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名校真题】各省名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之所以为 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 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 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 苏轼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并由此指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 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 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 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 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 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 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期封建美学影响深远,这一影响在元画元曲、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本题A项,“并不高”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并不算太高”,也是“高”的意思。。
C项,“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
D项,“自觉表达”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尽管不是那么自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本题D项,“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错,原文第四段说“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且“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A项,因果颠倒。原文第二段为“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选项中“正是因为……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错,因果倒置。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小题,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诗经》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关,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关,吴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者的语言才具有真关,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关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关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关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关》)
材料二:
在“双奥之城”北京,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正如火如荼进行。“简约、安全、精彩”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全地形车、高山滑雪的防护网等体育器材,小到餐饮、交通、火炬接力、医疗防疫等赛事运行和保障所需物资,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能合并采购就合并采购"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把艺术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仪式中。相比2008年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简约的同时不失美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体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开幕式的简约,只是北京冬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一个细节。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本届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
“火炬接力计划落实简约办奥需求,在保证接力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热情等作用的同时,从实际出发,适应疫情下奥运筹办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努力把传递活动办得‘简约而精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说。
颁奖仪式是奥运赛事中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是向获奖运动员表达祝贺和敬意的最好形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配合熠熠生辉的奖牌,展现出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韩秉志《简约办赛呈现精彩冬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欧简约主义理念的本质意义即寻找事物的本质,这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一致。
B. 《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等语句体现了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
C. 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最美,人们只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就能创造朴素之美,不必有人为因素。
D. 北京冬奥会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少则得,多则惑”的审美理念。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重本质、重功能,反对一切浮艳、装饰等艺术形式。
B. 简约风格的设计尽管体现自由、灵动、朴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 “能体纯素,诩之真人”,“纯素”是淡中有至味,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
D. 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开幕式、火炬接力、颁奖元素等多方而凸显“简约”理念。
6. 请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简约”内涵的异同点。
【答案】4. C 5. D
6. 相同点:两则材料中“简约”都是一种审美理念,都包含简洁朴素、纯真自然而又以少胜多、淡而有味的审美取向。
不同点:材料二中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内涵,即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时间、减少人数、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只要顺应自然……就能……不必有人为因素”错,原文说“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选项把“只能……”偷换为“只要”,把“顺天而行”“清静无为”理解为“不必有人为因素”。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合理推断的能力。
A.“反对一切浮艳、装饰等艺术形式”错误,原文说“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选项表述绝对。
B.“简约风格的设计……并不符合”错误,原文说“‘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可见选项中简约风格的设计体现自由、灵动、朴素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错误,原文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的‘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绝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可见选项中“不同”应为“一致”。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和材料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简约的同时不失美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等可见,两则材料中的简约都是审美理念,要简洁朴素、纯真自然、少即是多、淡而有味等。
根据材料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等可见,材料二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含义,减少资源浪费,缩短开幕式时间,减少人数,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明 天
鲁 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 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① 。”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②……”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 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③ 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 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
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节选自鲁迅小说《明天》,有删改)
[注] ①中焦塞着:中医用语,指消化不良一类的病症。②火克金:中医用语,是说“心火” 克制了“肺金”,引起了呼吸系统的疾病。③老拱:泛指普通百姓。
文本二:
《呐喊》自序(节选)
鲁 迅
我懂得他(金心异)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 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 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 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 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 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四嫂子带出门是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看病花了四角银元,后面王九妈又替她借了两块洋钱。从这些不同的货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货币的混乱。
B. 宝儿生病,单四嫂子不是直接找医生,而是通过求签、许愿、吃单方,由此可见单四嫂子的愚昧与困顿。
C. 王九妈发令烧纸钱,又将单四嫂子的家当抵押借钱,给帮忙的人备饭。这似乎是在热心帮忙,却更能让人理解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D.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鲁镇夜晚的寂静,形成呼应,突出了旧时代一切波澜皆会回归静寂的主题。
8. 结合文本二,分析鲁迅创作小说的基本目的和理念。
9. 结合鲁迅《〈呐喊〉自序》中相关观点,以“为明天呐喊”为题,写一则关于《明天》的 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7. D 8. ①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
②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③不让青年被感染到自己的痛苦寂寞;
④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为此感到喜悦。
9. ①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单四嫂子虽贫困、勤劳,但愚昧、麻木,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写她表明了鲁迅想要呐喊唤醒类似的普通百姓。
②从典型人物的寓意看,单四嫂子与《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都是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作者对她们的态度既有“哀其不幸”,又有“怒其不争”。
③从内容看,结尾单四嫂子的“梦”,梦到儿子“明天”生龙活虎,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一一在失望、绝望中呐喊给予人们希望。
④从标题的象征意义看,“明天将会怎样”,能唤起人们对原有社会的反思,为猛士的奋进“呐喊助威”,从而产生对病态社会加以“疗治”的希望,意蕴深厚,引人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突出了旧时代一切波澜皆会回归静寂的主题”无中生有,本文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创作背景及意图的能力。
①由原文“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可知,作者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
②由原文“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可知,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③由原文“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可知,不让青年被感染到自己的痛苦寂寞;
④由原文“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可知,作者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在文中“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作者描述了自己创作《呐喊》一系列小说的缘由,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即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的一员,所以在评论人物时,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展开评论。在作品中,单四嫂子是一个贫困、勤劳,但是愚昧、麻木的旧时代农村妇女形象,作者对她充满同情,“哀其不幸”,希望通过呐喊唤醒类似的普通百姓,希望她们能早日觉醒,摆脱封建制度的毒害。
②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材料二还提到“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在小说中作者创作单四嫂子的“梦”一节,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失望、绝望中蕴含希望。在评论时应抓住这一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评论时还要注意小说标题所蕴含的意义,“明天”点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综合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B.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C.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D.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与“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B. “但患遗而不知耳”与“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遗”含义不同。
C. “若事不师古”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师”含义不同。
D. “自知诚亦不易”与“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祭十二郎文》)两句中的“诚”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 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 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 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2)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只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
(2)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
“贤”此处是指贤才、人才,作“举”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朕”作“寄”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并列,并排;等到。含义不相同。句意: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
B.遗漏,被遗漏;赠送。含义不同。句意: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C.遵循,效法;老师。含义不同。句意: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D.都是“确实,实在”的意思。含义相同。句意:了解自己确实更为艰难/这就是所谓的上天的意志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明的旨意实在很难知道。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错误,原文是“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是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致”,使动用法,使……得到;“审”,审慎,慎重;“量才”,衡量才能;“省”,减少。
(2)“愚暗”,愚昧糊涂;“矜”“伐”,自我夸耀;“浇竞之风”,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可令其自举”,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可令其举自”。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让官员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让士大夫引以为耻。”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封德彝回答说:“下臣虽然不才,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出类拔萃的俊杰。”唐太宗说:“过去圣明的君主很善于使用人才,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杰出者加以重用,不一味地依靠前朝的遗老遗少。哪里像商代的国君武丁在梦中见到了他以后的丞相傅说,周文王占卜找到了将要辅佐他的姜太公,然后才开始治理国家呢?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封德彝听后,惭愧地退了下去。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州郡推荐他们,这样以后他们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征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确实更为艰难。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直叙起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B. 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打了一场胜仗。“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老将军的英雄豪气。
C. 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
D. “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15. 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李诗“独”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②柳诗“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打了一场胜仗”错。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炼字的能力。
(1)李白《从军行》中,“独领残兵千骑归”的意思是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独”是“独自”的意思。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敌军的这位悍将作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仅凭一个“独”字,就表现出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2)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意思是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万物皆隐的世界,突出了蓑笠翁寒江独自垂钓形象。诗人以蓑笠翁形象自喻,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独”字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在长期流放过程中虽然独自一人,处境孤独,但诗人依旧保持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弓”指弓箭,在古代诗词中,多出现在与战争、狩猎有关的句子中,如“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正色邪 ②.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③. 马作的卢飞快 ④. 弓如霹雳弦惊(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⑤. 落霞与孤鹜齐飞 ⑥. 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邪、孤鹜、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的伟大有双重涵义。历史上仅仅以曾经管辖有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为表象的敦煌郡的伟大之处更多表现在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气质,它是古代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和宗教文化的百川汇流之地。
敦煌的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 ① 的虚幻梦想,而是源于现实的美好理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高铁为标志的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共同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类更加 ② 。面对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 ③ ,彼此适应新的大势。“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表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灵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给予我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信心。它告诉我们,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分享理解与信任的种子,培育交流与合作的花朵,“一带一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今天,古老的敦煌正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它瑰丽非凡的自然风貌配以超凡绝伦的人文气息,正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民来此寻根朝圣、旅游观光。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7. ①华而不实、好高骛远等;
②息息相关、息息相通、休戚与共、休戚相关等;
③与时俱进、与时推移、与时偕行等。
18. ①历史上的敦煌郡曾经管辖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②但这仅仅是其伟大的表象,③它的伟大更多表现在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气质。
19. ①将“理解与信任”比喻成“种子”,将“交流与合作”比喻成“花朵”,生动形象点出二者的关系;
②“分享”“培育”对称,“理解与信任”“交流与合作”对称,“种子”“花朵”对称,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简洁有力地表达出对“一带一路”美好明天的期盼。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包括熟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的“并非……”,和后文“而是源于现实的美好理想”可知,应填与“源于现实”相反的内容,故可填“华而不实”“好高骛远”等。华而不实: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第二空,根据前文“共同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类更加”和后文“全球化”可知,应填能体现紧密联系的成语,故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通”“休戚与共”“休戚相关”等。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第三空,根据后文“适应新的大势”,可知应填“与时俱进”“与时推移”“与时偕行”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与时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时偕行:变通趋时。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首先提炼长句的句子成分,主干是“敦煌郡伟大之处”,再找出定语,分别有“历史上”“仅仅以曾经管辖有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为表象的”“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最后将定语变换成句子。注意句子就需要有主谓宾等成分,因此按照题目“可少量增删词语”的要求,要在每个句子中加上主语。首先,可以针对前半部分关于“表象”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重组。历史上敦煌郡的第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其地域面积,因此首先可以把这部分作为第一个短句,得出“历史上的敦煌郡曾经管辖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然后,对前面部分以指示代词“这”代替,引出“表象”的相关内容,得出“但这仅仅是其伟大的表象”。最后,则可对原句后半部分以代词“它”(或“这”)+关键中心语“伟大之处”为主语单独组句,得出“它的伟大更多表现在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气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构成:画线句中,“理解与信任”“交流与合作”是本体,“种子”和“花朵”是喻体,句中并未直接出现比喻词,使用的是比喻手法中的暗喻。
表达效果:“种子”和“花朵”都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而句子的描写对象“理解与信任”“交流与合作”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抽象话题,因此作者在这里用客观现实的“种子”和“花朵”,说明我们应该构建和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积极沟通、平等对话。这里使用比喻的手法,使得事物间抽象的关系变得生动形象。
对偶构成:画线句中,“分享”和“培育”都是动词,“理解与信任的”“交流与合作的”都采用名词+连词+名词+“的”的结构,作为短句的定语,“种子”和“花朵”都是概念相关的名词,因此句子用的是对偶手法。
表达效果:这一对偶(对仗)句中,“分享”和“培育”作为动词,共四个字,就直观简明地表达了应该做出的行动。而“理解与信任”“交流与合作”句式虽短,只有十个字,却表达了四组对象,表现了“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因此对偶的整齐句式在内容上使得表达的内涵更为丰富,也让我们更简洁有力地表达出对“一带一路”美好明天的期盼。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有人向你提到一部你没看过的电影的好笑情节,到底该挤出笑容还是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为了避免这类尴尬, ① ,至少是同样的语言,如有可能,还有对话人共同的文化、参照对象和回忆。笑话必须包含不言而喻的信息,有点类似密码。如果某人为此笑了,说明其手握解开笑话的密钥,对于能听懂的人来说,好笑的不是说出来的那部分,而是言下之意。所以, ② ,这个笑话就是失败的。笑话能奏效,往往是因为它其中的某些荒唐成分使听众的期待和最终的结局之间产生了落差,这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③ 。
20. 在上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简述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设问的形式,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20. ①我们可以选择以笑话形式讲出
②如果笑话不包含不言而喻的信息
③从而使人发笑
21. 笑话奏效的原因是什么?笑话必须包含不言而喻的信息,其中某些荒唐成分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段主要是说“笑话”,结合“避免这类尴尬”“同样的语言”可知应填:我们可以选择以笑话形式讲出。
第二空,由“所以”“这个笑话就是失败的”可知,前后是两种情况的对比,此处是相反的情况,结合前文“笑话必须包含不言而喻的信息”可知,此处应填:如果笑话不包含不言而喻的信息。
第三空,语境是结论句,解释笑话奏效的原因,此处是笑话的结果,据此应填:从而使人发笑。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本段文字主要围绕“笑话”这一话题,讲了笑话使人发笑或笑话奏效的原因,使用设问的形式,可以表达为:笑话奏效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语段层次,第一、二句引出“笑话”的话题;第三、四、五句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笑话必须包含不言而喻的信息,才能使人发笑;第五句作总结,“笑话能奏效,往往是因为它其中的 某些荒唐成分使听众的期待和最终的结局之间产生了落差”指出笑话中某些荒唐成分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最后用先问后答的设问形式概括表述即可。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这个故事展现了精卫不畏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古往今来,人们对“精卫填海”的意义和价值也展开了讨论。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热烈赞扬精卫的执着不屈的战斗精神;唐代诗人韩愈则写下“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认为它“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对精卫的做法表示怜悯和惋惜;不少网友则认为一个人做事要量力而行,确定目标要权衡自己的能力。
在班级读书会上,大家围绕“精卫填海”展开讨论,请参考材料中各方的看法,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首先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然后结合任务,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材料首先解读了精卫填海的精神:不畏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然后指出古往今来对精卫填海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陶渊明持赞扬态度;韩愈表达了对精卫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怜悯和同情;网友们结合自身情况,则认为我们要学会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执着。这些观点角度不同,但都有道理。
题目要求的任务是:在班级读书会上,围绕“精卫填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考生可以结合材料中三者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认同某一方的看法,还可以综合辩证分析。同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正文、结束语。
立意:
1.赞美精卫大无畏的抗争精神:精卫填海,无畏无惧。
2.认同网友的看法:理想高远固然不错,但也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合理规划。
3.赞美的同时,建议适当调整目标,把不惧困难的战斗精神与合理的目标规划结合起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