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 教学 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942914/0-1698484148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 教学 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942914/0-169848414824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 教学 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942914/0-169848414827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春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春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能够运用轻重音、停练、缓急等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朗读设计的能力,并能够说明原因。
2.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并能从整体到局部概括文章内容。
3.分析文章语言风格及效果。主要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感官描写;短句;引用古诗词等,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充满了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无数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以及感伤春天离去的诗篇。我们在小学时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没有正面描写春景,诗人通过听觉和想象,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生机烂漫的春天,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怜惜,引起人的无限遐想。
【预设】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既有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春景,又有活泼好动的孩子,充满童真童趣,把早春生机勃勃的迷人风光渲染得淋漓尽致。
【预设】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借柳树来赞美春天,比喻新奇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春的“神力”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二月的新柳在春风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充分表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预设】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预设】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是杜甫笔下浓艳秀丽的春天,使人赏心悦目。
【预设】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预设】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清幽静谧的暮春景致。
【预设】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预设】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绘春夜空山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些诗句中的春天真是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同样是描写春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春》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春日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去细细地感受、品味。
2.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PPT出示:
嗡 朗润 酝酿 窠巢 宛转 黄晕 嘹亮 卖弄 喉咙 应和
烘托 抖擞 健壮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
读完课文,大家觉得这篇文章给大家最大的阅读感受是什么?
【预设】写得很美。
美在哪里呢?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春天的___是美的,它美在_______,请看_______”
示范:
春天的草是美的,它美在鲜嫩、翠绿和绵软,请看第三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嫩得可以掐出水来,不多久就长出了一大片,人们在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尽情享受美好的春日闲暇时光。
【总结】
春天的花是美的,美在争奇斗艳、五彩缤纷、多姿多彩,请看第四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天的花是美的,美在芬芳馥郁,热闹非凡,请看“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天的花是美的,美在繁盛绚烂,请看“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天的风是美的,美在温暖、和煦、轻柔,请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天的风是美的,美在清新芬芳,请看:“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天的风是美的,美在婉转动听,轻逸潇洒,请看“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春天的雨是美的,美在细密、轻柔,如烟如雾,缥缈朦胧,请看“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春天的雨是美的,美在静谧悠远,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请看“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天的人是美的,美在奋发向上,充满生命活力,请看“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关键词归纳法】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查找、提炼文段中的关键词,归纳出本段或本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 同学们生动而精彩的描绘,让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笔下,春天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现在,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朱自清笔下的春日图景。板书:春草图(第3段)、春花图(第4段)、春风图(第5段)、迎春图(第7段)
再生动形象,富有诗意一点: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
5.如果为这篇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可以怎么划分?板书:盼春、绘春、迎春、赞春
总结:《春》的结构谨严、脉络清晰。以“盼春”总起,简洁利落地引出下文对春之景象的描绘,文章主体部分描绘春天的景色,每个段落亦有其中心景物。最后以“赞春”的议论作结,结构紧凑而完整。可以看成是“总分总”的结构。以后写作,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缜密清晰的文章结构和章法(文章不是想到哪就写到哪,而需要有主心骨和精巧的谋篇布局)
第二课时
一、朗读指导,美读课文
1.上节课,同学们找到了一幅幅藏在文章中的美丽的春景图,但老师觉得,同学们似乎还没有把春天的这份美读出来。我们要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篇文章的美感和韵味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ppt出示: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或者老师示范朗读,问同学们谁读得更好。问:朗读的时候除了声音响亮、准确、流畅还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读出感情。
提问: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要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明确】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春之美景,表达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心情。同时作者也发出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赞叹春天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充满了轻松、明快的气息,整个文章的基调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所以朗读时的节奏以轻快为主,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流中顿挫少且短。应尽量用明朗的声音去读,语速可稍快。
2.介绍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重音、停连分别举例子:
重音:
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
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不用瞒着我了)
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会不会唱歌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唱歌。(你怎么说不会呢?)
我知道你会唱歌。(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
停连:
3.请学生自行设计课文前三段的朗读,并说明这样设计的原因。
【明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一段是盼春。虽只是一句话, 但“盼望着,盼望着”,两个动词的叠用,却显出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中
间不停顿,前一个“盼望着”要注意气提声低,后一个“盼望着”要比前一个读得更饱满、更急切。两个“盼望着”之间呈递进关系,要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要气满声扬,有跳跃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来了”,用了拟人的手法,有一种亲近感;“近了”说明春天就要到了。“春天的脚步”几个字要快速提起,呈上扬趋势,到“近了”两个字时又要慢慢拉开,声音顺势而落、停住,形成落停,以喜悦的心情宣告春天真的来到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一段是绘春的开始,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面对春天的来临,我们要朗读出春天的生命活力,读出面对万物复苏而感到的欣喜之情。“朗润”“涨”“红”应拖长字音重读,三个排比句,读出连贯的气势。
这段话描写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表现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欢快气氛。句首“一切”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停顿,从总体勾勒出春的轮廓。“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山”“水”“太阳的脸”几个词语应微微提起上扬,自然形成小的顿歇,以突出由于春的到来,山越发朗润起来,水也涨起来,连太阳也让人感到温暖。朗读时要突出 “朗润”“涨”“红”这三个词,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即将来临,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草儿是最先在春天吐出绿色的。“偷偷地”“钻”将小草拟人化了。“偷偷地”让人感到小草在不知不觉中就长出来了,可以读得轻些。“钻”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要读得重些。“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清新,体现出人们对小草的呵护,要读得轻些。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这句话由近及远,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作者看到处处都是青草,“一大片一大片”,很是欣喜,就用了个“满”字,让人产生出一种“春风吹又生”的感觉,所以这个“满”字在读的时候要读得更重些,更强调些。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这句话写儿童在青青草地上嬉戏,玩耍。在这里,随你怎么活动,都是舒服、惬意的。几个动作可以每两个分成一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每一组之间的停顿可稍长。读到“捉迷藏”的时候,要把顽皮、有趣的感觉读出来。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可稍快,这样会有动作感,更能体现人们在春景中尽情陶醉的情形。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这句话表现了春草的可爱。“风”“草”后面都没有标点,但读时应在其后稍稍停顿,这样更能清楚地表达出风怎么样、草怎么样。在读“轻悄悄”“软绵绵”时,应放慢速度,读出陶醉在春景中的感觉。通常需要强调的地方要重读,但这里为了表现温馨、静谧的气氛,在读“轻悄悄”“软绵绵”时,不是加重语气,而是放轻音量,要重音轻读。两小句之间声停气连,句尾呈落停之势,让人体味到春天带给人们的那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4.明确之后再请学生读,男女生分别读,最后齐读。
5.初步学习了朗读技巧,读出情感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一幅喜欢的春景图,再次进行朗读练习。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颂春,节奏为轻快型,程度依次为轻、中、重。用娃娃、小姑娘、青年,形象地比喻了春天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显出无限生机,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憧憬,朗读时情绪也要随之高昂,语气色彩要逐渐加重。“上前去”的“去”有展望、有奔头的意思,读的时候要有力,要表达出受到春的鼓舞,紧跟春的脚步,努力向前的心情。前两句的结尾需上扬,最后一句再落到实处。语速不宜过快,作为全文的结束点,一定要收住。
6.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听读课文,体会感情基调的变化,领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第三课时
·朗读入境,涵咏字词,赏析语言
1.作者是如何描绘出这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的?他在描写这些景物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请大家先自主朗读第3和第4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试着比较一下朱自清写春草和春花的段落的笔法有何异同之处。
【明确】
表现手法上,春草图既正面描写了小草的颜色和质感,又写了人们在草地上嬉戏玩闹的场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出了小草的嫩绿可爱,又写出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春花图,先写树上的花,再写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最后写散落在草丛中的野花,由高到低,由近及远,动静结合,富有层次感和动感。既写了花,还写了桃儿、杏儿、梨儿,花、蜜蜂和蝴蝶是实际看到的,桃儿、杏儿、梨儿则是想象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这一片花的海洋之中,既能张开眼睛尽情地欣赏,也能闭上眼睛肆意地想象。
修辞手法上,春草图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偷偷地”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初春时节小草突然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态,写出了春草的娇嫩可爱,同时侧面表现出春天在人们不经意间到来,表现作者对春草的怜惜,对春天到来的惊喜。“偷偷地”是一个关键词,表现的不仅仅是草一下子冒出来,而且是一种突然的喜悦,是一种不经意间的惊喜。(配合朗读,偷偷地应该怎么读?轻读,读出天真的童趣和惊喜之感)春花图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花朵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特点,渲染了春天明丽浓艳、生机勃勃的氛围。说到火、霞、雪,可以想到什么?红色的、热烈的,同时也是熊熊燃烧的;霞是浓艳的、明丽的,同样是流动的;雪既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飘飞在空中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的修辞,为本来静态的花朵赋予了人的生命力和活力。“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和拟人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娇美的花朵在微风的吹拂下微微颤动的情态,“眨呀眨的”,调皮,活泼,富有童趣,就像是花和赏花的人在做游戏一样。
语言风格上,春草图多用叠词,春花图多用儿化音,都以孩童的视角,用孩子般的口吻欣赏春天,显得天真、活泼、亲切、欢快。句式都是长短句交错。写春草的第一句,如果把它换成“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好不好,为什么?嫩嫩的,绿绿的,放在最后,打破了常规语序,而且用了叠词,强调了新生的小草鲜嫩得可以掐出水来的质感,给人亲眼目睹般的深刻印象。长短句交错,则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节奏感。
2.写春风,与前文写春草和春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春草、春花是可见的,而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朱自清又是怎样写春风的?朱自清通过想象和联想,充分调动触觉、嗅觉和听觉等感官,使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变得可触可听可感(多种感觉的交响)。朱自清说春风像母亲的手,你们觉得春风还像什么呢?【预设】“二月春风似剪刀”;像一支彩笔;像颜料盘;像指挥家;像交响乐;像恋人的目光;像温柔的少女……
3. 与写春草、春花、春风的欢快明朗笔触相比,春雨图又有什么独特之处?笼上了一层静谧祥和的氛围。如果说前三幅画是水彩画,那么春雨图则更像是一幅富有浓厚文人审美情趣的水墨画,别有一番情调。这幅静默的春雨图应该怎么读呢?要用舒缓沉静的语调来读,同时又要流露出淡淡的欣喜。与前文天真、欢快、热闹的童真童趣相比,春雨图则像是进入了成熟的中年,更富诗情画意。
最后几个段落写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出来踏青,享受春光的情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理趣之美。这种理趣之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匆匆》中就已经感受到过。犹记得小时候读《匆匆》,在朱自清对时间悄然流逝的无穷的追问下,真有一种“头涔涔而泪潸潸”的震撼之感。相比《匆匆》,《春》少了对时间的直接追问和无奈惋惜,但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受依然深埋其中。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时间匆匆流逝,春天跟着时间前行,犹如人的成长三部曲,从幼小到健壮,越来越有活力,充满了希望。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化作了珍惜春天、珍惜当下的美好祝愿。文章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朱自清的散文擅长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呈现散文之美。
总结:
我们可以从朱自清这篇散文中学到哪些赏析写景散文的技巧?
1.关注文章的结构和章法。一篇好的文章,通常都有缜密清晰的结构。《春》的结构:总分总,分门别类写春天的景物,思路清晰,而又不显得单调。
2.为什么分门别类写,不显得单调?因为这篇散文有内在的变化。每种景象的写法既有相同之处,比如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长短句的错落等,又有不同,比如春草图正侧结合;春花图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由高到低,由近及远的写景顺序,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春风图充分调动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奏出一曲感觉的交响(作者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越多,读者能感知到的就越多,也就越能够身临其境);春雨图则由前文的欢快热闹转向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
3.景物描写的关键在于准确和生动,同学们应学习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将景物描绘出生命力,使人读起来身临其境。
4.朱自清不是单纯写景,景物之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情感色彩。或惊喜、或欢快、或天真,或活泼,或悠然的心绪从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来,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使人深受感染。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特点就在于,对自然景物有着精确的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着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设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美读,想象画,反思,研读品味,欣赏美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回味,感悟诗化文字,交流提升,引境入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