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多份合集)2024
苏教版5上-第4单元第13课-云和雾-教案合集2024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5上-第4单元第13课-云和雾-教案合集2024,共8页。
13.云和雾 【教材分析】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气温更低。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雾和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教学准备】量筒(500 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教学过程】一、识别云和雾1.播放视频:云雾缭绕恍若仙境。2.师: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美在哪里?生:美!美在云雾缭绕。3.师:云雾缭绕?你们见过雾吗?雾是什么样子的?生: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4.师:你遇到过大雾吗?生: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5.播放视频:大雾笼罩。师:你遇到的雾像这样吗?6.师:云和雾有什么不同?请看教材38页,为什么山脚下的人说看到的是云,山腰上的人看到的是雾?生: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7.师:同学们,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8.展示几张云和雾的图片。[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登山者的视角呈现山腰上的云雾,能够更好地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与地表的距离不同。]二、人造雾实验1.师: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吧!孙悟空腾云驾雾,是真的上天了吗?生:没有。师:那云雾是怎么来的?生:人工制造的。师:在一些舞台表演时,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云雾效果。你们想制造云雾吗?生:想。2.师:请阅读教材39页,学习人造雾。3.师:老师先来演示一遍,同学们观察。(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3)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4.师:观察到雾了吗?生:看到了。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吧!5.师:这个实验中,放入线香的目的是什么?生: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6.师: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生: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7.师: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加热水或是冷水行不行?生: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室简单的常规设备进行人造雾的活动,将大自然的现象搬到课堂,直观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三、结合模型,解释云的成因1.师:刚刚我们模拟了雾的形成,那么大自然中的云雾是怎么形成的呢?生:是大自然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2.师:那么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哪里呢?生: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海洋、湖泊、河流中水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3.师:高空处的水蒸气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同学们,你们有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吗?高山登山者为什么总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呢?资料阅读: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的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生:高空的温度比低空温度低。4.师:能根据实验和模型,说说自然界中云是怎么形成的吗?生: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5.播放视频:云是怎么形成的。6.师: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设计意图:高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技能。建构模型以及解读模型是高阶的思维能力,示意图是很好的中介。科学课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13.云和雾云 雾高空 低空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云和雾》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图片演示,认识云和雾,初步了解云和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部分,制造云和雾,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区分云和雾,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过程分析,进而了解云和雾的本质。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二、学习目标 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因难点:完成人造雾的模拟实验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37页的一首小诗。你说你是高山上的云雾,你说你是草地上的露珠,你说你是飘洒在江南的蒙蒙细雨,你说你是飞舞在塞北的片片雪花。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写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4.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云和雾。【意图解析】这首小诗写到了高山上的云雾、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蒙细雨、塞北的片片雪花。通过朗读知道水的不同形式,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进而引入新课《云和雾》。(二)辨别云和雾,初步认识云和雾1.观察图片,出示课本38页的图片2.你发现了什么?【意图解析】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三)模拟实验:人造雾1.雾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制造雾。2.阅读课本39页文字,仔细观察图片,提问,人造雾需要什么材料?3.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4.制造方法: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分析实验步骤①为什么要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造雾,观察量筒内的现象。7.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实验成果①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有什么现象?会看到量筒中有白气产生。②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的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显。8.实验总结(1)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2)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成的条件之一。(3)在量筒口出现的白气是如何形成的?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4)教师小结:在这个实验中,量筒中的温水会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冰块周围的冷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非常小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量筒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气的现象,这些白气实际是漂浮在量筒中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9.小结自然界中的雾的形成过程。【意图解析】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人造雾的实验,通过分析人造雾实验中的步骤以及现象,了解雾的形成过程,知道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这就是雾。(四)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1.观察图片,再根据刚才造雾的活动,想一想云是怎么形成的,云和雾有什么区别?2.阅读课本: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意图解析】通过图片观察,阅读资料,小结得出云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气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的时候,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高空,就形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云。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