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建功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卷
展开2023-2024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建功中学教育集团九年级(上)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小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3分)新鲜果汁是常见的饮料,下列四种饮料呈弱碱性的是( )
A.柠檬汁(pH:2~3) B.苹果汁(pH:3~4)
C.西瓜汁(pH:5~6) D.玉米汁(pH:7~8)
2.(3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取液体体积 B.闻气味
C.测定溶液pH D.稀释浓硫酸
3.(3分)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H2SO4+2NaOH=Na2SO4+2H2O
B.Mg+2HCl═MgCl2+H2↑
C.2KClO32KCl+3O2↑
D.CO2+H2O=H2CO3
4.(3分)绍兴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A.酒曲捣碎 B.酒曲发酵
C.高温蒸馏(蒸发) D.泉水勾兑
5.(3分)下列各组物质中符合“酸、碱、盐、氧化物”顺序的是( )
A.H2SO4、Na2O、MgCl2、CO2
B.NaHSO4、Ba(OH)2、Na2CO3、ZnS
C.HNO3、KOH、Na2CO3、O2
D.HCl、KOH、Na2CO3、MnO2
6.(3分)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下正确的是( )
A.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是因为CuSO4遇H2O转化为CuSO4•5H2O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Na2CO3水溶液呈碱性,说明Na2CO3固体中存在氢氧根离子
D.不同种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与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不同有关
7.(3分)分别将少量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FeCl3、KOH、NaCl B.K2SO4、BaCl2、HCl
C.H2SO4、HCl、KCl D.Na2CO3、CaCl2、Na2SO4
8.(3分)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9.(3分)稀盐酸、稀硫酸以及其他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一组“稀盐酸酸性的实验”中,其本质不是由氢离子参加反应的是( )
A.AgNO3 B.NaOH C.Fe粉 D.CuO
10.(3分)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B.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
C.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11.(3分)如图,两圆相交部分是五种物质中两两之间相互反应的示意图。下列对反应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c处反应放热 B.b处形成大量气泡
C.a处形成浅绿色溶液 D.d处溶液呈红色
12.(3分)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 )
A.碳酸钠、烧碱、Na2CO3
B.氢氧化钠、纯碱、NaOH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氯化钠、食盐、NaCl
13.(3分)在以下探究氢氧化钙溶液性质的实验中,还需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 B.
C. D.
14.(3分)下列化肥属于钾肥的是( )
A.KCl B.(NH4)2SO4 C.Ca3(PO4)2 D.NH4H2PO4
15.(3分)食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也是科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种盐。某校以《自然界的盐到餐桌的食盐》为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同学们在这个项目学习中需要完成以下几个项目。科学应用:得到的食盐样品中含有氯化钙,下列所加试剂可行的是( )
A.适量的稀盐酸溶液 B.适量的硝酸银溶液
C.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D.适量的碳酸钾溶液
16.(3分)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固体一定是金属
C.CaCO3与BaCl2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因为能生成沉淀
D.向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
17.(3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氢氧化钠用于肥皂、合成洗涤剂的生产
D.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水清洗
18.(3分)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含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宁进行了如下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滤液丙中含有氯化铁
B.沉淀乙为氢氧化铁、硫酸钡
C.滤液甲中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钠
D.样品中一定有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
19.(3分)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象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20.(3分)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若D为白色固体,则溶液A是Na2CO3溶液
C.若D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分变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21.(8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我国科学家 (填字母序号)利用食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和氨气制得了纯碱,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A.侯德榜
B.张青莲
C.屠呦呦
(2)厨房常用调味品食醋呈 。(填“酸性”或“碱性”)
(3)化肥中的 元素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但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 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2.(8分)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明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
(1)请帮小明补充完整性质3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是 。(填“酸”或“碱”“盐”)。
(2)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填化学符号)。
(3)性质4中的某些盐必须是 (填“可溶性盐”或“不溶性盐”)。
(4)氢氧化钠固体需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23.(8分)微型化学实验利用微型仪器,被誉为绿色环保的化学实验。学习小组同学利用井穴板进行以下实验验证稀盐酸化学性质,在井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下列物质
(1)写出以上实验中有水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个即可)。
(2)把生锈铁片放入过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与图中 号井穴实验验证酸的通性类似。
(3)某同学在⑤号井穴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想证明稀盐酸已过量,可加入的试剂是 、暗字母)。
A.无色酚酞试液
B.Cu(OH)2
C.AgNO3溶液
(4)2号井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甲、乙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是 。
24.(2分)小金完成了如图示实验①②③,则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2分)
25.(10分)在学习了酸碱盐知识后,某科学兴趣小组用黑枸杞提取液作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室温时,将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装在14支试管中、并向每支试管中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如表:
试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颜色
粉红
粉红
粉红
浅紫
浅紫
紫
紫
蓝
蓝
深蓝
深蓝
灰绿
黄
黄棕
实验二:室温时,向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以下4种物质,各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表中所示:
物质
稀盐酸
稀硫酸
牛奶
炉具清洁剂
颜色
粉红
浅紫
紫
黄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试管 中所装的为蒸馏水(选填编号)。
(2)实验二所用的稀盐酸的酸性比稀硫酸的酸性 。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炉具清洁剂适合清除 类污渍(选填“酸性”或“碱性”)。
(4)小科认为,黑枸杞提取液也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6.(8分)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
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
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
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
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
【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 。
【交流评价】
(1)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
27.(6分)小科在学习了碱和盐的性质后,将少量硫酸铜溶液滴入2mL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预期的蓝色絮状沉淀
【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铜的溶解度增大。猜想二:生成的氢氧化铜继续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实验】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科应选择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
(2)若猜想二正确,C中“?”处应填写的现象是 。
(3)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铜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可溶物。小科再次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时,他应该怎么做才能立即观察到预期的蓝色絮状沉淀
28.(8分)小宁在课外资料中获悉: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影响反应的快慢。为此,他进行了探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实验步骤】
①在规格相同的A、B试管中分别放入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锌粒,胶头滴管吸入等量的溶液,如图甲所示。塞紧橡胶塞。
②将两个胶头滴管中的溶液同时挤入试管后,立即开启数据采集器。
③约100s后,停止采集数据。电脑显示气压p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乙。
【实验分析】
(1)图甲中“★”处应填 。
(2)要确保实验成功,实验前应检查反应装置的 。
(3)实验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通过采集到的试管内 值的变化快慢来反映。
【实验结论】
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以 (填“减慢”或“加快”)反应速度。
29.(10分)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在老帅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
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pH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是将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2)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图2中B点表示的含义是 。
(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丙同学通过图3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大家纷纷提出了猜想。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只有K2SO4;猜想二:有K2SO4和H2SO4;猜想三:有K2SO4和KOH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学习小组选用Fe2O3粉末、BaCl2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Fe2O3粉末
Fe2O3粉末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溶液中有H2SO4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②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有H2SO4,猜想二正确
【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同学们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与反思】
(4)丁同学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5)同学们经过反思与讨论,最后认为方案一中的Re,O3粉末可以用下列的某些物质代替,也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请你选出可用药品的字母序号 。
A.Mg
B.CuO
C.KCl
D.Na2CO3
四、分析计算题(12+8+6+6,共32分)[Na-23,O-16,H-1,C-12,Ca-40,Cl-35.5,S-32,Cu-64]。
30.(12分)古籍中有记载制烧碱的方法,其核心反应可表示为:Na2CO3+Ca(OH)2=2NaOH+CaCO3↓。小宁模仿古法,以实验室中的Na2CO3、Ca(OH)2固体为原料,制备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
(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 性。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
(3)需称取Na2CO3、Ca(OH)2的质量各为多少?
31.(8分)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敏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稀盐酸后出现的现象是 。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
(3)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4)通过计算得出d点坐标 。
32.(6分)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明先将钙片粉碎,再各取2.5g粉末与一定量的同浓度稀盐酸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不考虑二氧化碳的损失)。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表
组序
粉末样品的质量(g)
盐酸的质量(g)
二氧化碳的质量(g)
1
2.5
10
0.22
2
2.5
20
0.44
3
2.5
30
0.44
(1)小明先将钙片进行粉碎,其目的是 。
(2)通过分析第2组和第3组数据,可知第3组反应中 过量。
(3)求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3.(6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中CuSO4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0g该混合溶液,再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
(1)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分子、离子 (用化学符号表示)。
(2)求混合溶液中CuSO4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2NaOH+H2SO4═Na2SO4+2H2O,2NaOH+CuSO4═Na2SO4+Cu(OH)2↓)
(3)若改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请你在图中大致画出此时烧杯中沉淀质量与滴加NaOH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并在曲线上标出当H2SO4、CuSO4恰好完全反应时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具体质量。
2023-2024学年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建功中学教育集团九年级(上)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小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3分)新鲜果汁是常见的饮料,下列四种饮料呈弱碱性的是( )
A.柠檬汁(pH:2~3) B.苹果汁(pH:3~4)
C.西瓜汁(pH:5~6) D.玉米汁(pH:7~8)
【答案】D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柠檬汁的pH为2~3,显酸性。
B、苹果汁的pH为6~4,显酸性。
C、西瓜汁的pH为5~4,显酸性。
D、玉米汁的pH为7~8,显弱碱性。
故选:D。
2.(3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取液体体积 B.闻气味
C.测定溶液pH D.稀释浓硫酸
【答案】B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图中俯视刻度。
B、闻气体的气味时,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故选:B。
3.(3分)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H2SO4+2NaOH=Na2SO4+2H2O
B.Mg+2HCl═MgCl2+H2↑
C.2KClO32KCl+3O2↑
D.CO2+H2O=H2CO3
【答案】A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故选项正确。
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3分)绍兴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A.酒曲捣碎 B.酒曲发酵
C.高温蒸馏(蒸发) D.泉水勾兑
【答案】B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曲捣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酒曲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B正确;
C、高温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D、泉水勾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错误;
故选:B。
5.(3分)下列各组物质中符合“酸、碱、盐、氧化物”顺序的是( )
A.H2SO4、Na2O、MgCl2、CO2
B.NaHSO4、Ba(OH)2、Na2CO3、ZnS
C.HNO3、KOH、Na2CO3、O2
D.HCl、KOH、Na2CO3、MnO2
【答案】D
【分析】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是含有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
【解答】解:A.H2SO4、Na7O、MgCl2、CO2分别属于酸、氧化物、盐,故A错误;
B.NaHSO2、Ba(OH)2、Na2CO4、ZnS分别属于盐、碱、盐、盐,故B错误;
C.HNO3、KOH、Na2CO4、O2分别属于酸、碱、盐、单质;
D.HCl、Na2CO6、MnO2分别属于酸、碱、盐、氧化物;
故选:D。
6.(3分)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下正确的是( )
A.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是因为CuSO4遇H2O转化为CuSO4•5H2O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Na2CO3水溶液呈碱性,说明Na2CO3固体中存在氢氧根离子
D.不同种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与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不同有关
【答案】C
【分析】A.根据硫酸铜转化为硫酸铜晶体的原理进行分析。
B.根据分子的特征进行分析;
C.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据此分析;
D.根据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是因为CuSO4遇H2O反应生成蓝色的 CuSO5•5H2O,故正确;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使训练有素的缉毒犬闻到毒品的气味;
C.Na6CO3水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OH﹣,Na2CO8固体中不存在氢氧根离子,故错误;
D.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种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故正确。
故选:C。
7.(3分)分别将少量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FeCl3、KOH、NaCl B.K2SO4、BaCl2、HCl
C.H2SO4、HCl、KCl D.Na2CO3、CaCl2、Na2SO4
【答案】C
【分析】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能结合成沉淀的则不能得到透明的溶液;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物质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
A、FeCl3、KOH在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B、K2SO6、BaCl2在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C、三者之间不反应,符合无色透明的要求。
D、Na2CO6、CaCl2在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3分)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答案】B
【分析】A、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到b点的pH逐渐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到b点的pH逐渐减小,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由图象可知,可知原溶液显碱性,使pH减小,故选说法错误。
D、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含有的溶质是Na6SO4和NaOH,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9.(3分)稀盐酸、稀硫酸以及其他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一组“稀盐酸酸性的实验”中,其本质不是由氢离子参加反应的是( )
A.AgNO3 B.NaOH C.Fe粉 D.CuO
【答案】A
【分析】A、根据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C、根据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D、根据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A、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B错误;
C、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C错误;
D、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D错误。
故选:A。
10.(3分)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B.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
C.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答案】A
【分析】A、根据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弱,pH增大进行解答;
B、根据洗手液b的pH大于a的pH进行解答;
C、根据洗手液c的pH大于7,显碱性进行解答;
D、根据洗手液d的pH大于7,显碱性,而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进行解答。
【解答】解:A、洗手液a的pH小于7,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弱,故A错误;
B、洗手液b的pH大于a的pH,都显酸性,故B正确;
C、洗手液c的pH大于7,所以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D、洗手液d的pH大于5,而洗手液a的pH小于7,所以洗手液d和a混合液可能呈中性,故D正确。
故选:A。
11.(3分)如图,两圆相交部分是五种物质中两两之间相互反应的示意图。下列对反应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c处反应放热 B.b处形成大量气泡
C.a处形成浅绿色溶液 D.d处溶液呈红色
【答案】D
【分析】A、c处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b处是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a处是铁和盐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处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b处是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a处是铁和盐酸反应,a处形成浅绿色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选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3分)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 )
A.碳酸钠、烧碱、Na2CO3
B.氢氧化钠、纯碱、NaOH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氯化钠、食盐、NaCl
【答案】D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名称和俗称进行解答。
【解答】解:A.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为:Na2CO3;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OH;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而不是纯碱,化学式为:Na4CO3,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其名称、化学式不一致;
C.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而不是生石灰,化学式为:CaO2,其名称、俗称,故错误;
D.氯化钠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俗名,故正确。
故选:D。
13.(3分)在以下探究氢氧化钙溶液性质的实验中,还需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物质间的反应若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如产生沉淀、气体、固体溶解的现象等,则不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若物质间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的可以借助指示剂,如酸碱的中和反应等。
【解答】解:A、氢氧化钙溶液和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硫酸钙,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
B、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需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
C、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钙,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
D、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3分)下列化肥属于钾肥的是( )
A.KCl B.(NH4)2SO4 C.Ca3(PO4)2 D.NH4H2PO4
【答案】A
【分析】只含有营养元素中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只含有营养元素中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A、KCl中含有钾元素,故A正确;
B、(NH4)2SO6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C、Ca3(PO4)5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D、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
故选:A。
15.(3分)食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也是科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种盐。某校以《自然界的盐到餐桌的食盐》为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同学们在这个项目学习中需要完成以下几个项目。科学应用:得到的食盐样品中含有氯化钙,下列所加试剂可行的是( )
A.适量的稀盐酸溶液 B.适量的硝酸银溶液
C.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D.适量的碳酸钾溶液
【答案】C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解答】解:A、氯化钙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
B、氯化钠,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
C、氯化钙反应能与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符合除杂原则。
D、氯化钙反应能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
故选:C。
16.(3分)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此固体一定是金属
C.CaCO3与BaCl2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因为能生成沉淀
D.向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
【答案】D
【分析】在物质或微粒检验过程中药注意其他物质或者离子可能对结论产生的干扰,也就是分析要注意全面,而不要以偏概全.
【解答】解:A、不正确。
B、不正确。
C、不正确,不能与氯化钡反应。
D、正确。
故选:D。
17.(3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氢氧化钠用于肥皂、合成洗涤剂的生产
D.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水清洗
【答案】D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因此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氢氧化钠用于肥皂,故C正确;
D、水垢难溶于水,故D错误。
故选:D。
18.(3分)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含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宁进行了如下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滤液丙中含有氯化铁
B.沉淀乙为氢氧化铁、硫酸钡
C.滤液甲中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钠
D.样品中一定有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
【答案】C
【分析】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含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向固体样品中加入足量水,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沉淀乙,滤液甲加足量稀硫酸得到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则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钡;向沉淀乙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黄色滤液丙和沉淀,氯化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则沉淀乙为氢氧化铁、硫酸钡,原固体中一定有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以上实验无法判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分析可知、硫酸钡。
C、由分析可知,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分析可知、硫酸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9.(3分)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象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分析】根据酸碱盐的性质以及反应的规律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当盐酸充分反应后,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故正确;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所以反应过程中,故正确;
③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减少;
④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大,溶剂的质量增大,故正确。
故选:B。
20.(3分)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若D为白色固体,则溶液A是Na2CO3溶液
C.若D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分变质
【答案】C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和溶于水的钙盐、钡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进行分析。
【解答】解:A、若Ⅱ,样品不一定完全变质,故A错误;
B、若D为白色固体,也可能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加入氯化钡溶液,故B错误;
C、若D为气体,是因为变质后的碳酸钠能和甲反应生成气体;
D、若D为白色固体,则样品不一定是部分变质,如果碳酸钠部分和甲反应,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21.(8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我国科学家 A (填字母序号)利用食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和氨气制得了纯碱,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A.侯德榜
B.张青莲
C.屠呦呦
(2)厨房常用调味品食醋呈 酸性 。(填“酸性”或“碱性”)
(3)化肥中的 氮或N 元素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但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 农家肥料或有机肥 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1)A;
(2)酸性;
(3)氮或N;农家肥料或有机肥。
【分析】(1)根据侯德榜的主要贡献分析;
(2)根据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显酸性分析;
(3)根据化肥的作用、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解答】解:(1)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利用食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和氨气制得了纯碱,.合制碱法”,故选A;
(2)厨房常用调味品食醋中含有醋酸,呈酸性;
(3)化肥中的氮元素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但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板结,因此可施一些农家肥料或有机肥来改良土壤结构。
故答案为:(1)A;
(2)酸性;
(3)氮或N;农家肥料或有机肥。
22.(8分)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明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
(1)请帮小明补充完整性质3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是 酸 。(填“酸”或“碱”“盐”)。
(2)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填化学符号)。
(3)性质4中的某些盐必须是 可溶性盐 (填“可溶性盐”或“不溶性盐”)。
(4)氢氧化钠固体需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
【答案】(1)酸;
(2)OH﹣;
(3)可溶性盐;
(4)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碱的化学性质,碱能与酸碱指示剂、酸、盐等反应可知;
(2)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3)性质4中的某些盐必须是可溶性盐;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固体需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故答案为:(1)酸;
(2)OH﹣;
(3)可溶性盐;
(4)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23.(8分)微型化学实验利用微型仪器,被誉为绿色环保的化学实验。学习小组同学利用井穴板进行以下实验验证稀盐酸化学性质,在井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下列物质
(1)写出以上实验中有水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或NaOH+HCl=NaCl+H2O或K2CO3+2HCl=2KCl+H2O+CO2↑) (一个即可)。
(2)把生锈铁片放入过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与图中 2、3 号井穴实验验证酸的通性类似。
(3)某同学在⑤号井穴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想证明稀盐酸已过量,可加入的试剂是 B 、暗字母)。
A.无色酚酞试液
B.Cu(OH)2
C.AgNO3溶液
(4)2号井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甲、乙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是 Fe2+ 。
【答案】(1)Fe2O3+6HCl=2FeCl3+3H2O(或NaOH+HCl=NaCl+H2O或K2CO3+2HCl=2KCl+H2O+CO2↑);
(2)2、3;
(3)B;
(4)Fe2+。
【分析】(1)根据氧化铁、氢氧化钠、碳酸钾分别与酸反应的生成物进行分析;
(2)根据酸的通性分析;
(3)根据氢离子验证方法分析;
(4)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分析;
【解答】解:(1)实验中氧化铁和稀盐酸生成了水和氯化镁、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氯化钠和水、水和二氧化碳2O3+3HCl=2FeCl3+4H2O(或NaOH+HCl=NaCl+H2O或K7CO3+2HCl=4KCl+H2O+CO2↑);
(2)生锈铁片放入过量稀硫酸中,铁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8号井穴实验验证酸的通性类似,3是验证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3;
(3)⑤号井穴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钾,只能证明溶液中存在氢离子;
A、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B、氢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变为蓝色;
C、AgNO8与⑤号井穴中生成的氯化钾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检验稀盐酸过量;
故选:B。
(4)2号井穴盐酸中加入铁片,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反应后新增加的微粒为亚铁离子”表示的离子是Fe2+。
故答案为:
(1)Fe5O3+6HCl=2FeCl3+3H4O(或NaOH+HCl=NaCl+H2O或K2CO2+2HCl=2KCl+H5O+CO2↑);
(2)2、7;
(3)B;
(4)Fe2+。
24.(2分)小金完成了如图示实验①②③,则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氯化钠、硫酸钠 。
【答案】氯化钠、硫酸钠。
【分析】根据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将实验①②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最终得到紫色澄清溶液,说明实验②试管中氯化钡不能过量,实验①中的氢氧化钠过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实验②中反应生成了盐酸,实验③反应后得到紫色澄清溶液,所以实验③中原来的蓝色溶液和红色溶液转化为紫色、硫酸钠。
故答案为:氯化钠、硫酸钠。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2分)
25.(10分)在学习了酸碱盐知识后,某科学兴趣小组用黑枸杞提取液作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室温时,将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装在14支试管中、并向每支试管中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如表:
试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颜色
粉红
粉红
粉红
浅紫
浅紫
紫
紫
蓝
蓝
深蓝
深蓝
灰绿
黄
黄棕
实验二:室温时,向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以下4种物质,各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表中所示:
物质
稀盐酸
稀硫酸
牛奶
炉具清洁剂
颜色
粉红
浅紫
紫
黄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试管 7 中所装的为蒸馏水(选填编号)。
(2)实验二所用的稀盐酸的酸性比稀硫酸的酸性 强 。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炉具清洁剂适合清除 酸性 类污渍(选填“酸性”或“碱性”)。
(4)小科认为,黑枸杞提取液也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正确,因此黑枸杞提取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
【答案】(1)7;
(2)强;
(3)酸性;
(4)正确,因此黑枸杞提取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分析】(1)根据蒸馏水呈中性来分析;
(2)根据变色情况以及题干信息来分析;
(3)根据酸碱的反应来分析;
(4)根据黑枸杞提取液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1)蒸馏水呈中性,pH=7;故答案为:7;
(2)在实验二中,稀盐酸能使黑枸杞提取液变成粉红色;稀硫酸能使黑枸杞提取液变成浅紫色,pH小于2,pH越小,因此实验二所用的稀盐酸的酸性比稀硫酸的酸性强;
(3)炉具清洁剂能使黑枸杞提取液变成黄色,说明炉具清洁剂的pH大于7,能清除酸性类污渍;
(4)黑枸杞提取液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因此黑枸杞提取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因此黑枸杞提取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26.(8分)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
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
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
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
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 。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
【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 碳酸氢钠 。
【交流评价】
(1)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
【答案】【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
【交流评价】(1)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分析】【建立假设】根据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pH为11.6进行分析;
【实验结论】根据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进行分析;
【交流评价】(1)根据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溶液的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此时pH小于11.6;
【实验结论】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氢钠;
【交流评价】(1)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接下去的操作是继续通入二氧化碳;
(2)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故答案为:【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此时pH小于11.7;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
【交流评价】(1)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27.(6分)小科在学习了碱和盐的性质后,将少量硫酸铜溶液滴入2mL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预期的蓝色絮状沉淀
【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铜的溶解度增大。猜想二:生成的氢氧化铜继续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实验】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科应选择 A、B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
(2)若猜想二正确,C中“?”处应填写的现象是 固体消失 。
(3)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铜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可溶物。小科再次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时,他应该怎么做才能立即观察到预期的蓝色絮状沉淀
【答案】(1)AB;
(2)固体消失;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或硫酸铜浓溶液与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
【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
(2)根据猜想二的内容来分析;
(3)根据实验中不让氢氧化钠剩余来分析。
【解答】解:(1)猜想一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铜的溶解度增大,小科应选择A;故答案为:A、B;
(2)猜想二是:生成的氢氧化铜继续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C中的现象是固体消失;
(3)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铜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可溶物,他应该避免氢氧化钠溶液剩余或过量;故答案为: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或硫酸铜浓溶液与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
28.(8分)小宁在课外资料中获悉: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影响反应的快慢。为此,他进行了探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实验步骤】
①在规格相同的A、B试管中分别放入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锌粒,胶头滴管吸入等量的溶液,如图甲所示。塞紧橡胶塞。
②将两个胶头滴管中的溶液同时挤入试管后,立即开启数据采集器。
③约100s后,停止采集数据。电脑显示气压p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乙。
【实验分析】
(1)图甲中“★”处应填 硫酸铜 。
(2)要确保实验成功,实验前应检查反应装置的 气密性 。
(3)实验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通过采集到的试管内 气压 值的变化快慢来反映。
【实验结论】
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以 加快 (填“减慢”或“加快”)反应速度。
【答案】(1)硫酸铜;
(2)气密性;
(3)气压;
(4)加快。
【分析】本题考查用对比实验探究物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解答】解:(1)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组变量,其他的实验数据均需要相同;故答案为:硫酸铜;
(2)实验前应检查反应装置的气密性,确保实验成功;
(3)锌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则实验中;故答案为:气压;
(4)根据图乙分析可知等时间内B试管中气压增加的更多,故加入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29.(10分)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在老帅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
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pH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是将 a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2)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图2中B点表示的含义是 KOH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 。
(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丙同学通过图3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大家纷纷提出了猜想。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只有K2SO4;猜想二:有K2SO4和H2SO4;猜想三:有K2SO4和KOH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学习小组选用Fe2O3粉末、BaCl2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Fe2O3粉末
Fe2O3粉末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溶液中有H2SO4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②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有H2SO4,猜想二正确
【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同学们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与反思】
(4)丁同学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K2SO4与BaCl2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证明H2SO4一定存在 。
(5)同学们经过反思与讨论,最后认为方案一中的Re,O3粉末可以用下列的某些物质代替,也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请你选出可用药品的字母序号 ABD 。
A.Mg
B.CuO
C.KCl
D.Na2CO3
【答案】(1)a;
(2)放热;KOH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
(4)K2SO4与BaCl2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证明H2SO4一定存在;
(5)ABD。
【分析】(1)根据酸碱性与pH关系,结合图1分析;
(2)根据图2分析;
(3)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
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4)K2SO4与BaCl2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5)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解:(1)由pH变化曲线可知,溶液刚开始pH<7,此时溶液应是H2SO7溶液,随着溶液的加入,最后大于72SO5溶液中。
(2)由图2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B点此时温度达到最高值2SO8恰好完全反应。
(4)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K2SO4与BaCl7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证明H2SO4一定存在;
(5)A.Mg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
B.CuO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变蓝色;
C.KCl与硫酸不反应,不能证明有硫酸;
D.Na5CO3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证明有硫酸;
故选:ABD。
故答案为:(1)a;
(2)放热;KOH和H2SO2恰好完全反应;
(4)K2SO4与BaCl6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证明H2SO4一定存在;
(5)ABD。
四、分析计算题(12+8+6+6,共32分)[Na-23,O-16,H-1,C-12,Ca-40,Cl-35.5,S-32,Cu-64]。
30.(12分)古籍中有记载制烧碱的方法,其核心反应可表示为:Na2CO3+Ca(OH)2=2NaOH+CaCO3↓。小宁模仿古法,以实验室中的Na2CO3、Ca(OH)2固体为原料,制备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
(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 腐蚀 性。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40 g、水的质量为 360 g。
(3)需称取Na2CO3、Ca(OH)2的质量各为多少?
【答案】(1)腐蚀;
(2)40;360;
(3)53g、37g。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解答;
(2)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答】解:(1)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制作叶脉书签,利用了该性质;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400g×10%=40g;
(3)设需称取Na2CO3、Ca(OH)8的质量各为x、y。
Na2CO3+Ca(OH)2=2NaOH+CaCO3↓
106 74
x y 40g
x=53g
y=37g
答:需称取Na3CO3、Ca(OH)2的质量各为53g和37g。
故答案为:(1)腐蚀;
(2)40;360;
(3)53g、37g。
31.(8分)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敏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稀盐酸后出现的现象是 固体逐渐消失,溶液显蓝色 。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HCl+NaOH═NaCl+H2O 。
(3)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Cl、CuCl2 。
(4)通过计算得出d点坐标 (300,14.7) 。
【答案】(1)固体逐渐消失,溶液显蓝色;
(2)HCl+NaOH═NaCl+H2O;
(3)NaCl、CuCl2;
(4)(300,14.7)。
【分析】(1)根据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氯化铜和水来分析解答;
(2)根据bc段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来分析解答;
(3)根据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氯化铜和水,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来分析解答;
(4)d点的纵坐标为生成Cu(OH)2沉淀的质量,横坐标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最大沉淀量产生时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之和,根据氧化铜的质量求出氯化铜的质量,再根据氯化铜质量求出氢氧化铜的质量和消耗16%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根据与氧化铜反应的盐酸质量,再求出剩余盐酸的质量,进而求出剩余盐酸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总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bc段和cd段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之和。
【解答】解:(1)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氯化铜和水,故加入稀盐酸后出现的现象是固体逐渐消失;
(2)bc段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3)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氯化铜和水,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2;
(4)设12g氧化铜消耗溶质HCl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铜的质量为y,
CuO+8HCl═CuCl2+H2O
80 73
12g x
=
x=10.95g
=
y=20.25g
剩余溶质HCl的质量为200g×3.3%﹣10.95g=3.65g,
设bc段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z,
HCl+NaOH═NaCl+H2O
36.5 40
3.65g 16%z
=
z=25g
设cd段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生成沉淀质量为n,
CuCl2+5NaOH═Cu(OH)2↓+2NaCl
135 80
20.25g 16%m
=
m=75g
=
n=14.5g
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14.7g,消耗16%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5g+75g=100g,故通过计算得出d点坐标(300。
故答案为:(1)固体逐渐消失,溶液显蓝色;
(2)HCl+NaOH═NaCl+H2O;
(3)NaCl、CuCl2;
(4)(300,14.7)。
32.(6分)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明先将钙片粉碎,再各取2.5g粉末与一定量的同浓度稀盐酸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不考虑二氧化碳的损失)。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表
组序
粉末样品的质量(g)
盐酸的质量(g)
二氧化碳的质量(g)
1
2.5
10
0.22
2
2.5
20
0.44
3
2.5
30
0.44
(1)小明先将钙片进行粉碎,其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反应 。
(2)通过分析第2组和第3组数据,可知第3组反应中 盐酸 过量。
(3)求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反应;
(2)盐酸;
(3)40%。
【分析】(1)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2)根据第1组加入10g盐酸生成0.22g二氧化碳,第2组加入20g盐酸生成0.44g二氧化碳,说明盐酸都完全反应,第3组加入30g盐酸生成0.44g二氧化碳,说明盐酸过量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将钙片进行粉碎,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第1组加入10g盐酸生成0.22g二氧化碳,第6组加入20g盐酸生成0.44g二氧化碳,第3组加入30g盐酸生成5.44g二氧化碳;
(3)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6+H2O+CO2↑
100 44
x 4.44g
解得:x=1g
所以钙片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40%
答:钙片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40%。
故答案为:(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反应;
(2)盐酸;
(3)40%。
33.(6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中CuSO4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0g该混合溶液,再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
(1)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分子、离子 H2O、Na+、 (用化学符号表示)。
(2)求混合溶液中CuSO4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2NaOH+H2SO4═Na2SO4+2H2O,2NaOH+CuSO4═Na2SO4+Cu(OH)2↓)
(3)若改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重新实验,请你在图中大致画出此时烧杯中沉淀质量与滴加NaOH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并在曲线上标出当H2SO4、CuSO4恰好完全反应时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具体质量。
【答案】(1)H2O、Na+、;
(2)16%;
(3)。
【分析】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酸碱先发生中和反应,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80g,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酸中和完成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达到A点时,硫酸铜反应完全,两个反应共消耗氢氧化钠共120g,溶液的溶质为硫酸钠;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分子2O、Na+、;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0g﹣80g=40g;
2NaOH+CuSO4═Na3SO4+Cu(OH)2↓
80
40g×20% x
列式:,解得x=16g6的溶质质量分数==16%;
答:合溶液中CuSO4的溶质质量分数16%;
(3)先前使用质量分数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0g×20%=16g;现在使用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之后,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氢氧化钠需要20g;
故答案为:
(1)H2O、Na+、;
(2)16%;
(3)。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建功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建功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建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建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科学试题,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市元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市元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