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当堂检测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重要结论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阿伏加德罗
1.答案 A 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这一结论,故A选项正确;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故B选项错误;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C选项错误;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D选项错误。
2.近年来,国家加强了环境治理力度,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增加,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大山深处空气清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A.78% B.21% C.11% D.58%
2.答案 B 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故选B。
3.下列物质中,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3.答案 D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都是空气中固有的成分,不是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是污染物,故选D。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飘浮在空气中,进入人体肺泡,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PM2.5属于下列空气污染物中的( )
A.可吸入颗粒物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4.答案 A 由题意可知,PM2.5属于可吸入颗粒物,故选A。
5.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B.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胶塞
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并测量
D.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5.答案 A 使用足量的红磷才能完全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A正确;红磷点燃后应迅速伸入瓶中,否则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实验误差偏大,B错误;红磷熄灭后,需要等集气瓶完全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并测量,C错误;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故选A。
6.下列实验装置中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 )
6.答案 C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中压强基本不变,水基本不会流入集气瓶中,故C错误。
二、填空与简答题
7.“洁净的物质都是纯净物”,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7.答案 不正确;因为洁净的物质可能由多种物质组成,如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属于混合物。
解析 洁净的物质中可能含有多种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8.用图A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 , 。
(2)小倩设计了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 (只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 处(填“1”“2”“3”或“4”),但实验中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
8.答案 (1)红磷继续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2)不污染空气或操作简便或实验误差较小 1 白磷不足或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解析 (1)红磷能在集气瓶中继续燃烧,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2)从改进的装置来看,白磷始终处于密闭容器中,不污染空气,操作更简便,实验的误差更小;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所以玻璃管内的液面最终会上升至1处;如果实验中液面偏低,原因可能是白磷不足或玻璃管未冷却到室温就进行观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练习题,共4页。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课堂检测,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精品第2课时同步测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