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克和千克 _人教新课标
展开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克和千克 _人教新课标,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克和千克
学习内容
课本第85~87页,第88页练习十八第1~3题。
学习目标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课文讲解
主题图,超市购物。聪聪说:“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孩子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孩子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孩子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用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孩子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孩子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孩子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孩子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孩子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孩子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孩子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做一做”)。如让孩子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辅导精要
学习前,教师应带孩子到商场去购物,并让孩子把物品拎回家。也可参加其它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物体的质量。
让孩子用购物小票和商品标识,说一说各种物品的质量,找出质量单位,即“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初步建立起1克观念。教师拿出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让孩子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以增加孩子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孩子形成克的观念。
初步建立起1千克观念。教师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让孩子亲自掂一掂,来感知1千克有多重,帮助孩子形成千克的观念。为了使孩子对1千克有较深的印象,还可以让孩子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让孩子算一算2袋砂糖有多重?500+500=1000(克)。再把两袋砂糖放在一只手上,把1袋重1千克的盐放在另一只手上,掂一掂,使孩子体会到两只手的物品一样重,从而得出1千克=1000克。有条件的家庭,还可把糖和盐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根据平衡状态得出结果。
认识常见的秤。教师问孩子:要对买回家的物品再称出质量,可以怎么办?孩子可能说:用秤称。教师说:对,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并拿出家里现有的称,让孩子动手称一称,并理解实际质量与质量单位的倍数关系。如鸡蛋重2千克,它的意思是鸡蛋的质量是1千克的2倍;一条鱼重500克,它的意思是鱼的质量是1克的500倍。所以,我们把1克和1千克叫做质量单位,实际物品的质量就是质量单位的倍数。还可多拿出一些物品来称,让孩子在实践中建立这种倍数关系,理解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而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让孩子看一看课本里介绍的称,先让孩子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再让孩子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孩子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做一做”。
第1题,让孩子举例说明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建立1千克的观念。
第2题,在家里,可拿出一些孩子常用的物品让孩子称一称它的轻重。在称物品之前,让孩子先估测它的轻重,估测时要引导孩子与1个单位的物品进行比较,再实际测量,然后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还要根据老师的要求,为孩子准备上课时需要用到物品。
习题解析
第1题,读题,引导孩子认识盘秤的读数,“g”即克。让孩子独立读取秤上的数值,再说一说读取的方法:指针指向的数就是物品的质量。理解各数值与1克的倍数关系。
第2题,让孩子独立读取秤上的数值。理解各数值与1千克的倍数关系。
第3题,让孩子调查一些物品的质量,然后把调查的结果填在教科书上。还可以根据本地的情况,选择一些孩子比较熟悉的物品,让他进行调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用数学 _人教新课标,共2页。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旋转 _人教新课标,共2页。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数数 _人教新课标,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