙使害虫大量繁殖19.下列所述,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  )A. 兔吃草 B. 蛇吃青蛙
    C. 雄蛙鸣叫吸引雌蛙 D. 枯草杆菌使水果变质20.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 地壳运动频繁 B. 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C. 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D. 长年旱灾,赤地千里21.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生态系统的种类与数量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在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被称为“地球之肾”和“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A. 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22.野兔善于奔跑和打洞,它最适合生活在(  )A. 湿地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淡水生态系统23.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然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 热带雨林 B. 温带草原 C. 针叶林 D. 落叶阔叶林2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农田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湿地生态系统25.当实验室光线较暗时,我们应该(  )A. 用平面镜对光 B. 用凹面镜对光 C. 用低倍镜对光 D. 用高倍镜对光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5.0分)26.某同学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概念图。

    1)图中A指“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对应实例: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 ______ 构成的。
    2)图中B对应的实例是“蝌蚪能发育成青蛙”,则B代表生物能 ______
    3)图中E指“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请你举出一对应实例: ______
    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明影响梅花开放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______
    5)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肥厚的茎能贮存大量的水分。由此可知,仙人掌主要生活在 ______ (填“湿润”或“干旱”)的环境。27.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安基岛位于北冰洋诺尔勒歇尔特群岛的海湾入口处,夏季温度通常在7℃左右,114月份天气最冷,温度大约在-30℃。岛屿由许多岩石堆积而成,岩石上没有灌木也没有青草。夏季来临后,岩石上会长满苔藓植物,苔藓矮小、细弱、结构简单,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旅鼠是一种小型的啮齿类动物,以苔藓为食,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腿短,耳朵小。毛上层为浅灰色或浅红褐色,下层颜色更浅,有的旅鼠在冬天时毛色变为全白,有利于保护自己。大量的旅鼠为北极狐提供了食物。但在这个岛屿上,北极熊却是最凶猛、力气最大的动物,北极狐、海豹和海象都可能成为它的美餐。
    这个人迹罕至的北极小岛,现在却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有机污染物的威胁。PFOS是一种化工产品,应用在工业和生活领域。美国、日本每年生产的PFOS只有20%30%在使用中消耗掉,其余70%80%排入环境。PFOS污染大气、水和土壤后,会进入生物体内。动物繁殖实验发现PFOS会影响北极熊的生育能力,且每千克动物体内含有2毫克PFOS时动物就有可能死亡。加拿大科学家在北极狐和北极熊肝脏中已经发现了较高浓度的PFOS,如不采取任何措施,预计到2050年北极熊数量将减少30%以上。
    1)根据资料请写出比安基岛上一条完整的食物链:______
    2)在比安基岛这个生态系统中,文中没有提到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
    3)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根据资料内容,找出旅鼠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结构特征有 ______
    (举一例即可)
    4)根据资料可知,由于PFOS难于分解并能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会在 ______体内发现最高浓度的PFOS
    5)在二十世纪前,比安基岛上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能力。随着全球变暖和有机污染物的威胁,海豹、北极熊的数量都在减少,说明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8.政府统筹建设了许多公园和风景区,使我市绿地覆盖率大大提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选择了一处新建公园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来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
    1)作出相应的假设: ______
    2)制订并实施计划:兴趣小组用干湿计在一天之内,分早晨、中午、晚上三个时间段,测量了裸地、草地和灌丛的湿度,记录测得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图1
    ①在测裸地、草地和灌丛的湿度时,要在同一时间且干湿计垂直于地面在同一高度进行测量。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②兴趣小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多次测量了几组数据,然后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3)分析图1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______
    4)图2是兴趣小组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灌丛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的相对湿度是不同的,请你猜测影响这种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______ 29.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是: ______ 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光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把甲放在 ______ 下培养,把乙放在黑暗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 ______ 绿,乙中的黄豆芽 ______ 绿。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 ______ 30.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公园生物种类时遇到的问题,请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
    1)公园的月季花有粉红、橙红、玫瑰红、黄色等颜色,这说明生物具有 ______ 特性。
    2)池塘里金鱼的口和鳃盖一张一合,这是金鱼在吸入溶解在水中的 ______ ,排出 ______ ,小明说公园里的各种植物与金鱼一样,也能进行呼吸,他的说法 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请说明理由: ______
    3)他们调查的生物有喜鹊、麻雀、金鱼、蚂蚁、啄木鸟、荷花、杨树、柳树、竹子、浮萍、月季、樱花、青蛙、蜘蛛,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将其分为两类,则与金鱼一组的生物有 ______
    4)调查时,如果发现不喜欢的动物,应该怎么做?答: ______ 31.甲图是某同学用显微镜一次观察细胞遇到的四种视野,乙图表示显微镜的结构,请据图回答:
    1)乙图④中如果出现了脏东西,在对光的时候要用 ______ 擦拭干净。
    2)显微镜观察使用中,如果物镜下降,眼睛要注视 ______ (填名称)。
    3)甲图:四种视野出现的顺序是 ______ (填字母)。
    4)甲图:视野B中的细胞要移动到视野中央,需要将玻片往 ______ 方向移动。
    5)如果该同学已经观察到视野A,打算观察视野C,则需要操作乙图中的结构 ______ (填序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恐龙化石、珊瑚虫的骨骼、会弹琴的机器人均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选:B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2.【答案】C 【解析】解: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长繁殖、消化吸收、遗传变异都属于生命现象;地球的自转属于自然现象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3.【答案】C 【解析】解:A、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是鲸在呼吸,体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的特征,错误。
    B、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错误。
    C、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出汗,体现了生物需要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正确。
    D、钟乳石不是生物,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钟乳石慢慢长大属于物理现象,不是生命现象。错误。
    故选:C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4.【答案】B 【解析】解: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A、北欧人比赤道地区人鼻子大,鼻腔长,可以预热寒冷空气,适应寒冷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沙漠地区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B符合题意。
    C、骆驼脚掌宽大,四肢底部有厚皮可以防止被高温的沙子烫伤,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珠穆朗玛峰上温度低,生物稀少,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5.【答案】A 【解析】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反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春风又绿江南岸”,意思是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南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6.【答案】D 【解析】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没有植物生存。因此直接影响藻类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的是阳光。
    故选:D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7.【答案】C 【解析】解:A.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图中丁的营养级最高,所以丁体内DDT含量最高,A错误。
    B.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丁,B错误。
    C.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甲数量最多,处在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丙、乙、丁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是消费者,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甲属于生产者、乙、丙、丁属于消费者,还缺乏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甲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丙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
    掌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答案】C 【解析】解: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选:C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明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个能力有一定的限度。9.【答案】B 【解析】解:由分析知,关于调查生物种类,其基本步骤如下:④先选择调查范围,②进行分组,③各组设计调查路线,①各种调查并做好记录,⑥按记录把生物进行归类,⑤各组整理调查资料,进行讨论与交流,得出结果。
    故选:B
    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处理。六、撰写调查报告。
    掌握调查法的内容和要求,不同的题目要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调查方法。10.【答案】A 【解析】解:A、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属于树、鸦、马等生物的共同特征,正确;
    B、鸦、马能运动,树不能运动,错误。
    C、树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鸦、马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错误。
    D、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树、鸦、马”都能遗传,也会发生变异,错误。
    故选:A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11.【答案】D 【解析】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因为生物具有生殖现象,不会因个体的消亡而灭绝。野火不能烧尽野草,第二年春季,野草的种子又会萌发生长,长出新的野草。因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和繁殖现象。
    故选:D
    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12.【答案】D 【解析】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综上所述,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修改实验数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解答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方面切入.
    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13.【答案】D 【解析】解:A、森林里所有的植物,只有部分生物,没有其他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A错误。
    B、河里所有的水,只有非生物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B错误。
    C、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只有部分生物,没有其他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C错误。
    D、一片草原,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14.【答案】A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本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掌握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答题的关键。15.【答案】C 【解析】解:A、灵芝是真菌为分解者,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B、枯草杆菌是细菌为分解者,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C、青蛙是动物为消费者,为正确项。
    D、蘑菇是真菌为分解者,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故选:C
    本题重点考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关键知道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另外许多学生误认为蘑菇是植物,容易选错.16.【答案】C 【解析】解:A、图中有①植物②昆虫③鸟一条食物链,A错误。
    B、竞争是指由于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③产生的遗物遗体能够被④分解,故③和④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
    C、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体内能量的最终来源都是来自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故②和③体内的能量最终是来源于阳光,C正确。
    D、根据图中箭头可知,④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1、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17.【答案】C 【解析】解:从此古文中可以看出里面的生物包括:植物、蝉、螳螂、黄雀。各生物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蝉以植物为食,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植物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A、此链条的起点不是植物,故A不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应是绿色植物,而此链条不是,故B不正确。
    C、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故C正确。
    D、此链条中没有生产者,箭头的方向相反,故D不正确。
    故选:C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此古文中生物的种类、各生物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写法。
    食物链的写法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注意。18.【答案】D 【解析】解:在题干的D选项中的生态系统中,水稻为植物属于生产者,而害虫和青蛙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之间存有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食物链,即:水稻害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破坏了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使害虫增加,水稻减产。而连续干旱是因为缺水导致产量低的,农药使用不当和酸雨的危害等造成农作物减产,与食物链无关。
    故选:D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表示食物链,据此答题。
    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和食物链是中考的热点,应注意掌握。19.【答案】A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A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植食动物)之间的关系,选项BC只有消费者,选项D是分解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故选:A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此题考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生产者是的绿色植物,消费者指的是动物.20.【答案】C 【解析】答:A: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秃岭的原因是植被过度的开垦,不是地壳运动,为错误项.
    B:北方寒流的侵袭不是导致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为错误项.
    C:黄土高原原因人们对植被的过度开垦,使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才变成荒山秃岭的.为正确项.
    D:黄土高原没有出现长年旱灾,赤地千里的现象,为错误项.
    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度.
    2)黄土高原由于人们对当地的植被过度的开发,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才变成荒山秃岭的,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知道人类的活动可以使当地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受到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21.【答案】A 【解析】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调节气候、分解净化环境,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故选:A
    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以及功能。22.【答案】B 【解析】解: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非常少见。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草原上视野开阔,动物挖洞穴居或奔跑有利于逃避敌害,是对草原环境的一种适应。故野兔善于奔跑和打洞,它最适合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23.【答案】A 【解析】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选项中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故选:A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
    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注意比较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解决此题不难.其实结合地理知识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24.【答案】C 【解析】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
    故选:C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以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25.【答案】B 【解析】解:据分析可知:当实验室光线较暗时,我们应该用凹面镜对光,使用大光圈。
    故选:B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使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使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6.【答案】细胞  生长(由小长大)  触碰含羞草,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  温度  干旱 【解析】解:(1)图中A指”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对应实例: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图中B对应的实例是“蝌蚪能发育成青蛙”,则B代表生物能由小长大,即生长现象。
    3)图中E指“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请你举出一对应实例:触碰含羞草,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等。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怎得梅花扑鼻香”,说明影响梅花开放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5)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肥厚的茎能贮存大量的水分。由此可知,仙人掌主要生活在干旱的环境,这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1)细胞
    2)生长(由小长大)
    3)触碰含羞草,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举出一例,合理即可)
    4)温度
    5)干旱
    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具有共同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有细胞构成。
    2)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生物能适应环境。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27.【答案】苔藓旅鼠北极狐北极熊  分解者  耳朵小,冬天时毛色变为全白等  北极熊  自动调节 【解析】解:(1)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写法是: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级消费者,比安基岛上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如苔藓一旅鼠一北极狐一北极熊。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在比安基岛这个生态系统中,文中没有提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生物圈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旅鼠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结构特征有耳朵小,冬天时毛色变为全白等,有利于保护自己。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由于PFOS难于分解并能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北极熊的营养级最高。
    5)生态系统在受到外来干扰之后,能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其相对稳定的现象就叫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二一世纪前,比安基岛上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苔藓旅鼠北极狐北极熊
    2)分解者
    3)耳朵小,冬天时毛色变为全白等
    4)北极熊
    5)自我调节。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关键。28.【答案】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为了排除其余因素的干扰,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可信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温度 【解析】解:(1)根据提出的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作出相应的假设: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2)①在测裸地、草地和灌丛中的湿度时,要在同一时间且干湿计垂直于地面在同高度进行测量,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其余因素的干扰,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②兴趣小组在同一时间、地点多次量了几组数据,然后计算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可信。
    3)分析图1的实验结果可知,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灌丛,而湿度最小的是裸地,因此可得出结论: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4)一天早、中、晚灌丛的相对湿度不同是受温度的影响。早晨温度低,夜间蒸腾作用释放的水多,空气含水量高,因此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早晨;中午温度高,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强度较小,空气含水量低,因此空气湿度最小的时间是中午。所以,影响这种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
    1)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2)①为了排除其余因素的干扰,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②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可信。
    3)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4)温度。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熟练掌握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关键是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29.【答案】  阳光    不变   【解析】解:(1)黄豆芽被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因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B、设计对照实验时,要坚持变量唯一的原则。此处我们探究的是光照能否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因而实验的变量应是光。甲放在有阳光处培养,乙放在阴暗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故答案为:(1)光
    3)阳光
    4)变;不变
    5)光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明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30.【答案】变异  氧气  二氧化碳  正确  生物能够进行呼吸,属于生物的特征  浮萍、青蛙、荷花  如实记录 【解析】解:(1)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公园的月季花有粉红、橙红、玫瑰红、黄色等颜色,属于变异现象。
    2)池塘里金鱼的口和鳃盖一张一合,这是金鱼在呼吸,金鱼吸入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够进行呼吸,属于生物的特征,所以小明说公园的各种植物与金鱼一样,也能进行呼吸的说法是正确。
    3)生物学家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材料中的金鱼、浮萍、青蛙、荷花都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
    4)调查记录,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边调查边如实记录,注意记录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
    故答案为:
    1)变异;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氧气;二氧化碳;正确;生物能够进行呼吸,属于生物的特征;
    3)浮萍、青蛙、荷花;
    4)如实记录。
    1、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31.【答案】擦镜纸  物镜  BDAC    ③② 【解析】解:(1)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所以,④物镜镜头如果出现了脏东西应该用擦镜纸来擦拭干净。
    2)显微镜观察使用中,如果物镜下降,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镜头压坏玻片标本。
    3)(4)(5)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玻片标本时,首先是对光,眼睛注视目镜内,同时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放置玻片标本,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玻片,防止玻片被压破.当可以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看到图B.显微镜呈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细胞物像位于视野左方,要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应向右方移动,因此玻片应向左方移动,看到图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但细胞数目越少.所以转动③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可以看到体积较大的细胞图A;像如果不清晰,转动②细准焦螺旋使像更加清晰看到图C。故甲图中几幅图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顺序依次是BDAC
    故答案为:(1)擦镜纸;
    2)物镜;
    3BDAC
    4)左;
    5)③、②。
    乙图显微镜的结构为: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转换器;④物镜。据图解答。
    有关显微镜使用方面的题都很重要。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熟能生巧,有些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经常操作使用显微镜的话,就会变得十分容易了。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中学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整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中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中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