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校联考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校联考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校联考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校联考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第3页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校联考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校联考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共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2分)国庆节早晨,小明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明想:这是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很“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看到很多“白气”,小明“倒了一碗尝尝”和“将暖水瓶拿到屋外”这一环节而言(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2.(2分)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
    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
    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蒸发后沸腾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3.(2分)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  )
    (1)春天,冰雪消融;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太阳出来后雾消失了;
    (4)冬天,河水结成了冰。
    A.(1)(4) B.(2)(3) C.(1)(3) D.(2)(4)
    4.(2分)量程相同,分度值是1℃的甲、乙、丙三支准确酒精温度计,玻璃泡的容积甲稍大一些,丙玻璃管的内径稍粗一些,甲和乙相同(  )
    A.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甲最长
    B.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丙最长
    C.在同一地点测量温度,甲测得温度最高
    D.在同一地点测量温度,丙测得温度最高
    5.(2分)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古称鸢)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描述:“于鸢首以竹为笛,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回声
    6.(2分)下列事例中,正确的是(  )
    A.“声纹锁”开门,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响度
    B.超声波的频率比次声波高,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
    C.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7.(2分)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8.(2分)在音乐会上,男低音歌唱家在放声高唱,女高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能反映男、女歌唱家声音的波形图是(  )
    A.
    B.
    C.
    D.
    9.(2分)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  )
    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 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10.(2分)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加盖子是为了减慢水的沸腾,开小孔是为了防止沸点变大
    B.图乙中读数方法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C.图丙中A是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B中沸腾前气泡上升时变小是因为空气遇冷液化
    D.图丁中,若a、b是同种物质,则图像不同的原因有初温不同和质量不同
    11.(2分)对甲、乙两种物体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甲物质在2﹣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C.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D.乙物质在8min时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12.(2分)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熔点/℃
    ﹣210
    ﹣218
    ﹣117
    ﹣39

    物质
    液态氮
    液态氧
    液态酒精
    液态水银
    沸点/℃
    ﹣196
    ﹣183
    78
    357
    A.在﹣190℃时氮是液态
    B.将氮和氧放在﹣20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慢慢提高环境的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
    C.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将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二.填空题(共12小题,共38分)
    13.(3分)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会感觉碎片较    (选填“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时要    大量的热。

    14.(3分)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15.(3分)“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它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如果能分别吹出“1(Do)”、“2(Re)(Mi)”、“4(Fa)”四个音阶   。

    16.(4分)有丰富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来判断蜜蜂是出巢采蜜,还是采蜜回巢。蜜蜂出巢采蜜时双翅每秒振动440次,采蜜回巢时双翅一分钟振动18000次   赫兹,它比蜜蜂回巢时双翅振动的频率    (选填“高”或“低”)。人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蜜蜂采蜜回巢的声音,养蜂人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不同。
    17.(2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时候折的纸炮,甩动纸炮,随之会发出一声巨响   (选填“白纸”或“空气”)。如图乙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   (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18.(3分)测量是生活和学习中一项基本技能.如图所示,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体温计的示数是    ℃,若用这只体温计直接测量体温是37.5℃的小华和38.7℃的小刚,则能正确测量出    (小华/小刚)的体温。

    19.(3分)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图像是    ,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


    20.(2分)一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秒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汽车离山崖还有    米,回声是以    形式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1.(1分)有四支同样的温度计甲、乙、丙、丁放在同一个房间中。甲和乙不采取任何措施,丙和丁玻璃泡上包有蘸有酒精的棉球,但乙和丁放在正在工作的电风扇前(电风扇对甲和丙没有影响)   。
    22.(2分)如图甲所示为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两侧的“热棒”,图乙是“热棒”的内部示意图。工作时,上端的氨气通过散热片将热传给空气   (汽化/液化)而重新回到下端;下端的液态氨    (吸收/放出)冻土层的热量,使其常年保持冷冻状态。

    23.(5分)超声洗碗机以其省电、节水、噪声小、不需要洗涤剂而且洁净度高,深受人们喜欢。它的工作原理是当超声波经过液体时,以极高的频率带动液体振动,产生强烈的微爆炸和冲击波,使被清洁物的表面污物遭到破坏,但每秒有上亿个气泡在作用,具有很好的清洗效果。洗碗机还带有烘干功能,让热风带走湿气,使碗迅速干燥。
    (1)超声洗碗机洁净度高,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2)超声洗碗机噪声小,是在    处减弱噪声。
    (3)烘干过程是通过暖风烘干是靠    、   的方式来加快水的蒸发。
    (4)以下事例中,利用声波的方式同洗碗机相同的有    。(多选)
    A.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内的污垢
    D.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24.(7分)如图,这是某同学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1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如图1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齐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中传播。
    【实验二】如图2所示,有4支材料和厚度均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2所示。某同学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气柱的长短、量筒的粗细、水柱的长度有关。
    (1)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气柱长度的关系,应选量筒    (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法。
    (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    。
    (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4)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a和b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29分)
    25.(10分)探究声音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开   。
    ①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②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关系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都保持不变
    ③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
    ④研究声音传播条件时,通过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来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如图所示,在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D.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3)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音调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下同),响度逐渐    ,直到几乎“听不到”,由此得出声音不能在    传播。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
    (4)甲、乙两组同学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甲组:实验原理为人耳听到的响度的大小与    有关,因为声能在传播过程中会损耗,响度逐渐变小。
    材料:闹钟、鞋盒、卷尺、泡沫塑料、报纸、棉花、塑料袋。
    步骤1:聆听闹钟走动时的咔嚓声。铺一些棉花在鞋盒底部,把闹钟平放进去,将其余棉花填满鞋盒
    步骤2:从声源处逐渐远离,直至    ,记录此时人离声源的最大距离。
    步骤3:换其他测试材料,重复上述步骤。记录数据如表一。
    表一
    材料
    棉花
    泡沫塑料
    报纸
    塑料袋
    最大可听距离/m
    2.2
    8
    3.7
    3
    乙组:利用手机软件“噪声监测仪”进行测量。步骤1、3:与甲组同学相同。
    表二
    材料
    棉花
    泡沫塑料
    报纸
    塑料袋
    响度/___




    表二中填入的单位是    。根据甲组同学测量的数据,预估手机监测到响度最大时,填充的材料是    。
    26.(8分)李悦和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合作“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装置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冰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    。
    (3)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温度/℃
    100
    76
    56
    44
    34
    28
    24
    22
    ①请在图丁中坐标纸上用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②根据图象,你发现的规律是:   。
    ③如果要喝一杯奶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B、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in,结合本次探究   方案冷却效果较好。
    (4)同小组的小明想为自制温度计标注刻度,先后将它的玻璃泡先后放入本实验的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液柱分别达到A和B两个位置,那么该温度计现在显示的温度是    ℃。​
    27.(11分)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或“B”),在固定B的位置时    (需要/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关于酒精灯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B.熄灭酒精灯时,可以用嘴吹
    C.用酒精灯时加热物体时,应让物体贴近焰心加热
    D.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3)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4)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如此持续8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①小明观察到:第6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图(选填“C”或“D”);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③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小明发现水仍在沸腾   ;
    ④如图戊所示,水停止沸腾后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水的沸点会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⑤小红同学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己图中乙所示,加热水至沸腾的时间较长   。小明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5)实验中,有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可供选择要准确测量出水温,小明应选    (选填选项字母)(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沸点为357℃,酒精的沸点为78℃);
    A.酒精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两种都可以
    D.两种都不可以
    (6)使用燃气灶烧水,当水沸腾时,水面上方会出现大量“白气”,他选择    (选填“开大火”或关火)。
    四、综合题(共2小题,共9分)
    28.(4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防冻冷却液
    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利用防冻冷却液在散热器管道内循环流动,使发动机能以正常工作温度运转。防冻冷却液主要由水和不易汽化、密度比水小的某种防冻剂(简称原液)混合而成(防冻剂占防冻冷却液体积的比例)越高,防冻冷却液的吸热能力越差,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应低于环境最低温度10℃以下,而沸点一般要高于发动机最高工作温度5℃以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水代替防冻冷却液,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停车时间比较长、会因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
    成冰,体积变大容易导致散热器管道胀裂;
    (2)由图像可知,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已知某品牌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最高温度为105℃,所在地区最低温度为﹣35℃,应选用    (选填“40%”、“60%”或“80%”)比例的防冻冷却液较合适。
    (4)现有原液含量为70%的防冻冷却液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冷却液中的水会缓慢汽化导致含量会减少,
    则与原来相比,防冻冷的吸热能力变    (选填“好”或“差”)。
    29.(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湿度
    湿度表示空气干燥的程度,是对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一种度量。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内含有的水蒸气越少,空气越干燥;水蒸气越多,空气越潮湿,但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最多能够容纳的水蒸气是有限的。
    相对温度(RH)是表示空气湿度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一定温度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与最多能够容纳的水蒸气质量的百分比,例如,1m3的空气最多能够容纳8g水蒸气。如果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为8g,那么它的相对湿度就是100%。
    相对湿度可以用“干湿温度计”测得。如图所示。干湿温度计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一支用来测量气温,称为干球温度计,称为湿球温度计。两支温度计放在相同的空气中时湿球温度计的读数比干球温度计的读数要低,两支温度计出现一定的示数差。相对湿度可以通过相对湿度表格(如表)
    在医学上空气的湿度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一定的温度下氧气比较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一般在45~55%的相对湿度下
    相对湿度
    干球温度
    干湿球温度示数差
    1℃
    2℃
    3℃
    4℃
    5℃
    0℃
    82%
    65%
    47%
    34%
    15%
    5℃
    86%
    71%
    58%
    45%
    32%
    10℃
    88%
    76%
    65%
    54%
    44%
    15℃
    90%
    80%
    70%
    61%
    52%
    20℃
    91%
    82%
    74%
    66%
    58%
    25℃
    92%
    84%
    76%
    68%
    61%
    30℃
    93%
    86%
    79%
    73%
    67%
    35℃
    93%
    87%
    81%
    75%
    69%
    (1)湿度是表示一定空气中所含    多少的物理量;
    (2)依据文中所说“10℃时,1m3的空气最多能够容纳8g水蒸气”,如果此温度下1m3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为2g,则相对湿度是    %;
    (3)在相同的空气中,湿球温度计的读数比干球温度计上的读数低的原因是    ;
    (4)一定气温下,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差值越大,表明    ;
    A.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干燥
    B.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潮湿
    C.相对湿度越小,空气越干燥
    D.相对湿度越小,空气越潮湿
    (5)在相同的空气中,当温度计的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分别为    时,人体感觉呼吸比较舒适。
    A.10℃和14℃B.14℃和9℃C.20℃和16℃D.24℃和22℃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八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2分)国庆节早晨,小明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明想:这是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很“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看到很多“白气”,小明“倒了一碗尝尝”和“将暖水瓶拿到屋外”这一环节而言(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答案】C
    【分析】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七个步骤。
    【解答】解:小明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明问自己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和将暖水瓶拿到屋外。
    故选:C。
    2.(2分)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
    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
    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蒸发后沸腾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答案】D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解答】解:海水是液态的,通过太阳照射变为气态水蒸气;
    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即海水净化过程经历先汽化后液化的物态变化。
    故选:D。
    3.(2分)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  )
    (1)春天,冰雪消融;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太阳出来后雾消失了;
    (4)冬天,河水结成了冰。
    A.(1)(4) B.(2)(3) C.(1)(3) D.(2)(4)
    【答案】D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要放热。
    【解答】解:
    (1)春天,冰雪融化是固态变为液态,熔化吸热;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2)符合题意;
    (3)早晨在太阳照射下,雾消失是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汽化吸热;
    (4)冰的形成是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4)符合题意。
    故选:D。
    4.(2分)量程相同,分度值是1℃的甲、乙、丙三支准确酒精温度计,玻璃泡的容积甲稍大一些,丙玻璃管的内径稍粗一些,甲和乙相同(  )
    A.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甲最长
    B.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丙最长
    C.在同一地点测量温度,甲测得温度最高
    D.在同一地点测量温度,丙测得温度最高
    【答案】A
    【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越细,在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时,液柱变化越大,读数也越精确。
    【解答】解:(1)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水银,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
    (2)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因此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因此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B错误;
    (3)在同一地点测量温度,三个温度计测得温度相同。
    故选:A。
    5.(2分)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古称鸢)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描述:“于鸢首以竹为笛,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回声
    【答案】C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所以指的是音色、ABD错误。
    故选:C。
    6.(2分)下列事例中,正确的是(  )
    A.“声纹锁”开门,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响度
    B.超声波的频率比次声波高,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
    C.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答案】C
    【分析】(1)响度是指人耳感觉的声音的大小,即强弱,生活中说是音量,由振幅、距离两个因素决定;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生活中说的声音粗细,由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次声波也是声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3)减弱噪声的途径:一是在声源处,二是在传播过程中,三是在人耳处。
    【解答】解:A、“声纹锁”开门,故A错误;
    B、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因此超声波比次声波频率高、可听声,故传播速度一样快;
    C、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故D错误。
    故选:C。
    7.(2分)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答案】D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要减慢蒸发,可以通过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上表面积和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要加快蒸发,可以通过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上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答】解: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控制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A错误。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控制了表面积,所以减慢了蒸发;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避免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的影响,故C错误;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提高温度来加快蒸发的。
    故选:D。
    8.(2分)在音乐会上,男低音歌唱家在放声高唱,女高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能反映男、女歌唱家声音的波形图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解答】解:男低音放声歌唱,振幅大,频率低;女高音轻声伴唱、响度小、音调高,B正确。
    故选:B。
    9.(2分)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  )
    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 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答案】A
    【分析】当温度低于0℃时水就会结冰。当把冰放到水中,形成冰水混合物,冰的质量逐渐增加,说明杯中的水结成了冰,因此,杯中的温度低于0℃。
    【解答】解: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符合题意。
    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此时温度等于3℃。不合题意。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杯中的水的质量增加。
    D、不合题意。
    故选:A。
    10.(2分)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加盖子是为了减慢水的沸腾,开小孔是为了防止沸点变大
    B.图乙中读数方法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C.图丙中A是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B中沸腾前气泡上升时变小是因为空气遇冷液化
    D.图丁中,若a、b是同种物质,则图像不同的原因有初温不同和质量不同
    【答案】D
    【分析】(1)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量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
    (2)俯视温度计读数,使测量值偏大;
    (3)沸腾前,有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沸腾时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直至液面破裂;
    (4)同一热源,加热时间相同释放的热量相同,同种物质,则比热容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取决于质量和温差两个因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A、加盖是为了缩短加热时间,故A错误;
    B、温度计的0刻度在下,故B错误;
    C、沸腾前,上层低,使气泡变小,烧杯中上层水的温度和下层水的温度相同,直至液面破裂;
    D、若a,吸收相同的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11.(2分)对甲、乙两种物体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甲物质在2﹣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C.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D.乙物质在8min时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答案】B
    【分析】晶体熔化前,持续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即为熔点,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液体沸腾前,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
    【解答】解:A、80℃可能是甲物质的熔点;
    B、甲物质在2﹣6min内温度升高,故B正确;
    C、60℃可能是乙物质的沸点;
    D、乙物质在3min时也可能是液态。
    故选:B。
    12.(2分)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熔点/℃
    ﹣210
    ﹣218
    ﹣117
    ﹣39

    物质
    液态氮
    液态氧
    液态酒精
    液态水银
    沸点/℃
    ﹣196
    ﹣183
    78
    357
    A.在﹣190℃时氮是液态
    B.将氮和氧放在﹣20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慢慢提高环境的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
    C.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将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答案】B
    【分析】A、比较﹣190℃和氮的沸点的大小就可知道物体的状态;
    B、氮的沸点是﹣196℃,氧的沸点是﹣183℃,随着升温,氮会先沸腾,变成气体分离出来,剩下液态的氧;
    C、酒精的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高于酒精的沸点,酒精会变成气体,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液态氮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故D错误;
    【解答】解:A、氮的熔点是﹣210℃,﹣190℃高于氮的沸点,故A错误;
    B、氮的沸点是﹣196℃,随着升温,变成气体分离出来,故B正确;
    C、酒精的沸点是78℃,高于酒精的沸点,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在沸腾过程中,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12小题,共38分)
    13.(3分)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会感觉碎片较  冷 (选填“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汽化 时要  吸收 大量的热。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
    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立刻捡起残骸。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冷;汽化。
    14.(3分)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0.025 s,你会听到 一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s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解答】解:(1)因为管长s=8.5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则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6===7.025s;
    (2)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气体中最慢,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7.025;一。
    15.(3分)“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它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如果能分别吹出“1(Do)”、“2(Re)(Mi)”、“4(Fa)”四个音阶 丙、乙、甲、丁 。

    【答案】音调;空气;丙、乙、甲、丁。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用嘴向瓶内吹气发声,靠的是瓶内空气柱的振动,根据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结合水位的不同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1)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
    (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耳朵中;
    (3)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
    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2、3、2;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丙、乙、甲、丁。
    16.(4分)有丰富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来判断蜜蜂是出巢采蜜,还是采蜜回巢。蜜蜂出巢采蜜时双翅每秒振动440次,采蜜回巢时双翅一分钟振动18000次 440 赫兹,它比蜜蜂回巢时双翅振动的频率  高 (选填“高”或“低”)。人  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蜜蜂采蜜回巢的声音,养蜂人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音调 不同。
    【答案】440;高;能;音调。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频率为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蜜蜂出巢采蜜时双翅每秒振动440次;
    采蜜回巢时双翅一分钟振动18000次,则频率为300Hz;
    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人能听到蜜蜂采蜜回巢的声音;
    因振动频率不同音调就会不同,所以养蜂人可以根据音调进行分辨;
    故答案为:440;高;能;音调。
    17.(2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时候折的纸炮,甩动纸炮,随之会发出一声巨响 空气 (选填“白纸”或“空气”)。如图乙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 下面 (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答案】空气;下面。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1)用力甩动纸炮,随着纸的快速展开,随之会发出一声巨响;
    (2)当纸片与齿轮接触时,齿轮越多的可以使纸片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由图可知,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会振动次数最多。
    故答案为:空气;下面。
    18.(3分)测量是生活和学习中一项基本技能.如图所示,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0.1 ℃。体温计的示数是  37.8 ℃,若用这只体温计直接测量体温是37.5℃的小华和38.7℃的小刚,则能正确测量出  小刚 (小华/小刚)的体温。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结合体温计中液面对应刻度,可以读取体温计的示数;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液泡上方有一缩口,使得体温计在使用时,需用力将液柱甩下来。
    【解答】解:如图所示的体温计1℃被分成10等份,分度值是0.6℃;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用没甩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就准确;故能测出小刚的体温。
    故答案为:0.1;37.6。
    19.(3分)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图像是  D ,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胶水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


    【答案】熔化;D;凝固。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的过程。
    【解答】解: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属于熔化过程,非晶体熔化的图象是D,属于凝固的过程。
    故答案为:熔化;D;凝固。
    20.(2分)一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秒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汽车离山崖还有  320 米,回声是以  声波 形式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答案】320;声波
    【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前方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s=vt可求汽车行驶的路程;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声音传播的路程;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前方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的,据此解答。
    (2)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它遇到障碍物后会被反射,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解答】解:由v=可得,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2s=40m;
    由v=可得
    s声=v声t=340m/s×2s=680m;
    汽车离山崖的距离:
    s=(s声﹣s车)=×(680m﹣40m)=320m。
    回声是以声波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故答案为:320;声波。
    21.(1分)有四支同样的温度计甲、乙、丙、丁放在同一个房间中。甲和乙不采取任何措施,丙和丁玻璃泡上包有蘸有酒精的棉球,但乙和丁放在正在工作的电风扇前(电风扇对甲和丙没有影响) 甲=乙>丙>丁 。
    【答案】甲=乙>丙>丁。
    【分析】液体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蒸发越快,带走的热量越多。
    【解答】解:
    单纯的空气流动并不能使温度降低,吹不吹风扇跟温度是否变化没有关系、乙温度计示数相同;
    丙和丁都包有蘸有酒精的棉球,因为酒精极易挥发,所以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下降,它的酒精挥发速度比丙要快,所以丁的温度比丙还要低。
    故答案为:甲=乙>丙>丁。
    22.(2分)如图甲所示为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两侧的“热棒”,图乙是“热棒”的内部示意图。工作时,上端的氨气通过散热片将热传给空气 液化 (汽化/液化)而重新回到下端;下端的液态氨  吸收 (吸收/放出)冻土层的热量,使其常年保持冷冻状态。

    【答案】液化;吸收。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装在热棒棒内上端的氨气遇冷液化,液化过程中要放热;
    下端的液态氨在路基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收热量,冻土就不会熔化。
    故答案为:液化;吸收。
    23.(5分)超声洗碗机以其省电、节水、噪声小、不需要洗涤剂而且洁净度高,深受人们喜欢。它的工作原理是当超声波经过液体时,以极高的频率带动液体振动,产生强烈的微爆炸和冲击波,使被清洁物的表面污物遭到破坏,但每秒有上亿个气泡在作用,具有很好的清洗效果。洗碗机还带有烘干功能,让热风带走湿气,使碗迅速干燥。
    (1)超声洗碗机洁净度高,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能量 (选填“信息”或“能量”)。
    (2)超声洗碗机噪声小,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
    (3)烘干过程是通过暖风烘干是靠  提高液体温度 、 加快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的方式来加快水的蒸发。
    (4)以下事例中,利用声波的方式同洗碗机相同的有  CD 。(多选)
    A.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内的污垢
    D.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1 )能量;(2 )声源;(3)提高液体温度;加快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4)CD。
    【分析】(1)(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也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3)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解答】解:(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也能够传递能量,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2)超声洗碗机噪声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烘干的过程中,温度较高,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
    (4)A、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故A错误;
    B、用声呐探测海深,故B错误;
    C、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内的污垢,故C正确;
    D、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 )能量;(2 )声源;加快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24.(7分)如图,这是某同学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1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如图1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齐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空气 中传播。
    【实验二】如图2所示,有4支材料和厚度均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2所示。某同学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气柱的长短、量筒的粗细、水柱的长度有关。
    (1)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气柱长度的关系,应选量筒  ab (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
    (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  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
    (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一样高 (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4)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a和b使它们发声, b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空气(1)ab;控制变量;(2)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3)一样高;(4)b。
    【分析】实验一: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具有能量;
    实验二:(1)解答该题需要对每一次实验的对比量筒认真观察,从中找出相同的量和不同的量,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气柱长度的关系”应选粗细相同,空气柱长度不同的量筒;
    (2)量筒b,c等高,粗细不同;
    (3)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量筒c,d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
    (4)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解答】解:实验一:如图1甲,用竖直的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实验二:(1)当探究“发声的音调高低与气柱长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量筒的粗细相同,观察图中可知a;一个量与多个量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因此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对比b、c可以发现:气柱长短相同,所以这两个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发声的音调越高;
    (3)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d中空气柱的长度,因此吹c,发出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4)用敲击的办法也能使量筒发声,声音主要是量筒和水柱振动发出的,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音调越低。
    故答案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空气(1)ab;(2)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4)b。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29分)
    25.(10分)探究声音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开 B 。
    ①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②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关系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都保持不变
    ③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
    ④研究声音传播条件时,通过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来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如图所示,在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 D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D.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3)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音调将逐渐  变小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下同),响度逐渐  变小 ,直到几乎“听不到”,由此得出声音不能在  真空中 传播。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推理法 。
    (4)甲、乙两组同学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甲组:实验原理为人耳听到的响度的大小与  距离 有关,因为声能在传播过程中会损耗,响度逐渐变小。
    材料:闹钟、鞋盒、卷尺、泡沫塑料、报纸、棉花、塑料袋。
    步骤1:聆听闹钟走动时的咔嚓声。铺一些棉花在鞋盒底部,把闹钟平放进去,将其余棉花填满鞋盒
    步骤2:从声源处逐渐远离,直至  刚好听不到声音时停下来 ,记录此时人离声源的最大距离。
    步骤3:换其他测试材料,重复上述步骤。记录数据如表一。
    表一
    材料
    棉花
    泡沫塑料
    报纸
    塑料袋
    最大可听距离/m
    2.2
    8
    3.7
    3
    乙组:利用手机软件“噪声监测仪”进行测量。步骤1、3:与甲组同学相同。
    表二
    材料
    棉花
    泡沫塑料
    报纸
    塑料袋
    响度/___




    表二中填入的单位是  dB 。根据甲组同学测量的数据,预估手机监测到响度最大时,填充的材料是  报纸 。
    【答案】(1)B;(2)D;(3)变小;变小;真空中;推理法;(4)距离;刚好听不到声音时停下来;dB;报纸。
    【分析】(1)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2)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推理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又称理想实验法。
    (4)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直观感觉不恰当,而测量听不到声音时到鞋盒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的单位是分贝;根据甲实验预测响度最大的材料。
    【解答】解:(1)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此过程采用的是——转换法。
    ①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转换法
    ②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关系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都保持不变——控制变量法
    ③通过温度计内液体热胀冷缩程度来判断温度高低——转换法
    ④研究声音传播条件时,通过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
    (2)这个实验主要研究空气(气体)和玻璃(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在能听到声音的前提下,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否则随着广口瓶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当罩内完全没有空气时,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4)根据“声能在传播过程中会损耗,响度逐渐变小”可知;
    声音的三个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所以实验时,注意它的响度和音调;
    通过比较听不到声音时到鞋盒的距离可以判断隔音效果,且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
    根据甲组同学测得的数据可知,刚好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因此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泡沫、塑料袋。
    所以预估手机监测到响度最大时,是隔音效果最差的报纸。
    故答案为:(1)B;(2)D;变小;推理法;刚好听不到声音时停下来;报纸。
    26.(8分)李悦和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合作“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应选用颗粒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装置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  慢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冰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  吸热,温度不变 。
    (3)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温度/℃
    100
    76
    56
    44
    34
    28
    24
    22
    ①请在图丁中坐标纸上用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②根据图象,你发现的规律是: 温度越低,温度变化越慢; 。
    ③如果要喝一杯奶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B、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in,结合本次探究 A 方案冷却效果较好。
    (4)同小组的小明想为自制温度计标注刻度,先后将它的玻璃泡先后放入本实验的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液柱分别达到A和B两个位置,那么该温度计现在显示的温度是  40 ℃。​
    【答案】(1)较小;慢;(2)吸热,温度不变;(3)①;见解答图;②温度越低,温度变化越慢;③A; (4)40。
    【分析】(1)较小的冰块比较大的冰块受热均匀;若物质的熔点较低,可以不对其加热,这样不仅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数据;
    (2)掌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①描点法作图;
    ②结合图像总结规律;
    ③水自然冷却,水在高温时散热快,所以温度降低得快,低温时散热慢,所以温度降低得也慢。并结合这一规律进行应用,选择出最佳的冷却方案;
    (4)根据图可判断出制成的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再根据温度计的示数的均匀性算出温度计的量程和图中液柱对应的温度值。
    【解答】解:(1)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所以装有较小的冰块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
    (2)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
    (3)①根据数据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②由图看出温度变化特点是,温度越低;
    ③根据水的温度降低的规律,如果要使一杯热的奶茶快速冷却,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4)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中液柱达到位置A处;温度计放入沸水中,则B处3厘米的温度为100℃,即50毫米o==2℃,所以图中液柱对应的温度是6℃×(80﹣60)=40℃。
    故答案为:(1)较小;慢;(2)吸热;(3)①;②温度越低;③A; 。
    27.(11分)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B (选填“A”或“B”),在固定B的位置时  需要 (需要/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关于酒精灯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可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B.熄灭酒精灯时,可以用嘴吹
    C.用酒精灯时加热物体时,应让物体贴近焰心加热
    D.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3)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68 ℃;
    (4)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如此持续8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①小明观察到:第6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C 图(选填“C”或“D”);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③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小明发现水仍在沸腾 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还能从石棉网吸热 ;
    ④如图戊所示,水停止沸腾后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水的沸点会  降低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⑤小红同学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己图中乙所示,加热水至沸腾的时间较长 水的质量大 。小明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不可行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5)实验中,有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可供选择要准确测量出水温,小明应选  B (选填选项字母)(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沸点为357℃,酒精的沸点为78℃);
    A.酒精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两种都可以
    D.两种都不可以
    (6)使用燃气灶烧水,当水沸腾时,水面上方会出现大量“白气”,他选择  关火 (选填“开大火”或关火)。
    【答案】(1)B;需要;(2)D;(3)68;(4)①C;②见解答图;③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还能从石棉网吸热;④降低;⑤水的质量大;不可行;(5)B;(6)关火。
    【分析】(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因为烧杯的位置需要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来确定;
    (2)根据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两查、两禁、一不可,来回答本题,如果不按照规定就会引起火灾。
    (3)温度计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
    (4)①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
    ②由表中数据作图即可;
    ③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
    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气压升高,沸点也随着升高,反之下降,据此分析即可;
    ⑤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等;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
    (5)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由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的大小确定的;
    (6)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解答】解:(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所以应先固定B的位置;
    (2)两查:检查灯芯是否烧焦或平整,检查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二;两禁: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酒精灯的灯焰分为三层,焰心温度最低;
    (3)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60℃~70℃之间;
    (4)①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因为第6分钟时水已经处于沸腾中;
    ②由表中数据作图:;
    ③撤去酒精灯,石棉网和烧杯的温度还很高,满足水沸腾的条件;
    ④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气压升高,反之下降,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导致气压减小;
    ⑤由己图可知水的初温相同,乙的升温速度缓慢;
    由于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与火力大小无关,不会提高水的沸点;
    (5)液体温度计在工作中,里面的测温物质必须为液体状态,此时酒精已经全部变成气体了;
    (6)由于关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冷从而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因此水面上出现“白气“相对多一些,会导致周围温度很高。故他选择关火。
    故答案为:(1)B;需要;(3)68;②如图所示,水还能从石棉网吸热;⑤水的质量大;(5)B。
    四、综合题(共2小题,共9分)
    28.(4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防冻冷却液
    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利用防冻冷却液在散热器管道内循环流动,使发动机能以正常工作温度运转。防冻冷却液主要由水和不易汽化、密度比水小的某种防冻剂(简称原液)混合而成(防冻剂占防冻冷却液体积的比例)越高,防冻冷却液的吸热能力越差,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应低于环境最低温度10℃以下,而沸点一般要高于发动机最高工作温度5℃以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水代替防冻冷却液,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停车时间比较长、会因水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
    成冰,体积变大容易导致散热器管道胀裂;
    (2)由图像可知,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D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已知某品牌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最高温度为105℃,所在地区最低温度为﹣35℃,应选用  60% (选填“40%”、“60%”或“80%”)比例的防冻冷却液较合适。
    (4)现有原液含量为70%的防冻冷却液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冷却液中的水会缓慢汽化导致含量会减少,
    则与原来相比,防冻冷的吸热能力变  差 (选填“好”或“差”)。
    【答案】(1)凝固;(2)D;(3)60%;(4)差。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2)根据图2判断;
    (3)某地最低气温为﹣35℃,结合“混台液的凝固点比本地最低气温低10℃而沸点一般要高于发动机最高工作温度5℃以上”,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和沸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
    (4)防冻冷却液长时间使用后,由于水汽化会减少,比热容减小,据此法分析。
    【解答】解:(1)水变成冰是凝固现象;
    (2)由图2可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故D正确;
    故选:D。
    (3)某地最低气温为﹣35℃,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应低于环境最低温度10℃以下;汽车的发动机工作的最高温度为105℃,则混合液的沸点约为110℃以上;
    ( 3 )现有原液含量为70%的防冻冷却液长时间使用后,由于汽化会使防冻液中的水减少,质量减小,防冻液的原液含量增大,比热容减小。
    故答案为:(1)凝固;(2)D;(4)差。
    29.(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湿度
    湿度表示空气干燥的程度,是对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一种度量。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内含有的水蒸气越少,空气越干燥;水蒸气越多,空气越潮湿,但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最多能够容纳的水蒸气是有限的。
    相对温度(RH)是表示空气湿度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一定温度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与最多能够容纳的水蒸气质量的百分比,例如,1m3的空气最多能够容纳8g水蒸气。如果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为8g,那么它的相对湿度就是100%。
    相对湿度可以用“干湿温度计”测得。如图所示。干湿温度计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一支用来测量气温,称为干球温度计,称为湿球温度计。两支温度计放在相同的空气中时湿球温度计的读数比干球温度计的读数要低,两支温度计出现一定的示数差。相对湿度可以通过相对湿度表格(如表)
    在医学上空气的湿度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一定的温度下氧气比较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一般在45~55%的相对湿度下
    相对湿度
    干球温度
    干湿球温度示数差
    1℃
    2℃
    3℃
    4℃
    5℃
    0℃
    82%
    65%
    47%
    34%
    15%
    5℃
    86%
    71%
    58%
    45%
    32%
    10℃
    88%
    76%
    65%
    54%
    44%
    15℃
    90%
    80%
    70%
    61%
    52%
    20℃
    91%
    82%
    74%
    66%
    58%
    25℃
    92%
    84%
    76%
    68%
    61%
    30℃
    93%
    86%
    79%
    73%
    67%
    35℃
    93%
    87%
    81%
    75%
    69%
    (1)湿度是表示一定空气中所含  水蒸气 多少的物理量;
    (2)依据文中所说“10℃时,1m3的空气最多能够容纳8g水蒸气”,如果此温度下1m3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为2g,则相对湿度是  25 %;
    (3)在相同的空气中,湿球温度计的读数比干球温度计上的读数低的原因是  水蒸发吸热 ;
    (4)一定气温下,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差值越大,表明  C ;
    A.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干燥
    B.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潮湿
    C.相对湿度越小,空气越干燥
    D.相对湿度越小,空气越潮湿
    (5)在相同的空气中,当温度计的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分别为  B 时,人体感觉呼吸比较舒适。
    A.10℃和14℃B.14℃和9℃C.20℃和16℃D.24℃和22℃

    【答案】(1)水蒸气;(2)25;(3)水蒸发吸热;(4)C;(5)B。
    【分析】(1)湿度表示空气干燥的程度,是对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一种度量。所以湿度表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多少的物理量。
    (2)相对湿度是指一定温度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与最多能够容纳的水蒸气质量的百分比。
    (3)蒸发属于汽化,汽化吸热。
    (4)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差值越大,空气越干燥。
    (5)在45~55%的相对温度下,人感觉呼吸最舒适。
    【解答】解:(1)湿度表示空气干燥的程度,是对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一种度量。
    (2)相对湿度是指一定温度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与最多能够容纳的水蒸气质量的百分比。所以相对湿度为2g/8g=25%。
    (3)蒸发属于汽化,汽化吸热。
    (4)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差值越大,空气越干燥,相对湿度越小。
    (5)在45~55%的相对湿度下,人感觉呼吸最舒适,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大约在14℃和2℃。
    故答案为:(1)水蒸气;(2)25;(4)C。

    相关试卷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共9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文件包含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pptx、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docx、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原卷版docx、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