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练习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1页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2页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第3页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展开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三(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离心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实验中离心的目的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离心目的
    A
    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对细胞匀浆进行离心
    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开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进行离心
    将DNA和蛋白质分开
    C
    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中进行离心
    将密度不同的DNA分子分开
    D
    对破碎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进行离心
    将细胞膜与细胞质基质分开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保温的目的是让噬菌体充分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详解】A、用不同的离心机转速对细胞匀浆进行离心,即差速离心法,可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开,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进行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B错误;
    C、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中进行了密度梯度离心,目的是将含标记元素DNA与不含或只含一半标记元素的DNA分离,即密度不同的DNA分子分开,C正确;
    D、对破碎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膜与细胞质基质分开,得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D正确。
    故选B。
    2. 拟南芥液泡膜上的H+-ATPase具有水解ATP、转运H+的功能,这是导致细胞液pH显著低于细胞质基质的重要原因。其液泡膜上还存在Na+/H+逆向转运蛋白,能够将H+运出液泡的同时将Na+转运至液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期生活在盐碱地中的拟南芥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比生长在普通土壤中的多
    B. H+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液泡,Na+则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入液泡
    C. H+-ATPase既有运输功能又有催化作用
    D. Na+/H+逆向转运蛋白在执行功能时,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H+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故跨膜方式为主动运输;液泡内的细胞液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说明H+运出液泡是顺浓度梯度,因此方式是协助扩散。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a+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因此该过程Na+的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盐碱地中,钠离子较多,故长期生活在盐碱地中的拟南芥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比生长在普通土壤中的多,A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液泡,B错误;
    C、H+-ATPase既有运输氢离子,又有催化ATP水解,C正确;
    D、Na+/H+逆向转运蛋白在执行功能时,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3. 研究发现一类称做“分子伴侣”的蛋白质可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其本身不参与组成最终产物并可循环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子伴侣”对靶蛋白有高度的专一性
    B. “分子伴侣”溶于盐水中会造成其生物活性的丧失
    C. “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则不可逆转
    D. “分子伴侣”介导加工的直链八肽化合物中至少含有9个氧原子和8个氮原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天然蛋白质因受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使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蛋白质变性不涉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即由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并不发生改变。
    【详解】A、由题意可知, “分子伴侣”对靶蛋白没有高度专一性,同一“分子伴侣”可以促进多种氨基酸序列完全不同的多肽链折叠成为空间结构、性质和功能都不相关的蛋白质 ,A错误;
    B、“分子伴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NaCl溶液如果是生理盐水0.9%的浓度,那就不会丧失活性,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 “分子伴侣”在发挥作用时会改变自身空间结构,并可循环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可以逆转的,C错误;
    D、每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直链八肽化合物由8个氨基酸脱去7个水形成,其中8个氨基酸中至少的氧原子数为8×2=16,7分子水(H2O)包含的氧原子数7,则直链八肽至少有氧原子8×2-7=9,直链八肽化合物至少含有氮原子数为8,D正确。
    故选D。
    4. 下图是一种可测定呼吸强度的密闭系统装置,把三套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三装置中种子的质量相等且不考虑温度引起的体积膨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中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种子呼吸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差值
    B. A、B两试管有色液滴左移的速率一样
    C. 一段较短时间后,玻璃管中有色液滴移动距离的关系可能为 hC>hB>hA
    D. 当种子中的有机物消耗完毕,温度计读数TC最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三个装置中产生的CO2都被NaOH溶液吸收,因此装置中会因O2的消耗,而导致气压的下降,所以液滴会向左移动,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表示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的多少。花生是油料作物种子,其中含脂肪较多,小麦等谷类种子含淀粉多,脂肪的H/C大于淀粉的H/C,消耗同质量的有机物,H/C值大的物质需氧量大,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主要是有氧呼吸)增强,释放的能量多,因此油料作物种子(花生)萌发时需氧量比含淀粉多的种子(小麦)萌发时的需氧量多,释放的能量也多。当种子中的有机物消耗完毕后,温度计读数最高的是TC。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因此A、B两试管有色液滴移动是因为装置中O2体积变化引起的,A错误;
    B、A与B的差别在于消毒与否,B种子未消毒,在单位时间内,呼吸作用强度大于A消耗的氧气多,同时两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被氢氧化钠吸收,所以B中消耗的氧气多,内外的压强差大,玻璃管中的水珠开始向左移动时的速率VB大于VA,B错误;
    C、A与B的差别在于消毒与否,B种子未消毒,由于有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在单位时间内,呼吸作用强度大于A,消耗的氧气多,同时两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被氢氧化钠吸收,所以B中消耗的氧气多,内外的压强差大,玻璃管中的水珠开始向左移动时的速率VB大于VA,B与C的差别在于种子所含主要物质的不同,相同质量的糖与相同质量的脂肪相比,耗氧量要小,所以B中消耗的氧气比C少,内外的压强差小,玻璃管中的水珠开始向左移动时的速率VB小于Vc,所以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 hC>hB>hA,C正确;
    D、B种子未消毒,由于有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在单位时间内,呼吸作用强度大于A,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B温度计读数比A种子高;相同质量的B糖类与相同质量的C脂肪相比,耗氧量要小释放的能量少,B温度计读数比C种子低,因此温度计读数TC最高,D错误。
    故选C。
    【点睛】分析本题的关键之处:一是氢氧化钠将管内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引起液滴移动是因为氧气体积的变化;二是种子是否消毒,会导致不同试管内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不同;三是不同种子含有的主要有机物不同,脂肪多的花生种子中H/C比例大于淀粉多的小麦种子中H/C比例,所以耗氧量更多。
    5. 生物学知识中的“比值"是一种数学模型,可较为准确的表示生命过程中两种(个)密切相关的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各种“比值"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的值变小
    B. 降低环境中CO2浓度时,短时间内植物叶绿体中C3/C5的值变小
    C. 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的值变大
    D. 运动员在百米冲刺时,CO2释放量/ O2吸收量的值变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详解】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比值降低,A正确;
    B、降低环境中CO2浓度时,二氧化碳固定速度减慢,因此C3生成减少,同时C5消耗减少,而短时间内,C5的生成,即C3的还原还在正常进行,因此C3减少,C5增多,即短时间内植物叶绿体中C3/C5的值变小,B正确;
    C、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增多,核DNA数不变,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的比值变大,即由1/2变成1,C正确;
    D、人体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量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相同,而无氧呼吸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人在在百米冲刺时,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不变,均为1,D错误。
    故选D。
    【点睛】
    6. 取某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所得子细胞全部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实验误差和细胞质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
    B.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条含3H的X染色体
    C. 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
    D. 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整个分裂时期又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显著特征是着丝粒分裂。
    2、由于DNA半保留复制,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形成的2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中的DNA均为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没被标记,即每个精原细胞的8条染色体均标记。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16条染色单体,其中8条染色单体被标记,8条未标记,即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均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随机分配,无法判断最终的精子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
    【详解】A、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精原细胞中,每个DNA均为一条链标记,另一条链未标记。精原细胞经过间期DNA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A正确;
    B、若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那么这条X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含3H,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H,故含3H的X染色体为一条;即使到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着丝粒分裂,含3H的X染色体依然是1条,另一条X染色体未标记,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一条含3H,一条不含,随后它们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所以最终形成的精子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也可能有一条不含3H的Y染色体,C正确;
    D、1个精原细胞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0~4个,2个精原细胞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0~8个,因此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D正确。
    故选B。
    7. 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含 n 个碱基的 DNA 分子,转录的 mRNA 分子的碱基数是 n / 2 个
    B. 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 DNA 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 DNA 和 RNA 上
    D. 在细胞周期中,mRNA 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转录以DNA的编码区为模板,所以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少于n/2个,A错误;
    B.细菌转录时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B错误;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C错误;
    D.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发生变化,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 某种二倍体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存在斑翅与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桃色眼与黑色眼(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为了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制,实验小组选择斑翅桃色眼雌性昆虫与正常翅黑色眼雄性昆虫杂交,得到F1代雌性昆虫为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1∶1,雄性昆虫为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1∶1,F1相互交配产生F2,得到F2中正常翅黑色眼∶正常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斑翅桃色眼=2∶3∶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翅型中的斑翅属于隐性性状
    B. BB纯合时可能存在致死效应,且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
    C. 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
    D. F2中斑翅桃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XaXa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亲代雌性斑翅桃色眼与雄性正常翅黑色眼杂交,F1雄性全为斑翅,与母本的翅型相同,雌性全为正常翅,与父本的翅型相同,说明翅型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正常翅对斑翅为显性,斑翅属于隐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桃色眼:黑色眼=1:1,且在雌雄中比例相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F2中黑色眼:桃色眼=4:6,即2:3,不符合1:1的比例,说明黑色眼为显性性状,且存在BB纯合致死现象,黑色眼基因型为Bb,桃色眼基因型为bb。
    【详解】A、由分析可知,翅型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正常翅对斑翅为显性,斑翅属于隐性性状,A正确;
    B、由分析可知,BB纯合致死,则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该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BbXAXA、BbXAXa、BbXAY,C正确;
    D、由分析可知,亲本雌性斑翅桃色眼的基因型是bbXaXa,亲本雄性正常翅黑色眼的基因型是BbXAY,F1中雌性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Xa,雄性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Y、BbXaY,F1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斑翅桃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XaXa、bbXaY,D错误。
    故选D。
    9. 囊性纤维化是北美白种人中常见的一种遗传病,该病患者体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3个碱基对后,导致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失了苯丙氨酸(转运苯丙氨酸的tRNA上,反密码子是AAA或AAG),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体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只存在于肺泡壁细胞中
    B. 从上述实例可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模板链中编码苯丙氨酸的3个碱基是AAA或AAG
    D. 患者与正常人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过程叫作转录;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过程叫作翻译。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3、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基因都是相同的,细胞中的基因有些表达,有些不表达;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另一类是指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
    【详解】A、患者体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存在于所有的体细胞中,但只在肺泡壁细胞中表达,A错误;
    B、囊性纤维化患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在导致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失了苯丙氨酸,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出现异常,最终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即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错误;
    C、由题干知转运苯丙氨酸的tRNA上反密码子是AAA或AAG,故mRNA上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或UUC,故基因模板链中编码苯丙氨酸的3个碱基是AAA或AAG,C正确;
    D、终止密码子有三种,一般不决定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10. 有人提出“狼将会进化为草食性动物”,假设存在一对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和食性相关的基因B、b,在一个较大且雌雄数目相等、随机交配的狼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长期维持在60%,b的基因频率长期维持在4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无法逃脱狼的捕食导致草和狼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B. 狼由肉食性动物进化为草食性动物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 种群中XbXb和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30%
    D. 只为狼提供植物性食物可能使狼变异为草食性动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共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草和狼之间若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共同进化,A错误;
    B、狼由肉食性动物进化为草食性动物并不会与原来肉食性的狼产生生殖隔离,这过程只是食性发生改变,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
    C、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为40%×40%=16%,在雄性个体中,XBY为60%,而雌雄数量相等,最后除以2,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30%,C正确;
    D、只为狼提供植物性食物可能使狼饿死,除非狼获得了植食性基因,D错误。
    故选C。
    【点睛】
    11. 基因敲除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应用十分广泛的技术,有一种研究思路是当基因中插入某一个基因时,可造成被插入基因不能表达,从而起到消除基因的作用,图1、图2为来自不同生物的某染色体上的片段,图3为一小段DNA片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基因1对应的两条链,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各自移向细胞两极
    B. 图2中的基因3插入图1的②位置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 图3片段插入图1的位置①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D. 图3片段插入图1的位置②,可引起DNA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人工状态下的基因工程也属于基因重组;DNA分子(基因区)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详解】A、图1中基因1对应的两条链属于同一个DNA分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A错误;
    B、基因3插入图甲的②位置,基因3与基因1和基因2位于同一个DNA分子上,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图3片段插入图甲的①位置,导致基因1的碱基对增添,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图3片段插入图甲的②位置可引起DNA结构的改变,由于②位置为非基因片段,故不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12. 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 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
    C. 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
    D. 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细胞内的K+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发生时,Na+离子大量内流进入细胞内。组织液中K+浓度比神经细胞内的低,Na+浓度比神经细胞内高,A项错误;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的K+离子浓度与组织液的相同,乙图中的动作电位高达+70,比甲图高,因此E液中的Na+离子浓度比组织液的高,B项错误;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丙图的动作电位仍然为负值,说明E液中Na+浓度比组织液低,C项正确;丁图中静息电位为-90,比甲图的低,说明细胞内K+离子与E液中K+离子形成更大的浓度差,丁图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这是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低造成的,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机理,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3. Ⅱ型糖尿病人常表现为身体消瘦,其主要原因是糖代谢障碍,需要将部分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供能。PEPCKI是参与人体内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异生途径的一种关键性酶,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在肝脏细胞中提取到PEPCKI基因转录的产物mRNA
    B. 胰高血糖素可能通过调节PEPCKI基因的表达升高血糖
    C. 抑制PEPCKI乙酰化可以减缓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D. 图示糖异生途径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在PEPCKI的作用下形成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升高,促进乙酰化酶的活性,使得PEPCKI乙酰化,最终使得PEPCKI水解,防止血糖浓度太高,图示糖异生途径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肝脏细胞中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在PEPCKI的作用下能形成葡萄糖,肝脏细胞中含有PEPCKI这种关键性酶,说明在肝脏细胞中PEPCKI基因能转录形成mRNA,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故胰高血糖素可能通过调节PEPCKI基因的表达,增加PEPCKI的数量,进而升高血糖,B正确;
    C、抑制PEPCKI乙酰化,使得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在PEPCKI的作用下形成葡萄糖,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图示糖异生途径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14. 下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 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 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垂体,A错误;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但不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B错误;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即④减少,C错误;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能准确分析出图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激素名称。
    15. 在沈阳国际马拉松比赛中,马拉松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比赛中,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可以接受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的调控,使血糖快速补充
    B. 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体液调节,引起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 在完成比赛后,运动员们可适量饮水以消除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在下丘脑产生的渴感
    D. 比赛过程中因为体液和盐分大量流失,导致肾上腺皮质释放的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调节水盐平衡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1. 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刺激其分泌胰岛素,这是体液调节。②血糖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发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这是神经调节。2.关于血糖调节机制: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这是体液调节,然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既含有神经调节,也含有体液调节,因此血糖调节机制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体液调节。
    【详解】A、下丘脑不会分泌相应计算作用于胰岛A细胞,而是通过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A错误;
    B、汗腺分泌汗液增多,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错误;
    C、运动过程中,由于丢失了大量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血浆渗透压升高,因此需要适量饮用淡盐水(比单纯饮用水效果更好)才能消除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的渴感,C错误;
    D、比赛过程中因为体液和盐分大量流失,血浆渗透压升高,肾上腺皮质释放的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调节水盐平衡,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者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选错得0分)
    16. 人体成熟红细胞能够运输O2和CO2,其部分结构和功能如图,①~⑤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气体A和B分别是O2和CO2
    B. ①和②是自由扩散,④和⑤是协助扩散
    C. 人体成熟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③提供能量
    D. 成熟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处于不断流动和更新中
    【答案】B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和②为自由扩散,③为主动运输,④为协助扩散,⑤为协助扩散。
    【详解】A、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肌肉组织进行有氧呼吸需要氧气,故气体A是氧气,气体B是二氧化碳,A错误;
    B、①和②没有转运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为自由扩散,B正确;
    C、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细胞器,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③主动运输提供能量,C正确;
    D、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表面的糖蛋白不能持续更新,D错误。
    故选BC。
    17. N—脂酰鞘氨醇(Cer)在肿瘤细胞凋亡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它能通过线粒体的调节,促进凋亡酶激活因子的释放,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酶,从而使肿瘤细胞凋亡,调控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 过程②③④说明线粒体能进行信息交流
    C. 图示体现凋亡酶激活因子是一种致癌因子 D. 细胞调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分析题图可知,①为Cer与受体结合,②过程是作用于线粒体,③是细胞膜产生的Cer作用于线粒体,④是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激活凋亡酶,促进细胞凋亡。
    【详解】A、识图分析,图中过程①N—脂酰鞘氨醇与细胞膜受体结合的过程,由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其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
    B、图中过程②③④为N—脂酰鞘氨醇和线粒体结合,促进凋亡酶激活因子释放的过程,说明线粒体能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
    C、图示体现凋亡酶激活因子是一种信息分子,激活凋亡酶,促使细胞凋亡,而不是致癌因子,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命历程,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即该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ABD。
    18. 苯丙酮尿症是由pH基因编码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异常引起的一种遗传病。已知人群中染色体上pH基因两侧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位点的分布存在两种形式(图1)。一对夫妻婚后生育了一个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孩子,②号个体再次怀孕(图2)。为确定胎儿是否正常,需要进行产前诊断,提取该家庭所有成员的DNA经Msp I酶切后进行电泳分离,并利用荧光标记的pH基因片段与酶切片段杂交,得到DNA条带分布情况如图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号个体23Kb的DNA条带中一定含有正常pH基因
    B. ②号个体23Kb的DNA条带中一定含有正常pH基因
    C. 推测④号个体一定不是苯丙酮尿症患者
    D. ④号个体为pH基因杂合体的概率为2/3
    【答案】AC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2分析可知:③为患病女孩,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②、③号分别为杂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
    2、根据题意和图3电泳DNA条带分布情况可知,①号个体体内含有两条23Kb的DNA条带,一条含有正常pH基因,一条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③号个体体内含有两条23Kb的DNA条带,都是异常隐性pH基因;一条来自①号个体,一条来自②号个体;②、④号个体体内含有一条23Kb的DNA条带,一条19Kb的DNA条带。由此可知,②号个体体内含有的23Kb的DNA条带一定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则19Kb的DNA条带就含有正常pH基因。④号个体体内含有的23Kb的DNA条带应该来自①号个体,所以可能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也可能含有正常pH基因,19Kb的DNA条带来自②号个体,就含有正常pH基因,所以④号个体可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概率各为1/2。
    【详解】A、①号个体表现正常,其女儿③号个体患病,故其是杂合子,由分析可知,①号体内含有两条23Kb的DNA条带,一条含有正常pH基因,一条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正常pH基因一定在23Kb的DNA条带中,A正确;
    B、②号个体体内含有一条23Kb的DNA条带,一条19Kb的DNA条带,23Kb的DNA条带中一定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B错误;
    C、由分析可知:④号个体可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其一定不是苯丙酮尿症患者,C正确;
    D、④号个体为pH基因杂合体的概率为1/2,D错误。
    故选AC。
    19. 随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现利用小鼠进行的研究显示,Hcrt神经元在睡眠中起着关键作用。Hcrt神经元兴奋时,能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觉醒状态。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crt神经元发生Na+内流时不利于从觉醒向睡眠状态转化
    B. 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的Hcrt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 敲除Hcrt神经元的KCNQ2/3基因可导致年轻小鼠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
    D. 可针对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功能研发药物来改善睡眠质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由题意可知,Hcrt神经元兴奋时,能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Na+内流使神经元兴奋,不利于从觉醒向睡眠状态转化,A正确;
    B、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降,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B错误;
    C、KCNQ2/3基因表达的KCNQ2/3为钾离子通道,敲除Hcrt神经元的KCNQ2/3基因使钾离子通道不能表达,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C正确;
    D、Hcrt神经元的KCNQ2/3与觉醒持续时间有关,可针对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功能研发药物来改善睡眠质量,D正确。
    故选B。
    20. 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来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相关内容正确的是( )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______________
    发热

    A. 丁的处理方式为损毁下丘脑的家兔模型+M溶液
    B. 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甲和乙
    C. 由甲、乙、丙得出的结论是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受大脑皮层调控
    【答案】AC
    【解析】
    【分析】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详解】A、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由此可知,M是通过影响下丘脑来调控体温,A正确;
    B、据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来调控体温,自变量为是否具有M或者下丘脑是否损毁,甲组处理方式为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属于空白对照,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乙组与丙组相互对照,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B错误;
    C、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A溶液,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已知药物 A 通过作用于下丘脑来调控体温,乙组和丙组都退热了,因此得出的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C正确;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下丘脑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D错误。
    故选AC。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21. 图1表示西瓜幼苗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其中C3和C5在不同代谢过程中表示不同的化合物;图2为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至⑤表示的生化反应中,可以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若突然停止光照,图中C3的含量将_________。
    (2)由图2可知,A点时叶肉细胞光合速率________呼吸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西瓜的叶肉细胞在光下合成糖,以淀粉的形式储存。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但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
    ①给予植物48小时持续光照,测定叶肉细胞中的淀粉量,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规律如下图3所示。

    为了解释图3的实验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停止。
    假设二: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与降解同时存在。
    为验证假设,科研人员测定了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和淀粉降解产物(麦芽糖)的含量,结果如图4所示。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一种假设________请运用图中证据进行阐述________。
    ②为进一步确定该假设成立,研究人员在第12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a,为叶片光合作用通入仅含l4C标记的l4CO2四小时,在第16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淀粉总量为b,14C标记的淀粉含量为c。若淀粉量a、b、c的关系满足__________(用关系式表示),则该假设成立。
    【答案】(1) ①. ①③ ②. 上升
    (2)大于 (3) ①. 假设二 ②. 实验结果显示,叶肉细胞持续(或并未停止)吸收CO2,麦芽糖含量快速增加,说明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 ③. b-a

    相关试卷

    【期中真题】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