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进行PM2,十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下列数据中,与实际不相符的是,75h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东升二中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1.图甲中的物块长度为______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 s。
2.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进行PM2.5的环境监测,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______ (填长度单位)的颗粒物,合______ m。某同学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的平均速度达18km/h,合______ m/s。
3.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用手拨弦,使弦______ 发出声音;古筝和琵琶合奏《春江花月夜》时,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______ 不同;古筝校音时把弦调紧点,是为了升高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4.十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明解决的不少实际问题。小明发现在快速路桥面两侧设有隔音墙,是为了在______ 减弱噪声。汽车在行驶中,小明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标志牌,知道汽车在该路段行驶的最快速度不能超过______ ,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需要______ h。
5.如图甲,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则障碍物距离汽车______ m。若某声音的波形如图乙所示,则由图知此声波的______ (填声音的特性)在发生变化。
6.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米/秒,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某同学家距学校600米,他以此速度从家步行至学校需要的时间是______ 秒,以学校为参照物,他是______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7.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B,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物体B的运动速度为______m/s,当t=4s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______m。
8.如图所示是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位置,则小球的运动是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从D点运动到F点通过的路程是______ cm,小球在DF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9.下列数据中,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 教师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B. 一节课的时间是0.75h
C. 中学生百米跑用时约为8s D. 人正常走路2步所用的时间约1s
10.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B.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是静止的
C.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D. 两辆汽车均以50km/h的速度行驶,则两辆汽车一定是相对静止的
11.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的运用。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
A.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 “闻其声知其人”——可以根据响度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D. “响鼓也要重锤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音调越大
13.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2m/s,为了不迟到后一半路程用了150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1.5m/s B. 1.6m/s
C. 2m/s D. 2.5m/s
14.有一种电动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动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 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 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 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超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摩托车的消声器,其作用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B. 乙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响度
C. 图丙中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图丁中B超诊断仪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16.噪声污染防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图所示的是噪声监测装置,55dB反映的是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 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厘米,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毫米
C. 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D. 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避免误差
18.如图所示是几种物体振动发声时在示波器上呈现出的声波图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响度大于丙图中的响度
B. 甲图中的音调高于丁图中的音调
C. 甲、乙两图中的音色是相同的,可能是同一种物体发出的
D. 甲、丙两图中的声音可能是同一种物体发出的
19.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比乙同学早出发4s
B. 0∼8s内,甲、乙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0∼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 4∼8s内,甲同学的速度大于乙同学的速度
20.如图所示,在进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时,李明和王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李明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______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______ 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 。
21.如图所示,小华用钢尺做“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的实验。
(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______ 。
(2)实验时,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短,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______ 大致相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 。说明:______ 。
(3)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______ 。
(4)把(1)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他操作相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______ 不同。
(5)以上实验运用的物理探究方法叫______ ,下列实验不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是______ (填字母)。
A.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B.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22.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______ 。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 (填“大”或“小”),目的:______ 。
(3)请根据图中信息填空:sAC=______ cm,tAC=______ s,vAC=______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 (选填“大”或“小”)。
(5)实验中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 ,在做______ 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6)为了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 ,理由是______ 。
(7)下面是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观点,其中正确有______ 。(多选)
A、做成一个斜面是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B、在使用刻度尺测小车运行的路程时应该注意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C、当改变斜面倾斜程度来再次测量小车在AB段、AC段的平均速度时,其对应的平均速度会不变
D、在本实验中我们改进实验方法,选用精确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实验误差的产生
23.近些年中国高铁的发展十分迅速,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到北京的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站名
南京
徐州
泰安
济南
北京
到站时间
11:23
11:42
13:15
发车时间
9:15
11:25
11:45
路程/km
330
558
617
1024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列车从南京到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列车从南京到徐州的平均速度为264km/h,则本次列车到达徐州站的时刻是多少?
(3)若列车以108km/h的速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已知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172m,列车长128m,则列车完全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24.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面向一座高山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6s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多少米?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2.90338.5
【解析】解:图甲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4.9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2.90cm;
图乙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8.5s,因此停表读数为5min38.5s,即:338.5s。
故答案为:2.90;338.5。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停表使用,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答案】μm2.5×10-6 5
【解析】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2.5μm=2.5×10-6m。某同学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的平均速度达18km/h,18km/h=18×13.6m/s=5m/s。
故答案为:μm;2.5×10-6;5。
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此题考查了长度和速度的单位换算,难度不大,属基础题目。
3.【答案】振动 音色 音调
【解析】解: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用手拨弦,使弦振动发声;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越紧、越短、越细,音调越高,所以,把弦调紧点,是为了升高音调;同一琴弦振动频率相同,用更大的力拨动,振幅更大,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大。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音调。
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越紧、越短、越细,音调越高;同一琴弦振动频率相同,用更大的力拨动,振幅更大;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乐音的三要素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4.【答案】传播过程中 40km/h0.2
【解析】解:噪声的减弱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桥面两侧设有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从图中可知,汽车此时的最快速度不能超过40km/h,标志牌到西大桥的路程s=8km,从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的时间t=sv=8km40km/h=0.2h。
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中;40km/h;0.2。
减弱噪声的途径:(1)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用柔软多孔的物质来吸收声波--吸声;(3)在传播过程中,用真空玻璃等办法来隔断声波的传播--隔声。
已知汽车行驶最大速度和路程,利用v=st计算小明爸爸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他驾车从标志牌到桥头最快需要的时间。
此题考查了减弱噪声的途径及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5.【答案】超声波 1.7响度
【解析】解: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则障碍物距离汽车为:s=vt=340m/s×12×0.01s=1.7m。
若某声音的波形如图乙所示,则由图知此声波的响度在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超声波;1.7;响度。
(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工作的。
(2)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及应用;知道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6.【答案】人步行时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为1.2米 500 运动
【解析】解: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人1s通过的距离为1.2m;
②从家步行至学校需要的时间是t=sv=600m1.2m/s=500s;
③以学校为参照物,他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人步行时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为1.2米;500;运动。
①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②已知人步行的速度和路程,利用t=sv得到需要的时间;
③运动方向和速度都相同的两个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都处于静止状态。
本题考查了速度的概念及平均速度的计算,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研究对象的状态以与参照物是否发生位置变化为准,特别注意的是:参照物一定是假定静止的。
7.【答案】1;4
【解析】【分析】
此题为路程与时间图象分析题,这样的题注意时间段的分析。
①由图象可知物体B运动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速度公式v=st计算出物体B运动的速度;
②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根据物体AB运动的路程,计算出相距的距离。
【解答】
由图象可知,物体B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5m,其运动速度为:
v=st=5m5s=1m/s;
由图象可知,物体A从0点出发,运动10m路程所用时间为2s,当t=4s时,运动时间为1s,所以通过的路程为5m,即距离0点的距离为5m,
当t等于4s时,物体B运动的路程为sB=1m/s×4s=4m,距离O点的距离为5m+4m=9m,
所以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9m-5m=4m。
故答案为:1;4。
8.【答案】变速 8.000.4
【解析】解: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球从D点到F点通过的路程:sDF=12.50cm-4.50cm=8.00cm,
小球的平均速度:v=sDFtDF=8.00cm0.2s=40cm/s=0.4m/s。
故答案为:变速;8.00;0.4。
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做何种性质的运动;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根据公式v=st求出小球的速度。
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最基本的计算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计算。
9.【答案】C
【解析】解:A.教师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故A符合实际;
B.一节课的时间约45min=0.75h,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百米跑用时约为15s,故C不符合实际;
D.人正常走路2步所用的时间约1s,故D符合实际。
故选:C。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解: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
B、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则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太阳发生了位置变化,此时同步卫星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C错误;
D、两辆汽车均以50km/h的速度行驶,若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辆汽车一定是相对静止的,否则,两辆汽车一定是相对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解答此题的关键: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标准(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1.【答案】D
【解析】解: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
故选:D。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即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进行解答。
12.【答案】A
【解析】解: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故A正确;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
C、“闻其声知其人”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是谁,故C错误;
D、“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13.【答案】A
【解析】解:根据v=st可知,前一半路程用时t1=s2v1=300m1.2m/s=250s;
又知后半程用时t2=150s,则全程用时t=t1+t2=250s+150s=400s,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600m400s=1.5m/s,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根据v=st求出前300m所用的时间t1,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必须明确哪段时间内(或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求解出前半段路程所用时间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平均速度不等于几个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是解答本题的易错点。
14.【答案】C
【解析】解:A、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
B、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超过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故B是错误;
C、不论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声波除了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A、超声波是声音的一种,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B、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人耳听不到;
C、声音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D、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声的产生、传播、超声波、声与能量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此题的难点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超声波,知道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15.【答案】D
【解析】解:A、摩托车的消声器,其作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强,B超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D。
(1)减弱噪声方法有:①在声源处控制噪声产生;②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B超是超声波的利用。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应用、声音的特性、减弱噪声的途径等,属于声学综合题,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A
【解析】解: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55dB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5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即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响度。
故选:A。
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
本题考查噪声监测器的用途,难度不大。
17.【答案】B
【解析】解:A、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不是差错,故A错误;
B、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厘米,分度值是1mm,故B正确;
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每个小格的长度变大,则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8.【答案】AD
【解析】解:A、甲图中波形图的振幅大于丙图中的振幅,所以甲图中的响度大于丙图中的响度,故A正确;
B、甲图中波形图的频率小于丁图中的频率,所以甲图中的音调低于丁图中的音调,故B错误;
C、甲、乙两图中的音色是不同的,不是同一种物体发出的,故C错误;
D、甲、丙两图中的声音的频率相同,响度不同,可能是同一种物体发出的,故D正确。
故选AD。
(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在波形图中,波峰或波谷的高度显示的是振幅,波峰或波谷的个数显示的是频率,波形图的形状显示的是音色。
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会正确识别波形图中的频率、振幅和音色。
19.【答案】CD
【解析】解:A、由图可知,甲同学从t=4s开始出发,乙同学从t=0开始出发,即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A错误;
B、在s-t图像中,0∼4s内,甲同学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经过8s,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均为5.0m,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在4∼8s内,甲4s走了5.0m。乙4s走了约2.5m,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正确。
故选:CD。
(1)由图像可读出甲乙出发的时间,据此判断;
(2)在s-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横轴)的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由图像可读出8s末甲、乙通过的路程,据此判断;
(4)由图像可知,4∼8s内,甲、乙走的路程,据此比较甲、乙的速度大小。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运用以及s-t图像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图像中读取有用的信息。
20.【答案】乒乓球被弹起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将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解析】解:(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将微小振动放大,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故答案为:(1)乒乓球被弹起;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用小球被弹开的角度表示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和转换法在实验中的应用,掌握如何利用转换法研究物理实验中不易观察到的一些实验现象。
21.【答案】频率 幅度(或振幅)慢 低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人耳听不到 音色 控制变量法 A
【解析】解:(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频率;
(2)实验时,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短,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3)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振动的频率很低,低于人耳能听到的最低频率,是次声波,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
(4)把(1)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他操作相同,发声体的材料不同,听出了两次声音的音色不同。
(5)以上实验运用的物理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A.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是转换放大法,B.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是控制变量法,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频率(或快慢);(2)幅度(或振幅);慢;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3)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人耳听不到;(4)音色;(5)控制变量法;A。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4)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控制了振幅不变,是控制变量法,据此分析。
此题考查音调与频率关系,属于中档题。
22.【答案】v=st 小 便于测量时间 90.030.3大 快 变速 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AB
【解析】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本实验的原理为v=st;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
(3)由图知:AB段的距离为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AC段的距离为sAC=10.00dm-1.00dm=9.00dm=90.0cm=0.900m,所用时间为tAC=15:35:23-15:35:20=3s;
所以,vAC=sACtAC=0.900m3s=0.3m/s;
(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t偏小,用公式v=st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5)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为tAB=15:35:22-15:35:20=2s,AB段的距离sAB=10.00dm-6.00dm=4.00dm,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平均速度vAB=sABtAB=4.00dm2s=2dm/s;
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tBC=15:35:23-15:35:22=1s,BC段的路程sBC=6.00dm-1.00dm=5.00dm,
则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sBCtBC=5.00dm1s=5dm/s,因为vA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东升二中学物理九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东升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下列估算符合实际的是,下列事例中属于减慢蒸发的措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