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江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份月考生物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江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份月考生物学试卷,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江山国际学校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1分)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雨后春笋 B.铁块生锈 C.公鸡打鸣 D.葵花向阳
2.(1分)下列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C.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产生废物并排出体外
D.生物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3.(1分)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C.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4.(1分)下列探究活动中,不属于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的是( )
A.全国人口普查
B.班级同学年龄段统计
C.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D.年级学生身高的统计
5.(1分)在学习了地面上动、植物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校园生物调查,同学们在调查中的以下做法( )
A.小强发现几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丽发现一只老鼠,虽然有点恶心,但还是把它记录下来
C.小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见其他同学都没有,把它删除了
D.小明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蟋蟀,但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没做记录
6.(1分)小朋和同学调查了学校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将香樟、腊梅、玉兰、山茶归为一类,画眉、蚯蚓、蜻蜓和哈巴狗归为另一类。他们依据的归类方法是( )
A.按照形态结构归类 B.按照生活环境归类
C.按照用途归类 D.按照个人喜好归类
7.(1分)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骆驼刺根系发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8.(1分)鼠妇总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才能找到,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这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记录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9.(1分)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实验舱里水稻的生长状况,在微重力环境下,有的长歪了,有的躺平了( )
A.生物影响环境
B.重力是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环境影响生物
10.(1分)济南的冬天,垂柳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体现了( )
A.垂柳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垂柳更高等
C.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垂柳和松树存在着竞争关系
11.(1分)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现象与所对应的影响因素,不匹配的是( )
选项
诗句
影响因素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温度
B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光照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水分
A.A B.B C.C D.D
12.(1分)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
④草盛豆苗稀
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⑥北雁南飞
⑦草尽狐兔愁
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
13.(1分)如图为某湿地生态公园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食物网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水生植物
B.若某有毒物质被排入水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青蛙
C.水蚤和轮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
14.(1分)在“农作物→田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 )
A.只有田鼠是消费者 B.蛇属于第二营养级
C.只有农作物是生产者 D.鹰属于四级消费者
15.(1分)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对该食物网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最高级消费者占4个营养级
B.从进化角度分析,E比C要高等
C.如果草原土壤被污染,污染物将由A进入食物网
D.如果E消失,C将会大量繁殖并捕杀B,使草原得到有效保护
16.(1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
C.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都流向分解者
D.由于能量流动递减,所以消费者的数量一定比生产者少
17.(1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为树→虫→鸟→细菌和真菌
B.树、虫、鸟、细菌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18.(1分)兔吃草,狐狸吃兔。这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应写成( )
A.草→狐狸→兔 B.草→兔→狐狸 C.兔→草→狐狸 D.狐狸→兔→草
19.(1分)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在较长时间内与鹿群数量变化相符合的曲线是( )
A. B. C. D.
20.(1分)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经检测这4种生物体内残留某种有机农药的情况如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有机农药浓度
0.05
7
0.51
68
A.丁→丙→乙→甲 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D.甲→乙→丙→丁
21.(1分)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下层
C.生物圈的各种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物圈具备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2.(1分)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其中有“地球之肾”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A.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23.(1分)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的大小只有微米级别。目前,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微塑料( )
A.海洋、湖泊和河流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孤立的
C.微塑料可能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对人体造成危害
D.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4.(1分)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5.(1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C.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命共同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是自动调节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每空一分)
26.(7分)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温度以外,还有土壤的潮湿程度等。请你利用以图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如果你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实验中你提出的问题是 ?
(2)作出假设。
(3)制订并实施计划:在实验中的变量是 。你在实验中会选择哪一个实验装置? 。(填“甲”“乙”或“丙”)。该实验如果只用一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为什么? 。
(4)分析结果:若将10只鼠妇放入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5组实验,都经过10分钟后,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出怎样的处理? 。
(5)表达和交流。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6)实验结束后应对鼠妇怎样处理? 。
27.(7分)阅读以下资料,请填写出下列语句分别体现出的生物特征。
(一)生命的奇迹:埋在潮湿泥土里的种子,慢慢探出一个小绿芽,冲破了泥土的禁锢,之后这棵小芽尖慢慢的变大、伸直躯体,看起来非常有活力,小绿芽左右慢吞吞地摇摆,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
(二)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着一种会放电的鸡,它的体内带有30~60伏特的电,当受到攻击时,从口中放出电流,将对方击倒。
(三)大多数花儿和帮助它们繁殖的传粉者间都保持着互帮互助的关系。例如蜜蜂、蝴蝶、蜂鸟等动物,都会在为花儿传粉的同时吮吸一口甜美的花蜜作为回报。此后,受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
(1)材料一体现了植物能够 的特征。小绿芽扎根于潮湿的土壤里,是因为它要从中获得 ,维持生存。小绿芽扎根于松软的土壤中会变大、伸直得更快,它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特征。植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枯叶,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
(2)材料二中放电鸡当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但不一定会放电,说明了生物具有 的特性。
(3)材料三中植物受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的 特征。
28.(6分)下面是李大伟同学组织兴趣小组所做的调查校园内生物种类的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要做好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 。
(2)校园占地面积有100亩,在调查时,李大伟同学选取操场东边的绿地为调查对象 。
(3)如图是李大伟同学调查到的校园内的几种生物的代表,他将1,4归为一类,5归为一类,将2归为另一类 。
(4)绿地花坛内的月季花有粉红、大红、玫瑰红、黄色等,这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5)绿地池塘中锦鲤的口和鳃盖一张一合,这是锦鲤在吸入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也能进行 。
(6)下列在调查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 。
A.发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先记录下来,再拔掉带回家研究
B.草丛中的一只蝴蝶,飞到校园外面去了,把它记录下来
C.自己的调查记录中有麻雀,其它同学都没有,把它删掉
D.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不记录
29.(7分)图一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种类的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构成的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2)图一所示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成分来看,鸟和昆虫属于 ,它们具有 关系。
(3)图二表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则C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会沿食物链传递,根据图三所示的能量金字塔推测,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5)图一中,若大量捕杀蛇,短时间内, 的数量会大量增加。
30.(7分)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构成一条食物链中蟾蜍和蛇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鸟、昆虫等影响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图甲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 。图中体现食草昆虫对植物造成危害的食物链共有 条。
(3)图甲该食物网中蜘蛛和食虫鸟之间的关系的是 。
(4)在该食物网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
(5)图乙中A、B、C能正确表示生活在农田中的蛇和蟾蜍的数量关系的是 (填字母)。
31.(7分)如图一是农民采用的笼养蝇蛆法而形成的食物网,如图二是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分析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蝇蛆在该生态系统属于(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
(2)若图二中所示的三种生物能形成一条食物链,则其能量流动方向为 (用“→”连接表示);其中可以表示生产者的是 ,乙可对应图一中的 。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原因是 。
(4)图一所示的生态系统中,直接影响蝇蛆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
32.(9分)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如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
(1)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此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此图中蛇和猫头鹰的种间关系是 。
(2)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 。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 的形式存在。
(3)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最多需要消耗草 千焦能量。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
(5)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目标,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 (答出一条即可)。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江山国际学校七年级(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1分)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雨后春笋 B.铁块生锈 C.公鸡打鸣 D.葵花向阳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雨后春笋,属于生命现象;
B、铁块生锈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D、公鸡打鸣,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B。
2.(1分)下列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C.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产生废物并排出体外
D.生物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答案】A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解答】解;A、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但细菌有些需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错误。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正确。
C、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产生废物并排出体外。
D、生物都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故选:A。
3.(1分)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C.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水稻的茎是中空的,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B、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B正确。
C、“种豆南山下、水分等,体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特征。
D、腋芽来年再生,D正确。
故选:C。
4.(1分)下列探究活动中,不属于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的是( )
A.全国人口普查
B.班级同学年龄段统计
C.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D.年级学生身高的统计
【答案】C
【分析】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要掌握调查法的目的和具体做法。
【解答】解:A、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资料评价、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人口普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调查;
B、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并作出分析,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班级同学年龄段统计属于调查法;
C、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通过有目的、记录分析,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属于实验法;
D、为了统计身高而进行的调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1分)在学习了地面上动、植物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校园生物调查,同学们在调查中的以下做法( )
A.小强发现几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丽发现一只老鼠,虽然有点恶心,但还是把它记录下来
C.小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见其他同学都没有,把它删除了
D.小明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蟋蟀,但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没做记录
【答案】B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解答】解: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后,对调查到的生物,如根据形态结构特点、植物,也可以根据生活环境来将调查到的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家禽,但是。调查时不要损伤植物植物和伤害动物,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
故选:B。
6.(1分)小朋和同学调查了学校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将香樟、腊梅、玉兰、山茶归为一类,画眉、蚯蚓、蜻蜓和哈巴狗归为另一类。他们依据的归类方法是( )
A.按照形态结构归类 B.按照生活环境归类
C.按照用途归类 D.按照个人喜好归类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植物分类的知识,思考作答。
【解答】解:学校周围环境中的生物按照形态结构归类,香樟、玉兰;画眉、蜻蜓和哈巴狗符合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7.(1分)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骆驼刺根系发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B
【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B、南北方温度不同,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反映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南方温度高,是受温度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C正确。
“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
D、在沙漠地区,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故选:B。
8.(1分)鼠妇总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才能找到,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这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记录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包括选择材料。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因此,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
故选:A。
9.(1分)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实验舱里水稻的生长状况,在微重力环境下,有的长歪了,有的躺平了( )
A.生物影响环境
B.重力是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D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3)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解答】解:ACD、“在微重力环境下,有的长歪了,不能完全整齐朝一个方向生长”,AC错误。
B、重力是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故选:D。
10.(1分)济南的冬天,垂柳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体现了( )
A.垂柳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垂柳更高等
C.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垂柳和松树存在着竞争关系
【答案】C
【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柳树纷纷落叶,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是植物对冬季干燥;松树的叶细如针,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
故选:C。
11.(1分)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现象与所对应的影响因素,不匹配的是( )
选项
诗句
影响因素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温度
B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光照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水分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解:A、竹外桃花三两枝,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近水楼台先得月,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而迎着阳光的花木,所以发芽就早,影响因素主要是光照;
C、豆苗与草、水分,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竞争关系;
D、“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诗句中描写的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选:C。
12.(1分)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
④草盛豆苗稀
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⑥北雁南飞
⑦草尽狐兔愁
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解: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水分,而②螳螂捕蝉、④草盛豆苗稀、⑦草尽狐兔愁都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13.(1分)如图为某湿地生态公园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食物网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水生植物
B.若某有毒物质被排入水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青蛙
C.水蚤和轮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
【答案】A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
【解答】解:A、能量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在生态系统中,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水生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或光能);
B、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性质稳定、无法被排出的。在食物链“水生植物→轮虫→水蚤→划蝽→青蛙”中青蛙是第五营养级。所以,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青蛙;
C、题图食物网中,水蚤和轮虫又都以水生植物为食。所以,C正确;
D、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水生植物→轮虫→水蚤→鲶鱼;水生植物→水蚤→鲶鱼;水生植物→蚊子幼虫→划蝽→青蛙。
故选:A。
14.(1分)在“农作物→田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 )
A.只有田鼠是消费者 B.蛇属于第二营养级
C.只有农作物是生产者 D.鹰属于四级消费者
【答案】C
【分析】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解答】解: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农作物是生产者、蛇、鹰都是消费者;
B、食物链上的每一级结构就是一个营养级,蛇属于第三营养级;
C、生态系统中。因此,题中食物链只有农作物是生产者;
D、在“农作物→田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蛇是次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C。
15.(1分)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对该食物网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最高级消费者占4个营养级
B.从进化角度分析,E比C要高等
C.如果草原土壤被污染,污染物将由A进入食物网
D.如果E消失,C将会大量繁殖并捕杀B,使草原得到有效保护
【答案】C
【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解: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图中食物链有:A→B→C→E,A→C→E,共4条,A错误。
B、由食物链的捕食关系可知E捕食C,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污染物将由A进入食物网。
D、如果E消失,同时B和D也会因E的消失而大量繁殖,D错误。
故选:C。
16.(1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
C.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都流向分解者
D.由于能量流动递减,所以消费者的数量一定比生产者少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所以。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
C、食物链的各营养级都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C错误。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但不是数量。D错误。
故选:A。
17.(1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为树→虫→鸟→细菌和真菌
B.树、虫、鸟、细菌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答案】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3、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树→虫→鸟;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树、虫、鸟,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
C、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D正确。
故选:D。
18.(1分)兔吃草,狐狸吃兔。这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应写成( )
A.草→狐狸→兔 B.草→兔→狐狸 C.兔→草→狐狸 D.狐狸→兔→草
【答案】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草原上,兔又会被狐狸捕食。
故选:B。
19.(1分)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在较长时间内与鹿群数量变化相符合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和识图作答的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解答】解:在食物链“植物→鹿→狼”中,若是把鹿的天敌狼杀绝,植物(鹿的食物)随着鹿的增多而减少,随后鹿的数量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或以鹿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所以鹿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升到某处然后一直急剧下降。
故选:D。
20.(1分)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经检测这4种生物体内残留某种有机农药的情况如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有机农药浓度
0.05
7
0.51
68
A.丁→丙→乙→甲 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D.甲→乙→丙→丁
【答案】B
【分析】(1)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会增加。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有毒物质含量越高,有害物质含量越少、丙0.51、丁68。
故选:B。
21.(1分)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下层
C.生物圈的各种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物圈具备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答案】D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圆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B、生物圆包括大气圈的底部,B错误
C、生物圈的营养结构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水分、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D。
22.(1分)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其中有“地球之肾”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A.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解答】解: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以条件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大量的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被称为地球之肾”。
故选:B。
23.(1分)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的大小只有微米级别。目前,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微塑料( )
A.海洋、湖泊和河流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孤立的
C.微塑料可能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对人体造成危害
D.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B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解答】解:A、在生物圈中,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的,如: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B、每一个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B错误。
C、微塑料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D、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
故选:B。
24.(1分)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据此答题.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所以。
故选:C。
25.(1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C.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命共同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是自动调节的结果
【答案】D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解答】解:A、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B正确。
C、生物圈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在一般情况下,但不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一分)
26.(7分)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温度以外,还有土壤的潮湿程度等。请你利用以图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如果你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实验中你提出的问题是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
(2)作出假设。
(3)制订并实施计划:在实验中的变量是 光 。你在实验中会选择哪一个实验装置? 甲 。(填“甲”“乙”或“丙”)。该实验如果只用一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不能 为什么? 因为用一只鼠妇偶然性太大 。
(4)分析结果:若将10只鼠妇放入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5组实验,都经过10分钟后,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出怎样的处理? 求平均值 。
(5)表达和交流。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
(6)实验结束后应对鼠妇怎样处理? 放归适合它们生活的大自然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如果你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实验中你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叫做对照实验,应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
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当然,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4)、(5)如果在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3只、0只,应对上述数据求其平均值,平均不到一只。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
故答案为:
(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3)光;甲;不能
(4)求平均值
(5)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6)放归适合它们生活的大自然
27.(7分)阅读以下资料,请填写出下列语句分别体现出的生物特征。
(一)生命的奇迹:埋在潮湿泥土里的种子,慢慢探出一个小绿芽,冲破了泥土的禁锢,之后这棵小芽尖慢慢的变大、伸直躯体,看起来非常有活力,小绿芽左右慢吞吞地摇摆,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
(二)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着一种会放电的鸡,它的体内带有30~60伏特的电,当受到攻击时,从口中放出电流,将对方击倒。
(三)大多数花儿和帮助它们繁殖的传粉者间都保持着互帮互助的关系。例如蜜蜂、蝴蝶、蜂鸟等动物,都会在为花儿传粉的同时吮吸一口甜美的花蜜作为回报。此后,受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
(1)材料一体现了植物能够 生长 的特征。小绿芽扎根于潮湿的土壤里,是因为它要从中获得 营养 ,维持生存。小绿芽扎根于松软的土壤中会变大、伸直得更快,它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呼吸 特征。植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枯叶,体现了生物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的特征。
(2)材料二中放电鸡当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但不一定会放电,说明了生物具有 遗传和变异 的特性。
(3)材料三中植物受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的 繁殖 特征。
【答案】(1)生长;营养;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遗传和变异。
(3)繁殖。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1)材料一中的种子变为小绿芽,最后变成一颗高大的植物,小绿芽扎根于潮湿的土壤里,维持生存、伸直得更快,呼出二氧化碳,植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枯叶,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性。
(2)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材料二中放电鸡当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但有的后代不一定会放电,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材料三中植物经过开花、传粉,最后结出种子。体现了植物能够繁殖特征。
故答案为:
(1)生长;营养;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遗传和变异。
(3)繁殖。
28.(6分)下面是李大伟同学组织兴趣小组所做的调查校园内生物种类的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要做好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 调查方案 。
(2)校园占地面积有100亩,在调查时,李大伟同学选取操场东边的绿地为调查对象 样本 。
(3)如图是李大伟同学调查到的校园内的几种生物的代表,他将1,4归为一类,5归为一类,将2归为另一类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
(4)绿地花坛内的月季花有粉红、大红、玫瑰红、黄色等,这说明生物具有 变异 的特征。
(5)绿地池塘中锦鲤的口和鳃盖一张一合,这是锦鲤在吸入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也能进行 呼吸 。
(6)下列在调查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 B 。
A.发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先记录下来,再拔掉带回家研究
B.草丛中的一只蝴蝶,飞到校园外面去了,把它记录下来
C.自己的调查记录中有麻雀,其它同学都没有,把它删掉
D.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不记录
【答案】(1)调查方案;
(2)样本;
(3)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4)变异;
(5)呼吸;
(6)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指定某一计划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解答】解:1)要做好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在调查时,则该绿地在调查中被称为样本。
(3)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首先把生物分成植物界和动物界以及其他生物三大类。由题中图可知、4鸟都属于动物、8柏树都属于植物。
(4)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绿地花坛内的月季花有粉红、玫瑰红,属于变异现象。
(5)池塘里金鱼的口和鳃盖一张一合,这是金鱼在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属于生物的特征,也能进行呼吸的说法是正确。
(6)A、调查时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发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但不能拔掉带回家研究;
B、调查时要如实记录,不固定的也记录,飞到校园外面去了,B正确;
C、调查时要如实记录,但其他同学都没有,C错误;
D、调查时,要如实记录,太恶心了,D错误。
故B正确。
故答案为:
(1)调查方案;
(2)样本;
(3)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4)变异;
(5)呼吸;
(6)B。
29.(7分)图一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种类的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构成的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2)图一所示食物网中共有 4 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成分来看,鸟和昆虫属于 消费者 ,它们具有 捕食和竞争 关系。
(3)图二表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则C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蛇 。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会沿食物链传递,根据图三所示的能量金字塔推测,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昆虫 。
(5)图一中,若大量捕杀蛇,短时间内, 田鼠、青蛙、鸟 的数量会大量增加。
【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4;消费者;捕食和竞争。
(3)蛇。
(4)昆虫。
(5)田鼠、青蛙、鸟。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1)图一中的农作物是生产者,田鼠等动物是消费者,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中的食物链有农作植物→田鼠→蛇,农作植物→昆虫→鸟→蛇,有4条食物链,鸟和昆虫属于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鸟和昆虫都以农作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3)图二可知,C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A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少,是生产者,所以则C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
(4)由(2)分析可知,图三可知,是生产者,营养级最高,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昆虫。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图一中,短时间内,鸟、青蛙的数量会大量增加。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4;消费者。
(3)蛇。
(4)昆虫。
(5)田鼠、青蛙、鸟。
30.(7分)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构成一条食物链中蟾蜍和蛇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鸟、昆虫等影响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生态因素 。
(2)图甲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 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图中体现食草昆虫对植物造成危害的食物链共有 4 条。
(3)图甲该食物网中蜘蛛和食虫鸟之间的关系的是 捕食和竞争 。
(4)在该食物网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草 ,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猫头鹰 。
(5)图乙中A、B、C能正确表示生活在农田中的蛇和蟾蜍的数量关系的是 B (填字母)。
【答案】(1)生态因素;
(2)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4;
(3)捕食和竞争;
(4)草;猫头鹰;
(5)B。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各种生物。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
4.食物链的书写原则: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解答】解:(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水分、鸟,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光照,鸟、昆虫等属于生物因素。
(2)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图中体现食草昆虫对植物造成危害的食物链共有4条、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3)图甲食物网中,食虫鸟捕食蜘蛛;蜘蛛和食虫鸟都捕食食草昆虫。所以。
(4)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该食物网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该食物网中猫头鹰的营养级最高。
(5)图乙中,A的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B的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属于捕食关系,属于竞争关系,它们的数量关系的是B所呈现的。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
(2)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4;
(3)捕食和竞争;
(4)草;猫头鹰;
(5)B。
31.(7分)如图一是农民采用的笼养蝇蛆法而形成的食物网,如图二是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分析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蝇蛆在该生态系统属于(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分解者 。
(2)若图二中所示的三种生物能形成一条食物链,则其能量流动方向为 丙→甲→乙 (用“→”连接表示);其中可以表示生产者的是 丙 ,乙可对应图一中的 人 。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原因是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
(4)图一所示的生态系统中,直接影响蝇蛆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鸡、蝎 。
【答案】(1)太阳能;分解者
(2)丙→甲→乙;丙;人
(3)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鸡、蝎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2)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只有生产者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通过物质和能量,因此生产者即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主要的生物部分。
【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猪粪等物质可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这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分解者。
(2)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是基础环节。有机物含量高,其中可以表示生产者的是丙,所以乙可对应图一中的人。
(3)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原因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少。
(4)分析图示可知,图一所示的生态系统中、蝎。
故答案为:(1)太阳能;分解者
(2)丙→甲→乙;丙;人
(3)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鸡、蝎
32.(9分)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如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
(1)图一中共有 4 条食物链。若此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此图中蛇和猫头鹰的种间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2)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 食草昆虫或鼠 。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 有机物 的形式存在。
(3)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最多需要消耗草 1000 千焦能量。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 。
(5)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目标,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 节约用电(或爱护植被或绿色出行等) (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1)4;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捕食和竞争。
(2)食草昆虫或鼠;有机物。
(3)1000。
(4)能量流动、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
(5)节约用电(或爱护植被或绿色出行等)。
【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4)图二中乙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解答】解:(1)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分别是: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鼠→猫头鹰。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空气、水,生物部分由生产者。因此,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它们属于捕食关系,它们属于竞争关系。
(2)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图二中的坐标图,图二中的食物链是,对应的食物链有: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因此b表示的是食草昆虫或鼠,生物体内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b、c三种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则最多需要消耗草:1÷10%÷10%÷10%=1000(千焦)的能量。
(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①能量流动有两大特点分别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和能量逐级递减;②物质循环;③信息传递是指物理信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也可以来自生物群落。
(5)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的发生,加据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我们应该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
故答案为:
(1)4;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草昆虫或鼠;有机物。
(3)1000。
(4)能量流动、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
(5)节约用电(或爱护植被或绿色出行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模拟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恶性肿瘤的形成是因为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