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说课稿
展开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荡的春秋时期》。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动荡的春秋时期》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第6课。本课教材安排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三个子目内容。三项内容之间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在政治局面上影响的两个突出表现:一个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2、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进步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4、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诸侯争霸。5、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王室衰微。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聪明活泼,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有很强的好奇心,形象思维能力强,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东西,所以尽量采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四、说教法及教学手段1、教法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层层设问,将知识点各个击破。在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从而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开展互助性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2、学法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五、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总结和知识巩固四部分。<一>导入新课师以影视视频导入新课。提问:这段视频讲的什么成语故事?生:卧薪尝胆提问: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生:春秋时期提问:春秋名字的由来,大家知道吗?(学生自由回答后)师介绍东周历史分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师:板书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新课讲授师展示本课子目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第一板块。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请同学们自由读P29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发展了什么?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师总结并展示出土铁器和牛耕图片,对比讲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师:经济发展引起了政治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引起了怎样的变化。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出示铁器牛耕的文物图片,培养了学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增加感性认识。问题设置具体细致并有提示,帮助学生快速定位答案,提高课堂效率。王室衰微 1.师提问:西周分封制主要作用 2.师:指名读《王室衰微》部分。思考:(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么的变化?(2)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以及结果是什么?师引导生分析,得出结论分封制瓦解导致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下一版块:诸侯争霸。设计意图:指名读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发言能力。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学生填写了分封制的变化图,使学生理解了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了难点。变化图设计生动直观并富于感染力。诸侯争霸1.师:指导学生默读P30最后一自然段。思考:(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有哪几位?第一位霸主是谁?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解释尊王攘夷,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勾践发愤图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指出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引出下面的环节。设计意图:在此,我采取了问题-探究的学习模式。问题的设置既考虑了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同时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小组讨论:(1)根据p29相关史事,和齐所在地理位置,理解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书的内容和p30页的相关史事,引导生讨论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三>课堂总结 师生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内容(直观形象)师: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统治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将是另一个时代——战国。<四>知识巩固 出示练习题,边做边讲解(设计意图:检验学习效果,巩固知识)六、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注重知识的有效落实,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注重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较为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时间限制,有些问题没有预设的深入,比如用历史材料使学生深刻了解铁制农具和牛耕是如何推动生产力进步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