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古诗三首提升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展开这是一份17.古诗三首提升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文件包含17古诗三首提升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原卷版docx、17古诗三首提升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7.古诗三首提升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望洞庭》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所作。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 )
A.唐、刘禹锡、比喻 B.宋、刘禹锡、比喻 C.唐、白居易、拟人
2.天门中断楚江开( )
A.从中间隔断 B.中途停止或断绝
3.水光潋滟晴方好( )
A.湖水清澈 B.波光闪动的样子
4.山色空蒙雨亦奇( )
A.空空荡荡 B.迷茫的样子
5.碧水东流至此回( )
A.至于 B.到
6.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填空题
7.综合运用( 选做题一 )
1.诗人笔下的风光令人向往:我爱“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___________”的波澜壮阔;我爱“欲把西湖比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不胜收;我也爱“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和谐淡雅……我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在晴天或者雨天都是美丽动人的。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美景,请你选择一处,写出它在晴天和雨天时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单元回顾
【提示:用古诗中的原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1)杭州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姿,难怪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写下一首广为流传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________,_________。”明人杨慎赞曰:“惊天地而泣鬼神矣!”
9.日积月累。
(1)仁者爱人,________________。
(2)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
(3)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于矛戟。
10.拓展提升。(填一填,记一记)
洞庭湖位于我国_____境内,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他四大淡水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湖南省 鄱阳湖 太湖 洪泽湖 巢湖
【详解】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积累。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中国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
11.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1.水面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景致也很奇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着一个青绿色的螺。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表达
1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课内阅读。
望天门山
楚江开,碧水东流 。
相对出,孤帆一片 。
13.将古诗补充完整。
14.本诗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被世人称为“_________”。“楚江”指的是________。
15.侧重写天门山雄奇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侧重写天门山秀丽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16.诗人用“__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
17.有人评价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似平淡,其实很妙,请你说说“开”字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
阅读理解。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9.把诗句补充完整。
20.诗中的“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______。
21.阅读前两句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