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③尿毒症④营养不良性水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必须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进行分析。
    【详解】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①符合题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②不符合题意;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导致的,③符合题意;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内环境改变引起的疾病会用内环境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平时要多注意积累。
    2. 下图中能够说明运动员在短跑结束后血液中乳酸变化的曲线是

    A. a曲线 B. b曲线 C. c曲线 D. d曲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ATP,细胞有氧呼吸加强,结果造成组织细胞内缺氧。这时,细胞还通过无氧呼吸释放少量的能量供给机体消耗,无氧呼吸的结果是葡萄糖被分解为乳酸,因此,在跑步过程中,血液中乳酸的浓度会逐渐升高,跑步结束后,乳酸的浓度会逐渐下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关于人体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的扩散方向,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B. 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
    C. 组织液→血浆→组织细胞
    D. 组织液→组织细胞→血浆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CO2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所以根据血液循环途径,人体内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先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然后汇聚到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由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经肺动脉到肺部毛细血管网,扩散进入肺泡,在经呼气排出体外,即排序为: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
    【详解】A、 0.9%NaCl 溶液的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同,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降低,A错误;
    BCD、0.9%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注入体内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调节排出多余的水和NaCl ,血浆量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血浆渗透压保持不变,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上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都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故C项是正确的。
    6.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②听觉性语言中枢③运动性语言中枢④视觉性语言中枢⑤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语言中枢包括S区、V区、W区和H区。
    【详解】当你专心答题时,需要④视觉性语言中枢参与对题目的理解,需要⑤书写性语言中枢参与答题,D正确。
    故选D。
    7.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
    B、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
    C、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A错误;
    B、现象I的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
    C、两个现象中现象Ⅱ属于条件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更多,C错误;
    D、两个现象中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应相当,D错误
    故选B
    9.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某校学生集体观看了这个过程,当时学生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 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
    B. 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
    C.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
    D. 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2、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AB、学生集体观看了载人飞船发射过程,当时学生的情绪激动,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血管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A错误,B正确;
    CD、副交感神经系统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观看这伟大时刻时,学生应该是交感神经兴奋,C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
    A. 神经递质的释放
    B. 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 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答案】B
    【解析】
    【分析】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的方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不符合题意;
    B、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通过核膜上的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故该过程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B符合题意;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不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属于胞吞,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在中央前回的下部
    B. 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C.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上部引起上肢的运动
    D. 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位于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详解】A、据图可知,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在中央前回的下部,A正确;
    B、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代表区越大,精细复杂程度越高,B正确;
    CD、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即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下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故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上部,可引起下肢运动,C错误,D正确。
    故选C。
    12. 斯他林等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下列推测或叙述合理的是( )
    A. 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清水
    B. 胰液的增加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
    C. 该研究说明促胰液素还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D. 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第一条狗的小肠黏膜注射到第二条狗体内,引发第二条狗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原因是小肠黏膜内含有相关物质或激素。
    【详解】A、动物实验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正常的生活状态,A错误;
    B、促胰液素是人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故第二条狗的胰液分泌明显增加可能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B正确;
    C、小肠黏膜除了能分泌促胰液素,还有多种酶和其他物质,故第二条狗的血压下降不能得出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压的作用,C错误;
    D、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可能是多种物质的作用结果,故不能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B。
    13. 下列激素在调节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是( )
    A 血糖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生长发育: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 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 渗透压调节: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
    【详解】A、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促进,为协同作用,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加产热,胰岛素不能调节体温,C错误;
    D、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新吸收,可见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不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只分布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B. 激素不提供能量,但能起催化作用
    C. 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
    D. 激素在体内含量很高,所以效率很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这三个特点。
    【详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随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A错误;
    B、激素是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B错误;
    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C正确;
    D、激素在体内含量很少,作用效率很高,D错误。
    故选C。
    15.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面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建立非条件反射的过程
    B.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
    C.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 经常运用学习的概念解释相关的现象,概念就不容易遗忘
    【答案】A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是一种大脑的高级功能,属于条件反射的建立,A错误;
    B、记忆是人脑对经验和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即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B正确;
    C、学习和记忆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C正确;
    D、经常用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解释相关的生物学现象,概念就不容易遗忘,即将短时记忆经过强化形成了长时记忆,D正确。
    故选A。
    16.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神经递质和抗体均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四类物质都是( )
    A. 细胞内起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的分子结合
    D. 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是内分泌腺细胞产生、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本质是RNA。
    3、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信息分子。
    4、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本质是免疫球蛋白。
    【详解】A、激素和神经递质一般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引起细胞内的变化,酶由活细胞产生,但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适宜的条件下都能发挥作用,抗体在细胞外与抗原特异性结合,A错误;
    B、激素、酶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少数酶的本质是RNA,神经递质一般是小分子有机物,不是蛋白质,B错误;
    C、激素、神经递质都是和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酶和底物结合后发挥作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发挥作用,因此激素、酶、神经递质和抗体均与特定的分子结合,C正确;
    D、抗体不是信号分子,酶起的是催化作用,不是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C。
    17. 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滴注康复患者的血清,此重症患者增强了免疫力,很快康复。则血清中起关键作用的活性物质是( )
    A. 抗体 B. 细胞因子 C. 溶菌酶 D. 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分泌到血浆、组织液等场所,故康复期患者体内含有相应的抗体,这样就可以利用康复期患者的血清,经处理后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
    【详解】康复期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往往能形成细胞团或者沉淀物,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活性物质是血清中的抗体,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 若Ⅰ中包括Ⅱ、Ⅲ和Ⅳ,则下列各项符合这一关系的是( )
    选项




    A
    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
    皮肤、黏膜
    记忆细胞
    B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
    细胞因子
    溶酶体
    C
    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御
    自稳
    监视
    D
    具有识别功能的免疫细胞
    B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浆细胞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详解】A、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三道防线中,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记忆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而不是溶酶体,B错误;
    C、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C正确;
    D、具有识别功能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识别功能,D错误。
    故选C。
    19. 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A. 侵染部位 B. 致病机理 C. 抗原决定簇 D. 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用人工方法将疫苗或免疫效应物质注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称之为免疫接种。
    【详解】抗原均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体现的。如果让机体通过接种人流感疫苗达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目的,则两种流感病毒应该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故选C。
    20. 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必须依靠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溶酶体酶,使其通透性发生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释放出来,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绝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吞噬、暴露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只有极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与B细胞接触,即体液免疫多数情况下要依赖T细胞,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来的。所以一旦切除了幼年小鼠的胸腺,其细胞免疫会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将下降,故选A。
    二、单项选择题
    21.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B. 免疫细胞可以存在于乙和丙中
    C. 过程1、5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D. 丁中K+的浓度比甲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甲和乙之间为双箭头,乙和丙之间为单箭头,丙和甲之间也是单箭头,因此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则丁是细胞内液,A错误;
    B、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浆(甲)和淋巴(丙)中,吞噬细胞也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乙)中,B正确;
    C、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过程1受阻时,血浆中水分不能渗透进入组织液,不会形成组织水肿,过程5受阻,会影响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会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
    D、丁是细胞内液,钾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因此丁中K+的浓度比甲高,D错误。
    故选B。
    22.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蟾蜍屈肌反射的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1为感受器,2为传入神经,3为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没有阻断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施药位置,因变量是效应器的反应。实验应遵循对照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故施药位点为A或C处,刺激位点都为B,观察肌肉是否收缩。
    【详解】A、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对照组),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实验组),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A正确;
    B、②不管是否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都会收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
    C、④不管是否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都会收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错误;
    D、②不管是否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都会收缩,④不管是否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都会收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错误。
    故选A。
    23. 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B.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
    D. 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A错误;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依赖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B错误;
    C、多巴胺属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C正确;
    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载体,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其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性兴奋,D错误。
    故选C。
    24. 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并在适宜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对照处理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灌胃甲状腺激素,1次/天
    饲养条件
    相同且适宜,正常饲料喂养,共14天

    A. 应采用生长发育情况相同的同种小鼠进行实验
    B. 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
    C. 采用耗氧量为观测指标的依据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
    D. 若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则丙组小鼠甲状腺部位放射性强度低于乙组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实验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故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或有无注射或服用甲状腺激素,应变量为小鼠的代谢水平即耗氧量;现将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丙两组设置为实验组,乙、设置为对照组;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丙组小鼠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灌胃,故乙组小鼠应假手术处理;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代谢,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故耗氧量降低;丙组小鼠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灌胃,耗氧量增加;乙组小鼠应假手术处理,两组的小鼠耗氧量几乎没有影响。
    【详解】A、为减小实验误差,除了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外,还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A正确;
    B、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控制无关变量,B正确;
    C、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可测定耗氧量来分析其生理作用,C正确;
    D、若用甲状腺激素给丙组小鼠灌胃,则丙组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从而抑制小鼠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若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则丙组小鼠甲状腺部位放射性应低于乙组,D正确。
    故选ABCD。
    25.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下图中实线所示,C、W 曲线交于 S 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
    B. 某人体温连续 24 小时处在 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人感染流感病毒发烧时 S 点右移,干活出汗时S 点基本不变
    D. 体温持续高热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C与W的交点S为正常体温,随着下丘脑温度的升高,C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W神经元放电频率上升。
    【详解】A、题图显示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高于正常值,A正确;
    B、S'点,下丘脑的温度为39度,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应该等于散热量,B错误;
    C、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升高,S点右移,干活出汗时体温不变,S点基本不变,A正确;
    D、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酶的活性改变,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D正确。
    故选B。
    26. 下图表示某些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c为血浆
    B. 若b表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则信号在ab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C. 若d和e都表示抗利尿激素,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脏
    D. 若e表示促性腺激素,则a产生的激素可以作用于b和c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组织液可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单向进入血管形成血浆,所以若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c为血浆,A正确;
    B、若b表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则该图表示反射弧,由于反射弧中有突触结构存在,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B正确;
    C、若d和e都表示抗利尿激素,则a为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出抗利尿激素,由b垂体后叶释放,并作用于c集合管和肾小管,促进对水重吸收,C正确;
    D、若物质e为促性腺激素,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性腺,则a产生的激素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b垂体,D错误。
    故选D。
    27. 如图所示为排尿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排尿时通过交感神经控制逼尿肌收缩,使膀胱缩小
    B. 婴儿无意识尿床,控制其排尿的中枢位于e
    C.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需要消耗能量
    D. 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虽无尿意但能主动排尿,该过程调节中枢有e和g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膀胱壁是感受器、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逼尿肌属于效应器。
    【详解】A、排尿时机体主要通过副交感神经控制逼尿肌收缩,使膀胱缩小,让尿液排出,A错误;
    B、婴儿无意识尿床是非条件反射,由脊髓当中的低级中枢控制,即婴儿无意识尿床的排尿中枢位于脊髓e,B正确;
    C、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成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其原因是成人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故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虽无尿意但能主动排尿,该过程调节中枢有e和g,D正确。
    故选A。
    28. 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的血浆中人乳头瘤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A. 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 两妇女体内的B淋巴细胞需要在病原体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才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两妇女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 两妇女体内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某些蛋白质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妇女A产生的反应属于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而妇女B产生的反应属于初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数目比妇女A少。
    【详解】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疫苗相当于抗原,使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A正确;
    B、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需要在病原体和辅助性T细胞的共同作用下激活,然后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
    C、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反应属于二次免疫反应,比妇女B反应迅速、强烈,产生的抗体更多,这种差异是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B淋巴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病毒入侵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D。
    三、非选择题
    29. 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如表是某男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分析回答: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1)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_________病,若取该男子尿液用_________进行鉴定,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男子的_________(结构)可能损伤。综合血糖和肌酐两项指标可判断该男子与正常人相比血浆渗透压偏_________,尿量_________。
    (3)甘油三酯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也可以由_________、氨基酸等物质转化。甘油三脂比糖类氧化分解产能的效率更高,其原因是_________
    (4)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9%,无机盐含量不足1%,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糖尿 ②. 斐林试剂
    (2) ①. 肾小球(或肾脏) ②. 高 ③. 增加(偏多/大)
    (3) ①. 葡萄糖 ②. 甘油三酯(脂肪)氢元素比例高
    (4)蛋白质分子量大,单位体积溶液蛋白质微粒数少,产生渗透压小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表为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其中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值。生物体内每种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在某个正常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这也体现了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小问1详解】
    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超出正常值,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因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性糖,而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还原性糖,因此取该男子尿液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小问2详解】
    肌酐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超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肾小球(或肾脏)可能受损,使肌酐不能及时排出。由于患者葡萄糖和肌酐的含量高于正常值,因此血浆渗透压比正常人偏高。由于原尿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会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液中排出糖的同时带走了更多的水分,故尿液量增加。
    【小问3详解】
    甘油三酯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也可以由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转化形成。由于甘油三酯(脂肪)与糖类相比氢元素比例高,故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更多。
    【小问4详解】
    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虽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单位体积溶液中蛋白质微粒数目少,而血浆中无机盐微粒数目很多,所以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的含量。
    30. 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可以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性激素的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下图1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性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下图2表研究人员为研究Kp-10(Kp-10是Kp的一种)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至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的每日产蛋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GnRH神经元可能位于____________(填器官)。A代表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在鹌鹑的幼年期,通过过程①的反馈调节,Kp的释放量____________,维持鹌鹑体内有较低的雌性激素含量;在鹌鹑的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促进排卵。
    (3)据图1可知,雌性激素的调节过程存在____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____调节。
    (4)据图2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鹌鹑开始产蛋的日期是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的。在50日龄内,Kp-10对鹌鹑产蛋率的影响趋势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下丘脑 ②. 垂体
    (2) ①. 减少 ②. 使Kp的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鹌鹑体内有较高的雄性激素含量
    (3) ①. 分级 ②. (负)反馈 (或者神经、体液、神经-体液)
    (4) ①. 相同 ②. 随日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加强
    【解析】
    【分析】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 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综合上述分析,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小问1详解】
    GnRH神经元分泌的GnRH能促进A分泌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则GnRH神经元是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GnRH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小问2详解】
    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②使Kp神经元2的分泌活动增加,进而促进下丘脑合成和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更多的促进排卵。
    【小问3详解】
    由第二问分析可知,雌性激素的调节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小问4详解】
    由图2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42天都开始产蛋,因此Kp-10不影响鹌鹑的开始产蛋日龄;在42-50日内,实验组的产蛋率都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增加,因此,Kp-10在50日龄内能促进鹌鹑的产蛋率,且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越强。
    31. 为了更好地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应。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_____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_____ → _____→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
    (2)实验猴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导致_____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
    (3)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实验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调节_______的分泌活动,导致_______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答案】(1) ①. 单
    ②. 神经递质 ③. 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2) ①. 下丘脑 ②.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3) ①. 胰岛 ②. 胰高血糖素
    【解析】
    【分析】寒冷状态下,下丘脑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还可以通过调控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炎热状态下,皮肤温觉感受器感受炎热,同样通过传入神经到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得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
    【小问1详解】
    在反射弧中,由于突触的存在,决定了神经冲动是单向传递的。在突触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故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
    【小问2详解】
    寒冷刺激下,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同时下丘脑还可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促进产热。
    【小问3详解】
    影像刺激导致应激性高血糖症,血糖升高的直接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了糖代谢异常,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此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胰岛的分泌活动,从而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32.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
    (1)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由于内分泌腺受损,激素分泌异常,葡萄糖分解、转化以及合成_______的速度减慢,血糖浓度升高。Ⅱ型糖尿病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其内分泌腺功能正常,但_______,导致糖类代谢异常、血糖浓度升高。
    (2)为研究新药物,研究人员对天然辣椒素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给正常大鼠的腹腔注射STZ(一种诱导形成糖尿病的药物),获得若干只患病的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为模型组,另外一组灌服辣椒素设为治疗组。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的指标,结果如图所示:

    ①模型鼠模拟的是_______(“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
    ②设置对照组的意义是:与模型组相比较可以说明_______;与治疗组相比较可以说明_______。
    ③根据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推测辣椒素降低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含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1) ①. 肝糖原和肌糖原(或糖原) ②. 激素与受体的作用异常
    (2) ①. I型 ②.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 模型鼠的制备是否成功 ④. 治疗效果如何 ⑤. 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回肠通过GLUT5转运葡萄糖
    【解析】
    【分析】Ⅰ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导致了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其内分泌腺功能正常,但激素与受体的作用异常,导致糖类代谢异常、血糖浓度升高。
    【小问1详解】
    Ⅰ型糖尿病由于内分泌腺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分解、转化以及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糖原),因此胰岛素分泌不足,将会导致葡萄糖分解、转化以及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糖原)的速率变慢。Ⅱ型糖尿病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其内分泌腺功能正常,但激素与受体的作用异常,导致血糖不能降低。       
    【小问2详解】
    ①根据图示可知,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说明模型鼠胰岛素分泌不足,故为模拟的Ⅰ型糖尿病。治疗组灌服辣椒素,对照组是正常的小鼠,胰岛素分泌正常,但实验中应遵循等量原则,故应注射与辣椒素等量的生理盐水。
    ②将对照组与模型组的血糖和胰岛素分别进行比较,可说明模型鼠的制备是否成功;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可说明辣椒素的治疗效果。
    ③据图可知,治疗组胰岛素含量高于模型鼠,但低于对照组,GLUT5低于模型鼠和对照组,可推测辣椒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回肠通过GLUT5转运葡萄糖来降低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含量。
    33.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丙肝病毒(HCV)的哈维·阿尔特(Harvey J。Alter)、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Charles M。Rice)。三位获奖者揭示了慢性肝炎其余病例的病因,并使得血液检查成为可能,新的药物也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可编码至少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编码E1、E2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使HCV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而难以被清除。非结构蛋白NS3和NS4A可形成蛋白酶复合物,对HCV复制过程中的多聚蛋白进行加工;NS5A参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NS5B则是一种RNA聚合酶。编码这几种非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在HCV中相对稳定。据此回答问题:
    (1)HCV增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_____(请用文字和箭头方式表示)。NS5B发挥作用过程与人体细胞中的RNA聚合酶相比,不同之处是_____。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直接参与浆细胞合成与分泌抗体的细胞器包括_________。
    (3)当HCV感染进入慢性期后,由于病毒蛋白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效果差,病毒难以被清除,尽早检测确诊成为防治丙肝的关键。下列受检者血液中的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_______
    A. HCV抗体
    B.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C. HCV RNA
    D. 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
    (4)系列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开创了全球丙肝治疗的新时代,使丙肝治愈率达到95-99%。DAAs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其作用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S5B等。研究发现,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药物靶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②. 人体中的R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而NSSB以RNA为模板
    (2) ①. 摄取加工呈递抗原 ②.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AC
    (4)编码包膜蛋白E1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
    【解析】
    【分析】HCV作为RNA病毒,在含有RNA聚合酶的情况下,其增殖过程是通过RNA的复制和翻译来完成,而不是通过逆转录酶来完成。
    【小问1详解】
    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又根据HCV中含有编码RNA聚合酶的基因序列,说明该病毒为RNA复制病毒,其遗传信息流动为 。NS5B是一种RNA聚合酶,能催化该病毒的RNA形成RNA,而人体细胞中的RNA聚合酶是催化DNA转录形成RNA,即NS5B发挥作用过程与人体细胞中的RNA聚合酶相比,不同之处是人体中的R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而NSSB以RNA为模板。
    【小问2详解】
    树突状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可摄取、加工、呈递抗原。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因此直接参与浆细胞合成与分泌抗体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小问3详解】
    A、能检测到体内含有HCV抗体说明患者已经感染了该病毒,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检测出来不能说明是否感染该病毒,B错误;
    C、HCV的RNA存在意味着患者体内已经感染了该病毒,C正确;
    D、机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也会产生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因此检测出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不能说明患者感染该病毒,D错误。
    故选AC。
    【小问4详解】

    相关试卷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及之前,5分,31-35题每题2分), 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三模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三模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需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