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2017)三年级上册8 认识固体教案设计
展开苏科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1.认识固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1.认识固体
课时
1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思维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探究实践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态度责任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 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件;实验记录表。
学生:纱巾、羽毛(羽毛枕)、面粉、食盐、三组积木块、带刻度的小尺、透明杯子、玉米淀粉、大小不一的两个小玩偶,量杯、锤子、粉笔、剪刀、纸张、蜡烛、小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固体。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聚焦:揭示课题
(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
1.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研究过石头、空气和水,这些物体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根据物质状态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像石头这样固态的物体叫固体,像水这样液态的物体叫液体,像空气这样气态的物体叫气体。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固体。
预设5分钟
二、探索
2.观察教室,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3.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固体呢?
交流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4.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
5.教师出示实物或课件:纱巾、面粉、羽毛、食盐。
提问:接下来考考同学们,请问这些物体是固体吗?
小组交流,填写实验册第6页第2小题。
6.交流分析:为什么认为它们是固体?
7.强化固体概念。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或多或少对固体都有所了解,但对固体的概念比较模糊。开课就直接拿出“固体”这个词显然有些生硬,所以先领同学们回顾了一下之前了解研究过的石头、空气、水,让孩子们简单了解这是三种不同的物质状态。
预设20分钟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二)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1.出示三组积木图片,分析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交流提示: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呢?(数积木块)
2.出示两堆粉末,一堆是面粉,一堆是玉米粉,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
A.借助带刻度的小尺和一个透明杯子来完成任务。
B.装粉末时,要适当摇晃,表面要保持平整。
C.用尺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时,尺子贴在杯子外壁竖直测量,测量时注意零刻度的位置。也可直接在杯外侧画出标记线进行比较。
3.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玩偶。
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玩偶体积的大小呢?——采用埋盐法。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
A.取足量的盐,装入量杯中,测出盐的体积。
B.把一个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C.利用相同方法测另一个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D.通过比较两个总体积,得出玩偶体积的大小。
4.小结:针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我们可以采用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的方法来进行。课下同学们可以借助今天学到的测量体积的方法,试着比较一下其它物体的体积大小。
四、拓展
(三)辨认变化后的固体
1.演示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请问它们还是固体吗?
交流分析。
2.出示图片和视频,提问: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逐层深入,加深对“固体”这个概念的理解,除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当改变原有固体形状、大小时,它们还是否是固体呢?通过敲碎粉笔,剪碎纸和切碎蜡烛这几个活动,慢慢让学生去感受,帮助学生去理解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面不是固体的是( )。
A.面粉 B.牙膏 C.纱巾 D.书本
2.在实验室里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 )。
A.杆秤 B.天平 C.杠杆 D.量筒
3.下面有关固体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B.飘动的烟、蜂蜜都是固体
C.粉笔是固体,但粉笔灰不是固体 D.冰是水,所以冰是固体。
4.下列物质中,水可以渗透的是( )。
A.铁皮 B.石板 C.海绵 D.玻璃
5.相同体积的固体中,质量最大的是( )。
A.棉花 B.铁块 C.石头 D.海绵
二、判断题
1.流动的沙是固体。( )
2.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但没有体积和质量。( )
3.粉笔是固体,但它被敲碎后就不再是固体了( )
4.固体都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
5.面粉在揉成面团之前不是固体。( )
参考答案
B 2.B 3.A 4.C 5.B
6.√ 7.× 8.× 9.√ 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注:爱牛组织老师在课堂实践后的反思,大部分是使用了爱牛配套材料,部分观点仅代表反思老师人个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局部,给四周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熟悉,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熟悉;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力量进展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答复。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正确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赐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确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用心。由于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其次局部,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熟悉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看,熟悉固体的颜色、外形、软硬、透亮度等性质,培育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局部,通过混合和分别熟悉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别。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认识固体》教学案例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第二小学 贾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的基础上,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从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并延伸对柔软、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第二部分在了解固体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是否还是固体,性质是否会改变。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和“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固体概念。所以本课在判断诸如纱巾、羽毛、面粉、食盐等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特征的认识不足,对“固体”概念比较模糊。当明确固体是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区分出到底哪些物体是固体。通过动手实践也能想办法比较出不同固体体积的大小。
学习目标
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五、教学准备:
纱巾、羽毛(羽毛枕)、面粉、食盐、三组积木块、带刻度的小尺、透明杯子、玉米淀粉、大小不一的两个小玩偶,量杯、锤子、粉笔、剪刀、纸张、蜡烛、小刀
六、教学过程
(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
1.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研究过石头、空气和水,这些物体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根据物质状态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像石头这样固态的物体叫固体,像水这样液态的物体叫液体,像空气这样气态的物体叫气体。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固体。
2.观察教室,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3.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固体呢?
交流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4.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
5.教师出示实物或课件:纱巾、面粉、羽毛、食盐。
提问:接下来考考同学们,请问这些物体是固体吗?
小组交流,填写实验册第6页第2小题。
6.交流分析:为什么认为它们是固体?
7.强化固体概念。
【意图解析】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或多或少对固体都有所了解,但对固体的概念比较模糊。开课就直接拿出“固体”这个词显然有些生硬,所以先领同学们回顾了一下之前了解研究过的石头、空气、水,让孩子们简单了解这是三种不同的物质状态。然后明确本课着重研究固体。通过观察教室里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可能发生疑惑的固体,如:面粉和食盐,此刻可出示显微镜下看到的食盐晶体和面粉颗粒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建立正确的固体概念和对固体特征的认识。
(二)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1.出示三组积木图片,分析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交流提示: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呢?(数积木块)
出示两堆粉末,一堆是面粉,一堆是玉米粉,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A.借助带刻度的小尺和一个透明杯子来完成任务。
B.装粉末时,要适当摇晃,表面要保持平整。
C.用尺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时,尺子贴在杯子外壁竖直测量,测量时注意零刻度的位置。也可直接在杯外侧画出标记线进行比较。
3.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玩偶。
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玩偶体积的大小呢?——采用埋盐法。
学生动手操作提示:A.取足量的盐,装入量杯中,测出盐的体积。
把一个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利用相同方法测另一个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通过比较两个总体积,得出玩偶体积的大小。
4.小结:针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我们可以采用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的方法来进行。课下同学们可以借助今天学到的测量体积的方法,试着比较一下其它物体的体积大小。
【意图解析】这是一个动手操作环节,目的是通过对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使学生了解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等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积木体积大小,课堂上可能很难准备出那么多积木,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比较,但可以采用图片或者教师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只要学生掌握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可。粉末堆和玩偶体积的比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活动的同时掌握了测量方法。(但要注意强调细节,不要把盐和粉末弄的到处都是。做好相关教育。)
(三)拓展——辨认变化后的固体
1.演示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请问它们还是固体吗?
交流分析。
2.出示图片和视频,提问: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是逐层深入,加深对“固体”这个概念的理解,除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当改变原有固体形状、大小时,它们还是否是固体呢?通过敲碎粉笔,剪碎纸和切碎蜡烛这几个活动,慢慢让学生去感受,帮助学生去理解。如:一支粉笔→一截粉笔→粉笔颗粒→粉笔灰,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去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从而清楚认识到不管如何改变,它们还是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具备固体的性质。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固体。当然所谓的外力不仅仅是人为采取的外力,风吹日晒雨淋也都属于外力,是大自然施加给物体的外力。
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仅仅认识的是固体,除了固体还有液体和气体,它们和固体是否一样?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学到。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即是对本课的一个总结,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8、 认识 固体
石头 → 固体 性质: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外力作用改变形状和大小,但还是固体
水 → 液体
空气 → 气体
《8 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5.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6.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7.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8.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9.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10.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
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课前准备
教师材料:木板玻璃各2块、大小乒乓球6大9小、等大的密封袋2个、可乐一瓶、锥形瓶心形瓶各1个、沙子1袋、玩具鸭子和小牛各1个、烧杯2个、干面条一袋。
学生分组材料:量杯2个、橡皮2块、粉笔、干面条、蜡烛、羊角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在下图的物质中发现液体了吗?学生发言。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
2.老师演示倒水,当倒进锥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锥形)
当倒进心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心形)
液体呈现的是容器的形状,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啊?(学生回答没有)
3.讲述:我们2年级时学习过水的性质,一般把与水的性质相近的叫液体。其实我们把所有常见的物质分成3类,气体、液体和固体,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固体。
板书:认识固体。
二、分析并证明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一)分析归纳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1.找一找图片中的固体,说以说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
2.出示木板,这块木板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这个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球形)
这些固体都有它自己的形状吗?(都有)
板书: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
(二)分析并分组实验体验固体有确定的体积
比一比大小
1.图片中一堆西瓜中,哪个西瓜最小?为什么说它最小?学生回答可以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2.这6个地球仪从左往右越来越小?老师说的对吗?(不对,是越来越大)
这3个水杯最大的在哪一边?(左边)
老师手里的木板左边的,右边的哪一个大?(左边的)
同学们回答的都对,你依据什么判断出的大小呢。(对比出来的)
3.我有两个同样大小的自封袋子,我往里面装乒乓球,左边的装了9个,右边的装了6个,这是为什么呢?(左边的球小,右边的球大所以装的少)
自封袋的袋子空间是一样大的,都装的满满的球,大的为什么就装的少呢,不能在多装一个球吗?(不能装了,没有空间了)
没有空间了,空间被哪个物体占用了嘛?被乒乓球占了小的乒乓球与大的乒乓球哪个占的空间大?(大的我们把物体所占的空间叫体积)
4.我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请问乌鸦放进去石头子后为什么就能喝到水了?水面上升了水边为什么会上升?瓶中水的空间被什么挤占了?(被石子挤占了)
石子准确的挤占了多少空间呢?怎么知道呢?(水升多少石子就挤占多少空间)
我们模拟一下石子挤占水的空间导致水面上升的例子。老师这里有两块橡皮,那块橡皮挤占的空间大呢?每组领材料盒子,盒子里有等量的水2量杯,两块橡皮。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哪个橡皮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哪块橡皮的体积大?请问那块橡皮的体积大?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三)分析并情境迁移得出固体有确定的质量
1.图片中一袋米和一袋砖头哪个重?(砖头重)
2.我们经常买东西都要称一下,为什么要称一下,不称不行吗?(学生们回答)
3.称的是物品的质量,那我们的固体有没有质量呢?比如这个玩具车?我们用电子称称一下。
4.它是一起说它是多少千克?(学生回答)
5.这把干面条拿在手上挺重的,它的质量是多少呢?用电子称称一下。多少?(学生回答固体有的轻有的重,但是都有一定的质量)老师板书
三、它们是固体吗?
1.出示羽毛扇,问:这把羽毛扇中的羽毛是固体吗?说说你的判断依据?(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2.用排除法:问:羽毛扇是气体吗?是液体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3.分析法:问这把羽毛扇子中的羽毛,今天用,明天用,用了好几天,请问它的形状改变了吗?(学生回答没有改变)
羽毛扇放在桌上占空间吗?(学生回答占)
一只手不拿扇子,一只手拿着扇子,对比一下哪个手感觉沉?(学生回答,拿扇子的手沉)
4.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羽毛扇子中的羽毛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满足固体的特性,它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是固体)
5.出示红领巾实物,问这个红领巾是固体吗?怎么判断它是固体的?(学生回答)
四、探究它们还是固体吗?在外力作用后的固体形状和大小都可以改变
1.分组实验:分组领取实验材料:面条、粉笔、蜡烛,锤子。
2.实验目的:前后对比判断:捏碎的面条、刮下的粉笔末、锤烂的蜡烛。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有没有改变?它还是固体吗?
3.学生汇报回答老师补充提问:
拿起一块面条,请问这块面条与原来比形状和大小改变了吗?还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改变了,是固体)
拿起一块蜡烛它的形状和大小改变了吗?(学生回答改变了,是固体)
粉笔末变的很细很小,它的形状和大小改变了吗?(学生回答大小改变了,不知道是不是固体因为它很细小看不出来)
4.一粒沙子是固体吗?
出示马路上的石块图片:大家看这幅图,请问这马路上的石头经过车辆和行人来回碾压很多年会不会有变化?会变的怎么样?(学生回答,会变,石子变的越来越小有些石子变成更小的石子,有些石子变成更更小的石子,小到像一粒小沙子。)
出示沙子放大图片:这一粒小沙子,有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呢?(学生回答有)这粒小沙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是固体)
5.玉米粉是固体吗?
出示图片:玉米、玉米渣、玉米粉。
请问玉米粉是怎么来的?大家想一想刚才的粉笔末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玉米粉是由玉米磨出来的)
玉米粉是由玉米渣继续磨小磨出来的,玉米粉很细小需要借助工具观察,我们来分析一下玉米渣是不是固体呢。
放大玉米渣图片,我们看到这一粒玉米渣是不是固体呢?(学生回答是)
那玉米渣继续磨它的大小会怎么样?(学生回答越来越小)
还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是)
固体当越来越小,小到像玉米粉那么细时它还是是固体吗?(学生回答是固体)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不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学生回答可以)
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
五、总结收获
1.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2.其实固体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课外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8.认识固体
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8认识固体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1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分三个部分展开:一、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二、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体积的大小。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三、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改变。通过这部分的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固体有一定的了解,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了解固体的性质,并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认识到其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渗透固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纱巾、羽毛、食盐、面粉等。
学生准备: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出示课题)
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 (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1.谈话: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哪些是固体?(PPT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引出探究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生1:它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
师:那它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
生1:不容易。
师: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
生2:大小不同。
师: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体积)。
生3:它们有轻有重。
师: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板书:质量)
(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玻璃杯无色透明)
师: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4: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是什么呢?
生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PPT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看来,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PPT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体。
师: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师:那面粉是不是固体?
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三、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1.过渡: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固体之间体积的大小呢?
2.研究问题(1):
(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相差多少?
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4.研究问题(2):
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白色粉末和粉色粉末)有办法比较这两堆粉末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
师:(PPT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
生:将粉末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生1:不要把粉末撒出来,要缓慢轻倒。
生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粉末都倒入杯中。
生3:晃一晃杯子,使粉末上端齐平。
生4: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师: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请各小组组长拿出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单。
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四、总结
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
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板书设计】
8.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固体共同特征 体积
质量《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
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
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
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出示课题)
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 (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1.谈话: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引出探究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
师:那他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
生1:不容易。
师: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哪些不同?
生2:大小不同。
师: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体积)。
生3:他们有轻有重。
师: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注意重量与质量的区分)(板书:质量)
(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玻璃杯无色透明)
师: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4: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呢?
生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PPT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看来呀,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PPT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体。
师: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师:那面粉是不是固体?
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三、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1.过渡: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2.研究问题(1):
(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少?
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教师小结:1号3号积木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4.研究问题(2):
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
师:(PPT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
生: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生1: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
生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
生3: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
生4: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师: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请各小组组长拿出桌洞中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单。
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6.研究问题(3):
师:那有没有办法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1:将小熊小鸭放到水中,看哪个水面上升的多
师:水的量要怎么样?
生1:相同
生2:向小熊小鸭里面加入固体,看加多少能装满
生3:……
师:那我们能不能借助芝麻进行比较呢?
生: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们的高度。
师:这两份芝麻的体积是怎么样的?
生:相同
师:两个玩偶要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呢?
生:底部
师: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谁想来前面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1)将两个玩偶放到杯中(强调放置杯底)
(2)倒入芝麻(强调缓慢,不要撒出来)
(3)摇一摇,使顶端齐平
(4)测量高度(强调直尺应该竖直,视线水平)
7.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8.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9.小结(……)
四、总结与延申
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
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那液体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共同特征 体积
质量
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 河流与湖泊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 河流与湖泊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