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
苏教版 (2017)三年级上册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三年级上册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课时
1-2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精准、便利和便捷。
探究实践
能用工具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做出合理解释;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态度责任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的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解释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2.各种固体混合的图片,各种物体分离的图片。
学生:大小不同的烧杯,天平,砝码,不同大小的量筒,黄豆、绿豆、玉米粉若干,木屑,铁屑,红糖,沙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将要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一)知道生活中不同固体混合的例子
1.回顾第一课认识固体的相关知识。
提问:通过学习第一课,你对固体有哪些了解?
2.出示第一课不同大小的岩石微粒混合的图片。
提问:图中出现的都是固体吗?这些固体在自然界是彼此分离的吗?
3.看教材30页的图片,说说生活中哪些固体可以混合在一起。
学生看图回答。
4.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固体混合的例子?
小结: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课相关内容的回顾导入本课,即复习了已有的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顺利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教材呈现了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三种固体混合物,以此为例,可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其中 有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活中其它固体的混合现象。固体的混合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子也比较好找。
二、探索
(二)了解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1.介绍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2.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的变化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要求。
(3)预测混合后质量的变化。
(4)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混合后的质量等于混合前各自质量的和。
3.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要求。
(3)预测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4)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各自体积的和。
(6)分析原因:因为不同大小的固体混合时,彼此之间有空隙,小颗粒的固体会渗入大颗粒固体的缝隙中,造成体积变小的现象。
4.小结: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等于混合前质量的和;体积小于混合前各自体积的和。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比较,用获得的数据形成结论后再与预测相对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测量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对于体积变小原因的分析是本环节的重点,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混合后量筒内的固体与混合前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解释原因。
预设20分钟
三、研讨
(三)选用合适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固体
1.出示三种混合物,分别是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
观察:这些混合物有什么特点?
提问:怎样能够又快又好的将这些混合物进行分离。
2.学生设计分离方法。
(1)四人组合作,教师适当引导。
(2)汇报反馈,全班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方案。
3.动手操作,验证方法。
按照方案对不同混合物进行分离。
4.小结: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合物,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分离方法。
(四)列举生活中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1.除了刚刚见过的混合物分离,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四人组交流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却缺乏相应的经验,或者只知道挑拣这种低效的方法。因此本环节动手实验前应让学生分析混合物的特点,并根据分析出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方法,以达到又快又好的分离混合物。
(预设12分钟)
四、拓展
全课小结
1.本课有哪些收获?
2.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用量杯分别量取黑芝麻、黑米、黑豆各10毫升,将它们倒入一个量杯中混合均匀后,量杯读数可能是( )。
A.10毫升B.30毫升C.35毫升D.27毫升
2.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的方法是( )。
A.过滤 B.沉淀 CC.蒸发 D.搅拌
3.要想把混合在一起的木屑和铁屑分离开来,比较有效的办法是( )。
A.用水泡一泡B.用筛子筛一筛
C.用吸铁石吸一吸D.用手去挑一挑
4.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分离木屑和铁屑。
A.网筛 B.风车 C.磁铁 D.筛选
5.将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出来,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铁( )的性质。
A.容易生锈 B.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 .
C.铁容易被磁铁吸引 D.比较硬的特点
二、判断题
6.制作手工皂时,选材、制作过程应考虑安全性。( )
7.固体和液体混合后质量不变。( )
8.黄豆和玉米粉混合后体积没有变化。( )
9.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
10.固体在混合后,质量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占据的空间可能会发生改变。( )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C
6.√ 7.√ 8.× 9.× 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注:爱牛组织老师在课堂实践后的反思,大部分是使用了爱牛配套材料,部分观点仅代表反思老师人个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这一节课中,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方法,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对后面几个班级,我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这思考中我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思维方法及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区分固体和液体性质的方法,比如把注射器打进固体和液体中比较它们的硬度和流动性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识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办?在汇报时,我让每个小组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其他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 高翔
一、教材分析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是苏教2017课标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对《固体与液体》单元的学习,认识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我们周围的物质根据存在状态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根据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并且能够借助工具对物质进行观察和测量。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学习,初步认识了固体的性质并能够利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本课从混合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固体的概念。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回忆生活中有哪些情况需要将不同的物体混合起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一步步丰富物体混合的例子;第二部分内容是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能够解释原因。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部分内容根据混合在一起的不同固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将混合物进行分离。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动手实践。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固体的混合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见过节日里吃的八宝饭是由不同的粮食混合而成的;见过建筑工地将砂石混合在一起制作混凝土;见过熬制的中药是用不同的药材混合熬制的。对于固体混合物的分离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对于固体混合后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以及其原因学生没有深入的认识,甚至没有注意到这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三、学习目标
● 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 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做出合理解释。
● 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的的变化。
难点:能解释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变化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各种固体混合的图片,大小不同的烧杯,天平,砝码,不同大小的量筒,黄豆、绿豆、玉米粉若干,木屑,铁屑,红糖,沙子,各种物体分离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知道生活中不同固体混合的例子
1.回顾第一课认识固体的相关知识。
提问:通过学习第一课,你对固体有哪些了解?
2.出示第一课不同大小的岩石微粒混合的图片。
提问:图中出现的都是固体吗?这些固体在自然界是彼此分离的吗?
3.看教材30页的图片,说说生活中哪些固体可以混合在一起。
学生看图回答。
4.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固体混合的例子?
小结: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
【意图解析】通过对第一课相关内容的回顾导入本课,即复习了已有的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顺利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教材呈现了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三种固体混合物,以此为例,可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其中 有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活中其它固体的混合现象。固体的混合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子也比较好找。
(二)了解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1.介绍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2.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的变化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要求。
(3)预测混合后质量的变化。
(4)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混合后的质量等于混合前各自质量的和。
3.探究不同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要求。
(3)预测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4)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各自体积的和。
(6)分析原因:因为不同大小的固体混合时,彼此之间有空隙,小颗粒的固体会渗入大颗粒固体的缝隙中,造成体积变小的现象。
4.小结: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等于混合前质量的和;体积小于混合前各自体积的和。
【意图解析】先引导学生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比较,用获得的数据形成结论后再与预测相对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测量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对于体积变小原因的分析是本环节的重点,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混合后量筒内的固体与混合前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解释原因。
(三)选用合适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固体
1.出示三种混合物,分别是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
观察:这些混合物有什么特点?
提问:怎样能够又快又好的将这些混合物进行分离。
2.学生设计分离方法。
(1)四人组合作,教师适当引导。
(2)汇报反馈,全班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方案。
3.动手操作,验证方法。
按照方案对不同混合物进行分离。
4.小结: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合物,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分离方法。
【意图解析】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却缺乏相应的经验,或者只知道挑拣这种低效的方法。因此本环节动手实验前应让学生分析混合物的特点,并根据分析出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方法,以达到又快又好的分离混合物。
(四)列举生活中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1.除了刚刚见过的混合物分离,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混合物分离的例子。
四人组交流
2.全班交流反馈
(五)全课小结
1.本课有哪些收获?
2.还有什么疑问?
(六)板书设计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混合
2.混合后质量等于混合前各自质量的和
混合后体积小于混合前各自体积的和
3.分离:根据混合物特点选择方法《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材解析
本课是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相关内容标准建构的。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石头,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4.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5.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6.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7.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
8.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课前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
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备注: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 教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学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
教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教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学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教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学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学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教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教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
教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
3.教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学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教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怎么做呢?
学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教师:(教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教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数据后,板书相应数据)
【设计意图】根据《认识固体》一课的内容,从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入手,转而研究如何通过用工具测量来确知固体的占据空间和质量,初步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研究固体的混合现象做好准备。
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教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
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学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
教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学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学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教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学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l50克呢?
教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学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150克。
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150克吗?
学生:(说想法)
(3)学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师:怎么研究?
学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设计意图】观察三种固体,并针对固体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将三种固体的质量设计为一致,一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等质量固体所占空间是有差别的,二是为了简化学生接下来实验的操作和计算的过程。此处的讨论,要尽量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混合之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情况。
(二)设计方案
1.教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出示相关示意图。
教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学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教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50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学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教师:然后呢?
学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教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学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也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称量颗粒状和粉末状固体,因此在教学中先引入要借助于工具测量,接着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生使用这两种测量工具的方法,帮助学生后续顺利开展测量和分析数据的活动。在数据之后得出结论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三、应用和拓展
1.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呢?
学生发言。
相机出示图片: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
2.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的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请你们想一想,下次课我们再来讨论固体的分离。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帮忙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分离固体的欲望。
教学过程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
绿豆
面粉
混合后
质量
不变
占据空间(毫升)
变化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岩石,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难点: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等。
学生准备: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师:之前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
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
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
(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
3.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怎么做呢?
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师:(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
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50克的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在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
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150克呢?
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150克。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150克吗?
生:(说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师: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二)设计方案。
1.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出示相关示意图。
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50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师:然后呢?
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三、应用和拓展
1.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呢?
学生发言。
相机出示图片: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等。
2.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
学生:可以用筛网来分离。
师:很好。那像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这些混合物该怎样分离呢?
学生思考。
师提示并讲解。(用磁铁或沉浮的方法来分离木屑和铁屑,用先溶解后蒸发的方法来分离红糖和沙子。)
【板书设计】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黄豆
绿豆
面粉
占据空间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相关内容标准建构的。
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石头,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科学探究:
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
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备注: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
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
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
(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
3.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怎么做呢?
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师:(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
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数据后,板书相应数据)
[设计意图:根据《认识固体》一课的内容,从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入手,转而研究如何通过用工具测量来确知固体的占据空间和质量,初步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研究固体的混合现象做好准备。]
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
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150克呢?
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150克。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150克吗?
生:(说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师: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设计意图:观察三种固体,并针对固体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将三种固体的质量设计为一致,一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等质量固体所占空间是有差别的,二是为了简化学生接下来实验的操作和计算的过程。此处的讨论,要尽量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混合之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情况。]
(二)设计方案
1.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出示相关示意图
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50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师:然后呢?
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也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称量颗粒状和粉末状固体,因此在教学中先引入要借助于工具测量,接着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生使用这两种测量工具的方法,帮助学生后续顺利开展测量和分析数据的活动。在数据之后得出结论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三、应用和拓展
1.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呢?
学生发言
相机出示图片: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
2.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的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请你们想一想,下次课我们再来讨论固体的分离。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帮忙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分离固体的欲望。]
【板书设计】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
绿豆
面粉
混合后
质量(克)
**
**
**
**
不变
占据空间(毫升)
**
**
**
**
变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 河流与湖泊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