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本次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宏观上(历史上的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秦朝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历史借鉴。秦亡后,项羽、刘邦又进行了历时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本课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整个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观上(单元中的地位):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这一课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上承第9课的秦统一中国,对于秦朝的统治措施有所补充。秦朝建立后,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但它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最终短命而亡。秦朝被推翻后,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打败了项羽,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因此,本课也为第11课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微观上(子目内容及联系):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个子目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秦二世统治期间,残暴程度甚至超过了秦始皇,使社会更加黑暗,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第三子目的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楚汉之争,最后以刘邦胜利并建立西汉宣告结束。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2)难点:秦朝灭亡的原因。依据:①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内容是理解后面两个子目的基础。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具有首创精神,影响深远,因此将其列为本课重点。②秦朝灭亡的原因,教材上没有直接提到,特别是学生在理解根本原因时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通过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因此列为本课难点。二、说学情:已知能知:通过学习前课秦朝的统一,学生对于秦朝和秦始皇的相关内容有初步的知识积累,为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可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秦朝历史的影视剧等,对秦二世、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有所了解。思维能力(未知):从心理特征来看,初一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直观想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问题却较难理解,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另外,从学习能力来看,他们还没有掌握成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学习兴趣(想知):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对未知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自我表现欲,爱发表见解,在课堂中有一定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展开,如楚汉之争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求知兴趣。策略:针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本节课将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成语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研读材料、探究问题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三、说教学:(一)课标要求: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原因和历史意义,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概况。【时空观念】②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③知道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史料研读和分析,感受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②通过教师对本课历史故事和成语的讲述,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学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开拓知识面。通过《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历史地图的展示,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时空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家国情怀】②认识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四、说过程:环节一:导入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李白的诗句和秦朝童谣,指出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进而提出设问: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迅速走向了灭亡呢?随后为学生模拟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对他的身份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新课教学。【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李白的诗句和秦朝童谣,用设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利用虚拟的人物形象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同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讲授新课一、天下苦秦久矣:秦的暴政教师简单解释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这句话的意思,并提问:秦顺应民心统一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争,百姓怎么还会苦呢?课件展示数据和文字材料,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概括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出秦始皇暴政的表现,感受秦朝百姓在暴政之下所受的苦难,为后面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打下基础。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秦朝暴政的其他表现。【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对秦始皇暴政的具体表现进行补充,分析得出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以此锻炼其阅读分析材料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一: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呢?学生在教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探讨。【设计意图】教师先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进行方法指导,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秦始皇,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师提问:施行暴政的秦始皇死后,秦朝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结束了吗?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进行回答。教师补充指鹿为马的典故。【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进而感受到这一时期秦朝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紧张局势。过渡: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穿插介绍虚拟人物在秦朝暴政之下的经历)。面对秦朝的诸多暴政,当时的百姓是怎样选择的呢?是沉默还是爆发?【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人物将本课的主线秦亡汉立串联起来,同时通过讲述此人的经历设问,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内容,形式生动,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天下云集响应(一)陈胜吴广起义课件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表格标题,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表格填写。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设计意图】制作表格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相应的内容完成表格,培养其复述历史事件,用图表叙述历史进程的能力。讲到原因部分时,教师提问:如果没有遇见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引导学生进行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在归纳起义经过时,教师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根据教材第52页第二子目的内容,思考并归纳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思考活动锻炼了学生归纳材料的自主学习能力。(二)项羽、刘邦起义由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过渡到刘邦项羽的反秦战争。教师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解刘邦和项羽各自的起义路线,并介绍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让学生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及过程。过渡: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于是,项羽、刘邦在秦亡后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同时简单介绍虚构人物这一时期的经历:同陈胜吴广一起被征发去戍守长城——响应起义——起义失败后辗转投入项羽麾下,并解释他起初的选择是因为项羽势力强大,为后来他转投刘邦埋下伏笔。【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利用问题和虚拟人物的经历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内容。三、楚汉之争课件展示对比项羽和刘邦的表格标题,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表格填写。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秦亡前后的巨鹿之战和楚汉之争进行对比,教师引导学生从两场战争的目的、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目的对战争性质的影响,认识到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性质的变化,并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二: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同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结合教材和教师补充的材料进行探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进行归纳,而后以虚拟人物转投刘邦为例,加深学生的理解。【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材料提取相应的信息,培养其分析史料、归纳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并使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含义。小结:教师结合时间轴,带领学生对秦朝建立到灭亡以及楚汉之争的历史进行回顾,并提出问题:强盛一时的秦朝为什么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设计意图】升华情感和主题,深刻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道理。 作业设计:①基础训练:完成本课的笔记整理,制作思维导图。②高阶训练:假如世上真的有时光隧道,你可以穿越到刘邦刚建立西汉的时候,你看到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会对刘邦提出什么统治建议呢?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 史称“楚汉战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