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11 把盐放到水里教案
展开苏科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4.把盐放到水里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4.把盐放到水里 (一)
课时
2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冷热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3.知道同一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有一定限度。
科学思维
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探究实践
1.通过实验验证哪些固体能溶解于水,哪些固体不溶于水。
2.设计“怎样加快盐的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一假设-验证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态度责任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烧杯3个、盐、糖、电子称
学生:第一课时:分组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1根、沙子、盐;冷水、热水、烧杯3个、盐、1克量勺、玻璃棒1根。实验记录单、课件(死海视频)
第二课时:分组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打孔器、脱脂棉、沙子(干净)、小石子(干净)、烧杯3个、毛笔(小刷子)、黑色卡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水的世界的探索。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一)比较把沙子、盐放入水里的不同现象
1. 教师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将固体混合与分离,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一下将固体放入水里,如果将沙子、盐放水中,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3.教师指导学生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正确方法。(搅拌时,注意玻璃棒不能接触烧杯发出声音,同时为后面溶解实验做好准备。
4.学生活动,将沙子、盐放入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5.学生汇报
6.师生总结:盐可以溶解到水里;沙子不能溶解到水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观察将沙子和盐放水中的现象,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概念,很容易引出溶解与不溶解的现象,为下一个活动“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做铺垫。
二、探索
(二)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刚才我注意到有同学的盐很快就溶解到水里了,而有的同学的盐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溶解在水里。同学们,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盐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提出猜测。
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可能与搅拌的快慢有关……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包括问题、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部分; 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热水避免烫伤等);制定方案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用吸管吹冰块,理解热量是冰块融化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在试管上做标记,让学生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培养学生自己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研讨
(三)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1.通过现象,提出问题。
我这里有两杯盐水,其中一杯水里有5克盐,一杯水里有10的盐,你觉得100毫升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
2.学生提出猜测。
可能是15克、100克等……
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通过“怎样放盐、每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停止放盐、怎样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实验前强调好注意事项(如玻璃棒的使用、每次加相同量的盐、溶解慢时一次加1克、无法再溶解的盐不计结果等)。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5. 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基于实验现象进行交流,促进学生认真思考、有序交流,增强实证意识。
四、拓展
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
2. 播放视频:《死海》
3.布置作业:准备一杯盐水和一杯淡水,将鸡蛋放到里面,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从课题实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思考如何保证实验条件的相同,在实验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完成实验。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像盐、白砂糖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我们称作( )。
A.溶化 B.溶解 C.消失 D.蒸发
2.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食盐,我们可以用下列( )方法使杯底的食盐溶解掉。
A.给水加热 B.不断搅拌
C.静置一会,让它沉淀 D.继续加盐
3.做“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时,小小先加入了15份2克的食盐,然后又加了6份1克食盐后,水中出现了不能溶解的食盐,则应记录溶解了( )食盐。
A.36克 B.35—36克 C.35克 D.35.5克
4.在生活中,下列的( )不能溶解在水里。
A.味精 B.盐 C.沙子 D.糖
5.下列哪组混合物可以采用“先溶解后蒸发”的方法来分离?( )
A.大米和稻壳 B.木屑和铁屑
C.红糖和沙子 D.红豆和绿豆
二、判断题
6.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可以用加热的方法继续溶解。( )
7.溶解在水中的盐可以用蒸发的方式分离出来。( )
8.在热水中放入食盐,一定不能完全溶解。( )
9.想要将混合的铁屑和木屑分离开,我们只能借助磁铁。( )
10.100ml水中可以溶解的盐和糖是一样多的。 ( )
参考答案:
1.B 2.A 3.C 4. C 5.C
6.√ 7.√ 8.× 9.× 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注:爱牛组织老师在课堂实践后的反思,大部分是使用了爱牛配套材料,部分观点仅代表反思老师人个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把盐放到水里》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一动手实验操作一一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吗?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新课标指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这样提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学生们汇报出预测结果,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操起来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素。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管,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深入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看到铁粉有浮的现象就不知道怎么记录了,我及时告诉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把盐放到水里”,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不足之处:
1、如何放,如何收,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何关注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或是实验习惯稍慢的学生?如果过多关注,会影响课程进度过少关注又会造成差距的拉大,这也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2、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比如有的学生说盐变成液体了,没有及时进行点拨
3、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的结尾有点仓促,在实验操作环节时间用得多了一点。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4.把盐放到水里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4.把盐放到水里 (二)
课时
2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冷热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3.知道同一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有一定限度。
科学思维
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探究实践
1.通过实验验证哪些固体能溶解于水,哪些固体不溶于水。
2.设计“怎样加快盐的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一假设-验证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态度责任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烧杯3个、盐、糖、电子称
学生:第一课时:分组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1根、沙子、盐;冷水、热水、烧杯3个、盐、1克量勺、玻璃棒1根。实验记录单、课件(死海视频)
第二课时:分组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打孔器、脱脂棉、沙子(干净)、小石子(干净)、烧杯3个、毛笔(小刷子)、黑色卡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究把盐放到水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一)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
1.通过比较,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 100毫升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36克盐,那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相同多的糖吗?
2.学生提出猜测。
3.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 观察现象,交流汇报。
把盐和糖的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5. 怎样才能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者糖继续溶解?
6.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提出加热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加热溶液,可以用水浴法或者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溶液。学生提出加快搅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后,一般不会关注其他物质的“溶解度”情况,也就不能真正建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这一概念。这里通过讨论,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是否不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实验方法探究,在些基础上讨论“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糖继续溶解”,为以后学习“饱和溶液”作铺垫。
二、探索
(二)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出示沙水与水的混合物,提出问题。
我们学习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上节课老师将沙子放到水里,现在谁能想方法将沙子与水分离?
2.学生交流汇报。
3.自制过滤装置,过滤水中的不溶物,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学生分组按教材提示的方法和步骤自制过滤器,并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活动前要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如用剪刀要注意安全、剪下瓶口时要把边修平整,避免划伤等)。
4.播放视频:自来水厂工作的过程。
5.师生总结。
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或者沉淀的方法。
【设计意图】出示上节课沙子与水的混合物,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时自来水厂工作的视频有利学生构建起具体的科学概念,即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不中的不易溶解的物质。
三、研讨
(三)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出示盐水,提出问题。
这是上节课,我们将盐放入水中形成的盐水,我现在想把水里的盐“拿”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交流汇报。
3.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把盐水刷在黑色卡纸上,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盐。用黑纸因为它吸热快,能加快水分的蒸发,同时也便于观察上面白色的食盐颗粒。为了效果明显,可使用高浓度盐水。
4.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5.师生总结。
分离水中易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设计意图】出示上节课制作的饱和盐水,再让学生将盐分离出来,这样科学概念的学习会有连续性,将盐水刷在黑纸上,为了让学生方便观察到白色的食盐颗粒,让分离出来的固体显性化,易于观察。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知道了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的易溶解的物质。
四、拓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
2.布置作业:将一根无叶树枝浸泡在一杯高浓度盐水里,制作一棵结晶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课后作业提炼出盐的结晶体,科学课的结束不代表着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带着兴趣离开课堂比带着知识离开课堂更有意义。
预设:2分钟
五、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是( )。
A.糖 B.碱 C.沙子 D.食盐
2.地质人员准备将未喝完食盐水中的食盐“取”出来,便于循环利用,你有什么办法?(多选)( )
A.放在太阳下晒 B.用自制的装置过滤
C.加热,加快蒸发 D.放到用细网捞
3.食盐在水中充分溶解后,( )的说法是正确的。
A.杯子底最咸 B.水面最咸
C.各个地方都一样 D.杯底最咸,其次是中间
4.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取两个杯子,在杯子中加入同样多的清水
B.第1份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往水中加入第2份食盐
C.杯子里的水不小心洒到了桌面上,没关系,继续实验
D.加入的第3份小苏打不能完全溶解,记录的量是2份
5.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后,能“消失"的是( )。
A.石块 B.红糖 C.沙子 D.木头
二、判断题
6.白糖能被水溶解,食盐不能被水溶解。( )
7.做溶解实验时,看到面粉没有溶解,那是因为搅拌的时间太短了。( )
8.往一杯开水中不断加入食盐,所有的食盐都会在水中溶解。( )
9.做溶解实验的时候,要保证两个杯子内的清水一样多。( )
10.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都是一样的。( )
参考答案:
1.C 2.AC 3.C 4.C 5.B
6.× 7.× 8.× 9.√ 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注:爱牛组织老师在课堂实践后的反思,大部分是使用了爱牛配套材料,部分观点仅代表反思老师人个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把盐放到水里》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一动手实验操作一一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吗?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新课标指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这样提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学生们汇报出预测结果,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操起来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素。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管,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深入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看到铁粉有浮的现象就不知道怎么记录了,我及时告诉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把盐放到水里”,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不足之处:
1、如何放,如何收,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何关注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或是实验习惯稍慢的学生?如果过多关注,会影响课程进度过少关注又会造成差距的拉大,这也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2、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比如有的学生说盐变成液体了,没有及时进行点拨
3、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的结尾有点仓促,在实验操作环节时间用得多了一点。
《把盐放到水里》教学案例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鹏辉小学 于百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低年级“溶解现象”学习的延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同时指导学生学会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易溶解物质和易溶解物质,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本课按照由混合到分离的逻辑顺序,依次将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把沙子、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复习引出溶解与不溶解的现象,为下一环节做铺垫。第二部分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这一部分是典型的对比实验,从这里开始学生将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第三部分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这是溶解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溶解性”、“饱和溶液”等概念学习必要的科学经验积累,以这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训练他们思维和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第四部分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和“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和糖继续溶解。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在一定量的盐后,一般不会关注其他物质的“溶解度”情况,通过将糖溶解在水里,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也有所不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实验方法探究“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者糖继续溶解”,为以后学习“饱和溶液”做铺垫。第五部分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过滤和蒸发是混合物分离的两种基本方法,这里主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知道: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的易溶解物质。
二、学情分析
在一二年级科学学中,已经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 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子和食用油等。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同样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水中加入更多的糖,水会变得更甜等。但学生对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较模糊,还不能意识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能对实验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学习目标
l 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
l 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l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难点: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五、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分组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1根、沙子、盐;
冷水、热水、烧杯3个、盐、1克量勺、玻璃棒1根。
实验记录单、课件(死海视频)
第二课时:演示材料:烧杯3个、盐、糖、电子称
分组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打孔器、脱脂棉、沙子(干净)、小石子(干净)、烧杯3个、毛笔(小刷子)、黑色卡纸
六、教学过程(建议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比较把沙子、盐放入水里的不同现象
1. 教师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将固体混合与分离,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一下将固体放入水里,如果将沙子、盐放水中,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3.教师指导学生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的正确方法。(搅拌时,注意玻璃棒不能接触烧杯发出声音,同时为后面溶解实验做好准备。
4.学生活动,将沙子、盐放入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5.学生汇报
6.师生总结:盐可以溶解到水里;沙子不能溶解到水里。
【意图解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观察将沙子和盐放水中的现象,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概念,很容易引出溶解与不溶解的现象,为下一个活动“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做铺垫。
(二)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刚才我注意到有同学的盐很快就溶解到水里了,而有的同学的盐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溶解在水里。同学们,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盐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提出猜测。
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可能与搅拌的快慢有关……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包括问题、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部分; 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热水避免烫伤等);制定方案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汇报。
【意图解析】“盐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典型的对比实验,从这里开始学生将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点涉及到根据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中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等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猜测,教师应该提供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探究。
(三)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1.通过现象,提出问题。
我这里有两杯盐水,其中一杯水里有5克盐,一杯水里有10的盐,你觉得100毫升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
2.学生提出猜测。
可能是15克、100克等……
3. 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通过“怎样放盐、每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停止放盐、怎样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实验前强调好注意事项(如玻璃棒的使用、每次加相同量的盐、溶解慢时一次加1克、无法再溶解的盐不计结果等)。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5. 学生交流汇报。
【意图解析】“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这是溶解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溶解性”、“饱和溶液”等概念学习的必要的科学经验积累,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了溶解现象和本课研究了影响溶解速度因素后,以“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为载体,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训练他们思维和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
2. 播放视频:《死海》
3.布置作业:准备一杯盐水和一杯淡水,将鸡蛋放到里面,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死海视频的呈现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将鸡蛋放入盐水中,也是对死海视频的解释,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七、板书设计
把盐放到水里(课题)
沙子 放到水里 不溶解
盐 放到水里 溶解 快慢因素 搅拌 高 快
温度
低 慢
100毫升水能溶解 克盐
溶解有限度
第二课时
(一)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
1.通过比较,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 100毫升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盐,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36克盐,那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相同多的糖吗?
2.学生提出猜测。
3.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 观察现象,交流汇报。
把盐和糖的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5. 怎样才能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者糖继续溶解?
6.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提出加热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加热溶液,可以用水浴法或者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溶液。学生提出加快搅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意图解析】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后,一般不会关注其他物质的“溶解度”情况,也就不能真正建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这一概念。这里通过讨论,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是否不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实验方法探究,在些基础上讨论“如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糖继续溶解”,为以后学习“饱和溶液”作铺垫。
(二)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出示沙水与水的混合物,提出问题。
我们学习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上节课老师将沙子放到水里,现在谁能想方法将沙子与水分离?
2.学生交流汇报。
3.自制过滤装置,过滤水中的不溶物,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学生分组按教材提示的方法和步骤自制过滤器,并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活动前要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如用剪刀要注意安全、剪下瓶口时要把边修平整,避免划伤等)。
4.播放视频:自来水厂工作的过程。
5.师生总结。
分离水中不易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或者沉淀的方法。
【意图解析】出示上节课沙子与水的混合物,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时自来水厂工作的视频有利学生构建起具体的科学概念,即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不中的不易溶解的物质。
(三)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出示盐水,提出问题。
这是上节课,我们将盐放入水中形成的盐水,我现在想把水里的盐“拿”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交流汇报。
3.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把盐水刷在黑色卡纸上,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盐。用黑纸因为它吸热快,能加快水分的蒸发,同时也便于观察上面白色的食盐颗粒。为了效果明显,可使用高浓度盐水。
4.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5.师生总结。
分离水中易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意图解析】出示上节课制作的饱和盐水,再让学生将盐分离出来,这样科学概念的学习会有连续性,将盐水刷在黑纸上,为了让学生方便观察到白色的食盐颗粒,让分离出来的固体显性化,易于观察。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知道了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水中的易溶解的物质。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
2.布置作业:将一根无叶树枝浸泡在一杯高浓度盐水里,制作一棵结晶树。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课后作业提炼出盐的结晶体,科学课的结束不代表着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带着兴趣离开课堂比带着知识离开课堂更有意义。
七、板书设计
把盐放到水里(课题)
100毫升水能溶解 36 克盐
100毫升水能溶解 208 克糖
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分离:
不溶解:沙子与水 分离 过滤(沉淀)
溶 解:盐与水 分离 蒸发
《11 把盐放到水里》
◆ 教学目标
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与溶解度有关的结论。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水溶解盐或糖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盐和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沙子、水、烧杯、盐、糖、玻璃棒、镊子、滤纸、黑色硬纸、小石子、棉球、脱脂棉、矿泉水瓶等等。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爸爸妈妈炒菜吗?在炒菜的时候,我们都要在菜里面加一点盐,最后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溶解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
二、认识水的溶解
什么是溶解呢?下面先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个烧杯存放同样多的水、沙子、食盐、一根玻璃棒。
实验方法及步骤:
把沙子、盐分别放入两杯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是的,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沙子放在水中还是沙子,没有发生变化,而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不见了。那是因为盐溶解在水中了,而沙子不会溶解。
生活中,还有什么像益一样会溶解在水中的?(糖、味精等等。)
三、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非常快,可有的时候我们却发现盐溶解的非常慢。那么,盐在水中溶解的快和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与温度在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
与搅拌有关,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快一些,不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慢一些。
与盐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大的盐溶解的慢,颗粒小的盐溶解的快。
与水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盐,水越多,溶解的越快,水越少,溶解的越慢。
那么大家的预测究竟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大家的想法。
教师指导学生以“食盐溶解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假设为例,进行对比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玻璃棒、盐。
讲解实验方法:
准备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同样多的盐。同时用玻璃棒,用同样的速度搅拌。认真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快,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慢。
讨论: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可不可以一个杯子里的水多一点,一个杯子里的水少一点,或者一个杯子里的盐多一些,一个杯子里的盐少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控制好这些量的相同,才能比较出盐溶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填写好实验记录单,另外实验中还要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结论,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单。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水的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溶解的越慢。引导学生按照这个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再做一做其它实验,探究盐的溶解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实验报告单。
四、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究了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那么100毫升的水究竞能溶解多少克盐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做实验。
引导学生预测:100毫升的水,究竞能溶解多少克盐?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方法和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实验中的注意点:在实验中我们要怎样加盐?每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放盐?到最后怎样计算结果?
教师引导并特别强调:
每次加盐,都要加相同质量的盐,便于计算。每次加盐,要搅拌到盐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
当盐溶解得很慢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建议一次只加一克盐,当年无法溶解的时候,就要停止加盐。
计算结果的时候,注意当盐无法再溶解的时候所加的那一勺盐不能计算在内。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当操作。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及实验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就是要告诉同学们,因为有各种各样因素的不同,因此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一点差异是正常的。
教师继续引导:100克的水中,能溶解36克左右的食盐,那么100克水中,能溶解多少糖呢?下面我们同样也来做一做实验。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看一看100克水能溶解多少克糖。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白糖的溶解度大约为208克,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在常温下,能溶解约208克白糖,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盐的溶解度。
教师引导:老师刚刚看了你们做实验之后的杯子,发现有的小组杯子底部,还有很多的盐和糖没有溶解。这些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和糖,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他们继续溶解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相应的办法。
预设:给水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再加水等等方法。老师组织学生用来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实验之后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验证的,实验的结果怎样。
教师小结:是的,要想让杯子里的盐和糖继续溶解,我们可以采用加热、搅拌或者加水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盐的溶解,知道100克的水在常温下可以溶解大概36克左右的盐,而100克的水可以溶解大概208克左右的糖,这说明糖的溶解度要比水的溶解度高得多。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知道了,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温度高低、水的多少、是否搅拌等等。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我们上课的实验再做一做,进一步探究盐和糖的溶解。
◆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影响盐、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水的多少等等
过滤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
蒸发法——分离出水中的溶解物质
11.把盐放到水里
【教材分析】
《把盐放到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首先通过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这一活动,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溶解现象,然后设计了三组实验:活动一,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让学生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并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活动二,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溶解物。让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的简单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他们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这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的实验,因此,实验前的设计环节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科学探究目标
1.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 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3.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 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2.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难点: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勺子,酒精灯,放有土、石子、树叶、树枝的盐水等。
学生准备:刷子、黑卡纸、盐、白糖、味精、小苏打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手动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今天的现场,我们请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大家请看:
(播放小视频)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可以隐身。
大家好,我叫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能够隐身。
2.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是真的吗?
生猜测。
师追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呢?
生: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
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看(借助实物投影)。
生上台演示,发现:都没有隐身。
师:难道它们说的都是假的?
生:老师,我觉得盐放水中能溶解,只是它溶解得慢,所以现在它没有全部隐身。
3. 师:想让盐快点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二、根据经验,进行假设
学生大胆假设:搅拌、用热水……
师提问:你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三、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一)以“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为例,设计并完成实验。
1.思维碰撞,设计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些只是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实验)对,谁来设计实验,研究“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
生:找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分别放进盐,比较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快。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生答:分别操作,方便比较)
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在科学里叫对比实验。科学讲究“严谨”,对比实验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核心,只有严格控制好唯一改变的因素,这个实验才有说服力。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他设计的这个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对比你们组的记录单,你有什么想说的?
明确:保持不变的因素: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放盐的时间相同、观察的时间相同。
需要改变的因素:一个杯倒冷水,另一个杯倒热水。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选材料。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这个对比实验吗?把选好的材料移到你们小组的桌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子上都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表示150毫升;放盐的杯子上有一根横梁,可以帮助我们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盐。
(2)根据方法,小组实验。
a.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b.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盐。
c.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得快。
温馨提示:
a.要严格控制好变量。
b.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
c.认真观察,要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报告单。
3.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最先说说你们组的发现。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准确地控制变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实验结论: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二) 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
师提问:那 “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呢?你们能以小组的方式独立研究吗?
1.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
(1)小组内讨论本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和唯一改变的因素。(填写记录单)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3)认真发现,得出结论。(填写记录单)
(4)收拾材料,归回原位。
2.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四、得出结论,回归问题
刚才大家用了热水和搅拌的方式,证实了“盐跳进水里,能隐身”这句话是真的。
用同样的方法能让沙子也隐身吗?谁愿意上台来试试。
科学就需要这样勇于质疑,敢于探究,追求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发现了加快盐在水里溶解的主要方法是(生答:加热、搅拌)。
二、小组实验,探究“溶解度”
1.播放微课,研究盐的溶解度。
师:课后呀,爱提问的XX同学问老师:如果往烧杯里不停地加盐,不停地搅拌,会怎样?
生猜测。
师:猜对了吗?让我们眼见为实。这位同学在家自己进行了研究,大家请看(幻灯播放微课视频)
小结:他用实验告诉我们:在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的盐,也可以说盐的溶解度大约是36克。可见,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2.小组实验,对比溶解度。
(1)师:同学们,你们也想亲自测一测这些物体的溶解度吗?(PPT出示白糖、味精、小苏打)
阅读实验提示:
①小组选择一种可溶物进行实验。
②每次加一小勺(大约2克)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入。
③当溶解得很慢时,半勺半勺地加(半勺大约是1克)当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
④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
(2)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论,师及时统计。
小结: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三、想方设法,继续溶解
1.师提问:沉在水底无法溶解的这些物质,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继续溶解呢?
2.生:加热、弄碎一点……
3.生进行验证。
四、结合生活,学习“分离”
(一)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有土、沙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师提问:这杯盐水,也可以直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干净的食盐吗?(生:不能)
师提问:要怎么办才能快速的把土、沙子、树叶、树枝这些不溶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2.根据经验,交流想法。
3.分组操作,自制过滤器。
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①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给瓶盖打孔。
②将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团脱脂棉。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个过滤器。
③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中,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4.汇报现象,交流小结。
小结:要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自来水厂的水出水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二)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有个叫小聪的好奇宝宝在家也做了把盐放进水里的实验,可不巧的是,他把家里所有的食盐都用完了,妈妈炒菜时发现没盐了,爱动脑的小聪想办法把盐从水里分离了出来,你们能猜到小聪是怎么做的吗?(生试猜)
2.观看视频,激发思维。
师:让老师给你们一些提示(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小组讨论分离盐的方法。
小结:用蒸发的方法能分解出水中的盐。
3.小组实验,眼见为实
那你们刚才溶解在水中的白糖、味精等,也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来吗?
生分组把浓白糖水、浓味精水、浓苏打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晒。
五、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1.同学们,把盐放进水里,我们做了好多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呢?
2.这节课,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满满,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其实,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你去发现、去探索。孩子们,让我们做个生活有心人,相信你们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用热水 改变一个
搅拌 加快溶解 其他不变
对比实验
溶解有限度 不溶物----过滤
100ml水 分离
溶解量不同 溶解物---- 蒸发
11.把盐放进水里
【教材分析】
《把盐放进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物质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2.2“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通过实验,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和课程目标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体的物体分离开来。”本课内容首先通过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这一活动,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溶解现象,然后设计了三组实验:活动一,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让学生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并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活动二,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溶解物。让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的简单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他们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这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的实验,因此,实验前的设计环节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科学探究:
4.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5. 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6.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
2. 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2.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沙子、盐、碗、矿泉水、白糖、糖块、勺子。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烧杯4只、搅拌棒1根、药匙2个、冷水、热水、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手动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今天的现场,我们请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大家请看:
(播放小视频)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可以隐身。
大家好,我叫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能够隐身。
2.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是真的吗?
生猜测。
师追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呢?
生: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
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看(借助实物投影)
生上台演示,发现:都没有隐身。
师:难道他俩说的都是假的?
生:老师,我觉得盐放水中能溶解,只是它溶解慢,所以现在它没有全部隐身了。
3. 师:想让盐快点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回顾溶解现象,同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从而顺利提出本课时的研究问题。]
二、根据经验,进行假设
学生大胆假设:搅拌、用热水……
师提问:你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量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不要凭空捏造。]
三、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一)以“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为例,设计并完成实验
1.思维碰撞,设计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些只是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实验)对,谁来设计实验,研究“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
生:找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分别放进盐,比较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快。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生答:分别操作,方便比较)
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在科学里叫对比实验。科学讲究“严谨”,对比实验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核心,只有严格控制好唯一改变的因素,这个实验才有说服力。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他设计的这个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对比你们组的记录单,你有什么想说的?
明确:保持不变的因素: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放盐的时间相同、观察的时间相同。
需要改变的因素:一个杯倒冷水,另一个杯倒热水。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做这个实验要控制不变的量和唯一改变的量,同时感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选材料
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这个对比实验吗?把选好的材料移到你们小组的桌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子上都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表示150毫升;
放盐的杯子上有一根横梁,可以帮助我们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盐。
(2)根据方法,小组实验
a.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b.同时往两杯水中放相同质量的盐。
c.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温馨提示:
a.要严格控制好变量。
b.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
c.认真观察,要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报告单。
3.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最先说说你们组的发现。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准确地控制变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实验结论: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进一步感知科学的严谨性。]
(二) 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
师提问:那 “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呢?你们能以小组的方式独立研究吗?
1.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
(1)小组内讨论本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和唯一改变的因素。(填写记录单)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3)认真发现,得出结论。(填写记录单)
(4)收拾材料,归回原位。
2.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再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本次实验的设计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进行,再次明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四、得出结论,回归问题
刚才大家用了热水和搅拌的方式,证实了“盐跳进水里,能隐身。”这句话是真的。
用同样的方法能让沙子也隐身吗?谁愿意上台来试试。
对,科学就需要这样勇于质疑,敢于探究,追求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一)现场尝糖水
1.最近在微信我的朋友圈里,被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碗刷频了,人们疯狂转发,都说“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真的吗?如果你认为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你们是A组。觉得不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右边,你们是B组。
2.我也感觉很奇怪,于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神碗。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师演示:倒进半碗矿泉水,倒入一勺糖,然后从水面上舀一小勺水。
3.请B组的一位同学先来尝尝(没有甜味)
4.再加一勺呢?继续加…….(直到孩子们发现没有搅拌)
看来呀,“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假的。
师小结:果然,微信微信,有时可以微微相信,但更多的时候…….等待我们去验证。
B组同学敢于质疑,在刚才的这个比赛中获胜。奖励每人一颗奶片。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辨别微信中一句话的真伪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利用所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吃奶片比赛
1.PPT出示比赛规则:
(1)听到“开始”口令后,才能统一把奶片放进嘴里。
(2)不能囫囵吞。
(3)完全吃完的举手示意。
2.A组同学猜测他们吃得快的方法,猜对的奖励一块糖。
3.提问:有些同学特别爱吃奶片,就想让奶片在嘴里多待一会,该怎样吃?
4.小结:看来,咬碎的方法也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简单有趣的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发现加快溶解的另一种方法。]
六、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今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了加热和搅拌能加快盐在水里的溶解速度,还在吃糖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把物体弄碎,也能加快溶解。
生活中有需要加快溶解速度的事情吗?生举例(PPT补充)
有需要减慢溶解速度的事情吗?你又怎么做?生举例(PPT补充)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关于溶解,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结束,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用热水 改变一个
搅拌 加快溶解 其它不变
弄碎
对比实验
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16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4 海洋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 河流与湖泊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 河流与湖泊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