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件ppt
展开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中的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认识“依”的12个生字,会写“依”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读文识字,疏通文意,提出问题。
教师:准备课件。
学习《登鹳雀楼》
▍流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 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第二大河是哪条河流吗吗?(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2. 课件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学生观察,互相交流。
(1)谁来说说插图近处有什么?(鹳雀楼、高山)
(2)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要登到楼的最顶层,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3)请认真观察插图,说说登上鹳雀楼又能看到远处的什么。(太阳、黄河、大海)
(4)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4. 简介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很多诗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设计思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夕阳、高山、黄河、大海”,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流程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经验,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3)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 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1)课件出示: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全诗。
3. 整体感知。
(1)这首诗一共几句?(两句)
(2)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3)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4)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5)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4. 指导朗读节奏。
(1)课件出示: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教师示范读古诗。
(3)学生按节奏来读。
5. 欣赏朗读: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设计思想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
▍流程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1. 谈话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看看。
2.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诗第一句诗,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重点字词解析分析。
3. 师生交流:你和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向远处瞭望,看到了什么呢?
4. 师生看书交流(无课件环节)
(1)预设一:山 太阳
①这是怎样的山?
a. 青山(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b. 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c. 一座挨着一座的山。(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 连绵起伏的群山)
②这又是怎样的太阳呢?
a.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出了太阳的颜色。)
b. 圆圆的(你说出了形状)
c.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d.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e. 太阳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落下去了。)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学生自由活动,做“依”的动作,教师示范动作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f.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③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是的意思:太阳 依傍山峦渐渐下落。)
④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a. 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诵到:“白日依山尽”
b. 指名多个学生读第一行诗。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④全班齐读。
(2)预设二:黄河 大海
①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黄河水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②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描写黄河水的词语“奔腾不息、滔滔不绝”。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词语“浩浩荡荡”。
④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⑤谁知道黄河流入那个大海?(渤海)
教师科普:黄河口是指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地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境内,北靠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因黄河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堆积,是中国唯一增长土地的地方。当地盛产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刀鱼、黄河口大米、黄河口黑陶等特产。
⑥课件出示:黄河入海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是的意思:黄河水 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⑦指导朗读:
指名多名学生读第二行诗句?
师生评价:
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从你读的“流”,让我感受到黄河水不停地,流着,也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⑧全班齐读。
5. 小结:“白日”“黄河”在色彩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依山尽”“入海流”是两个动词,和前面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既构成了句式上的工整,也表达出雄浑的气势。
这两句诗,一句写白日,一句写黄河。白日向西落下山,黄河向东流入海。一个慢慢落,一个滚滚流,非常壮观!这两句诗,就像两幅动态的画。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6. 王之涣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的同时又想到,怎样才能看见远处河水汇入大海的奇观呢?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绝妙的方法。
(1)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这么多美好的景物,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2)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课件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生交流环节。
(3)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4)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5)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6)“穷”是什么意思?(尽,使达到极点。)
(7)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8)哪个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9)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指名读,教师评价。
(10)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如果想要 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等上一层高楼。)
教师总结:傍晚时分,落日依傍着山峦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极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
7. 学生品读整首诗。
设计思想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流程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 谈话过渡:下面,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 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 当堂背诵
4. 教师小结: 手法:这首诗寓哲理于写景之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
情感:诗人运用高超的文字功底,把道理和景物融合得天衣无缝,使得读者在欣赏壮丽美景的同时,明白“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5. 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流程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 谈话过渡: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2. 课件出示:
3. 教师指导书写。
(1)教师一边小结一边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荐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前预习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件pptx、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