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原卷版).docx
    • 练习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x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原卷版)第1页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原卷版)第2页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原卷版)第3页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第1页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第2页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大附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化学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S-32 Fe-56 Ba-137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5每小题2分,16-20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对化学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侯德榜联合制碱法中制得的碱是碳酸氢钠 B.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建立分子学说
    C. 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学说 D. 舍勒首先制得了氯气并为之命名
    【答案】B
    【解析】
    【详解】A.侯德榜联合制碱法中制得的碱是碳酸钠,A错误;
    B.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建立分子学说,B正确;
    C.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C错误;
    D.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了氯气,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首先提出,用欧洲各国通用的拉丁文来统一命名元素,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
    A.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 Na+的摩尔质量是23g
    C. 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
    D. 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NaHSO4=Na++ H++SO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离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其结构示意图为,A正确;
    B.钠原子的相对原子量为23,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所以Na+的摩尔质量为23g⋅mol-1,B错误;
    C.阿伏加德罗常数即为1摩尔物质中含有的微粒个数,约为6.02×1023 mol-1,C正确;
    D.NaHSO4在水中完全电离为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NaHSO4=Na++ H++,D正确;
    答案选B。
    3. 现代生活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下列有关化学的科学常识正确的是
    A. 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
    B. 碳酸钠俗名小苏打,可用作糕点膨松剂
    C. Na2O2吸收CO2产生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D. 次氯酸见光易分解,所以氯水应保存在钢瓶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石灰不具有还原性,不能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可以用铁粉防变质,故A错误;
    B.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可用作糕点膨松剂,碳酸钠俗名为苏打或纯碱,故B错误;
    C.Na2O2吸收CO2产生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故C正确;
    D.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易分解,所以氯水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且放于阴凉处,氯水中含有H+,能和铁反应,不能用钢瓶保存氯水,故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变化中,必须需要加入合适的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H2O2→O2 B. FeCl2→FeCl3 C. CaCO3→CO2 D. CuO→Cu
    【答案】B
    【解析】
    【详解】A.H2O2→O2,H2O2分解生成O2,不需要加入氧化剂,故A不符合题意;
    B.FeCl2→FeCl3,铁元素由+2价变为+3价,被氧化,必须要加入氧化剂,故B符合题意;
    C.CaCO3→CO2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故C不符合题意;
    D.CuO→Cu,铜由+2价变为0价,被还原,必须要加入还原剂,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5. 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是
    ①氯气②液氯③新制氯水④敞口久置的氯水⑤盐酸⑥用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⑥ C. ③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氯气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错误;
    ②液氯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错误;
    ③新制氯水中含氢离子和次氯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正确;
    ④敞口久置的氯水中次氯酸分解,为盐酸溶液,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能使其褪色,错误;
    ⑤盐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能使其褪色,错误;
    ⑥用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中含氢离子和次氯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正确;
    故选C。
    6. 下列“解释或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不对应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浑浊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
    C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溶液,继续加热产生红褐色液体
    该红褐色液体胶体
    D
    向某钠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盐一定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 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为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实验方法,故一定含硫酸根,A不符合题意;
    B.向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浑浊,溶液中可能含氯离子、碳酸根或硫酸根,B不符合题意;
    C.向沸水中滴加饱和 FeCl3 溶液,继续加热产生红褐色液体,得到氢氧化铁胶体,C不符合题意;
    D.若该钠盐中含碳酸氢根,加入稀盐酸也能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钠盐不一定是碳酸钠,D符合题意;
    故选D。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碱性氧化物,、都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
    ②碳酸钠、硫酸钡、氯化铵都属于电解质;
    ③氯水、胶体、冰水混合物都属于混合物;
    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⑤焰色试验属于物理性质;
    ⑥盐酸、氯化钠固体、石墨均可以导电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④⑤⑥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 氧化钠、氧化铁属于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都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错误;
    ②碳酸钠、硫酸钡、氯化铵都属于电解质,正确;
    ③氯水、 氢氧化铁胶体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错误;
    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正确;
    ⑤焰色试验是元素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正确;
    ⑥盐酸中含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氯化钠固体中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石墨可以导电,错误;
    故选B。
    8. 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 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中:、、、
    B. 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C. 含有大量的溶液中:、、、
    D. 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的溶液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含有,I-与不能共存,A项错误;
    B.无色透明的溶液中带有颜色不能共存,B项错误;
    C.硝酸银中的银离子会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共存,C项错误;
    D.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的溶液中,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根,可以共存,D项正确;
    答案选D。
    9. 新制Fe(OH)3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Fe(OH)3胶体显电中性
    B. Fe(OH)3胶团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构成胶体粒子,带正电
    C. 向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红褐色沉淀
    D. 用光束照射Fe(OH)3胶体,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A.Fe(OH)3胶体不带电,胶粒带正电,故A正确;
    B.Fe(OH)3胶团中电荷守恒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构成胶体粒子,带正电荷的两种多,带正电,故B正确;
    C.向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氢氧化铁沉淀溶解,故C错误;
    D.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用光束照射Fe(OH)3胶体,会出现光亮的“通路”,故D正确;
    故选C。
    10. 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4LH2O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0.3NA
    B. 常温常压下,4.6gNO2与N2O4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2NA
    C. 0.15mol/L K2CO3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目为0.3NA
    D. 含有4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生成标准状况下22.4L Cl2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2.24 L/mol对于任何气体物质均适用,但该温度下水是液态,所以2.24LH2O的物质的量不是0.1mol,所含原子数目不是0.3NA,A错误;
    B.NO2与N2O4的最简式相同,为NO2,4.6 gNO2与N2O4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2 NA,B正确;
    C.不知道溶液的体积,无法求出粒子的数目,C错误;
    D.浓盐酸才能跟MnO2反应生成氯气,随着反应进行,浓盐酸浓度降低,稀盐酸不能和MnO2反应生成氯气,所以含有4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生成的氯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小于22.4L,D错误;
    答案选B。
    11. 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认识钠及其化合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投入水中会沉入底部并四处游动
    B. 上述转化中含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C. 反应③④表明不能转化为或
    D. 向足量固体中通入和混合气体发生反应⑤、⑥,共产生
    【答案】BD
    【解析】
    【分析】
    钠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过氧化钠,属于化合反应;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分解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二者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A.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钠投入水中,钠浮在水的表面,剧烈反应,四处游动,故A错误;
    B.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上述转化中含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故B正确;
    C.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可以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故C错误;
    D.根据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反应可以推知:2Na2O2~ O2↑~2H2O~2CO2,所以1 mol H2O和CO2混合气体与过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0.5 mol氧气,质量为16 g,故D正确;
    故选BD。
    12. 已知:同温同压下,a g甲和2a g乙气体所占体积之比为1:2,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
    B. 等质量的甲和乙中的原子数之比一定为1:1
    C. 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和乙的压强之比为1:1
    D. 同温同压下甲和乙的密度之比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同温同压下,ag甲气体和2ag乙气体所占的体积之比为1:2,由n=可知甲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结合n==,则两者摩尔质量相同,据此进行判断。
    【详解】A.根据m=nM=M知,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之为1:1,故A正确;
    B.等质量的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但分子的构成未知,所以无法判断原子个数是否相同,故B错误;
    C.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和乙的压强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的反比,因为二者摩尔质量相同,所以压强相同,压强之比为1:1,故C正确;
    D.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ag甲气体和2ag乙气体所占的体积之比为1:2,根据ρ=知,其密度相同,密度之比为1:1,故D正确;
    故选:B。
    13. 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的原理为。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少量Na2CO3固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 向装置II洗气瓶中加入NaOH溶液以除去CO2中的少量HCl
    C. 装置III中用冰水浴冷却试管内溶液有利于析出NaHCO3固体
    D. 析出NaHCO3固体的上层清液中不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酸钙难溶于水,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开,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也能吸收,所以除去中的少量要用饱和溶液,故B错误;
    C.为降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装置Ⅲ中用冰水浴充分冷却试管内溶液,使固体析出,故C正确;
    D.析出固体后的溶液为混有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上层清液中还存在,故D错误;
    答案选C。
    14. 下列实验中,利用图中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目的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钠置换铜,金属活动性Na>Cu
    证明Cl2无漂白性,HClO有漂白性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只有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不能,故A正确;
    B.Na2O2与水生成氧气,且放热,脱脂棉燃烧可证明反应放热,故B正确;
    C.Na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铜和氢气,不能置换出Cu,故C错误;
    D.干燥后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则证明Cl2无漂白性,HClO有漂白性,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15.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
    B.向装有未打磨的镁条的试管中逐渐加入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Ba(NO3)2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质量为m)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部分析出,溶质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增大,由于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消耗溶液中的水,使溶剂质量减少,最终小于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A不符合;
    B.稀盐酸先和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后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B符合;
    C.稀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硝酸不能和硫酸钡反应,沉淀不能消失,C不符合;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导电能力不可能变为0,D不符合。
    故选B。
    16. 某工业废水中可能、、、、中的几种离子,为确定废水组成设计以下实验:①取0.1L废水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0.04mol;②另取0.1L废水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6.99g,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溶液中一定存在和
    B. 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C. 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只有、
    D. 0.1L废水中的浓度至少是0.2mol/L
    【答案】D
    【解析】
    【分析】①取0.1L废水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0.04mol,说明废水中含有,生成的沉淀为Cu(OH)2,0.1L溶液中含有0.04mol ,则溶液中不含;
    ②另取0.1L废水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6.99g,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变化,说明白色沉淀为BaSO4,其物质的量为,0.1L废水中含有0.03mol,则废水中不含有Ba2+;
    0.1L溶液中含有0.04mol ,0.03mol ,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l-,Cl-的量不确定,故溶液中可能含有Na+。
    【详解】A.由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可能含有,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Na+,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有、、Cl-,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若溶液中不含钠离子,根据电荷守恒,浓度为:,若溶液中存在钠离子,则浓度大于0.2mol/L,故0.1L废水中的浓度至少是0.2mol/L,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稀中滴加溶液:
    B. 用溶解:
    C. 强碱性溶液中将氧化为:
    D. 溶液中加足量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稀中滴加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用溶解,离子方程式:,故B错误;
    C.强碱性溶液中将氧化为,离子方程式:,故C正确;
    D.溶液中加足量溶液,不会得到碳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答案是C。
    18. 三氯化硼(BCl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干燥的氯气和下列装置(装置可重复使用)制备BCl3并验证反应中有CO生成。

    已知:i.实验室制备BCl3的化学方程式为:B2O3+3C+3Cl22BCl3+3CO;
    ii.BCl3的熔点为-107.3℃,沸点为12.5℃,遇水水解生成H3BO3和HC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①⑥④②⑦⑤③
    B. 装置④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C. 装置⑥的作用是冷凝并收集BCl3
    D. 验证有CO生成的现象是装置⑦中CuO由黑色变成红色,且装置⑤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A
    【解析】
    【分析】用Cl2与B2O3、C反应生成BCl3和CO,三氯化硼的熔点为−107.3℃,沸点为12.5℃,所以收集三氯化硼要用冰水冷凝;检验CO之前,为防止未反应的Cl2、可能存在的CO2对CO的检验造成干扰,要先将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蒸气进入BCl3收集装置而使BCl3水解,在通入NaOH溶液之前需先通过干燥装置;气体通过NaOH溶液后又带上水蒸气,再次干燥后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再将生成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若灼热的氧化铜变红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原反应中有一氧化碳生成;未反应的CO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要用排水法收集后进行处理,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由分析可知,实验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①⑥②④②⑦⑤③,A错误;
    B.气体通入装置④后,未反应的Cl2被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装置⑥作用是冷凝并收集BCl3,C正确;
    D.若原反应有CO生成,⑦中CuO将由黑色变成红色,装置⑤中澄清石灰水将变浑浊,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凡是涉及遇水水解、潮解、反应的物质,在实验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在合适的位置加干燥装置,比如加干燥装置隔绝空气中的水蒸气、通入水溶液之前加干燥装置。
    19. 利用NaClO氧化尿素[CO(NH2)2]制备N2H4·H2O(水合肼)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氯气与烧碱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②N2H4·H2O有强还原性,能与NaClO剧烈反应生成N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步骤I中为避免温度过高,可采用冰水浴
    B. 步骤I制备NaClO溶液时,若溶液中NaClO与副产物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则参与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3
    C. 步骤II中可将NaClO碱性溶液逐滴滴入尿素水溶液中
    D. 生成水合肼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O(NH2)2+2H+=Cl-+N2H4·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流程可知,步骤I中发生Cl2+2OH-=ClO-+Cl-+H2O,温度过高时易发生3Cl2+6OH-=ClO+5Cl-+3H2O,步骤Ⅱ中发生ClO-+CO(NH2)2+2OH-=Cl-+N2H4•H2O+CO,且将NaClO溶液逐滴滴加到尿素中,可防止过量的NaClO溶液将N2H4•H2O氧化,步骤Ⅲ中分离出碳酸钠、水合肼,以此来解答。
    【详解】A.步骤I中温度过高发生副反应,为避免温度过高,可采用冰水浴,故A正确;
    B.步骤Ⅰ制备NaClO溶液时,测得产物中NaClO与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设NaClO与NaCl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5mol、1mol,可知Cl失去电子为5mol×(1-0)+1mol×(5-0)=10mol,由电子守恒可知Cl得到电子数为10mol,由原子守恒可知参与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mol:(5mol+1mol)=5:3,故B正确;
    C.步骤Ⅱ中若将尿素水溶液逐滴滴入NaClO碱性溶液中,会导致NaClO溶液将N2H4•H2O氧化,因此步骤II中可将NaClO碱性溶液逐滴滴入尿素水溶液中,故C正确;
    D.由流程可知生成水合肼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O(NH2)2+2OH-=Cl-+N2H4•H2O+CO,故D错误;
    故选D。
    20. 从矿物学资料查得,一定条件下自然界存在如下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u2S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 5mol FeS2发生反应,有10mol电子转移
    C. 产物中的SO离子有一部分是氧化产物
    D. FeS2只作还原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Cu2S为中Cu、S元素化合价降低之产物,因此Cu2S为还原产物,故A错误;
    B.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由+2降低至+1,FeS2中S原子有由-1升高至+6,有由-1降低至-2,其余元素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因此每有5mol FeS2发生反应,转移电子为10mol××[6-(-1)]=21mol,故B错误;
    C.由B项分析可知,产物中的SO离子有一部分是FeS2中S元素升高而得,因此产物中的SO离子有一部分是氧化产物,故C正确;
    D.由B分析可知,FeS2在反应中既作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故D错误;
    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C项,故答案为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计55分)
    21. 氯元素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实验室中利用下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和NaClO,并探究NaClO的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B的作用是_______。
    (3)写出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探究NaClO的性质:

    ①Ⅰ中液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
    ②Ⅲ中产生黄绿色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写离子方程式)。
    ③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可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是_______。
    【答案】(1)
    (2)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防止氯化氢和后续装置中的碱反应
    (3)
    (4) ①. 酸性条件下,次氯酸根氧化性增强,能将指示剂氧化褪色 ②. ③. 溶液的酸碱性
    【解析】
    【分析】A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防止氯化氢和后续装置中的碱反应,C中氯气和KOH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酸钾,D中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制备次氯酸钠,E中为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小问1详解】
    A中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防止氯化氢和后续装置中的碱反应;
    【小问3详解】
    C中离子反应方程式:;
    【小问4详解】
    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硫酸后会生成次氯酸,次氯酸的氧化性增强,故I中溶液褪色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次氯酸根氧化性增强,能将指示剂氧化褪色;III中加入的硫酸的浓度比I中的大,酸性条件下,氯离子和次氯酸根反应生成氯气,离子方程式为:;3个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故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可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是:溶液的酸碱性。
    22. 某兴趣小组欲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钡溶液与过量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Ⅰ.配制氢氧化钡溶液
    (1)现需配制950mL 0.1mol/L氢氧化钡溶液,应称量氢氧化钡晶体质量为_______g;配制时必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_______。下图配制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序为_______(用字母A~F填写);如果操作F俯视刻度线,配得溶液的浓度将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A
    B
    C
    D
    E
    F

    Ⅱ.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氢氧化钡溶液与过量的反应

    (2)接通电路后,缓慢通入至过量,整个过程中灯泡的亮度变化为_______。
    (3)通过上述实验某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为“可与反应”,该结论存在漏洞,理由是_______;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_______。
    【答案】(1) ①. 17.1或31.5 ②. 1000ml容量瓶 ③. DBCAFE ④. 偏高
    (2)灯泡先变暗,继续通气体灯泡又变亮
    (3) ①. 气体中有HCl杂质,也能使碳酸钡溶解 ②. 将装置甲产生的气流通入少量纯水至饱和,测其pH值并与饱和二氧化碳溶液作对比,发现前者pH小(或将装置甲产生的气流通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白色沉淀,则有氯化氢,反之则无)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室应选用1000mL的容量瓶配制溶液,需要称取的氢氧化钡固体的质量为:或称取的质量为:;配制所需要的仪器为: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1000ml容量瓶;称量完固体后再烧杯中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换用胶头滴管动容,摇匀,故操作顺序为:DBCAFE;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高;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钡溶液导电,通入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钡沉淀,灯泡变暗,继续通入二氧化碳至过量,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导电能力增强,灯泡又变亮,故:灯泡先变暗,继续通气体灯泡又变亮;
    【小问3详解】
    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备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氯化氢也能与碳酸钡反应,故理由是:气体中有HCl杂质,也能使碳酸钡溶解;可将该气体配制成饱和溶液,测定其pH值并与饱和二氧化碳溶液的pH值进行对比,或检验气体配成的水溶液中存在氯离子即可,实验方案为:将装置甲产生的气流通入少量纯水至饱和,测其pH值并与饱和二氧化碳溶液作对比,发现前者pH小(或将装置甲产生的气流通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白色沉淀,则有氯化氢,反之则无)。
    23. 以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和]为原料制备的流程如下:

    已知:氯化过程中控制废渣过量、在75℃左右进行,氯化时存在与作用生成的反应,进一步转化为,少量分解为和。

    (1)氯化过程中转化为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氯化完成后过滤。
    ①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填化学式)。
    ②滤液中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与_______1∶5(填“>”“

    相关试卷

    【期中真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甘肃省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甘肃省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甘肃省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甘肃省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