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上第23课 《孟子》三章【晨读晚练】(类文阅读+同步练习)
展开
第23课 《孟子》三章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参考译文】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的成为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一、读背默写
1.同桌互背《孟子》三章。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孙叔敖(áo) 公孙衍(yán) B.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ān) 曾益(zēng)
C.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亲戚畔之(pàn) D.畎亩(quǎn) 富贵不能淫(yín) 空乏其身(kòng)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名句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________。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富贵不能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意思相近。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
二、知识积累
5.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_____时期_____家,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孟子》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中庸》并称为“四书”。
6.基础验收。(重点词、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和翻译)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以天下之所顺 (顺:通顺,顺利。)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举:选拔,任用。)
D.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这样以后。)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 D.衡于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威武不能屈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忍性 D.一怒而诸侯惧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寡助之至 以天下之所顺
D.居天下之广居 夫君子之行
(5)下列选项中的“兵”与“兵革非不坚利也”中的“兵”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兵临城下 B.纸上谈兵 C.短兵相接 D.按兵不动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戒,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要有所作为。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7.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B.《孟子》文章以雄辩见长,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三、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注] 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如此罢了。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委而去之(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所恶勿施,尔也( )
(2)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
翻译: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③。”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④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⑤并咽之,数日不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③相坐:相连坐。一人犯法,株连亲属一同治罪。④拟:比画,用兵器做杀人的样子。⑤旃毛:毡毛。
(1)请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②欲因此时降武 因:
③明日复然 然:
④女为人臣子 女: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4)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苏武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__________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