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展开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高二年级试题
生 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长跑比赛时,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如机体大量产热、出汗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
B. 大量出汗会使血浆的pH下降
C. 大量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 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3、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详解】A、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大量产热不会使体温急剧升高,A错误;
B、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大量出汗不会使血浆的pH下降,B错误;
C、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出汗不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C错误;
D、大量出汗增加散热,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点睛】
2. 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坚持素食 ③小蛔虫进入淋巴管 ④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③正确;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⑤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正确,即D正确。
故选D。
3.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B. 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C. 脊髓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D.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A正确;
B、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B错误;
C、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C错误;
D、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D错误。
故选A。
4. 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当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迅速眨眼,这是由大脑中的中枢参与的眨眼反射,不需要脑干参与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C. 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D. 一般而言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答案】A
【解析】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
【详解】A、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该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
B、副交感神经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包括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等,B正确;
C、内脏神经系统功能上的特点是双重神经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既由交感神经支配,又由副交感神经支配,C正确;
D、一般而言,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D正确。
故选A。
5. 多巴胺是脑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使人产生兴奋愉悦的情绪,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由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而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与多巴胺竞争转运体而导致机体持续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化学信号
B. 多巴胺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 可卡因可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 可卡因占据多巴胺的运载体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酶分解或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详解】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在突触上,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化学信号,A正确;
B、多巴胺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可卡因会与多巴胺竞争转运体,导致多巴胺无法运回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不是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C错误;
D、可卡因占据多巴胺的运载体,导致多巴胺无法运回突触前神经元,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D正确。
故选C。
6. 下列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膜的Cl-通道打开
B. 增大离体神经细胞外液K+ 浓度静息电位变小
C. 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D. Na+和Cl-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详解】A、若神经细胞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兴奋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上的Cl-通道打开,引起Cl-顺浓度梯度运输,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A正确;
B、K+外流形成了静息电位,则增大离体神经细胞外液K+ 浓度,则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变小,B正确;
C、神经细胞的膜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但Na+内流不会导致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C错误;
D、在人体细胞外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较高,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D正确。
故选C。
7. 语言功能,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分别由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控制
B.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 经常运用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概念就不容易遗忘
D. 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是W区出现问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中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详解】A、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分别由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S区、V区、W区控制。A正确;
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因此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经常运用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不断的重现相关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概念就不容易遗忘,C正确;
D、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是H区出现问题,D错误。
故选D。
【点睛】
8.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 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 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 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都是非条件发射。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详解】A、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
B、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D、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氢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故选C。
【点睛】
9. 垂体被称为“乐队的指挥”,因为它不仅释放生长激素和催乳素,也能调节和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 )
①水盐调节紊乱 ②体温调节紊乱 ③性腺发育迟缓 ④生长发育迟缓 ⑤血糖浓度逐渐降低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1、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利用激素调节身体健康平衡的总开关,控制多种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激素的分泌。
2、垂体激素的主要功能如下:①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生长。②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刺激甲状腺增生,细胞增大,数量增多。③抗利尿激素:能够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④促性腺激素:控制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详解】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受阻,导致水盐调节紊乱,①正确;
②垂体能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体温调节奈乱,②正确;
③垂体能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促进性腺发育,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性腺发育迟缓,③正确;
④垂体能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④正确;
⑤垂体与血糖平衡调节关系不大,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不会导致血糖浓度逐渐降低,⑤错误。
因此,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①②③④,B正确。
故选B。
10. 如图是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点时,激素乙的分泌量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B. 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C. M点时,激素甲的分泌量增加,以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D. 人体中,与维持机体血糖稳定有关的激素只有激素甲与激素乙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据图可知:激素甲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激素乙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
【详解】A、由题图可知,激素乙为胰高血糖素,N点时,血糖浓度较低,其分泌量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A正确;
B、据分析可知,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B正确;
C、M点时,血糖浓度较高,胰岛素分泌较多,激素甲是胰岛素,其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C正确;
D、人体中,与维持机体血糖稳定有关的激素不止激素甲与激素乙两种,还有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D错误。
故选D。
11. 人在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不自主颤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B. 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有关
C. 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人体不自主颤抖以增加产热
D. 该过程垂体通过下丘脑促使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增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血糖调节中,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胰岛素。
3、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详解】A、寒冷环境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正确;
B、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B错误;
C、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脊髓部位,C错误;
D、该过程下丘脑通过垂体促使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增强,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说法, 错误的是 ( )
A.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B. B细胞、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均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如抗体、细胞因子、溶酶体等
D. 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可导致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详解】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
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正确;
C、能够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溶酶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C错误;
D、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会出现炎症反应,可导致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D正确。
故选C。
13.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分枝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宿主细胞后引起体液免疫
B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进行免疫防御
C. 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T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 天然的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作为疫苗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通过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作为一种胞内寄生菌,结核分枝杆菌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
【详解】A、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宿主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A错误;
B、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感染后,机体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进行免疫防御,B正确;
C、接种卡介苗后,B细胞受刺激成为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并产生记忆细胞为二次免疫提供支持,C错误;
D、天然的结核分枝杆菌毒性大,不能作为疫苗,D错误。
故选B。
14. 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疾病
B. 过敏反应中浆细胞产生的组胺对毛细血管壁细胞的通透性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C. 过敏反应中既有T细胞的参与,也有B细胞的参与
D. 抗原一定是过敏原,过敏原一定是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但两者之间不是包含关系,A错误;
B、过敏反应中不是由浆细胞产生的组织胺,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B错误;
C、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中既有T细胞的参与,也有B细胞的参与,C正确;
D、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过敏原一定是抗原,D错误。
故选C。
15. 下图细胞I、II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是( )
细胞Ⅰ
细胞Ⅱ
物质E
物质F
A
下丘脑细胞
垂体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B
细胞毒性T细胞
病原体
抗体
抗原
C
胰岛B细胞
肝细胞
胰岛素
受体
D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题文可知,细胞I、II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物质E是信号物质,物质F是受体,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如果细胞I是下丘脑细胞,则物质E应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B、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
C、如果细胞I是胰岛B细胞,则物质E是胰岛素,可以作用到肝细胞的受体上,C正确;
D、神经递质应该由传入神经作用到传出神经上,D错误。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胰蛋白酶、激素、尿素、CO2等
B. 正常情况下,冬季和夏季人体细胞内酶的活性一般是不相同的
C. 皮下注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的主要途径是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 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物质交换的量是不相等的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水、无机盐、激素、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CO2)等物质,胰蛋白酶属于消化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正常情况下,冬季和夏季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人体内酶的活性一般是相同的,B错误;
C、皮下注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的途径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错误;
D、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物质交换的量是不相等的,例如组织液大部分可以回流进入血浆,只有少部分进入淋巴,D正确。
故选ABC。
17.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是神经调节,未体现体液调节
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 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负反馈调节。
【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
B、视网膜为感受器接受暗信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体现了体液调节,B错误;
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ACD。
18.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B细胞的活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细胞活化需要①②两个信号的刺激
B. 辅助性T细胞只能特异性识别B细胞并产生细胞因子
C. 浆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较发达
D. 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泌抗体来与病原体结合
【答案】AC
【解析】
【分析】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所以B细胞活化需要①②两个信号的刺激,A正确;
B、辅助性T细胞还能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的抗原物质,B错误;
C、抗原侵入机体后,B细胞开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则浆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比较发达,C正确;
D、浆细胞不能识别和接受抗原刺激,也不与抗原结合,只能产生和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AC。
19. 糖尿病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B. 图中②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C. 图中③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D. 在上述三种自身免疫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图中①所示的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A正确;图中②所示的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B正确;图中③所示的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C正确;图中的三种糖尿病,只有Y1和Y2引起的糖尿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导致,所以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能结合题意和图示信息分清三种抗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带来的效应,其中Y1和Y2导致的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而引起糖尿病,但Y3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图中③所引起的糖尿病不是胰岛素减少导致,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20.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 )
A.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C. 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1、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详解】A、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不一定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这由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也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B错误;
C、兴奋在体内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故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错误;
D、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
故选ABCD。
三、非选择题
21. 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图为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体液,Ⅰ、Ⅱ、Ⅲ表示参与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①②③表示体内外物质交换的几类物质,A表示有关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I表示______,物质①表示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血糖正常值一般是______。
(4)若某人在夏天晴朗的中午,由于长时间高温作业,导致中暑昏迷,说明______。
【答案】(1) ①. 消化系统 ②. CO2(等气体)
(2) ①. 降低##下降 ②. NaHCO3(或缓冲物质或HCO3-)
(3)3.9—6.1 mmol/L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甲为细胞内液,丙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Ⅰ为消化系统,Ⅱ为泌尿系统,Ⅲ为循环系统。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Ⅰ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吸入的是氧气②,排出的是二氧化碳①。
【小问2详解】
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或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小问3详解】
血糖正常值一般是3.9—6.1 mmol/L。
【小问4详解】
若某人在夏天晴朗的中午,由于长时间高温作业,导致中暑昏迷,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2. 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实现的,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下图为人体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①~④中,若给______处适宜刺激,______处发生反应,则说明反射弧完整。
(2)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______(选填“A”“B”或“C”)。经改正后,表示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的是______(选填“A”“B”或“C”)。
(3)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 ①. ④ ②. ① ③. C ④. A ⑤. B
【解析】
【分析】(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如果刺激感受器④,效应器①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结构和功能完整;
(2)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乙图中C处标出的兴奋传递方向是错误的。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④为感受器,③为传入神经,②为传出神经,①为效应器。若反射弧完整,则刺激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依次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反应;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据此可判断,在图中箭头所示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中,错误的是C。经改正后,表示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的是A;
(3)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A项不符合题意;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排尿中枢)有控制作用,B项符合题意。
【点睛】结构模式图为考察学生对神经调节及的识记和理解,提高学生对题目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梳理相关知识点,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
23. 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_____,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______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
(4)下丘脑中细胞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有______(填序号)。
①合成并分泌有关激素 ②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③代谢中产生水也消耗水
【答案】(1) ①. (特异性)受体 ②. 神经(或负反馈)
(2) ①. 下丘脑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3) ①. 下降 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 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4)①②③
【解析】
【分析】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
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小问1详解】
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小问2详解】
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3详解】
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小问4详解】
①下丘脑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例如分泌抗利尿激素,①正确;
②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如渗透压感受器,②正确;
③活神经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代谢过程产生水和消耗水,③正确。
故选①②③。
24. 图1和图2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是______,图中能够进行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_(填字母)。
(2)图2表示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是______,图中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对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主要与______(填“图1”或“图2”)过程有关。
(3)在抗原、细胞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
【答案】(1) ①. 体液免疫 ②. b c e
(2) ①. 细胞免疫 ②. 细胞毒性T细胞 ③. 图2
(3)抗原和编码抗体的基因
【解析】
【分析】图1表示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是浆细胞、细胞e为记忆B细胞。图2表示细胞免疫过程:细胞f是靶细胞,细胞g是细胞毒性T细胞。
【小问1详解】
在图1发挥免疫作用的是抗体,所以是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所示的B细胞、细胞e所示的记忆B细胞都能够进行增殖分化。
【小问2详解】
在图2发挥免疫作用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所以是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g是细胞毒性T细胞,其作用是与细胞f所示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对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主要与图2细胞免疫有关。
【小问3详解】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细胞因子、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编码抗体的基因属于遗传物质,所以抗原和编码抗体的基因都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5. 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4)免疫治疗已成为与传统的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并列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使用______治疗,这类疾病属于哪一类免疫失调病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抗体 (2) ① A、D ②.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 ①. 免疫抑制剂 ②.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小问1详解】
如果小鼠之前有免疫应答发生,那么体内就会产生抗体、记忆细胞,所以可以检测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是否存在。
【小问2详解】
A组和B组初级注射抗原甲。A组再次注射抗原甲,A组形成二次免疫;B组再次注射抗原乙,和第一次不是相同抗原,不会再次产生应答反应。C组和D组初级注射抗原乙。C组再次注射抗原甲,C组和第一次不是相同抗原,不会再次产生应答反应;D组再次注射抗原乙,和第一次是相同抗原,再次产生应答反应。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小问3详解】
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会引起记忆细胞迅速增值分化为浆细胞, 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所以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
【小问4详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共9页。
05,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05,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性必修二 考试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