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 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1 , 必修2 前两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盐计3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黑藻是一种高等植物,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材料,下列有关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B. 低倍镜可观察到高浓度蔗糖溶液中的黑藻细胞中绿色区域逐渐变小
C. 卡尔文用黑藻作实验材料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D. 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黑藻细胞有核糖体、中心体等多种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黑藻为单子叶植物,叶片小而薄,叶肉细胞内有大而清晰且数量较多的叶绿体,液泡无色;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的叶绿体及细胞质流动,叶绿体在光照强的时候以较小的面朝向光源,避免被灼伤;光线弱时,以较大的面朝向光源,便于吸收较多的光,有利于光合作用。
【详解】A、叶绿体呈绿色,在观察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的细胞质流动时,无需染色,A错误;
B、高浓度蔗糖溶液中的黑藻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层缩小,在低倍镜下能观察到绿色区域逐渐变小,B正确;
C、卡尔文用小球藻作实验材料采用14C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碳元素的转移途径,C错误;
D、黑藻是高等植物,无中心体,D错误。
故选B。
2. 19世纪,科学家提出了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假说:蓝细菌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演变成叶绿体;需氧细菌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演变成线粒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 DNA 中有极高比例的核苷酸序列经常表现出遗传效应
B. 叶肉细胞叶绿体内合成的葡萄糖可转移至线粒体中氧化分解生成H₂O 和 CO₂
C. 线粒体中的蛋白质,少数由自身DNA 指导合成,大多数由核 DNA 指导合成
D. 叶绿体内有众多的基粒和类囊体,分布着许多色素分子,极大扩展了受光面积
【答案】B
【解析】
【分析】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包含线粒体基因和叶绿体基因,因此可表现出遗传效应,A正确;
B、叶肉细胞叶绿体内合成的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再进入到线粒体中氧化分解生成H2O和CO2,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的蛋白质,因此葡萄糖不能直接运进线粒体,B错误;
C、线粒体有少量DNA,可表达相关蛋白质,但线粒体中的大多数蛋白质由细胞核指导合成,C正确;
D、叶绿体内有众多的基粒和类囊体,分布着许多色素分子,极大扩展了受光面积,有利于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B。
3. 科学研究表明,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刚开始合成的一段多肽具有“引导”作用,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这段多肽被称为信号肽,而在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位置的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这段多肽被称为导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信号肽和导肽的合成都伴随着肽键的形成和水的生成
B. 信号肽和导肽的形成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有关
C. 线粒体蛋白与叶绿体蛋白的导肽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D. 信号肽和导肽中的氮元素主要集中在肽链的氨基和R 基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信号肽和导肽的本质是多肽,其合成(脱水缩合)都伴随着肽键的形成和水的生成,A正确;
B、由题意可知,信号肽和导肽属于胞内肽,其形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错误;
C、由题意可知,导肽可引导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或叶绿体,该过程具有特异性,故线粒体蛋白与叶绿体蛋白的导肽序列不相同,C错误;
D、信号肽和导肽中的氮元素主要集中在肽链的肽键和R 基中,D错误。
故选A。
4.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海水稻是一类可以在沿海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当海水稻受到盐胁迫时,根细胞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将 Na+排出细胞(如图所示)或区隔化 Na+至液泡中,以维持细胞质基质中较低的Na+浓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海水稻长期泡海水,可维持根细胞细胞质基质内较高的Na+浓度
B. 若海水稻长期泡海水,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C. 海水稻根细胞液泡中积累的Na+能增大渗透压,有利于根细胞吸水
D. 海水稻根细胞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具有运输作用和催化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Na+排出细胞,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若海水稻长期泡海水,根细胞的Na+/H+ 逆向转运蛋白将 Na+ 排出细胞(如图所示)或区隔化 Na+ 至液泡中,以维持细胞质基质中较低的Na+ 浓度,A错误;
B、若海水稻长期泡海水,根部细胞由于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B正确;
C、海水稻根细胞液泡中积累的Na+ 能增大渗透压,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有利于根细胞吸水,C正确;
D、海水稻根细胞的Na+/H+逆向转运蛋白能运输Na+和H+ ,也能催化ATP的水解,D正确。
故选A。
5. 心肌细胞是构成心脏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心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肌细胞中所含的大量结合水是细胞许多化学反应的场所
B. 心肌细胞不停地收缩和舒张分别伴随着ATP 的合成与水解
C. 发生心肌梗塞的病人,心肌细胞因缺氧导致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O₂
D. 在健康的心肌细胞中,损伤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是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共能量的,如大脑思考、电露发电和物质的主动运输都需要肖耗ATP。
【详解】A、自由水可参与生物化学反应,结合水是组成细胞结构的水,A错误;
B、心肌细胞的呼吸可产生ATP,但心肌细胞不停地收缩和舒张都需要能量,要伴随ATP的水解,B错误;
C、心肌细胞缺氧发生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O2只能在线粒体产生,不能在心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产生,C错误;
D、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因此在健康的心肌细胞中,损伤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分解,D正确。
故选D。
6. 189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还有研究发现,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表的相关实验;实验共分为6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A 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B 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要验证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这一结论,应选用的实验组别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④⑤⑥
C. ①④⑤D. ①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乙醇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生成乙醇和CO2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而酶发挥作用需要小分子或离子的辅助(如激活剂),A溶液中含有酶等大分子,B溶液中为辅助酶的小分子和离子。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完整的酵母菌细胞和加入溶液的种类,其实验结果应为②③⑥有酒精产生,其余无酒精产生,①组作为空白对照,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对比④⑤,⑥可产生乙醇可知,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即①④⑤⑥可验证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这一结论,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 脂滴是酵母菌细胞内的一种膜性细胞器,是储存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物质的主要场所,分布于水果表面的海洋红冬孢酵母能分泌多糖裂解酶,可以分解果肉细胞细胞壁中的果胶等成分。研究发现在饥饿诱导下,酵母菌细胞内会形成多个自噬体囊泡,它们与液泡融合后,囊泡中的内含物被降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能推测出脂滴膜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
B. 脂滴与酵母菌细胞的能量供应有关
C. 多糖裂解酶在酵母菌的内质网中合成
D. 酵母菌的液泡中可能含有多种水解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因此磷脂在形成生物膜时是呈双层排布的,因此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根据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特性,可知细胞内包裹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的脂滴膜最可能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
【详解】A、 脂滴是是储存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等物质的主要场所,由于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故推测脂滴膜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A正确;
B、脂滴是是储存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等物质的主要场所,甘油三酯具有储存能量的作用,故脂滴与酵母菌细胞的能量供应有关,B正确;
C、多糖裂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多糖裂解酶在酵母菌的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自噬体囊泡与液泡融合后,囊泡中的内含物被降解,推测酵母菌的液泡中可能含有多种水解酶,D正确。
故选C。
8. 景天科植物有一个很特殊的CO₂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₂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 CO₂用于光合作用,其部分代谢途径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景天科植物固定CO₂的物质分布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
B. 在外界0.01%CO₂的浓度条件下,叶肉细胞叶绿体内的C₃的含量比C₅的含量高
C. 将该种植物置于黑暗密闭装置内,装置中CO₂的变化速率不能表示呼吸速率
D. 干旱条件下,白天该种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CO₂来源于苹果酸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知:景天科植物夜间气孔开放,吸收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白天外界CO2对光合作用影响不大。
【详解】A、由图可知:景天科植物固定CO2的物质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C5,分别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和叶绿体基质,A正确;
B、在外界0.01%CO2的浓度条件下,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 CO2和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CO2可用于进行正常光合作用,叶肉细胞叶绿体内的C3的含量比C5的含量高,B正确;
C、这种植物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同时也吸收CO2用于合成苹果酸,因此装置中CO2的变化速率不能表示呼吸作用,C正确;
D、根据题图可知,干旱条件下,白天气孔关闭,该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CO2来源于苹果酸的分解和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CO2,D错误。
故选D。
9. “窖藏”是我国传统的贮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在某些地方一直沿用至今。窖藏法贮存食物可解决食物“惧湿”“惧冻”等问题,窖藏的甘薯等食物能较长时间保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窖藏时湿度过低,容易造成食物细胞失水而出现萎蔫
B. 若窖藏时湿度过高,微生物易在食物表面大量繁殖对食物造成伤害
C. 窖藏食物应在低氧条件下贮存,可避免因有氧呼吸而消耗大量有机物
D. 窖藏食物时,食物细胞有机物中的能量通过无氧呼吸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若窖藏时湿度过低,食物细胞失水,出现萎蔫的现象,A正确;
B、在潮湿环境中,细菌容易在甘薯细胞表面繁殖,进而侵染甘薯,造成伤害,故藏种之难,惧湿,B正确;
C、窖藏食物应在低氧条件下贮存,可降低有氧呼吸,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正确;
D、窖藏食物时,食物细胞有机物中的能量少部分通过无氧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D错误。
故选D。
10. 为探究不同光质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玉米 ZD958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光质处理,分别为红色膜(R)、蓝色膜(B) 和绿色膜(G), 以白色膜作为对照(CK), 结果如 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CO₂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由C5固定进入卡尔文循环
B. 不同光质处理下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
C. 绿色膜处理组的蓝紫光和红光减少,导致植物光合速率下降
D. 光质、CO₂浓度和温度都是影响玉米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的气孔导度显著下降,但胞间CO2却显著上升,这说明不同光质处理净光合速率下降不是由于气孔导度引起的,而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
【详解】A、CO2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由C5固定生成C3进入卡尔文循环,A正确;
B、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的气孔导度显著下降,但胞间CO2却显著上升,这说明不同光质处理净光合速率下降不是由于气孔导度引起的,而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B错误;
C、绿色膜主要绿光能透过,绿色膜处理组的蓝紫光和红光减少,光反应减弱,导致植物光合速率下降,C正确;
D、光质(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CO2浓度(光合作用底物)和温度(影响酶活性)都是影响玉米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D正确。
故选B。
11. 如图表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韭菜宿根进行相关实验的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均在缺 Mg 条件下种植韭菜宿根,实验的结果①和结果②差异不大
B. 通过对韭黄和韭菜滤液吸收光谱的比较,结果③和④的差异出现在红光区域
C. 通过对韭黄和韭菜滤液分离色素的比较,结果①和②相差两条色素带
D. 韭黄和韭菜的光合色素均可吸收红光,用于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韭菜宿根在避光条件下生长成韭黄,韭黄中叶绿素无法合成,因此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得到的结果②缺少叶绿素a、叶绿素b两条带。
【详解】A、镁是叶绿素合成的原料,缺镁会使新的叶绿素分子的合成受阻,但对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影响较小,因此若在缺镁条件下完成该实验,两组实验的结果都只有黄色和橙黄色2条,差异不大,A正确;
B、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结果②显示它们吸收光谱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红光区域,B正确;
C、光下生长的韭菜,其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避光生长的韭黄,其叶绿体内只含有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叶黄素,而韭黄的色素带的颜色只有黄色和橙黄色,色素带只有2条,从下到上分别是黄色,橙黄色,C正确;
D、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而韭黄中缺少叶绿素a和叶绿素b,因此韭黄组不能靠吸收红光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12. 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对个体的生命有重要贡献。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植物体的不同细胞来自一群彼此相似的早期胚胎细胞
B. 细胞衰老机制的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可攻击 DNA 导致其突变
C. 酗酒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细胞的代谢活动中断,这一过程受基因控制
D. 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机体清除的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植物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因此同一植物体的不同细胞来自一群彼此相似的早期胚胎细胞,A正确;
B、细胞衰老机制的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可攻击 蛋白质和DNA ,使蛋白质结构被破坏,影响其功能,攻击DNA导致其突变,B正确;
C、酗酒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细胞的代谢活动中断,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不受基因控制,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机体清除的死亡过程受基因控制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C。
13. 细胞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可分为G₁期 、S 期和G₂期,其中S期 为DNA 合成期。ATRA是一种调控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节因子,科研人员为研究其调控原理设计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S期结束时细胞中染色体与核 DNA 的数量比值为1:2
B. 由图1推知,ATRA 可以促进细胞由G₁期进入S 期
C. 由图2推知,ATRA 可降低凋亡蛋白含量促进细胞凋亡
D. 细胞增殖过程中合成的凋亡蛋白,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可知,ATRA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数量下降,S期细胞数量增多,由此可推测ATRA可促进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据图2可知,ATRA处理组凋亡蛋白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ATRA抑制凋亡蛋白的含量,抑制细胞凋亡。
【详解】A、S期进行DNA的复制,S期结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因此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值为1:2,A正确;
B、由图1推知,ATRA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数量下降,S期细胞数量增多,由此可推测ATRA可促进细胞由G1期(分裂间期)进入S期(分裂期),促进细胞增殖,B正确;
C、由图2推知,空白对照组凋亡蛋白含量高于ATRA处理组,说明ATRA抑制凋亡蛋白的含量,抑制细胞凋亡,C错误;
D、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增殖过程中合成的凋亡蛋白,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控制,D正确。
故选C。
14. 研究发现,部分果蝇(2n=8) 的卵原细胞进行不同于常规减数分裂的“逆反”减数分裂,“递反”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I 发生着丝粒分裂和染色体平均分配,在减数分裂Ⅱ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图1)。经大量的样本统计和比对发现,染色体分配到卵细胞中的比例不同(如图2)。下烈分析错误的是( )
A. 常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 过程
B. “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
C. “逆反”减数分裂I 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与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D.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发生在“逆反”减数分裂Ⅱ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常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逆反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常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 末期,A正确;
B、由图1可知,逆反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B正确;
C、由图1可知,“逆反”减数分裂I 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C错误;
D、图1和图2中,“逆反”减数分裂Ⅱ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C。
15. 某动物的部分细胞分裂图如下,部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3个
B. 细胞乙分裂产生卵细胞和极体
C. 细胞甲和丙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不同
D. 细胞丁分裂直接产生4种类型子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根据图乙可知此动物是雌性,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互换)。
【详解】A、图甲细胞、图乙细胞和图丁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就分别进入不同子细胞了,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细胞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分裂不均等,为初级卵母细胞,故图乙细胞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B错误;
C、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行为相同,C错误;
D、细胞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互换),细胞丁分裂产生2个子细胞,因此有2种类型,D错误。
故选A。
16. 已知某种东北小豆子叶的红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某科研小组为研究东北小豆子叶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多组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甲组 F₁的基因型可能有3种
C. 乙组F₂红色子叶个体中纯合子占1/5
D. 对丙组 F1进行测交,后代红色与白色的比例为8:1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丙组子二代性状出现43,说明红色和白色性状至少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即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没有显性基因表现为白色,有显性基因都为红色。
【详解】A、根据各组F1自交结果比例可知: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设控制其性状的基因为A/a、B/b、C/c,丙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只有1种,即AaBbCc,白粒的基因型只有1种,即aabbcc,只要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子叶就表现为红色,甲组F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cc、aaBbcc、aabbCc三种,B正确;
C、乙组F2红色子叶个体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子占3/15,即1/5,C正确;
D、对丙组F1(AaBbCc)进行测交,由于F1(AaBbCc)会产生8种类型的配子,后代中红色与白色比例为7:1,D错误。
故选D。
17. 科莫多巨蜥是一种大型蜥蜴,如图为科莫多巨蜥某个特殊性状的遗传系谱图。分子研究在三代中均检测出与表型相关的等位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第一代发生变异
B. 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图中的雄性均为推带者
C. 遗传方式可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且科莫多巨蜥为ZW 型性别决定
D. 遗传方式可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且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子研究在三代中均检测出与表型相关的等位基因,证明每一代都既有A基因,又有a基因,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第一代含有两种基因,必然存在表现者。
【详解】A、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第一代未表现出病症,说明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变异,则在第一代不能检测出与表型相关的等位基因,A错误;
B、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图示信息,雄性的子代或亲本存在患者,图中的雄性均为推带者,B正确;
C、若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图中的三个特殊性状都是雌性,若为ZW性别决定,三个特殊性状都是ZaW,若为XY性别决定,三个特殊性状都是XaXa,则图中的雄性都应表现该性状,C正确;
D、若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三个表现异常的都为XaXa,符合题干信息,D正确。
故选A。
18. 果蝇翅形有圆形、椭圆形、镰刀形3种,分别由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R、O、S控制。让纯合的镰刀形翅雌果蝇与圆形翅雄果蝇杂交,F1雌雄个体均为镰刀形翅。取F1镰刀形翅雄果蝇与纯合的椭圆形翅雌果蝇杂交,F2雌雄个体均为椭圆形翅。不考虑变异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O 对S 为显性,S对R 为显性
B.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能判断R、O、S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C.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不能判断R、O、S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D. 欲通过一次杂交鉴定一椭圆形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最好选择圆形翅的雄果蝇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干信息可知果蝇的翅形由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翅膀圆形、椭圆形、镰刀型,复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A、纯合的镰刀形翅雌果蝇与圆形翅雄果蝇杂交, F1雌雄个体均为镰刀形翅,说明镰刀翅对圆形翅为显性,F1的镰刀翅雄与纯和的椭圆翅雌杂交后代都是椭圆翅,说明椭圆翅对镰刀翅为显性,因此R、O、S的显隐性关系为O对S、R为显性,S对R为显性,A正确;
BC、无论亲本的杂交组合是SS×RR、SR×OO还是XSXS×XRY、XSY×XOXO,后代的结果都是一样,因此无法R、O、S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B错误,C正确;
D、现有一椭圆形翅雌果蝇,其基因型为XOXO、XOXS或XOXR,欲判断其基因型,可将该椭圆形翅雌果蝇与多只圆形翅雄果蝇(XRY)杂交:若后代全为椭圆形翅,则其基因型为XOXO,若后代出现镰刀翅型,则其基因型为XOXS,若后代出现圆形翅,则其基因型为XOXR,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
19. 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起重要作用,蛋白A 能顺浓度梯度将 Na+转运至细胞内,同时也能逆浓度梯度将肠腔中的葡萄糖运入细胞,蛋白 B 能顺浓度梯度将细胞中的葡萄糖运至组织液,蛋白C 能将ATP 转化成 ADP, 同时也能逆浓度梯度将Na+ 转运至组织液。回答下列问题:
(1)小肠上皮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组成。腺苷酸激酶(AK) 是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的一类酶,它能将ATP 分子末端的磷酸 基团转移至 AMP (腺苷一磷酸)上形成 ADP, 该过程需要有 Mg²+ 的参与,请推测出 Mg²+ 与腺苷酸激酶(AK) 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葡萄糖离开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研究发现,小肠上皮细胞中大部分能量被消耗在蛋白C 的运输过程中,使得小肠上皮细胞外具有高浓度的 Na+, 据此推测,此过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肠干细胞通过增殖分化使小肠上皮细胞得到更新,小肠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②. Mg2+ 可能是腺苷酸激酶(AK)的激活剂
(2) ①. 蛋白B的数量,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差 ②. 维持细胞外高浓度的Na+,有助于通过蛋白A从肠腔吸收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3)亲代细胞DNA经复制后,精确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了亲代和子代细胞间遗传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逆浓度梯度运输,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顺浓度梯度运输。
【小问1详解】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由题意可知,在Mg2+的参与下,腺苷酸激酶能将ATP 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 AMP (腺苷一磷酸)上形成 ADP,说明Mg2+ 可能是腺苷酸激酶的激活剂。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蛋白A 能逆浓度梯度将肠腔中的葡萄糖运入细胞,蛋白 B 能顺浓度梯度将细胞中的葡萄糖运至组织液,说明影响葡萄糖离开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为协助扩散,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蛋白B的数量,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葡萄糖浓度差。蛋白C 能逆浓度梯度将Na+ 转运至组织液为主动运输,蛋白A 运输葡萄糖进肠腔消耗的是Na+的势能,说明蛋白C的运输可维持细胞外高浓度的Na+,有助于通过蛋白A从肠腔吸收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小问3详解】
有丝分离通过亲代细胞DNA经复制,然后精确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了亲代和子代细胞间遗传的稳定性。
20. 某一年生自花传粉的植物的花瓣颜色有紫色、蓝色、红色和白色,控制此植物花色的基因独立遗传,花瓣颜色的遗传机制如图所示,图中相应基因的隐性基因没有此功能。现有甲、乙、丙三个不同的白花纯合子,一蓝花纯合子丁和一红花纯合子戊。某研究小组分别取甲、乙、丙的花瓣在缓冲液中研磨,得到了相应的细胞研磨液,取甲和乙、甲和丙的细胞研磨液在室温下混合静置后发现均无颜色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乙和丙的细胞研磨液在室温下混合静置,则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1)的基础上,请从甲、乙、丙三个品系中选择材料,获得丁品系的种子。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丁和戊品系进行杂交,获得的F1自交,F₂中紫花:蓝花:红花:白花=9:3:3:1,则紫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蓝色 ②. bbddee
(2)将乙和丙品系进行杂交,获得F1,收集F1蓝色花瓣植株所结的种子,将每株的种子单独种植,收获全开蓝花植株的种子,即为丁品系的种子
(3)1/9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甲、乙、丙三个不同的白花纯合子(bbDDee或bbddee或BBddEE或BBddee),由图可知,甲和乙、甲和丙的细胞研磨液在室温下混合静置后发现均无颜色变化,说明甲无酶1、酶2和酶3,应为bbddee,乙和丙不能为BBddEE(否则,研磨液混合会出现红色),即乙和丙为bbDDee和BBddee(基因型可交换),则乙和丙研磨液混合,混合液中有酶1和酶2,会出现蓝色。
【小问2详解】
由(1)可知,甲、乙、丙三个品系包括了bbddee、bbDDee和BBddee,与获得丁品系(蓝花),即BBDDee,可将乙和丙品系bbDDee和BBddee进行杂交,获得F1(BbDdee),收集F1蓝色B_D_ee花瓣植株所结的种子,将每株的种子单独种植,收获全开蓝花植株的种子(即不出现性状分离,为纯合子),即为丁品系的种子。
【小问3详解】
将丁BBDDee和戊品系(红花bbDDEE或bbddEE)进行杂交,获得的F1自交,F2中紫花:蓝花:红花:白花=9:3:3:1,说明F1为双杂合,BbDDEd,则紫花植株B_D_E_中纯合子BBDDEE的比例为1/3×1×1/3=1/9。
21. 干旱胁迫会导致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为探究外源物质水杨酸SA 对干旱胁迫下植物的影响,某兴趣小组以笔筒树为材料,设计实验并测定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可能使有机物更多地分配到地下 部分,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旱胁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降低,据图从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施加 SA_________(填“加剧”或“减缓”或“不影响”)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水杨酸的有无和干旱情况 ②. 与对照相比,干旱条件下,地下部分生长率增加
(2)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光反应速率减小,从而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
(3) ①. 减缓 ②. 对比干旱组和干旱+SA组可知,施加SA后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率均高于干旱组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外源物质水杨酸(SA)对干旱胁迫下植物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水杨酸的有无和干旱情况,因变量是植物生长情况,包括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据此分析作答。
【小问1详解】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外源物质水杨酸(SA)对干旱胁迫下植物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水杨酸的有无和干旱情况,因变量是植物生长情况,包括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据图可知,与对照相比,干旱条件下,地下部分生长率增加,说明干旱胁迫可能使有机物更多地分配到地下部分。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光反应速率减小,从而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
【小问3详解】
对比干旱组和干旱+SA组可知,施加SA后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率均高于干旱组,说明施加SA可减缓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22.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合成α-淀粉酶,该酶随机作用于淀粉中的糖苷键,水解淀粉生成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等还原糖。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苯酚对α一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向多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和α-淀粉酶。其中实验组加入适量的苯酚,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在最适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1)使用双缩脲试剂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种子中是否含有α-淀粉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 AC 段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兴趣小组在生物实验室中发现一种从萌发小麦种子中提取获得的酶溶液,由于标签受 损,无法确定该酶的具体种类(该酶可能是a—淀粉酶也可能是蔗糖酶),现提供:淀粉溶液、蔗糖溶液、碘液和斐林试剂。为判断该酶的具体种类,写出两种可行的实验方案。____。
(4)研究者提取了一些萌发的小麦种子细胞,测定出它们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结 果如图2,其中a、b、c代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 b 组细胞的细胞核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不能
②. 种子中除淀粉酶外还有其他蛋白质
(2)AC段底物的浓度不断下降
(3)①取部分酶和少量淀粉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液检测(或使用斐林试剂检测);②取部分酶和少量蔗糖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利用斐林试剂检测
(4) ①. 进行DNA复制 ②. 不能 ③. 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还应有后期和末期
【解析】
【分析】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酶的作用是催化,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实现的,酶的空间结构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保存酶需要在低温和最适酸碱值的条件下。淀粉酶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蔗糖。
【小问1详解】
双缩脲试剂可以检测蛋白质,但细胞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故当双缩脲试剂与细胞中物质发生紫色反应后,不能确定是否是淀粉酶。
【小问2详解】
底物减少时,生成物增多,反应速率会降低。
【小问3详解】
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形成还原糖,故①可取部分酶和少量淀粉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液进行检测(或使用斐林试剂检测),发生蓝色反应的为蔗糖酶,没有发生反应为淀粉酶(淀粉被淀粉酶水解);②取部分酶和少量蔗糖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利用斐林试剂检测,若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蔗糖被水解为还原性糖,则该酶为蔗糖酶。
【小问4详解】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①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②
葡萄糖溶液+酵母菌
③
葡萄糖溶液+酵母汁
④
葡萄糖溶液+A溶液
⑤
葡萄糖溶液+B溶液
⑥
葡萄糖溶液+ A溶液+ B溶液
处理
净光合速率(µml•m-2•s-1)
胞间CO2浓度(µml•m-2)
气孔导度(µml•m-2•s-1)
CK
30.3
159.7
2710
B
22
170.2
199.6
R
18.9
185.5
184.3
G
16.1
217.5
171.2
组别
亲本组合
F1子叶表型
F1自交得F2子叶的性状及比例
甲
红色×白色
红色
红色:白色=3:1
乙
红色×白色
红色:白色=15:1
丙
红色×白色
红色:白色=63: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 人“恶心—呕吐”的机制大致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 人“恶心—呕吐”的机制大致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4页。