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 (含解析)
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3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3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 (含解析),文件包含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精品讲义153串联和并联原卷版doc、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同步精品讲义153串联和并联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eq \a\vs4\al(1.,,)
eq \a\vs4\al(2.)
eq \a\vs4\al(3.)
eq \a\vs4\al(4.,,)
1.思考判断
(1)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解运动量时,应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
(2)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可根据运动速度、位移、时间等信息求解,所以加速度由运动情况决定。(×)
(3)加速度大小等于g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减速上升的升降机内的物体,物体对地板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5)加速上升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6)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
(7)根据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可以判断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
2.奥运会上,跳水运动员从离开跳台平面到触及水面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A.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失重状态
B.上升过程处于失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C.全过程中一直处于超重状态
D.全过程中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答案 D
考点一 瞬时问题的两类模型
1.两种模型
2.解题思路
eq \x(\a\al(分析瞬时变化前、,后物体的受力情况))⇒eq \x(\a\al(列出变化后牛顿,第二定律方程))⇒eq \x(\a\al(求瞬时,加速度))
例1 (2023·山东邹平一中质检)如图1所示,轻绳一端连接一质量为m的物体,另一端固定在左侧竖直墙壁上,轻绳与竖直墙壁间夹角为45°,物体右侧与一轻弹簧相连,轻弹簧另一端固定于右侧竖直墙壁上,此时物体对光滑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重力加速度g=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此时物体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B.若突然撤去弹簧,则物体将向左加速运动
C.突然剪断轻绳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4.1 m/s2
D.若突然剪断轻绳,此时物体受三个力作用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此时物体对光滑地面的压力恰好是零,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到重力、轻绳的拉力和轻弹簧的弹力,共三个力作用,A错误;若突然撤去弹簧,则轻绳的拉力发生突变,物体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共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B错误;在没有剪断轻绳前,对物体,由共点力于衡条件可得
F弹=mgtan 45°=mg,突然剪断轻绳的瞬间,弹簧弹力不会突变,物体受到重力、轻弹簧的弹力和地面的支持力三个力的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弹=ma,解得a=10 m/s2,C错误,D正确。
跟踪训练
1.如图2所示,质量为2 kg的物体A静止于竖直的轻弹簧上,质量为3 kg的物体B用细线悬挂,A、B间相互接触但无压力,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 )
图2
A.B对A的压力大小为12 N
B.弹簧弹力大小为50 N
C.B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D.A的加速度为零
答案 A
解析 原来A处于平衡状态,细线剪断瞬间,弹簧的弹力不会发生突变,仍有FT=mAg=20 N,故B错误;细线剪断瞬间,A、B一起加速下降,由于原来A平衡,故整体受到的合力等于B的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Bg=(mA+mB)a,解得A、B共同加速度a=6 m/s2,故C、D错误;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Bg-FN=mBa,解得B受到的支持力为FN=12 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对A的压力大小为12 N,故A正确。
考点二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基本思路
2.基本步骤
角度 已知物体受力,分析物体运动情况
例2 (2022·浙江6月选考,19)物流公司通过滑轨把货物直接装运到卡车中,如图3所示,倾斜滑轨与水平面成24°角,长度l1=4 m,水平滑轨长度可调,两滑轨间平滑连接。若货物从倾斜滑轨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其与滑轨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eq \f(2,9),货物可视为质点(取cs 24°=0.9,sin 24°=0.4,重力加速度g=
10 m/s2)。
图3
(1)求货物在倾斜滑轨上滑行时加速度a1的大小;
(2)求货物在倾斜滑轨末端时速度v的大小;
(3)若货物滑离水平滑轨末端时的速度不超过2 m/s,求水平滑轨的最短长度l2。
答案 (1)2 m/s2 (2)4 m/s (3)2.7 m
解析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sin 24°-μmgcs 24°=ma1
代入数据解得a1=2 m/s2。
(2)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2=2a1l1
解得v=4 m/s。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ma2
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eq \\al(2,max)-v2=-2a2l2
代入数据联立解得l2=2.7 m。
跟踪训练
2.(2023·湖南岳阳一中月考)2021年西双版纳“断鼻家族”十几头亚洲象北上“远足”引发人们关注。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有效保护亚洲象群,当地有关部门派出无人机不间断跟踪监测,采取多种措施引导象群逐步返回普洱或西双版纳原栖息地。现要让监测所用的无人机从地面竖直起飞,最终悬停在某一高度的空中,如图4所示。已知无人机质量M=1.8 kg,动力系统能提供的最大升力F=28 N,上升过程中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6 m/s,竖直飞行时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4 N;固定在无人机下方铁杆上的监测摄像头质量m=0.2 kg,其所受空气阻力不计,g取10 m/s2。
图4
(1)无人机以最大升力竖直起飞,求达到最大速度时所上升的高度h1;
(2)无人机以最大升力竖直起飞时,求摄像头对铁杆的作用力大小;
(3)无人机从地面竖直起飞,要求在t=7 s内实现悬停,求其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
答案 (1)9 m (2)2.4 N (3)31.5 m
解析 (1)无人机以最大升力竖直起飞,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F-(M+m)g-f=(M+m)a1
代入数据解得a1=2 m/s2
达到最大速度时所上升时的高度h1=eq \f(v2,2a1)
代入数据解得h1=9 m。
(2)对摄像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T-mg=ma1,代入数据得FT=2.4 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摄像头对铁杆的作用力
FT′=FT=2.4 N。
(3)无人机开始以最大升力匀加速运动的时间
t1=eq \f(v,a1),代入数据解得t1=3 s
无人机最后关闭动力系统后匀减速运动,
则(M+m)g+f=(M+m)a2
代入数据解得a2=12 m/s2
根据公式,依题意有t3=eq \f(v,a2),h3=eq \f(v,2)t3
代入数据解得t3=0.5 s,h3=1.5 m
无人机匀速运动时间t2=t-t1-t3
代入数据解得t2=3.5 s
匀速运动的位移h2=vt2
代入数据解得h2=21 m
所以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h1+h2+h3,代入数据解得H=31.5 m。
角度 已知物体运动情况,分析物体受力
例3 (2022·浙江1月选考,19)第24届冬奥会在我国举办。钢架雪车比赛的一段赛道如图5所示,长12 m水平直道AB与长20 m的倾斜直道BC在B点平滑连接,斜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运动员从A点由静止出发,推着雪车匀加速到B点时速度大小为8 m/s,紧接着快速俯卧到车上沿BC匀加速下滑(图5所示),到C点共用时5.0 s。若雪车(包括运动员)可视为质点,始终在冰面上运动,其总质量为110 kg,sin 15°=0.26,求雪车(包括运动员)
图5
(1)在直道AB上的加速度大小;
(2)过C点的速度大小;
(3)在斜道BC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大小。
答案 (1)eq \f(8,3) m/s2 (2)12 m/s (3)66 N
解析 (1)设雪车从A→B的加速度大小为a、运动时间为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
2alAB=veq \\al(2,B)、vB=at
解得t=3 s、a=eq \f(8,3) m/s2。
(2)由题知雪车从A→C全程的运动时间t0=5 s,设雪车从B→C的加速度大小
为a1、运动时间为t1,故t1=t0-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
lBC=vBt1+eq \f(1,2)a1teq \\al(2,1)
vC=vB+a1t1
代入数据解得a1=2 m/s2、vC=12 m/s。
(3)设雪车在BC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大小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 15°-f=ma1
代入数据解得f=66 N。
跟踪训练
3.(多选)(2023·贵州模拟)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航空母舰上将安装电磁弹射器以缩短飞机的起飞距离。如图6所示,某航空母舰的水平跑道总长l=180 m,电磁弹射区的长度l1=80 m,一架质量m=2.0×104 kg的飞机,其喷气式发动机可为飞机提供恒定的推力F推=1.2×105 N,假设飞机在航母上受到的阻力恒为飞机重力的eq \f(1,5)。若飞机可看成质量恒定的质点,从右边沿离舰的起飞速度v=40 m/s,航空母舰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电磁弹射器提供的牵引力恒定,取g=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飞机在电磁弹射区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1=5.0 m/s2
B.飞机在电磁弹射区的末速度大小v1=20 m/s
C.电磁弹射器对飞机的牵引力F牵的大小为2×104 N
D.电磁弹射器在弹射过程中的功率是不变的
答案 AC
解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飞机离开电磁弹射区后有F推-0.2mg=ma2,解得a2=4.0 m/s2,由v2-veq \\al(2,1)=2a2(l-l1),解得飞机在电磁弹射区的末速度v1=20eq \r(2) m/s,由veq \\al(2,1)=2a1l1,解得飞机在电磁弹射区运动的加速度a1=5 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牵+F推-0.2mg=ma1,代入数据解得F牵=2×104 N,故B错误,A、C正确;根据P=Fv可知电磁弹射器在弹射过程中的功率不断增加,故D错误。
考点三 超重与失重现象
1.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2.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
例4 (2020·山东卷)一质量为m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7所示。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N表示,速度大小用v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图7
A.0~t1时间内,v增大,FN>mg
B.t1~t2时间内,v减小,FN0,代入数据有v0 < 2 m/s,故A错误,B正确;对物块做受力分析有a=-μg,v2 - veq \\al(2,0)=2ax,整理有veq \\al(2,0)+2ax>0,联立可得μ < 0.2,故C、D错误。
6.水平地面上方A处有一小物块,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如图5所示。经过时间t到达B处,此时撤去力F,又经过2t时间物块恰好落到地面。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A处离地面的高度h=eq \f(1,2)gt2,忽略空气阻力,则物块的质量为( )
图5
A.eq \f(5F,8g) B.eq \f(F,g) C.eq \f(3F,8g) D.eq \f(F,2g)
答案 A
解析 物块在力F作用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大小为a,上升高度为h1,末速度大小为v1,则h1=eq \f(1,2)at2,v1=at;撤去力F后物块做竖直上抛运动,则-(h1+h)=v1·2t-eq \f(1,2)g(2t)2,联立解得a=eq \f(3,5)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得m=eq \f(5F,8g),A正确。
对点练3 超重和失重现象
7.下列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是( )
A.匀速下落的雨滴 B.向下减速运动的电梯
C.斜向上抛出的小球 D.摆动到最低点时的摆球
答案 C
解析 匀速下落的雨滴,加速度为零,既不处于失重状态也不处于超重状态,故A错误;向下减速运动的电梯,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电梯处于超重状态,故B错误;斜向上抛出的小球,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故C正确;摆动到最低点时的摆球,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摆球处于超重状态,故D错误。
8.(2023·北京师大附中模拟)体育课上某同学做引体向上。如图6所示,他两手握紧单杠,双臂竖直,身体悬垂;接着用力上拉使下颌超过单杠(身体无摆动);然后使身体下降,最终悬垂在单杠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若增大两手间的距离,最终悬垂时手掌受到单杠的弹力变大
B.若增大两手间的距离,最终悬垂时手掌受到单杠的弹力不变
C.在上升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始终大于人的重力
D.在下降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始终小于人的重力
答案 B
解析 人在悬垂时处于静止状态,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手掌受到单杠在竖直方向的弹力不变,A错误,B正确;人在上升运动中,由于身体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人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先大于人的重力,后小于人的重力,C错误;同理,人在下降运动中,身体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人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先小于人的重力,后大于人的重力,D错误。
9.如图7所示,一原长为L0的弹簧上端固定一小球,置于竖直圆筒中,现让竖直圆筒依次竖直向下、竖直向上做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次运动中弹簧的长度分别为L1、L2(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小球始终未碰到圆筒。则( )
图7
A.L1>L2=L0 B.L1<L2=L0
C.L2<L1=L0 D.L2>L1=L0
答案 C
解析 当圆筒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时,即弹簧与小球一起向下加速时,弹簧与小球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时L1=L0;当圆筒竖直向上加速运动时,即弹簧与小球一起向上加速时,弹簧、小球处于超重状态,弹簧受到的压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时L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考点1瞬时性问题,共5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考点2超重和失重问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超重与失重,实重与视重,5s时处于失重状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三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雨滴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28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